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自由一样美丽》读书笔记
《像自由一样美丽—犹太人集中营遗存的儿童画作》林达编著
这不是一本叙事史书,严格意义上。作者只是试图通过特莱津集中营中青少年的画作和诗篇,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口,告诉我们关于二战那个时候被害者的生。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在叙说死,而更倾向于黑暗中的生。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关于纳粹和位于捷克特莱津的犹太人集中营;二、画于特莱津集中营的作品及其小作者。
第一部分介绍了特莱津建立的背景、运作的模式、与其他集中营如众所周知的奥斯威辛的差异处以及原因。
希特勒宣称雅利安人种的纯正性的高尚,犹太族的低劣。他利用人类认知上的一些弱点:利用人们对于“科学”二字的盲目追随,也利用了人们对于“绝对理性的”崇尚。他夸大和强调了人类思想中科学、理性的那一面,而有意抹去人类文化来自另一方向的、同样重要的情感和思想资源,抹去人的善良、同情心和良知。借用年轻人进行屠杀,因为年轻人的人激情最容易在调唆之下转为仇恨。德国的大多数孩子们相信了希特勒的话,把“人性”看作是“软弱”而扫除了,这些年轻人开始变得暴力起来。平时,人的这些弱点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也会引导人们向往善良,人们会试图努力地反省和克服自己的弱点,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一个变态的社会,会鼓励人们行恶,人的弱点就会在合理的借口之下爆发出来。(在形成观点之前,你们先要做的,是吸取大量的知识)而德国纳粹在特莱津建立集中营的目的,比一般的纳粹集中营更复杂。一是欧洲存在许多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非常知名的人士,纳粹碍于国际压力,一时并不想杀了这些人,而且还想利用他们的生存,为自己“并没有迫害犹太人”做宣传。可是他们又必须控制住这些人,不让他们代表犹太人向世界揭露真相、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特莱津建立了。
“为什么成人要让孩子尽快地变得和自己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世界真的感到那么幸福和满意吗?儿童并不仅仅是一个初级的、不成熟的、准备前往成人世界的平台。…我们在把孩子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能力中引开。因此,我们也就阻挡了自己理解自然的能力。”—弗利德
“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弗利德
有一些地方,那些遭受厄运的人们,面对迫害者不断重复的强盗逻辑,会完全失落了自我,失落了判断的能力。渐渐的,他们开始顺从这样的逻辑,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开始相信迫害者掌握着某种他们还不十分理解的真理。在这样的时候,他们会心理崩溃,失去对善恶的判断能力。而特莱津集中营里的囚徒和他们的孩子们,精神是健全的。从他们的诗作画作中,他们用有限的色彩和纸张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家园的认同和渴望。
蝴蝶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色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想家
这里人在街上走,
你碰到的人,马上就又看到。
这就是集中营,
邪恶和害怕的地方。
这里没什么吃的,需要的却很多,
你被一点点吞噬,生长着恐怖。
可是,我们都不要放弃!
世界会转变,时间在更新。
只是一点温情
当我最终醒来,带着一颗沉重的心,
我饥肠辘辘,我哭了
想到我现在必须放弃所有的希望。
我希望自己睡着,睡着,只是睡着。
我要独自离去
我要独自离去,去到一个地方,
那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更为善良,
那个地方很远,谁也不知道在哪儿,
在那里,一个人不杀死另一个人。
也许,我们更多的人
一千倍的坚强,
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为时太晚之前。
特莱津
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
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和犹太屠杀,看过的书和电影其实不算少,所以这本书用名录本一样的形式将被杀害的犹太儿童的画作和短暂的人生呈现出来,带来的感官冲击已经被之前的缓和掉了,但是这本书用画家弗利德的教学理念告诉了我们: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即使生在囹圄也要心有蔷薇。
第二个感觉就是,我看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辛德勒名单》、《朗读者》、《美丽人生》、《钢琴家》、《偷书贼》可能还有一些遗漏了,(关于对集权主义反思的也有《浪潮》这样的作品)这些都是关于二战关于民族迫害的题材,可是中国南京大屠杀其残忍程度并不亚于纳粹对犹太,可是我们自己能接触到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金陵十三钗》一部,(可能也有我没接触到的但优秀的,但总体而言,数量上确实很少,)其他的基本是莫名其妙的不讲究史实和细节的雷剧,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都失利,这其实真实的应当反思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关于那段历史记忆的最直接真实的传承真的是将断,难道我们还有我们的后辈真的要在扭曲而夸张的雷剧中才能了解那个时代吗?如果有你觉得还不错的关于中国二战历史的书籍欢迎推荐哟~
这不是一本叙事史书,严格意义上。作者只是试图通过特莱津集中营中青少年的画作和诗篇,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切口,告诉我们关于二战那个时候被害者的生。这本书更多的不是在叙说死,而更倾向于黑暗中的生。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一、关于纳粹和位于捷克特莱津的犹太人集中营;二、画于特莱津集中营的作品及其小作者。
第一部分介绍了特莱津建立的背景、运作的模式、与其他集中营如众所周知的奥斯威辛的差异处以及原因。
希特勒宣称雅利安人种的纯正性的高尚,犹太族的低劣。他利用人类认知上的一些弱点:利用人们对于“科学”二字的盲目追随,也利用了人们对于“绝对理性的”崇尚。他夸大和强调了人类思想中科学、理性的那一面,而有意抹去人类文化来自另一方向的、同样重要的情感和思想资源,抹去人的善良、同情心和良知。借用年轻人进行屠杀,因为年轻人的人激情最容易在调唆之下转为仇恨。德国的大多数孩子们相信了希特勒的话,把“人性”看作是“软弱”而扫除了,这些年轻人开始变得暴力起来。平时,人的这些弱点会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在正常的情况下,社会也会引导人们向往善良,人们会试图努力地反省和克服自己的弱点,让自己成为一个善良的人。而一个变态的社会,会鼓励人们行恶,人的弱点就会在合理的借口之下爆发出来。(在形成观点之前,你们先要做的,是吸取大量的知识)而德国纳粹在特莱津建立集中营的目的,比一般的纳粹集中营更复杂。一是欧洲存在许多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领域非常知名的人士,纳粹碍于国际压力,一时并不想杀了这些人,而且还想利用他们的生存,为自己“并没有迫害犹太人”做宣传。可是他们又必须控制住这些人,不让他们代表犹太人向世界揭露真相、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特莱津建立了。
“为什么成人要让孩子尽快地变得和自己一样?我们对自己的世界真的感到那么幸福和满意吗?儿童并不仅仅是一个初级的、不成熟的、准备前往成人世界的平台。…我们在把孩子从他们对自然的理解能力中引开。因此,我们也就阻挡了自己理解自然的能力。”—弗利德
“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弗利德
有一些地方,那些遭受厄运的人们,面对迫害者不断重复的强盗逻辑,会完全失落了自我,失落了判断的能力。渐渐的,他们开始顺从这样的逻辑,相信自己是有罪的,开始相信迫害者掌握着某种他们还不十分理解的真理。在这样的时候,他们会心理崩溃,失去对善恶的判断能力。而特莱津集中营里的囚徒和他们的孩子们,精神是健全的。从他们的诗作画作中,他们用有限的色彩和纸张表达了他们对自己民族家园的认同和渴望。
蝴蝶
我在这里住了七个星期,
被囚禁在这个集中营。
可我已经发现,这里有我喜爱的东西。
蒲公英在招呼着我
还有院子里开着白色的栗树枝条。
只是,我再也没见到另一只蝴蝶。
想家
这里人在街上走,
你碰到的人,马上就又看到。
这就是集中营,
邪恶和害怕的地方。
这里没什么吃的,需要的却很多,
你被一点点吞噬,生长着恐怖。
可是,我们都不要放弃!
世界会转变,时间在更新。
只是一点温情
当我最终醒来,带着一颗沉重的心,
我饥肠辘辘,我哭了
想到我现在必须放弃所有的希望。
我希望自己睡着,睡着,只是睡着。
我要独自离去
我要独自离去,去到一个地方,
那里的人不一样,他们更为善良,
那个地方很远,谁也不知道在哪儿,
在那里,一个人不杀死另一个人。
也许,我们更多的人
一千倍的坚强,
就能达到这个目标
在为时太晚之前。
特莱津
沉沉的轮子碾过我们的前额
把它深深地埋入我们的记忆深处。
关于二战,关于纳粹和犹太屠杀,看过的书和电影其实不算少,所以这本书用名录本一样的形式将被杀害的犹太儿童的画作和短暂的人生呈现出来,带来的感官冲击已经被之前的缓和掉了,但是这本书用画家弗利德的教学理念告诉了我们: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即使生在囹圄也要心有蔷薇。
第二个感觉就是,我看过《穿条纹睡衣的男孩》、《辛德勒名单》、《朗读者》、《美丽人生》、《钢琴家》、《偷书贼》可能还有一些遗漏了,(关于对集权主义反思的也有《浪潮》这样的作品)这些都是关于二战关于民族迫害的题材,可是中国南京大屠杀其残忍程度并不亚于纳粹对犹太,可是我们自己能接触到的优秀的文艺作品就《金陵十三钗》一部,(可能也有我没接触到的但优秀的,但总体而言,数量上确实很少,)其他的基本是莫名其妙的不讲究史实和细节的雷剧,艺术价值和传播价值都失利,这其实真实的应当反思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越来越少,关于那段历史记忆的最直接真实的传承真的是将断,难道我们还有我们的后辈真的要在扭曲而夸张的雷剧中才能了解那个时代吗?如果有你觉得还不错的关于中国二战历史的书籍欢迎推荐哟~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