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康复】十三、身份认同、观者即所观之物,冲突的终结
首先,什么是身份认同呢?
举个例子:当你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你就是认同了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人,不是印度人,不是美国人。实际上,在你的意识之中,你对“中国人”这个概念,有一个意象,你对这个概念有一个认知,而你符合了这个意象,这个认知。
再举个例子:当你说,“我是穷人”的时候,你就是在将自己和“穷人”这个概念做身份认同。你对“穷人”这个概念有一个认知、意象,你符合了这个认知和意象。
再举个例子:当你说,“我总是情绪低落,我是个差劲的人,我是个失败者”的时候,你也是与“差劲的人”、“失败者”这样的概念做身份认同。你认为自己符合了这个概念在你意识中的认知和意象。
上面所说的潜意识决定论、你的世界是你自己创造,跟身份认同都是一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无非是你意识中的认知和意象而已。
事实上,这样的身份认同,导致了冲突,有你内心的冲突,也有外在的冲突。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结局最为惨烈的几次战争都是宗教战争,我说的是广义上的宗教战争,指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二战日本侵略亚太国家,之所以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同,不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卑鄙、丑恶,相反,激励这些侵略者疯狂屠杀的原因,是他们内心满怀的激情和热血,他们想要拯救这些其他国家中处于水深火热的平民,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西方,基督教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三十年宗教战争,苏俄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对欧洲的侵略,等等。这些战争并不是说明人性本恶,事实上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大规模,更多地是由于,侵略者对自己“救世主”身份的认同。当然也可能有对“受害者”身份的认同。这些是比较大的外在的冲突,小的外在冲突则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与家人、同事、朋友、路人之间的冲突,多多少少也是由于双方都对自己的某种身份产生了认同。
接下来说身份认同产生的内在冲突。观者即所观之物,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的内在向外的投射。我们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观者即所观之物,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看的是自己的意象、是自己内心的反应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就连我们看内在的时候,也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我们常常看到自己愤怒、焦虑、卑鄙、吝啬、懒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象、自己内心的反应,是这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本身的投射,当这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说,我不喜欢我的愤怒、焦虑、卑鄙、吝啬、懒惰,等等,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观察者对自己说,我必须对这些我不喜欢的做点什么,我得压抑它,我得改变它;我不喜欢它,我得摆脱它。它认为自己是这一切之外的某个存在,而事实恰恰相反,他能看到的只有自己,他所看到的,无非是自己的认知和意象,而观察者本身的功能也无非就是认知事物、对事物产生意象。当它强行将自己与自己分裂开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纠结。相反,当它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所看到的这些,这些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当它终于认清这一点的时候,不是从理性上认清,而是实实在在地认清观者即所观之物,我就是我看到的世界,的时候,冲突就自然地终止了。因为“观察者”已经不再做任何的抵抗、逃避了,不再喜欢我不喜欢了,不会去压抑或改变自己了,它就解脱了。因为它发现了,所有东西都是自己,自己不能反抗、或者远离、甚或是接受它。它就在那里,所有对它自己的反应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用处。
举个例子:当你说,“我是中国人”的时候,你就是认同了自己的身份,是中国人,不是印度人,不是美国人。实际上,在你的意识之中,你对“中国人”这个概念,有一个意象,你对这个概念有一个认知,而你符合了这个意象,这个认知。
再举个例子:当你说,“我是穷人”的时候,你就是在将自己和“穷人”这个概念做身份认同。你对“穷人”这个概念有一个认知、意象,你符合了这个认知和意象。
再举个例子:当你说,“我总是情绪低落,我是个差劲的人,我是个失败者”的时候,你也是与“差劲的人”、“失败者”这样的概念做身份认同。你认为自己符合了这个概念在你意识中的认知和意象。
上面所说的潜意识决定论、你的世界是你自己创造,跟身份认同都是一个道理。你所看到的,无非是你意识中的认知和意象而已。
事实上,这样的身份认同,导致了冲突,有你内心的冲突,也有外在的冲突。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结局最为惨烈的几次战争都是宗教战争,我说的是广义上的宗教战争,指意识形态之间的战争。二战日本侵略亚太国家,之所以得到举国上下的认同,不是因为日本这个民族卑鄙、丑恶,相反,激励这些侵略者疯狂屠杀的原因,是他们内心满怀的激情和热血,他们想要拯救这些其他国家中处于水深火热的平民,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在西方,基督教的八次十字军东征,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三十年宗教战争,苏俄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号对欧洲的侵略,等等。这些战争并不是说明人性本恶,事实上之所以能发展到如此大规模,更多地是由于,侵略者对自己“救世主”身份的认同。当然也可能有对“受害者”身份的认同。这些是比较大的外在的冲突,小的外在冲突则每天都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与家人、同事、朋友、路人之间的冲突,多多少少也是由于双方都对自己的某种身份产生了认同。
接下来说身份认同产生的内在冲突。观者即所观之物,我们看到的都是我们的内在向外的投射。我们的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观者即所观之物,没有意识到自己所看的是自己的意象、是自己内心的反应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就连我们看内在的时候,也都是我们自己的投射。我们常常看到自己愤怒、焦虑、卑鄙、吝啬、懒惰,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意象、自己内心的反应,是这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本身的投射,当这个高高在上的“观察者”说,我不喜欢我的愤怒、焦虑、卑鄙、吝啬、懒惰,等等,的时候,冲突就产生了。观察者对自己说,我必须对这些我不喜欢的做点什么,我得压抑它,我得改变它;我不喜欢它,我得摆脱它。它认为自己是这一切之外的某个存在,而事实恰恰相反,他能看到的只有自己,他所看到的,无非是自己的认知和意象,而观察者本身的功能也无非就是认知事物、对事物产生意象。当它强行将自己与自己分裂开来的时候,就会产生冲突、纠结。相反,当它认识到自己就是自己所看到的这些,这些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东西,的时候,当它终于认清这一点的时候,不是从理性上认清,而是实实在在地认清观者即所观之物,我就是我看到的世界,的时候,冲突就自然地终止了。因为“观察者”已经不再做任何的抵抗、逃避了,不再喜欢我不喜欢了,不会去压抑或改变自己了,它就解脱了。因为它发现了,所有东西都是自己,自己不能反抗、或者远离、甚或是接受它。它就在那里,所有对它自己的反应都是徒劳的、没有任何用处。
-
=麻辣= 赞了这篇日记 2019-06-25 23: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