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记(2)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笔记主要以张志伟主编的《西方哲学史》为蓝本,夹杂一些个人理解和评论。
第二章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公元前8C至前6C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但哲学走向巅峰。
特点:
1、地域上主要是雅典哲学
2、内容上,研究对象和范围转向人和社会;哲学中心从自然“phusis”转向本性“phusis”,自然哲学不再是中心,精神哲学应时而生(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变本原到追问万物存在本质,从宇宙生成论转向形而上学或本体论)
3、方法上,直陈宣称式方法被逻辑推理取代
第一节智者学派
智者最早有“七贤”。前5世纪专指修辞学论辩术教师。感觉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倾向。
一、普罗泰格拉
前481—前411。德谟克利特的同乡和学生,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
1、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感觉主义、相对主义)
2、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方法论原则)
3、社会生成论
二、高尔吉亚
恩培多克勒的学生,前483—前375。西西里岛人。与芝诺哲学方法相似,但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
针对存在论的三大想法命题
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我们也没办法认识它;(思维和存在不同一)
3、即使能够认识存在,也无法将他告诉别人。
论证具有怀疑论色彩。高尔吉亚后,智者向玩弄技巧、诡辩方向发展。“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到底是否可能”
第二节苏格拉底德性论
苏格拉底前469至前399。智者盛行,民主衰败。述而不作,希腊三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哲学观
1、认识你自己(批判自然哲学家及智者,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追求知识为人之本性,走向理性主义)
2、德性即知识: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德性即“善”,要通过理性实现。(理性伦理学基础)
3、“是什么”问题:如果说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那么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希腊人在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还没有抽象概念可以使用,最初都是用感性事物来象征抽象的东西,例如用水、火、气等说明本原。经过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思维劳作,希腊人才从感性经验中超拔出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当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问题集中在“是什么”的问题上的时候,其意义就在于他把哲学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在如何从感觉经验中归纳抽象出普遍概念来。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两项贡献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
4、助产术:对灵魂的“助产”,被其称为“辩证法”。主要方式为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方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法。一般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定义。(犹如产妇历经艰辛,产下真理胎儿)助产术方法的前提是自知其无知。
第三节小苏格拉底学派
柏拉图自成一派,苏格拉底其他学生形成“小苏格拉底”学派,一致认为最高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
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创立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创始人欧克里德,重要代表欧布里德(前4世纪)。
善即是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欧布里德“某人说自己在说谎,是真是假?”“谷堆:一粒谷不成堆,再加一粒也不成,何时成堆?”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继承
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
创始人阿里斯底波(前435—前350),生于北非昔兰尼城
快乐原则,实用倾向注重肉体而不是灵魂。希腊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继承
三、犬儒派:善即节欲
创始人安提斯赛尼。重要代表第欧根尼,安的学生。
禁欲主义,后来斯多亚学派继承。
第四节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前427—前347)创立学园;理念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理念论: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
1、“理念”的含义:
是事物的共相(理念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2、理念的特征:
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不变性和永恒性。
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
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追求的目的。
单一性和多数性:它即是同类事物的理念,又是不同类型事物的理念。
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3、分有和模仿
造物主根据理念创造具体事物,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三个桌子”: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真实存在的);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4、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可感世界:现象世界,可感不可知;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知不可感。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结合:
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唯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赫拉克利特);
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为一的存在是真理(巴门尼德)。
洞穴比喻: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2000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其他比喻:日喻、线喻
5、对理念的反思
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理念被分有的问题
理念被模仿的问题
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的认识论:学习就是回忆。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过是把被我们遗忘了的东西回忆起来而已,“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柏拉图的灵魂说:
1、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是运动因;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
2、灵魂的构成和等级: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本性。
3、灵魂的回忆:学习就是回忆(先验性哲学的最早表述)
4、灵魂不朽(宗教神学的支柱理论)
柏拉图的政治观《理想国》: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
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1、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2、这三个等级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灵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各有不同的天赋智能。
统治阶级是极少数受过哲学训练的人,是社会的最高等级。他们具有“智慧”,他们的天赋职能是管理国家,指挥他人。
武士阶层是社会的第二等级,他们的美德是“勇敢”,他们是“意志”的体现者,他们的天赋职能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
平民阶层指农夫、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是社会的第三等级,他们的美德是“节制”,他们的天赋职能是生产社会的物质财富。
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家或社会中,这三个等级的人应该各守本位,各尽职责。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或社会才能和谐一致,才能实现“正义”或“公道”的原则。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漫步学派”、柏拉图学生,亚历山大老师。《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
(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在欧洲哲学中,metaphysics专指研究宇宙本体(实体)问题的学问,我国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形而上学”或“玄学”。
具体科学——“某个东西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
形而上学——“是一个东西是什么意思?”简言之,“是”是什么意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东西不仅仅是它的特定性质的总和,在所有这些性质“之下”(substance)存在着某种东西,它是这些性质归属于其上的基底,这就是实体,它也就是“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据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者(‘有’)之为存在者(‘有’)的一门科学”。
亚里士多德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讲科学分为这几类:
1、逻辑学——求知的工具,称之为“分析法”。
2、理论科学——以求知本身为目的的科学,即为求知而求知的科学,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
3、实践科学——探求作为行为标准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
4、制造科学——寻求制作又实用价值的东西与有艺术价值的东西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
对理念论的批判:
1、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2、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说清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3、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实体说:
所谓“实体”指的是事物的“是什么”(ti esti,what is),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to be what was),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做了第一和第二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指某个个体,如苏格拉底这个具体大人,或某一匹马,一座房屋等。
第二实体:指个别事物所属于的种或属,例如苏格拉底所属于的“人”和人所属于的种“动物”。
一切实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不能存在于一个主题里面”,这就是说实体都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第二实体也同样如此。
(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因为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他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找原因。他说,事物是由于四个原因而形成的,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和发展。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1、质料因:“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2、形式因:一是内在形式,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指外在形式,即形状,事物表现与外的那个样子
3、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即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东西。
4、目的因
质料与形式: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
质料和形式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这个系列,也是潜能向实现转化的过程。
(三)潜能与实现说
质料是消极被动的基质,形式是积极能动的本质。质料本身不是任何个体,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个体,是潜在的个体,所以质料可以说是一种潜能;形式使质料确定而成一个体,使它转化为现实。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的形式化,或者说质料到形式的过渡,便是从潜在的东西发展成为实现的东西的过程。
质是起点,形是终点,发展过程开始时个体虽未形成,但其质之中已潜在的具有其形了。如葵花籽(质)中早已潜在地具有了葵花(形),葵花籽种下后长出了葵花,个体形成,潜能就变成了现实。同样,砖瓦在没有造成房屋之前,只有一种还没有发挥出来的、造成房屋的可能性(潜能),砖瓦造成房屋以后,这种可能性才得以实现,成为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物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这种目的的完成或达到,他称之为“隐德来希”。
(四)运动论
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称之为运动。质料在运动中不变
1、运动的本质:运动是能运动物潜能的实现
2、运动的种类和形式:
运动是变化的一种,从存在到存在(运动)、从存在到不在(毁灭)、从不在到存在(生成),生成与毁灭不是运动;
运动分为三类,性质方面的运动叫质变,数量方面的运动叫增加或减少,地点方面的运动叫移动,或变换地点;
运动形式有两种,环形运动:唯一无限的运动,没有起点终点,月上世界;直线运动:月下世界,有起点终点。
3、运动的条件:地点和时间
4、运动和运动者:一切被运动的事物都必然是被某物所运动着的,必然有个最初的运动者(永恒的,不能被运动的,唯一的)。
(五)灵魂论
1、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躯体的关系
“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灵魂是精神性东西,不是物质或物体,但不能脱离躯体独立存在,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中,灵魂与肉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2、灵魂的类别和功能
第一、植物灵魂:具有消化和繁殖的功能。
第二、动物灵魂:具有植物灵魂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感觉、生理欲望、行动的功能。
第三、人类灵魂:具有动物功能外,还具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3、灵魂的感觉作用
第一、对感觉的划分。
第二、把感觉灵魂比作“蜡块”,感觉则是蜡块上的印章。
第三、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4、灵魂的理性认识
第一、理性灵魂是人类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第二、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第三、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六)伦理观
1、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最高的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
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
第二章古典时期的希腊哲学
公元前8C至前6C希腊城邦制从繁荣走向衰落,但哲学走向巅峰。
特点:
1、地域上主要是雅典哲学
2、内容上,研究对象和范围转向人和社会;哲学中心从自然“phusis”转向本性“phusis”,自然哲学不再是中心,精神哲学应时而生(从追问万物生成演变本原到追问万物存在本质,从宇宙生成论转向形而上学或本体论)
3、方法上,直陈宣称式方法被逻辑推理取代
第一节智者学派
智者最早有“七贤”。前5世纪专指修辞学论辩术教师。感觉主义、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倾向。
一、普罗泰格拉
前481—前411。德谟克利特的同乡和学生,第一个自称“智者”的人
1、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本主义、人道主义、主观主义、感觉主义、相对主义)
2、一切理论都有其对立的说法(方法论原则)
3、社会生成论
二、高尔吉亚
恩培多克勒的学生,前483—前375。西西里岛人。与芝诺哲学方法相似,但批判巴门尼德存在论。
针对存在论的三大想法命题
1、无物存在;
2、如果有物存在,我们也没办法认识它;(思维和存在不同一)
3、即使能够认识存在,也无法将他告诉别人。
论证具有怀疑论色彩。高尔吉亚后,智者向玩弄技巧、诡辩方向发展。“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到底是否可能”
第二节苏格拉底德性论
苏格拉底前469至前399。智者盛行,民主衰败。述而不作,希腊三贤: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哲学观
1、认识你自己(批判自然哲学家及智者,哲学从求胜求智转向求真求善,追求知识为人之本性,走向理性主义)
2、德性即知识:趋善避恶是人的本性,德性即“善”,要通过理性实现。(理性伦理学基础)
3、“是什么”问题:如果说知识就是德性,德性就是知识,那么认识德性所认识的是什么?换言之,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被看作是真正的知识?苏格拉底的回答是,认识的目的在于认识事物的“是什么”,或者说,认识事物的定义或概念,亦即我们所说的“本质规定”。
(希腊人在开始哲学思考的时候,还没有抽象概念可以使用,最初都是用感性事物来象征抽象的东西,例如用水、火、气等说明本原。经过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思维劳作,希腊人才从感性经验中超拔出来,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抽象思维。当苏格拉底把哲学的问题集中在“是什么”的问题上的时候,其意义就在于他把哲学要解决的问题确定在如何从感觉经验中归纳抽象出普遍概念来。所以亚里士多德把两项贡献归功于苏格拉底,这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
4、助产术:对灵魂的“助产”,被其称为“辩证法”。主要方式为问答法,即通过发问与回答的方式,运用比喻、启发等手法。一般为四个环节:反讥、归纳、诱导、定义。(犹如产妇历经艰辛,产下真理胎儿)助产术方法的前提是自知其无知。
第三节小苏格拉底学派
柏拉图自成一派,苏格拉底其他学生形成“小苏格拉底”学派,一致认为最高德性,善是人生的目的。
一、麦加拉派:善即存在
创立于西西里岛的麦加拉城。创始人欧克里德,重要代表欧布里德(前4世纪)。
善即是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欧布里德“某人说自己在说谎,是真是假?”“谷堆:一粒谷不成堆,再加一粒也不成,何时成堆?”晚期希腊怀疑主义继承
二、昔兰尼派:善即快乐
创始人阿里斯底波(前435—前350),生于北非昔兰尼城
快乐原则,实用倾向注重肉体而不是灵魂。希腊伊壁鸠鲁的幸福主义继承
三、犬儒派:善即节欲
创始人安提斯赛尼。重要代表第欧根尼,安的学生。
禁欲主义,后来斯多亚学派继承。
第四节柏拉图的理念论
柏拉图(前427—前347)创立学园;理念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
理念论: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基础和中心理论。
1、“理念”的含义:
是事物的共相(理念通过对事物的抽象而形成的普遍共相,即事物的类概念或本质);
是事物存在的根据;
是事物摹仿的模型;
是事物追求的目的。
2、理念的特征:
本原性(它是万物的本原);
超感性(它只能为理智所把握);
不变性和永恒性。
绝对性:它是绝对的、纯粹的、完全的存在;
客观性:它客观地存在着,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
真实性:它是唯一真实的。
完善性和目的性:最高的“理念”是“善”,而“善”是理念追求的目的。
单一性和多数性:它即是同类事物的理念,又是不同类型事物的理念。
等级性:众多的理念不是杂乱的,而是有等级的。
3、分有和模仿
造物主根据理念创造具体事物,事物因模仿理念而存在。“三个桌子”:作为理念的桌子自身(真实存在的);因摹仿理念而存在的可感的桌子;以及因摹仿可感的桌子而存在的画家所描绘的桌子。
4、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
可感世界:现象世界,可感不可知;可知世界:理念世界。可知不可感。
一类事物有一个理念,各式各样的事物有各式各样的理念。不同的事物组成了事物的世界,而由它们的理念所组成的总体就是柏拉图所谓的理念世界。
在柏拉图看来,前者是可感世界,后者是可知世界。
这两个世界实际上是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的结合:
自然万物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唯有变化本身是不变的(赫拉克利特);
始终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东西都不是真实的,唯有不动不变永恒为一的存在是真理(巴门尼德)。
洞穴比喻: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2000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其他比喻:日喻、线喻
5、对理念的反思
理念的普遍性问题
理念被分有的问题
理念被模仿的问题
理念、神和我们的关系问题
柏拉图的认识论:学习就是回忆。回忆的过程也就是学习的过程,不过是把被我们遗忘了的东西回忆起来而已,“所有的研究,所有的学习不过是回忆而已
柏拉图的灵魂说:
1、灵魂的本性及其与物体的关系:灵魂是运动因;灵魂先于物体,物体是第二位的
2、灵魂的构成和等级:人的灵魂包括了理性、激情、欲望三部分。理性:灵魂的最高原则是不朽的,与理念相通,是灵魂的本性;激情:理性的天然同盟,是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指肉体欲望,既可服从理性,也可背离本性。
3、灵魂的回忆:学习就是回忆(先验性哲学的最早表述)
4、灵魂不朽(宗教神学的支柱理论)
柏拉图的政治观《理想国》:与柏拉图大多数著作一样,以苏格拉底为主角用对话体写成。
是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理念论为基础,建立了一个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给后人展现了一个完美优越的城邦。
1、柏拉图把国家分为三个阶层:统治阶层、武士阶层、平民阶层。
2、这三个等级之间的关系相当于灵魂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他们各有不同的天赋智能。
统治阶级是极少数受过哲学训练的人,是社会的最高等级。他们具有“智慧”,他们的天赋职能是管理国家,指挥他人。
武士阶层是社会的第二等级,他们的美德是“勇敢”,他们是“意志”的体现者,他们的天赋职能是防御敌人,保卫国家。
平民阶层指农夫、手工业者和商人,他们是社会的第三等级,他们的美德是“节制”,他们的天赋职能是生产社会的物质财富。
柏拉图认为,在一个理想的国家或社会中,这三个等级的人应该各守本位,各尽职责。只有这样,一个国家或社会才能和谐一致,才能实现“正义”或“公道”的原则。
第五节亚里士多德
前384—前322,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百科全书式思想家。“漫步学派”、柏拉图学生,亚历山大老师。《形而上学》、《物理学》、《论灵魂》
(一)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一词来源于metaphysics——物理学之后,在欧洲哲学中,metaphysics专指研究宇宙本体(实体)问题的学问,我国翻译家把它翻译成“形而上学”或“玄学”。
具体科学——“某个东西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是”;
形而上学——“是一个东西是什么意思?”简言之,“是”是什么意思?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东西不仅仅是它的特定性质的总和,在所有这些性质“之下”(substance)存在着某种东西,它是这些性质归属于其上的基底,这就是实体,它也就是“有本身”或“作为有的有”,这就是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
据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存在者(‘有’)之为存在者(‘有’)的一门科学”。
亚里士多德根据研究的对象和目的,讲科学分为这几类:
1、逻辑学——求知的工具,称之为“分析法”。
2、理论科学——以求知本身为目的的科学,即为求知而求知的科学,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学。
3、实践科学——探求作为行为标准的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
4、制造科学——寻求制作又实用价值的东西与有艺术价值的东西的知识,包括修辞学、诗学和辩证法。
对理念论的批判:
1、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
2、柏拉图的理念论没有说清理念与事物之间的关系。
3、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运动变化。
实体说:
所谓“实体”指的是事物的“是什么”(ti esti,what is),或者是事物的“是其所是”(to ti en einai,to be what was),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本质”。
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对实体做了第一和第二之分。
第一实体:指客观存在的个别事物,指某个个体,如苏格拉底这个具体大人,或某一匹马,一座房屋等。
第二实体:指个别事物所属于的种或属,例如苏格拉底所属于的“人”和人所属于的种“动物”。
一切实体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不能存在于一个主题里面”,这就是说实体都是独立存在的。第一实体不存在于一个主体里面,第二实体也同样如此。
(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理念论不能说明事物的存在和运动变化,因为理念是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他认为,要说明事物的存在,必须在现实事物之内寻找原因。他说,事物是由于四个原因而形成的,有了这四个原因,事物才能产生、变化和发展。这四个原因是: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1、质料因:“是所从出的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的东西,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2、形式因:一是内在形式,事物之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二指外在形式,即形状,事物表现与外的那个样子
3、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即事物得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东西。
4、目的因
质料与形式:原因虽然有四种,但是“后三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都可以合而为一。因为所是的那个东西和所为的那个东西是同一个东西,而运动的最初本原又和这两者同类。”事物所是的东西是形式,所为的东西亦是形式,使事物运动的真正动力还是形式(如房屋建筑的动力是建筑师,而建筑师之能建筑的原因在于他有建筑技术),所以,这三种原因合而为一后可以统称为形式因而与质料因相对应。这样,四因就变成了二因。
质料和形式作为事物的两个根本原因,在同一事物中是彼此对立不能转化的。但是超出这个范围,相对于不同事物而言,它们又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了。例如砖瓦对于房屋是质料,对于泥土则是形式。可见,高一层次的东西是形式,低一层次的则是质料,整个链条就是从质料到形式不断发展的系列。这个系列,也是潜能向实现转化的过程。
(三)潜能与实现说
质料是消极被动的基质,形式是积极能动的本质。质料本身不是任何个体,但它可以成为一切个体,是潜在的个体,所以质料可以说是一种潜能;形式使质料确定而成一个体,使它转化为现实。
质料与形式的关系就是潜能与实现的关系,质料的形式化,或者说质料到形式的过渡,便是从潜在的东西发展成为实现的东西的过程。
质是起点,形是终点,发展过程开始时个体虽未形成,但其质之中已潜在的具有其形了。如葵花籽(质)中早已潜在地具有了葵花(形),葵花籽种下后长出了葵花,个体形成,潜能就变成了现实。同样,砖瓦在没有造成房屋之前,只有一种还没有发挥出来的、造成房屋的可能性(潜能),砖瓦造成房屋以后,这种可能性才得以实现,成为现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变为现实,或者说潜能得到了实现,也就是事物完成了、达到了它自身的目的。这种目的的完成或达到,他称之为“隐德来希”。
(四)运动论
从潜能到现实的过渡称之为运动。质料在运动中不变
1、运动的本质:运动是能运动物潜能的实现
2、运动的种类和形式:
运动是变化的一种,从存在到存在(运动)、从存在到不在(毁灭)、从不在到存在(生成),生成与毁灭不是运动;
运动分为三类,性质方面的运动叫质变,数量方面的运动叫增加或减少,地点方面的运动叫移动,或变换地点;
运动形式有两种,环形运动:唯一无限的运动,没有起点终点,月上世界;直线运动:月下世界,有起点终点。
3、运动的条件:地点和时间
4、运动和运动者:一切被运动的事物都必然是被某物所运动着的,必然有个最初的运动者(永恒的,不能被运动的,唯一的)。
(五)灵魂论
1、灵魂的本质及其与躯体的关系
“灵魂”是“潜在地具有生命的自然形体的形式”。
灵魂是精神性东西,不是物质或物体,但不能脱离躯体独立存在,说明了灵魂只存在于有生命的事物中,灵魂与肉体之间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灵魂在身体内部推动生命活动,是身体生灭和运动的原因。
2、灵魂的类别和功能
第一、植物灵魂:具有消化和繁殖的功能。
第二、动物灵魂:具有植物灵魂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感觉、生理欲望、行动的功能。
第三、人类灵魂:具有动物功能外,还具有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
3、灵魂的感觉作用
第一、对感觉的划分。
第二、把感觉灵魂比作“蜡块”,感觉则是蜡块上的印章。
第三、强调感觉接受的是可感形式,而不是可感事物。
4、灵魂的理性认识
第一、理性灵魂是人类所特有的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第二、理智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第三、理智的对象是可知形式。
可知形式是从可感形式中抽象出来的。
(六)伦理观
1、伦理学是研究个人的善的实践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政治科学。
2、最高的善是幸福。
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是自然倾向,是一切目的的目的。
幸福的本质是德性,幸福的外在条件是快乐。
3、认为有意行为才有善恶之分,无意行为没有道德属性。
4、认为道德行为的实现依赖于“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