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摘录
你知道,把自己的才华隐藏,做个不知名的人,爱你所做的事却不炫耀,行善而不求名闻,这些都是好的,虽然这些行为不会使你有名,你的照片也不会在报上出现,政客也不会登门造访,你只是一个活得默默无闻却富有创造力的人,而这其中就有丰盈和巨大的美。
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为人所知,时常被人谈论,因为在内心里,你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你的内心没有富足感,什么都没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
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生活的人。但是你知道,我们一听见这种不费力的状态,就很想变成那个样子,我们也想达到那种不再辛劳与冲突的状态。一旦我们这么做,就失去了生命的喜悦,又再度被努力、奋斗所困。
如果你在每一刹那都觉察到自己的心如何陷入永不休止的挣扎,如果你只是觉察而不去修正它,也不强迫自己的心达到所谓的平静状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停止挣扎了。
我能不能看着那痛苦,握着它,就像手捧一件稀世珍宝——不逃避,不压抑,不合理化,不寻找原因,而是像一个容器装满水一样装载着痛苦?
没有你所爱的这个人,你所感到的那种孤独、绝望和悲惨,在你恋爱之前就存在了。你所谓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刺激,暂时掩盖了你的空虚。你通过某个人来逃避孤独,利用这个人来掩盖孤独。你的问题并不在于这段关系,而在于你自身的空虚。
如果不理解人自身思想的本质,也就是自我认识,心灵的寂静是不可能的。而去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它不在书中,不在心理学以及那一切之中。智慧在对自己的了解中,它从了解自己的土壤中长出。
单独:毕竟,大部分人结婚或寻求其他的社会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单独去活。……极少有人超越了这种对于孤独的巨大恐惧,但是人必须超越它,因为超越它之后才能发现至宝。
一个人如果感到空虚、贫穷、可怜、无能、百无聊赖或无足轻重,就希望通过别人来充实自己。他希望借助别人的爱来忘却自己,借助他人的美让自己获得美丽。他想借助家庭、国家、情人以及一些光怪陆离的信仰,为那一无所有的荒漠栽满鲜花。而上帝就是那个终极情人。
共处:当你真的与现状共处时——既不希望改变也不用好坏来评判,那么就有了从衡量中解脱出来的自由。与某事共处,并不是接受它——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它都在那儿。
如果你说‘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要去追求’,那么有些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在过程中,你也许必须挨饿,挣扎过关,但是你终将是个有价值的人,而不只是个模仿者,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
一个人必须从内心变得清贫,此时便没有追寻、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一无所有!只有这种内在的清贫能领会生命的真相,其中根本没有冲突,这样的生命是一种至福,它无法在任何教堂和寺庙里被发现。
你因为空虚而追寻,你伸出手去,要么想填满那空虚,要么想从中逃离。这种从内在的贫乏出发向外的运动是观念性、揣测性和二元化的。这就是冲突,而这冲突是无止境的。所以不要向外伸手!
这也是一种死亡:被囚禁在你自己那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里,永无休止。当你受困于自己的思想,受困于自己的苦恼,受困于自己的迷信,受困于你那致命的、毫无思虑而任由习惯支配的日常事务之中,这也是死亡——死亡并不仅仅是肉体的终结。
生命之流:难道你不觉得世人就是如此吗?他们在生命的激流之外,为自己挖了一个小水池;在这个小水池里面,他们沉滞、死亡,而我们竟称这种腐朽和沉滞为生存。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还不真正知道什么,而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
心灵革命,意味着彻底摧毁已有的一切,于是心灵能够毫无扭曲、毫无幻觉地看到什么是真实的——这就是宗教之道。……一颗心若打破了、粉碎了社会、宗教、律条和信仰强加于它的所有障碍、所有谎言,并进一步超越去发现什么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颗真正的宗教之心。
宗教:真正的宗教,并非一套信仰和仪式、希望和恐惧。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避免这些阻碍他的种种影响的话,那么,也许当他成年时,他将开始探索何谓真相和上帝。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了解。
我执着于某人或某物,那种执着就是占有;哪里有占有,哪里就必然会有控制。我们遇见了一个美人,爱情喷涌而出,很快,爱情变成了执着,所有这些苦恼就都开始了,然后爱就悄悄溜出了窗外。之后,我们会问:‘我们伟大的爱情到底怎么了?’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着的事情。
冥想:在这里,坐在岩石上,和蓝天在一起,天惊人的蓝,空气是那么纯净,未被污染。山脉远远的另一边是沙漠,你能看到绵延不尽的沙漠。这是一种对真相的真正超越时间的感知,而只有那种感知才能说是冥想。
当你用你所有的知觉观察山脉、树木、河流、蓝天和你爱的人,那时候没有自我。没有一个‘我’在感受这一切,这意味着头脑……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运作。这只有在头脑彻底安静时才能发生,所以没有一丝自我的影子,只有心灵的绝对寂静。
我们就是我们占有的东西,我们就是我们依附的东西。依附没有高贵可言。……依附是自我欺骗,是对自我空虚的逃避。我们所依附的那些东西——财产、人、理念——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许多东西去填补其空虚,自我就不复存在。对这不复存在的恐惧,就造成了占有。
执着:在你的执着中存在着痛苦。你想摆脱这痛苦,所以你培养超脱,这是抗拒的另一种形式。执着的对立面中并没有自由。这两种对立之物是相同的,相辅相成,互相增强。……自由在了解执着的过程中,而不在对执着的逃避中。
冥想的全部意义在于,不追随思想铺就的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它所谓的真理、觉悟和真相的路。事实上,没有任何道路通往真理。追随任何一条道路,都只能通往思想已然构造出的东西,无论那是多么令人愉悦或满意的事物,都不是真理。
不要把你的忧虑日复一日地背负下去,不要把这一小时、这一刻的烦恼带到下一小时、下一刻去;把它们完全抛开,那么你就会发现从这份自由中就会出现一种生与死共存的非凡生活。死亡只是某些东西的结束,正是在那结束中有新生。
不要让任何烦恼生根,你要快速穿透它们,就像穿透黄油一般。不要让它们留下任何痕迹。烦恼一从心中升起,就要加以了结。你不可能没有烦恼,只要能立刻结束就行了。
爱并不源于婚姻合约的签定,也不是基于双方满足的互换,或相互间的安全与舒适。所有这一切都是属于头脑的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在我们的生活里只占据着极小地位的原因。爱与头脑无关,它完全不依赖思想及其狡猾的算计、自我保护的需求和反应。
这样的关注就是善;这样的关注就是美德,这关注中有爱,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恶。只有存在冲突时邪恶才会产生。一颗全神贯注的心,一颗对自身以及自己内在的一切完全觉知的心——这样的一颗心就能够超越自己。
爱:爱意味着关心,勤勉地关注你正在做的事情,关注你的语言、你的穿着、你吃东西的样子,如何照顾你的身体;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地关注你的行为,以及你如何看待别人。
内在的空虚是否可能被填满?只要我们的心期望被填满,它就永远是空虚的,当人心不再想要填满它的空洞时,这个空洞才会消失。
你注意到自己的局限了吗?你知不知道,即使你望着一棵树说:“这是橡树”、“那是菩提树”,这些植物学的常识已经夹在你和大树之间,而限制你真正地看到它。你想接近一棵树,必须用手去触摸它,因为文字并不能帮你触摸到它。
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
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你强记书本来通过考试,你收集一大堆知识,然后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得到一个学位,希望谋份工作,并且结婚,难道这就是一切了吗?你虽然得到了知识与技术,但是你的心是不自由的,所以你变成了现今制度下的奴隶。
在我们追求知识、贪得无厌的欲望中,我们失去了爱,我们磨损了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残酷事物的敏感性;我们变得越来越有所专长,也越来越破碎不完整。知识无法取代智慧,不论有多少的解释,聚集了多少的知识,都无法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知识: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育不仅是要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得多的是让智慧觉醒,然后智慧会利用知识,而绝不是相反。……知识的持续运动,无论它是多么的专业,都会使心陷入陈规,陷入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学会去观察和理解知识的整个结构,就是唤醒智慧的开始。
你一执著于某人,执著于观念或概念,就开始腐败。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生活在一起,但是不互相拘束,心理上不依赖对方?若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将永远生活在冲突当中。
你是否注意过自己为何对朋友生气?因为你对他有所期望,如果这份期望不满足,你就失望了,这意味着:在内心里,在心理上,你是依赖那 个人的。因此每当心理上的依赖产生时,一定也存在沮丧,从沮丧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愤怒、悲痛、嫉妒及各种形式的冲突。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我想使人挣脱一切牢笼、一切恐惧,不再创立宗教、新的派别,也不再创立新理论、新哲学。
因为父母并不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因此世界上才有战争,才会贫富不均。他们把自己投资在孩子身上,希望透过孩子得到自我的延续。如果你病得很严重,他们就开始担忧,他们其实关心的是自己的忧伤。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恋爱中的人可能会倾听;然而,寻找倾听者犹如大海捞针。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结果、达到目标,我们永远在攻克和征服,所以没有倾听。只有在倾听中,你才能听到词语的歌唱。
善没有对立面。我们大多数人都把善看作恶的对立面,因此在整个历史中,在每一种文化里,善都被认为是野蛮的反面。所以人类总是为了善而与恶进行斗争。但是只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或斗争,善就永远不会到来。
冥想是漫步着离开这个世界;你必须成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然后这个世界就有了意义,天空与大地有着恒久的美。而爱不再是欢愉。
头脑彻底安静时最高形式的敏感,是爱的品质。如果你内心拥有爱,你就会知道爱是最奇妙非凡的东西。爱不是快乐。爱与恐惧毫不相干,也无关于性。它是自由、敏感、智慧的心灵具有的品质,此时头脑不根据过去做出反应,因而是安静的。此时心就会遇上被称为爱的芬芳。
你希望有名,希望在世上为人所知,时常被人谈论,因为在内心里,你认为自己什么也不是。你的内心没有富足感,什么都没有。因此你想在外面的世界出名。
一个喜悦的、真正快乐的人,是不费力生活的人。但是你知道,我们一听见这种不费力的状态,就很想变成那个样子,我们也想达到那种不再辛劳与冲突的状态。一旦我们这么做,就失去了生命的喜悦,又再度被努力、奋斗所困。
如果你在每一刹那都觉察到自己的心如何陷入永不休止的挣扎,如果你只是觉察而不去修正它,也不强迫自己的心达到所谓的平静状态,你就会发现自己的心自然而然就停止挣扎了。
我能不能看着那痛苦,握着它,就像手捧一件稀世珍宝——不逃避,不压抑,不合理化,不寻找原因,而是像一个容器装满水一样装载着痛苦?
没有你所爱的这个人,你所感到的那种孤独、绝望和悲惨,在你恋爱之前就存在了。你所谓的爱,只不过是一种刺激,暂时掩盖了你的空虚。你通过某个人来逃避孤独,利用这个人来掩盖孤独。你的问题并不在于这段关系,而在于你自身的空虚。
如果不理解人自身思想的本质,也就是自我认识,心灵的寂静是不可能的。而去认识自己便是智慧的开端。它不在书中,不在心理学以及那一切之中。智慧在对自己的了解中,它从了解自己的土壤中长出。
单独:毕竟,大部分人结婚或寻求其他的社会关系,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单独去活。……极少有人超越了这种对于孤独的巨大恐惧,但是人必须超越它,因为超越它之后才能发现至宝。
一个人如果感到空虚、贫穷、可怜、无能、百无聊赖或无足轻重,就希望通过别人来充实自己。他希望借助别人的爱来忘却自己,借助他人的美让自己获得美丽。他想借助家庭、国家、情人以及一些光怪陆离的信仰,为那一无所有的荒漠栽满鲜花。而上帝就是那个终极情人。
共处:当你真的与现状共处时——既不希望改变也不用好坏来评判,那么就有了从衡量中解脱出来的自由。与某事共处,并不是接受它——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它都在那儿。
如果你说‘这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我要去追求’,那么有些神奇的事情就会发生。在过程中,你也许必须挨饿,挣扎过关,但是你终将是个有价值的人,而不只是个模仿者,这就是它神奇的地方。
一个人必须从内心变得清贫,此时便没有追寻、没有要求、没有期望——一无所有!只有这种内在的清贫能领会生命的真相,其中根本没有冲突,这样的生命是一种至福,它无法在任何教堂和寺庙里被发现。
你因为空虚而追寻,你伸出手去,要么想填满那空虚,要么想从中逃离。这种从内在的贫乏出发向外的运动是观念性、揣测性和二元化的。这就是冲突,而这冲突是无止境的。所以不要向外伸手!
这也是一种死亡:被囚禁在你自己那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里,永无休止。当你受困于自己的思想,受困于自己的苦恼,受困于自己的迷信,受困于你那致命的、毫无思虑而任由习惯支配的日常事务之中,这也是死亡——死亡并不仅仅是肉体的终结。
生命之流:难道你不觉得世人就是如此吗?他们在生命的激流之外,为自己挖了一个小水池;在这个小水池里面,他们沉滞、死亡,而我们竟称这种腐朽和沉滞为生存。
如果一个人认为他还不真正知道什么,而一直在发现与了解,他不急于寻找终点,也不想达到什么或变成什么,这种人才是活生生的。
心灵革命,意味着彻底摧毁已有的一切,于是心灵能够毫无扭曲、毫无幻觉地看到什么是真实的——这就是宗教之道。……一颗心若打破了、粉碎了社会、宗教、律条和信仰强加于它的所有障碍、所有谎言,并进一步超越去发现什么是真实的,那么它就是一颗真正的宗教之心。
宗教:真正的宗教,并非一套信仰和仪式、希望和恐惧。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避免这些阻碍他的种种影响的话,那么,也许当他成年时,他将开始探索何谓真相和上帝。因此,在教育孩子时,需要有深入的洞察力和了解。
我执着于某人或某物,那种执着就是占有;哪里有占有,哪里就必然会有控制。我们遇见了一个美人,爱情喷涌而出,很快,爱情变成了执着,所有这些苦恼就都开始了,然后爱就悄悄溜出了窗外。之后,我们会问:‘我们伟大的爱情到底怎么了?’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着的事情。
冥想:在这里,坐在岩石上,和蓝天在一起,天惊人的蓝,空气是那么纯净,未被污染。山脉远远的另一边是沙漠,你能看到绵延不尽的沙漠。这是一种对真相的真正超越时间的感知,而只有那种感知才能说是冥想。
当你用你所有的知觉观察山脉、树木、河流、蓝天和你爱的人,那时候没有自我。没有一个‘我’在感受这一切,这意味着头脑……是作为一个整体在运作。这只有在头脑彻底安静时才能发生,所以没有一丝自我的影子,只有心灵的绝对寂静。
我们就是我们占有的东西,我们就是我们依附的东西。依附没有高贵可言。……依附是自我欺骗,是对自我空虚的逃避。我们所依附的那些东西——财产、人、理念——变得至关重要,因为没有许多东西去填补其空虚,自我就不复存在。对这不复存在的恐惧,就造成了占有。
执着:在你的执着中存在着痛苦。你想摆脱这痛苦,所以你培养超脱,这是抗拒的另一种形式。执着的对立面中并没有自由。这两种对立之物是相同的,相辅相成,互相增强。……自由在了解执着的过程中,而不在对执着的逃避中。
冥想的全部意义在于,不追随思想铺就的任何道路,可以通往它所谓的真理、觉悟和真相的路。事实上,没有任何道路通往真理。追随任何一条道路,都只能通往思想已然构造出的东西,无论那是多么令人愉悦或满意的事物,都不是真理。
不要把你的忧虑日复一日地背负下去,不要把这一小时、这一刻的烦恼带到下一小时、下一刻去;把它们完全抛开,那么你就会发现从这份自由中就会出现一种生与死共存的非凡生活。死亡只是某些东西的结束,正是在那结束中有新生。
不要让任何烦恼生根,你要快速穿透它们,就像穿透黄油一般。不要让它们留下任何痕迹。烦恼一从心中升起,就要加以了结。你不可能没有烦恼,只要能立刻结束就行了。
爱并不源于婚姻合约的签定,也不是基于双方满足的互换,或相互间的安全与舒适。所有这一切都是属于头脑的范围,这也就是为什么爱在我们的生活里只占据着极小地位的原因。爱与头脑无关,它完全不依赖思想及其狡猾的算计、自我保护的需求和反应。
这样的关注就是善;这样的关注就是美德,这关注中有爱,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没有恶。只有存在冲突时邪恶才会产生。一颗全神贯注的心,一颗对自身以及自己内在的一切完全觉知的心——这样的一颗心就能够超越自己。
爱:爱意味着关心,勤勉地关注你正在做的事情,关注你的语言、你的穿着、你吃东西的样子,如何照顾你的身体;没有优劣高下之分地关注你的行为,以及你如何看待别人。
内在的空虚是否可能被填满?只要我们的心期望被填满,它就永远是空虚的,当人心不再想要填满它的空洞时,这个空洞才会消失。
你注意到自己的局限了吗?你知不知道,即使你望着一棵树说:“这是橡树”、“那是菩提树”,这些植物学的常识已经夹在你和大树之间,而限制你真正地看到它。你想接近一棵树,必须用手去触摸它,因为文字并不能帮你触摸到它。
如果你一开始就说“我已经了解我自己了”,你的自我学习便到此为止;或者你说“我不过是一堆记忆、观念、经验及传统的组合,还有什么好学的”,这表明你仍然是在停止认识自己。只要你有完成的心,便失去了那份纯朴及谦卑的气质。
生命并不只是一份工作和职业而已,生命是极为广阔而深奥的,它是一个伟大的谜,在这个浩瀚的领域中,我们更有幸生为人类。如果我们活着只是为了谋生,我们就失去了生命的整个重点。去了解生命本身,比只是准备考试、精通数学、物理或其他科目要重要多了。
自由与爱是并存的。爱不是一种反应,如果我爱你是因为你爱我,那么这只是交易,爱变成了在市场上被买卖的东西,那显然不是爱。爱是不要求回报的,甚至不感觉你给予了什么,只有这种爱才能使你了解自由。
你强记书本来通过考试,你收集一大堆知识,然后把它们全部写出来得到一个学位,希望谋份工作,并且结婚,难道这就是一切了吗?你虽然得到了知识与技术,但是你的心是不自由的,所以你变成了现今制度下的奴隶。
在我们追求知识、贪得无厌的欲望中,我们失去了爱,我们磨损了对美的感受,以及对残酷事物的敏感性;我们变得越来越有所专长,也越来越破碎不完整。知识无法取代智慧,不论有多少的解释,聚集了多少的知识,都无法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知识:在我们的学校里,教育不仅是要获取知识,更为重要得多的是让智慧觉醒,然后智慧会利用知识,而绝不是相反。……知识的持续运动,无论它是多么的专业,都会使心陷入陈规,陷入一种狭隘的生活方式。学会去观察和理解知识的整个结构,就是唤醒智慧的开始。
你一执著于某人,执著于观念或概念,就开始腐败。那么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生活在一起,但是不互相拘束,心理上不依赖对方?若不了解这一点,我们将永远生活在冲突当中。
你是否注意过自己为何对朋友生气?因为你对他有所期望,如果这份期望不满足,你就失望了,这意味着:在内心里,在心理上,你是依赖那 个人的。因此每当心理上的依赖产生时,一定也存在沮丧,从沮丧不可避免地会衍生出愤怒、悲痛、嫉妒及各种形式的冲突。
我只关心一件根本的事情:让人们自由。我想使人挣脱一切牢笼、一切恐惧,不再创立宗教、新的派别,也不再创立新理论、新哲学。
因为父母并不真正爱他们的孩子,因此世界上才有战争,才会贫富不均。他们把自己投资在孩子身上,希望透过孩子得到自我的延续。如果你病得很严重,他们就开始担忧,他们其实关心的是自己的忧伤。不过他们是不会承认的。
恋爱中的人可能会倾听;然而,寻找倾听者犹如大海捞针。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追求结果、达到目标,我们永远在攻克和征服,所以没有倾听。只有在倾听中,你才能听到词语的歌唱。
善没有对立面。我们大多数人都把善看作恶的对立面,因此在整个历史中,在每一种文化里,善都被认为是野蛮的反面。所以人类总是为了善而与恶进行斗争。但是只要有任何形式的暴力或斗争,善就永远不会到来。
冥想是漫步着离开这个世界;你必须成为一个彻底的局外人。然后这个世界就有了意义,天空与大地有着恒久的美。而爱不再是欢愉。
头脑彻底安静时最高形式的敏感,是爱的品质。如果你内心拥有爱,你就会知道爱是最奇妙非凡的东西。爱不是快乐。爱与恐惧毫不相干,也无关于性。它是自由、敏感、智慧的心灵具有的品质,此时头脑不根据过去做出反应,因而是安静的。此时心就会遇上被称为爱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