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电影的语言讲一只猪的故事
从前有个叫老忽的农夫,他必须卖掉一头危险的猪。
慢点儿看,这个故事很有趣。
第一场:
镜头一:一个小孩在庭院里玩。
镜头二:一头猪眼睛的特写,他的瞳孔里反映出小孩的身影。它一眨不眨的盯着她。
镜头三:切到厨房里的妈妈边哼歌边忙碌。她不时抬头看一眼窗外玩耍的孩子。
镜头四:猪突然跳出猪圈。
镜头五:妈妈的动作突然停住,转身,抓起扫把,冲出去。
镜头六:老忽把猪赶到山里。独自返回。
镜头七:老忽的视点镜头:那头猪已经站在自己的猪圈门口。
第二场:
镜头一:老忽带着猪走在路上
镜头二:老忽停下来,看向路边。
镜头三:老忽的视点镜头:一架推车的轮子坏了。推车上两头猪。一个看起来有钱的农人正弯腰修车。
镜头四:老忽掏出手帕,擦了擦猪的脸,然后把手帕系到猪的脖子上。
镜头五:老忽蹲下来跟农人一起修车。他们开始交谈。农人回头看一眼猪。
镜头六:老忽把猪弄上推车。猪的眼睛的特写。
镜头七:猪的视点镜头:老忽和农人还在谈话。农人把手伸进口袋。
镜头八:猪从推车上跳下来。
第三场:
镜头一:老忽带着猪走在昏暗的路上。
镜头二:老忽来到一家屠宰场。大门已经上锁了。老忽疲惫的躺倒在一堆干草上。
镜头三:老忽睁开眼睛。大门已经打开了。猪不见了。
镜头四:老忽找到场主。他们开始谈话。场主皱眉、摇头、耸肩。
镜头五:老忽的视点镜头:推轨镜头扫视猪栏。忽然停住。镜头推近,一头脖子上围着手帕的猪。
镜头六:老忽带着猪向外走。猪在门口停住不动。猪转身注视猪栏。
镜头七:老忽带着猪走向他一直看的方向。
镜头八:老忽付钱给场主。
镜头九:猪的视点镜头:场主从3号猪栏中牵出一头猪,交给老忽。
第四场:
镜头一:老忽和两头猪一起走在路上。
镜头二:农庄全景。老忽的太太跑出来。
镜头三:太太的视点镜头:老忽牵着两头猪走向门口。
镜头四:太太打开猪圈门,两头猪跑进去。
镜头五:老忽低下头,他的视点镜头:两头猪亲吻了起来。镜头淡出又淡入。
镜头六:母猪在喂一群小猪仔吃奶。
镜头七:系着手帕的公猪驮着小女孩在庭院里玩。
镜头八:老忽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多妙的故事呀!
这就是电影的语言——镜头。电影就是用不相干的镜头的并置来说故事的艺术。
有人爱把电影比作音乐和诗。因为这三者都是用符号串联表达意义。不论是镜头、音符还是字词单独存在都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只要我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就会发生神奇的事。非常有趣。完全没必要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看的人自然会懂。
比如:
镜头一:全景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镜头二:一部分人突然回头。
镜头三:汽车里一个人猛抬头,瞪着眼睛的特写。
镜头四:一只脚猛踩刹车。
镜头五:一条腿以奇怪的姿势从汽车底下伸出来。
于是,这组镜头后,没有任何对白,但是观众都会明白发生什么事——车祸!
卡通片是电影语言运用的典范。还记得《猫和老鼠》吗?有个场景是这样的。
镜头一:猫喝醉了,跟老鼠狂欢。楼上传来主人的喝斥声。
镜头二:猫仇恨的眼睛的特写。猫走上楼梯。走到主人的床前。猫从背后拎出一只大水袋,老鼠使劲拉他的,跳到他鼻子上摆手。猫把老鼠丢到门外,猛地向下砸下去。
镜头三:老鼠在门外一下子抱住了头,紧闭上眼睛。接着,一只鞋子丢出来。接着灯亮了,电话、花瓶、椅子之类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丢出来。而镜头始终从侧面对着门口,带不到房间内的任何边角。
镜头四:老鼠抱着头的胳膊慢慢的放下。停了一下。小心的向房内探了一下头。
镜头五:老鼠的视点镜头:猫贴在墙上,舌头吐在外面,脑袋上一堆大包。表情无辜。
于是我们知道了:可怜的猫借酒壮胆发泄了一下心中的不满,结果惨遭修理,而且被打醒后忘记了自己做过的事情。
我一直以为,好的电影不是给观众作解释,而是带观众去体验。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观众看得到自己,看得到自己追求目标时的尝试、失败、挣扎,看得到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形跟梦境有些相似。都是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的排列,却实现了人类让世界有意义的本能企图。
所以,好的电影不是仰赖对白的,而是借助镜头。海明威说,故事写出来后,把所有的精彩对白拿掉,再看看剩下的还算不算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是主角在追求他的目标时,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重要事件的演进。
这样讲述一只猪的故事我非常欣赏。就是叫人觉得妙不可言。于是非常想跟大家分享。
“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最简单的技术学的完美,而不是去学太多的技术。如此才可以使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容易的事变成习惯,习惯的事因此变得更加美妙”。
——大卫·马梅
这段话可以应用到任何存在技术问题的层面。完美地掌握一门技术,我们的生活才会妙。
慢点儿看,这个故事很有趣。
第一场:
镜头一:一个小孩在庭院里玩。
镜头二:一头猪眼睛的特写,他的瞳孔里反映出小孩的身影。它一眨不眨的盯着她。
镜头三:切到厨房里的妈妈边哼歌边忙碌。她不时抬头看一眼窗外玩耍的孩子。
镜头四:猪突然跳出猪圈。
镜头五:妈妈的动作突然停住,转身,抓起扫把,冲出去。
镜头六:老忽把猪赶到山里。独自返回。
镜头七:老忽的视点镜头:那头猪已经站在自己的猪圈门口。
第二场:
镜头一:老忽带着猪走在路上
镜头二:老忽停下来,看向路边。
镜头三:老忽的视点镜头:一架推车的轮子坏了。推车上两头猪。一个看起来有钱的农人正弯腰修车。
镜头四:老忽掏出手帕,擦了擦猪的脸,然后把手帕系到猪的脖子上。
镜头五:老忽蹲下来跟农人一起修车。他们开始交谈。农人回头看一眼猪。
镜头六:老忽把猪弄上推车。猪的眼睛的特写。
镜头七:猪的视点镜头:老忽和农人还在谈话。农人把手伸进口袋。
镜头八:猪从推车上跳下来。
第三场:
镜头一:老忽带着猪走在昏暗的路上。
镜头二:老忽来到一家屠宰场。大门已经上锁了。老忽疲惫的躺倒在一堆干草上。
镜头三:老忽睁开眼睛。大门已经打开了。猪不见了。
镜头四:老忽找到场主。他们开始谈话。场主皱眉、摇头、耸肩。
镜头五:老忽的视点镜头:推轨镜头扫视猪栏。忽然停住。镜头推近,一头脖子上围着手帕的猪。
镜头六:老忽带着猪向外走。猪在门口停住不动。猪转身注视猪栏。
镜头七:老忽带着猪走向他一直看的方向。
镜头八:老忽付钱给场主。
镜头九:猪的视点镜头:场主从3号猪栏中牵出一头猪,交给老忽。
第四场:
镜头一:老忽和两头猪一起走在路上。
镜头二:农庄全景。老忽的太太跑出来。
镜头三:太太的视点镜头:老忽牵着两头猪走向门口。
镜头四:太太打开猪圈门,两头猪跑进去。
镜头五:老忽低下头,他的视点镜头:两头猪亲吻了起来。镜头淡出又淡入。
镜头六:母猪在喂一群小猪仔吃奶。
镜头七:系着手帕的公猪驮着小女孩在庭院里玩。
镜头八:老忽微笑的看着这一切。
多妙的故事呀!
这就是电影的语言——镜头。电影就是用不相干的镜头的并置来说故事的艺术。
有人爱把电影比作音乐和诗。因为这三者都是用符号串联表达意义。不论是镜头、音符还是字词单独存在都没有任何意义。然而,只要我们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排列组合,就会发生神奇的事。非常有趣。完全没必要告诉你发生了什么事,看的人自然会懂。
比如:
镜头一:全景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镜头二:一部分人突然回头。
镜头三:汽车里一个人猛抬头,瞪着眼睛的特写。
镜头四:一只脚猛踩刹车。
镜头五:一条腿以奇怪的姿势从汽车底下伸出来。
于是,这组镜头后,没有任何对白,但是观众都会明白发生什么事——车祸!
卡通片是电影语言运用的典范。还记得《猫和老鼠》吗?有个场景是这样的。
镜头一:猫喝醉了,跟老鼠狂欢。楼上传来主人的喝斥声。
镜头二:猫仇恨的眼睛的特写。猫走上楼梯。走到主人的床前。猫从背后拎出一只大水袋,老鼠使劲拉他的,跳到他鼻子上摆手。猫把老鼠丢到门外,猛地向下砸下去。
镜头三:老鼠在门外一下子抱住了头,紧闭上眼睛。接着,一只鞋子丢出来。接着灯亮了,电话、花瓶、椅子之类一大堆乱七八糟的东西丢出来。而镜头始终从侧面对着门口,带不到房间内的任何边角。
镜头四:老鼠抱着头的胳膊慢慢的放下。停了一下。小心的向房内探了一下头。
镜头五:老鼠的视点镜头:猫贴在墙上,舌头吐在外面,脑袋上一堆大包。表情无辜。
于是我们知道了:可怜的猫借酒壮胆发泄了一下心中的不满,结果惨遭修理,而且被打醒后忘记了自己做过的事情。
我一直以为,好的电影不是给观众作解释,而是带观众去体验。在这个体验的过程中,观众看得到自己,看得到自己追求目标时的尝试、失败、挣扎,看得到自己隐秘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形跟梦境有些相似。都是看似毫无关联的画面的排列,却实现了人类让世界有意义的本能企图。
所以,好的电影不是仰赖对白的,而是借助镜头。海明威说,故事写出来后,把所有的精彩对白拿掉,再看看剩下的还算不算是一个故事。而故事是主角在追求他的目标时,发生在他身上的所有重要事件的演进。
这样讲述一只猪的故事我非常欣赏。就是叫人觉得妙不可言。于是非常想跟大家分享。
“艺术家的任务是把最简单的技术学的完美,而不是去学太多的技术。如此才可以使困难的事变得容易,容易的事变成习惯,习惯的事因此变得更加美妙”。
——大卫·马梅
这段话可以应用到任何存在技术问题的层面。完美地掌握一门技术,我们的生活才会妙。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