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85后是一个处于半孤独的群体,童年的记忆接轨着传统的生活,待成家立业时又经受着新潮流的冲击,所以很多时候,他们更像是一个矛盾体,在积极的接受新事物,又不停的缅怀旧时光,好像怎么也找不到中间那个平衡点。
他们的这种心态,也像极了郑州现在的样子,一部分人极力维护郑州日渐消亡的民俗历史,一部分人大肆倡导郑州快速前进的潮流文化。但对郑州本身来说,关键的也许不是历史与文化,而是人们的态度。
► 如果单从辩证哲学的角度来谈,没有什么事情是永远的正确或错误,只是在当时当地,事物本身才会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所以关于郑州当下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我们无权解析。我们想说的只是在现下的状态里,民俗对人们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按照中国学科的类别划分,民俗学属于社会学的一个分支,这门对民间传统文化解读的学科,更多是体现大众与城市生存的关系。所以如果对郑州的历史稍作了解的话,民俗对郑州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提到民俗,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庙会,这种全国各地在特定节日举行的聚集性群众娱乐活动,深得四乡八邻的喜爱。庙会期间,各地的代表节目轮番登场,迎接人们一年的期待,同时各种小吃、手工艺品及生活用品也随处可见,满足着人们的购物需求。
所以,庙会对当时的人们来说,更像是一场有组织有规模的大型商场节日促销,因为懂得人们有多么期待,所以准备的人用了足够的心。
► 说起郑州的庙会,人们视线唯一的落脚点就是城隍庙和文庙了,每逢春节来临的时候,两地都会联合举办长达十几天的庙会,籍此慰劳辛苦了一年的人们,所以逛庙会在很多人小时候的记忆里,始终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可能是与过年联系在一起,所有热闹的事都会自然而然的变得有趣起来,而当85后这个极具过渡意义的年龄层觉得年味越来越淡的时候,庙会也随之弱化下来。
即使政府早已确立“两庙一街”的庙会文化,希望尽最大努力为市民营造传统文化的气息,可惜地点还是那个地点,节点还是那个节点,表演节目的人却不同了,参加庙会的人也不同了。或许很难想象,那些曾心怀庙会美好记忆的人带着满心的欢悦去故地重游,却发现自己再也找不到当年的感觉,而小孩们也始终不觉得这种吵吵闹闹的东西会比得过自己钟爱的网络游戏。
其实像庙会这种传统的活动之所以日渐淡化,并不是他们自身的魅力在降低,而是人们的态度发生了改观,我们一直谈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可待我们真正落地的时候,也只是在简单的粗糙复制。如果真正去看一下现在的庙会,你会发现除了老一辈的艺术家用心之外,更多表演者的内心是没有多大感觉的,可最关键的是,感觉的传递,往往是相互的。
► 郑州另一个民俗的代表地,便是现在的二七商圈,别名叫老坟岗,被称作郑州的天桥,汇聚着三教九流,扎堆着各类江湖行当。任何时候你来到这里都可以满足你对日常生活的需求,如果逢上特定的节日集会,更是热闹非常。
当然现在的二七商圈依旧热闹的不像话,是郑州年轻人购物娱乐的必去之地,所以现在的二七更像是年轻大众的风俗之地,也不失为一种继承。不过在民俗学家的观点里,他们始终认为真正代表郑州民俗的,依旧是当年那个声名远播的老坟岗,毕竟当时的它是郑州人唯一的娱乐去处,体现着各类人的生存状态。
关于郑州民俗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郑州城中村定期举行的集市,虽然规模越来越小,村里人的经济实力也早可以出入各类高端商场,但他们还是喜欢在不同的摊位上讨价还价,斤斤计较,你可以说这是市井小民的典型作风,也可以说这是对过往生活的倔强坚持。
随着民俗活动逐渐被大型商场所取代,我们不否认这是一种进步,但却不能肯定民俗的消亡就是一种正确的抉择。我们希望的是新旧的融与合,而不是得与舍。倘若某天突然想去逛一趟古玩城,却觉得里面的每个东西都不再有感觉时,恐怕不只是怅然若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