偶然想起的一位故人
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我选修了一学期日语。当时的授课老师是外文系一位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个儿不高,下巴上隐隐一圈青色的胡茬,如同他本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青涩。说话时不时用手捂一下嘴巴,来一句:“是真的吗?不一定哦。”走路永远像在跺脚,同学们私底下开玩笑都说:受日本文化“荼毒”真深啊,连走路的姿势都被“同化”了。
这位老师最初学日语并非出自热爱。高中英文学的太好,考大学时老师家长们都认为他应该选择英语专业;没想到他拗劲一下上来,偏偏选了日语,理由是:“英文都已经这么好了,干嘛还要花四年时间学?不如学一门新的语言。”就这样成了川大日语系的一名学生,后来又成了南大日语系的研究生,再后来就成了一名日语老师。
也许是初为人师,内心还带着新鲜与兴奋劲儿,所以对着讲台下那群叽叽喳喳肆意挥霍时光的年轻男女,还没有循循善诱说教的架式—自己当年不也这样么?驾驭不了课堂气氛的时候,干脆跳过那些枯燥的字符,谈一些闲情野趣。本来嘛,学生对书本上的东西总有莫名的抗拒,对书本外的反而向往;再说,一门选修课而已,教的人也好,学的人也好,都没有课业压力。
闲谈的最多的当然是自己。比如自己的洁癖,念书时苦背单词的时光,不堪回首的翻译经历,假如被派去日本进修坚决坐轮船而不坐飞机(飞机不安全),某个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朋友,做菜从不放味精的大嫂,还有放学后缠着他玩的小侄儿。这个小家伙见到他总是挥着拳头说:“叔叔,我们来战斗”。说这些的时候,他笑的合不拢嘴,接着腾出一只手,捂住嘴巴。
我们的这位日语老师,当时其实不喜欢小孩:“小孩好烦,我结婚后要做丁克一族,坚决不要小孩。”他洋洋洒洒的发表了理由:“养儿哪里能防老?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永远不可能对等。当一个新生命到来时,所有人都充满了欢欣与喜悦,把屎把尿与彻夜不眠都是无怨无悔的事;而当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垂暮的老人身上,那种心情却截然不同。所以了,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是把父母的爱,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传承下去。”
当时的我们还年轻,还考虑不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问题。只觉得这番理论听上去新鲜,也忘了问如果按他这番理论,他是不是就选择了一条“不孝”的道路?当然,在现在的我看来,生不生小孩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不该由他人来评判,也与孝顺与否无关。
同学们还是比较喜欢这位老师的。闲谈归闲谈,课讲的引人入胜,也为学生着想。大冬天上课,见每次迟到的人多,便与我们商量,推迟第一节课的时间;刚开始本着“五十九分就是五十九分,坚决不给及格”的原则,在某次赶公交被“恪守原则”的司机甩下后,在课堂上宣布:“好吧,你们只要考到五十八分,也算及格”;在一学期课程快结束时依依不舍的说:“我要向学校申请,下学期你们还可以选我的课,这样你们可以学的深一点,我也不需要从头教新生。”
时间过去很久了,从前学的那些五十音图平假片假名,早已模糊在逝去的日子里;后来我也有过继续学日语的想法,但从没付诸实际。而我偶然想起他,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一直追日剧的缘故;或是近期在外吃饭时,朋友抱怨菜里面味精放太多了。
这位老师最初学日语并非出自热爱。高中英文学的太好,考大学时老师家长们都认为他应该选择英语专业;没想到他拗劲一下上来,偏偏选了日语,理由是:“英文都已经这么好了,干嘛还要花四年时间学?不如学一门新的语言。”就这样成了川大日语系的一名学生,后来又成了南大日语系的研究生,再后来就成了一名日语老师。
也许是初为人师,内心还带着新鲜与兴奋劲儿,所以对着讲台下那群叽叽喳喳肆意挥霍时光的年轻男女,还没有循循善诱说教的架式—自己当年不也这样么?驾驭不了课堂气氛的时候,干脆跳过那些枯燥的字符,谈一些闲情野趣。本来嘛,学生对书本上的东西总有莫名的抗拒,对书本外的反而向往;再说,一门选修课而已,教的人也好,学的人也好,都没有课业压力。
闲谈的最多的当然是自己。比如自己的洁癖,念书时苦背单词的时光,不堪回首的翻译经历,假如被派去日本进修坚决坐轮船而不坐飞机(飞机不安全),某个深受日本文化影响的朋友,做菜从不放味精的大嫂,还有放学后缠着他玩的小侄儿。这个小家伙见到他总是挥着拳头说:“叔叔,我们来战斗”。说这些的时候,他笑的合不拢嘴,接着腾出一只手,捂住嘴巴。
我们的这位日语老师,当时其实不喜欢小孩:“小孩好烦,我结婚后要做丁克一族,坚决不要小孩。”他洋洋洒洒的发表了理由:“养儿哪里能防老?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子女对父母的爱,永远不可能对等。当一个新生命到来时,所有人都充满了欢欣与喜悦,把屎把尿与彻夜不眠都是无怨无悔的事;而当同样的情形发生在垂暮的老人身上,那种心情却截然不同。所以了,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是把父母的爱,在自己的下一代身上传承下去。”
当时的我们还年轻,还考虑不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问题。只觉得这番理论听上去新鲜,也忘了问如果按他这番理论,他是不是就选择了一条“不孝”的道路?当然,在现在的我看来,生不生小孩是一件很私人的事,不该由他人来评判,也与孝顺与否无关。
同学们还是比较喜欢这位老师的。闲谈归闲谈,课讲的引人入胜,也为学生着想。大冬天上课,见每次迟到的人多,便与我们商量,推迟第一节课的时间;刚开始本着“五十九分就是五十九分,坚决不给及格”的原则,在某次赶公交被“恪守原则”的司机甩下后,在课堂上宣布:“好吧,你们只要考到五十八分,也算及格”;在一学期课程快结束时依依不舍的说:“我要向学校申请,下学期你们还可以选我的课,这样你们可以学的深一点,我也不需要从头教新生。”
时间过去很久了,从前学的那些五十音图平假片假名,早已模糊在逝去的日子里;后来我也有过继续学日语的想法,但从没付诸实际。而我偶然想起他,可能是因为前段时间一直追日剧的缘故;或是近期在外吃饭时,朋友抱怨菜里面味精放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