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 学习莎士比亚的开始就像学习鲁迅
我的选修课,我选择了一门Shakespeare in Education,我想说既然来到了英国,不学习一下莎士比亚,怎么对得起这个幽默,狂妄,花言巧语,又百折不挠的国家。
照例课前会有reading,读了几篇发现,观点不外乎跟文化殖民有关,“应不应该在非洲教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世界文化地位”,“不同国家的莎士比亚版本”,我承认莎士比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非常伟大的作家,但是莎士比亚的世界性,我表示怀疑。
其中一篇文章说,学生们可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会区分人性的善恶曲直,甚至学会其中的话术,可以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映射并且得到实践,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特性。我在上课之前,集中看了几部莎士比亚的剧,《第十二夜》《麦克白》《奥赛罗》,我觉得莎士比亚的真正意义就跟Water Walk时的老爷爷跟我说的一样,莎士比亚创造了今天的英国人,他影响了英国人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是的,他并没有影响世界。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开始讨论莎士比亚对每个人的意义,第一次读到莎士比亚的感受。
很有趣的事,班级里只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新加坡人,和一个没听清是哪个国家的人的三个同学对于第一次与莎士比亚亲密接触的经历事positive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莎士比亚很像中国的鲁迅。地位崇高,文学性强,但是并不学习他的人所认可,也难以接受。
有一篇reading的观点我很喜欢,他说莎士比亚最开始只是漏天剧场的热门演出,演到红遍全国,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看它,而如今,当人们把他当作神圣的文学大使来研究,来考试的时候,大家就忘记了他最开始的娱乐性。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当我们桌三个中国人分别表达了对莎士比亚的敬意,想要通过他学习英国文化的时候,一个来自新加坡的老师说,她没有那么崇高的想法,她只是觉得,莎士比亚很有趣。
哈哈。
第二次小组讨论,是讨论莎士比亚在20年间在英国教育大纲中地位的变化。旁边的德国姑娘说,因为看到2014年被单独拎出来作为必修项目,所以可以看出他的地位还是很高,我并不赞同,我觉得政府文件一般都是宏观把控的,可能就是因为大家越来越不重视莎士比亚,所以,教育部的大纲才会着重强调莎士比亚的地位,才会把它突出出来,可能是我的英文还不够好,没有表达清楚,总之其他小朋友还是不置可否。
后来集体发表言论的时候,其他几位在英国做老师的同学说,他们会钻大纲的空子,就是初三的时候学一遍《麦克白》,初四的时候再学一遍,就当作两遍了。
不知道原因,但是估计大家猜也猜的出来,世界上优美的文字那么多,精彩的剧情那么多,为啥要求孩子们一定愿意仰头继续崇拜着几百年前的剧作家呢。
世界的语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变了。
照例课前会有reading,读了几篇发现,观点不外乎跟文化殖民有关,“应不应该在非洲教莎士比亚”,“莎士比亚的世界文化地位”,“不同国家的莎士比亚版本”,我承认莎士比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非常伟大的作家,但是莎士比亚的世界性,我表示怀疑。
其中一篇文章说,学生们可以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学会区分人性的善恶曲直,甚至学会其中的话术,可以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映射并且得到实践,但是我觉得这并不是莎士比亚作品的特性。我在上课之前,集中看了几部莎士比亚的剧,《第十二夜》《麦克白》《奥赛罗》,我觉得莎士比亚的真正意义就跟Water Walk时的老爷爷跟我说的一样,莎士比亚创造了今天的英国人,他影响了英国人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
是的,他并没有影响世界。
在课上,老师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最开始讨论莎士比亚对每个人的意义,第一次读到莎士比亚的感受。
很有趣的事,班级里只有一个美国人,一个新加坡人,和一个没听清是哪个国家的人的三个同学对于第一次与莎士比亚亲密接触的经历事positive的,那一瞬间,我觉得莎士比亚很像中国的鲁迅。地位崇高,文学性强,但是并不学习他的人所认可,也难以接受。
有一篇reading的观点我很喜欢,他说莎士比亚最开始只是漏天剧场的热门演出,演到红遍全国,那个时候大家都喜欢看它,而如今,当人们把他当作神圣的文学大使来研究,来考试的时候,大家就忘记了他最开始的娱乐性。
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是,当我们桌三个中国人分别表达了对莎士比亚的敬意,想要通过他学习英国文化的时候,一个来自新加坡的老师说,她没有那么崇高的想法,她只是觉得,莎士比亚很有趣。
哈哈。
第二次小组讨论,是讨论莎士比亚在20年间在英国教育大纲中地位的变化。旁边的德国姑娘说,因为看到2014年被单独拎出来作为必修项目,所以可以看出他的地位还是很高,我并不赞同,我觉得政府文件一般都是宏观把控的,可能就是因为大家越来越不重视莎士比亚,所以,教育部的大纲才会着重强调莎士比亚的地位,才会把它突出出来,可能是我的英文还不够好,没有表达清楚,总之其他小朋友还是不置可否。
后来集体发表言论的时候,其他几位在英国做老师的同学说,他们会钻大纲的空子,就是初三的时候学一遍《麦克白》,初四的时候再学一遍,就当作两遍了。
不知道原因,但是估计大家猜也猜的出来,世界上优美的文字那么多,精彩的剧情那么多,为啥要求孩子们一定愿意仰头继续崇拜着几百年前的剧作家呢。
世界的语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已经变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