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精选集》读书笔记
前言
第3页
汪曾祺的―生是为艺术的―生。
他的作品从―开始,就是以民间生活的题材引人入胜。五行八作中的能工巧匠、倒了运的农民、各种各样的小商人、邂逅的四徙、见多识广的食客、淳朴的劳动妇女、亦僧亦俗的和尚、风流倜傥的名士,是最基本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丰富渊源,对于时代的独特回应。
第9页
他早期的作品中,以主观性极强的意识流动串联起故事与人物,充斥着声音、线条、色彩与气味儿。晚年复出之后的小说则近于风俗画,大量的景物描写像空镜头一样,铺垫出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景。“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主张,首先是回到了诗画同源的古典美学理想,带给文体的变化是散文化和抒情性,对于以社会学为视野、以阶级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规范有着明显的突破。越到晚年他走得越远,引用海明威的话明确地说文学典型是撒谎,打破了现实主义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目的论。强调“一个小说的形式,是一种思索的方式,一种情感方式,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这就接续起萧红等现代作家们的文体探索,为日益僵化的小说文体注入了活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使中国小说从经历了八十多年的紧张痉挛中松弛下来,回归到它古老的文化源头,以边缘性、民间性与世俗性,来反映民众的心声。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绝无重复雷同之处。叙事的技巧与语言的风格在变化中见出统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第11页
尽管他一再自谦自己的作品只能居于边缘,不能够进入主流,也不想进入主流,但还是开启了“寻根文学”的潮流,影响了一代人的创作,呈现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醒目的风景。
正文
第2页
何处有丁丁的声音,像一串散落的的珠子,掉入静清的水里,一圈一圈漾开来,他知道这绝不是磬。他如同醒在一个淡淡的梦外。
集起涣散的眼光,回顾室内:沙地,白垩墙,矮桌旁一具草榻,草榻上·一个小小的行囊,行囊虽然是小的,里面有破旧的物什,但是够他用了,他从未为里面缺少些什么东西而给自己加上一点不幸。
第3页
一切全是熟悉的了,倒是有时故乡的事物会勾起他一点无可奈何的思念,苦竹的篱笆,络着许多藤萝的;晨汲的并,封在滑足的青苔里的,......他有时有意使这些淡漫的记忆浓起来,但是这些纵然如秋来潮汐,仍旧要像潮汐一样的退下去,在他这样的名分下,不容有一点乡愁,而且年青的人多半不很承认自己为故土所累系,即使是对自己。
第5页
他浮游在一层无边的惆怅里,“竟有这样的苦心?”
第11页
船头迎风,适于夏天,现在冬天还没有从我语言的惰性中失去。我看我是从哪里来的。
第12页
我想起背乘数表的声音。现在那几棵大银杏树该是金黄色的了吧。.它吸收了多少种背诵的声音。银杏树的木质是松的,松到可以透亮。我们从前的图画板就是用这种木头做的。风琴的声音属于一种过去的声音。灰尘落在教室的绉纸饰物上。
“敲钟的还是老詹?”
“剪校门口冬青的也还是他。”
冬青细碎的花,淡绿色;小果子,深紫色。我们仿佛并肩从那条拱背的砖路上一齐走进去。夹道是平平的冬青,比我们的头高。不多久,快了吧,冬青会生出嫩红色的新枝叶,于是老詹用一把大剪子依次剪去,就像剪头发。我们并肩走进去,像两个音符 。
第57页
大人们凡事都含胡,因为他们生活中只须这么含胡即可对付过去。我们可不成。
第58页
我们立着看了半天,渐渐已忘记了想买的东西;不想吃什么,也不想玩什么,为一种十分深沉黏着的痛楚所孕育,所教化。
第77页
在分割了的空间之中,在相忘于江湖的漠然之中,他被发现了,像从一棵树下过,忽然而发现了这里有一棵树。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呢?他一定是刚刚进来。虽没有人注视着舱门如何进来了一个人,然而全舱都已经意识到他,在他由动之静,迈步之间有停止之意而终于果然站立下来的时候,他的进来完全成为了一个事实。像接到了一个通知似的,你向他看。
你觉得若有所见了。
第78页
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时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着像一条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来了,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常常也是一涉即过,清新的后面是沉滞,像一缕风。
第79页
没有跳踉呼喝,振足拍手,没有给任何旅客一点惊动,一点刺激,仿佛一切都预先安排,这支曲子本然的已经伏在那里,应当有的,而且简直不可或缺,不是改变,是完成;不是反,是正;不是二,是一。......
他样子不像是卖唱的?其实要说,也像,——卖唱的样子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他不满身是那种气味。腐烂了的果子气味才更强烈,他还完完整整的,好好的。他样子真是好极了。这是他女儿,没有问题。
第80页
一只轮船冻在湖边,一点活意都没有,被遗弃在那儿,红的,黑的,都是可怜的颜色。
第82页
这段曲子本来跟多数民间流行曲子一样,除了感伤,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可是他唱得感伤也感伤,一点都不厉害。唱得深极了,远极了,素雅极了,醇极了,细运轻输,不枝不蔓,舒j服极了。......
——接口接得真好,一点不露痕迹,没有夺占,没有缝隙,水流云驻,叶落花开,相契莫逆,自自在在,当他末一声的有余将尽,她的第―字恰恰出口,不颔首,不送目,不轻轻咳嗽看不出一点点暗示和预备的动作。
第84页
这种平等不是力求,故不露暴,于是更圆满了。真的平等不包含争取。父亲唱的时候女儿闲着,她手里没有一样东西,可是她能那么安详!她垂手直身,大方窈窕,有时稍稍回首,看她父亲一眼,看他的侧面,他的手。——她脚下不动。
......女孩子眼睛里看见什么了?一个客人袖子带翻了一只茶杯,残茶流出来,渐成一线,伸过去,伸过去,快要到那个纸包了,——纸包里是什么东西?——嘻,好了,桌子有一条缝,茶透到缝里去了——还没有,还没有——滴下来了!这种茶杯底子太小,不稳,轻轻一偏就倒了。她一边看,一边唱,唱完了,还在看,不知是不是觉得有人看出了,有点不好意思,微低了头。面色肃然。——有人悄悄的把放在桌上的香烟火柴放回口袋里,快到了罢?对岸山浅浅的一抹。他唱完了这一段大概还有一段,由他开头,也由他收尾。
第85页
他的胸,他的背,他的腰肋,都暖洋洋的,他全身正在领受着一重丰厚的暖意,——脉近于叹息的柔情在他的脸上。
她顺着次序走过一个一个旅客,不说一句话,伸出她的手,坦率,无邪,不局促,不忸怩,不争多较少,不泼辣,不纠缠,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第86页
都收了,她回去,走近她父亲,——她第一次靠着她父亲,伸一个手给他,拉着他,她在前,他在后,一步一步走出去了。他是个瞎子。——我这才真正的觉得他瞎。看到他眼睛看不见,十分的动了心。他的―切声容动静都归纳摄收在这最后的一瞥,造成一个印象,完足,简赅,具体。他走了,可是印象留下来。
第87页
——忽然乱起来,像一个灾难,一个麻袋挣裂了,滚出各种果实。—个脚夫像天神似的跳到舱里。——到了,下午两点钟。
第88页
一天已经过去了。不管用什么语气把这句话说出来,反正这一天从此不会再有。然而新的一页尚未盖上来,就像火车到了站,在那儿喷气呢,现在是晚上。晚上,那架老挂钟敲过了八下,到它敲+下则一定还有老大半天。对于许多人,至少在这儿的几个人说起来,这是好的时候。可以说是最好的时候,如果把这也算在一天里头。更合适的是让这一段时候独立自足,离第二天还远,也不挂在第一天后头。
第90页
里边谈笑声音他听得见,他入神,皱眉,张目结舌,笑。他们说雷打泰山庙旗杆,这事他清楚,他很想插一句,脚下有欲动之势。
第91页
那承天寺幽冥钟声音越来越清楚,拉洋车的徐大虎子,一路在人家墙上印过走马灯似的影子,王二把他老婆送来的晚饭打开,父子两个吃起来。
第94页
王二现在来,是来辞行了。他们没有想到这四个字:依依不舍,但说出来就无法否认,虽然只一点点,一点点,埋在他们心里。人情,是不可免的。只缺少一个倾吐罢了。然而一定要倾吐么?
第96页
他是坐着说的,但听声音是笔直的站着。
大家肃然。随后是一片低低的感叹。
第130页
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第158页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
第172页
所迎的神,一是城隍,一是都土地。城隍老爷是阴间的一县之主,但是他的爵位比阳间的县知事要高得多,敕封“灵应侯”。
第376页
我不禁想起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第378页
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
天鹅死了。
第409页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窗细雨,半床明月。少年夫妻,如鱼如水。
第3页
汪曾祺的―生是为艺术的―生。
他的作品从―开始,就是以民间生活的题材引人入胜。五行八作中的能工巧匠、倒了运的农民、各种各样的小商人、邂逅的四徙、见多识广的食客、淳朴的劳动妇女、亦僧亦俗的和尚、风流倜傥的名士,是最基本的人物。从中可以看到他思想的丰富渊源,对于时代的独特回应。
第9页
他早期的作品中,以主观性极强的意识流动串联起故事与人物,充斥着声音、线条、色彩与气味儿。晚年复出之后的小说则近于风俗画,大量的景物描写像空镜头一样,铺垫出人物活动的生活场景。“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主张,首先是回到了诗画同源的古典美学理想,带给文体的变化是散文化和抒情性,对于以社会学为视野、以阶级论为基础的现实主义美学规范有着明显的突破。越到晚年他走得越远,引用海明威的话明确地说文学典型是撒谎,打破了现实主义以人物为中心的小说目的论。强调“一个小说的形式,是一种思索的方式,一种情感方式,是人类智慧的一种模样”。这就接续起萧红等现代作家们的文体探索,为日益僵化的小说文体注入了活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了中国小说的发展。使中国小说从经历了八十多年的紧张痉挛中松弛下来,回归到它古老的文化源头,以边缘性、民间性与世俗性,来反映民众的心声。他的每一篇小说都有自己独特的形式,绝无重复雷同之处。叙事的技巧与语言的风格在变化中见出统一,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第11页
尽管他一再自谦自己的作品只能居于边缘,不能够进入主流,也不想进入主流,但还是开启了“寻根文学”的潮流,影响了一代人的创作,呈现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醒目的风景。
正文
第2页
何处有丁丁的声音,像一串散落的的珠子,掉入静清的水里,一圈一圈漾开来,他知道这绝不是磬。他如同醒在一个淡淡的梦外。
集起涣散的眼光,回顾室内:沙地,白垩墙,矮桌旁一具草榻,草榻上·一个小小的行囊,行囊虽然是小的,里面有破旧的物什,但是够他用了,他从未为里面缺少些什么东西而给自己加上一点不幸。
第3页
一切全是熟悉的了,倒是有时故乡的事物会勾起他一点无可奈何的思念,苦竹的篱笆,络着许多藤萝的;晨汲的并,封在滑足的青苔里的,......他有时有意使这些淡漫的记忆浓起来,但是这些纵然如秋来潮汐,仍旧要像潮汐一样的退下去,在他这样的名分下,不容有一点乡愁,而且年青的人多半不很承认自己为故土所累系,即使是对自己。
第5页
他浮游在一层无边的惆怅里,“竟有这样的苦心?”
第11页
船头迎风,适于夏天,现在冬天还没有从我语言的惰性中失去。我看我是从哪里来的。
第12页
我想起背乘数表的声音。现在那几棵大银杏树该是金黄色的了吧。.它吸收了多少种背诵的声音。银杏树的木质是松的,松到可以透亮。我们从前的图画板就是用这种木头做的。风琴的声音属于一种过去的声音。灰尘落在教室的绉纸饰物上。
“敲钟的还是老詹?”
“剪校门口冬青的也还是他。”
冬青细碎的花,淡绿色;小果子,深紫色。我们仿佛并肩从那条拱背的砖路上一齐走进去。夹道是平平的冬青,比我们的头高。不多久,快了吧,冬青会生出嫩红色的新枝叶,于是老詹用一把大剪子依次剪去,就像剪头发。我们并肩走进去,像两个音符 。
第57页
大人们凡事都含胡,因为他们生活中只须这么含胡即可对付过去。我们可不成。
第58页
我们立着看了半天,渐渐已忘记了想买的东西;不想吃什么,也不想玩什么,为一种十分深沉黏着的痛楚所孕育,所教化。
第77页
在分割了的空间之中,在相忘于江湖的漠然之中,他被发现了,像从一棵树下过,忽然而发现了这里有一棵树。他是什么时候进来的呢?他一定是刚刚进来。虽没有人注视着舱门如何进来了一个人,然而全舱都已经意识到他,在他由动之静,迈步之间有停止之意而终于果然站立下来的时候,他的进来完全成为了一个事实。像接到了一个通知似的,你向他看。
你觉得若有所见了。
第78页
活在世上,你好像随时都在期待着,期待着有什么可以看一看的事。有时你疲疲困困,你的心休息,你的生命匍伏着像一条假寐的狗,而一到有什么事情来了,你醒豁过来,白日里闪来了清晨。
常常也是一涉即过,清新的后面是沉滞,像一缕风。
第79页
没有跳踉呼喝,振足拍手,没有给任何旅客一点惊动,一点刺激,仿佛一切都预先安排,这支曲子本然的已经伏在那里,应当有的,而且简直不可或缺,不是改变,是完成;不是反,是正;不是二,是一。......
他样子不像是卖唱的?其实要说,也像,——卖唱的样子是一个什么样子呢?——他不满身是那种气味。腐烂了的果子气味才更强烈,他还完完整整的,好好的。他样子真是好极了。这是他女儿,没有问题。
第80页
一只轮船冻在湖边,一点活意都没有,被遗弃在那儿,红的,黑的,都是可怜的颜色。
第82页
这段曲子本来跟多数民间流行曲子一样,除了感伤,剩下就没有什么东西了,可是他唱得感伤也感伤,一点都不厉害。唱得深极了,远极了,素雅极了,醇极了,细运轻输,不枝不蔓,舒j服极了。......
——接口接得真好,一点不露痕迹,没有夺占,没有缝隙,水流云驻,叶落花开,相契莫逆,自自在在,当他末一声的有余将尽,她的第―字恰恰出口,不颔首,不送目,不轻轻咳嗽看不出一点点暗示和预备的动作。
第84页
这种平等不是力求,故不露暴,于是更圆满了。真的平等不包含争取。父亲唱的时候女儿闲着,她手里没有一样东西,可是她能那么安详!她垂手直身,大方窈窕,有时稍稍回首,看她父亲一眼,看他的侧面,他的手。——她脚下不动。
......女孩子眼睛里看见什么了?一个客人袖子带翻了一只茶杯,残茶流出来,渐成一线,伸过去,伸过去,快要到那个纸包了,——纸包里是什么东西?——嘻,好了,桌子有一条缝,茶透到缝里去了——还没有,还没有——滴下来了!这种茶杯底子太小,不稳,轻轻一偏就倒了。她一边看,一边唱,唱完了,还在看,不知是不是觉得有人看出了,有点不好意思,微低了头。面色肃然。——有人悄悄的把放在桌上的香烟火柴放回口袋里,快到了罢?对岸山浅浅的一抹。他唱完了这一段大概还有一段,由他开头,也由他收尾。
第85页
他的胸,他的背,他的腰肋,都暖洋洋的,他全身正在领受着一重丰厚的暖意,——脉近于叹息的柔情在他的脸上。
她顺着次序走过一个一个旅客,不说一句话,伸出她的手,坦率,无邪,不局促,不忸怩,不争多较少,不泼辣,不纠缠,规规矩矩老老实实。
第86页
都收了,她回去,走近她父亲,——她第一次靠着她父亲,伸一个手给他,拉着他,她在前,他在后,一步一步走出去了。他是个瞎子。——我这才真正的觉得他瞎。看到他眼睛看不见,十分的动了心。他的―切声容动静都归纳摄收在这最后的一瞥,造成一个印象,完足,简赅,具体。他走了,可是印象留下来。
第87页
——忽然乱起来,像一个灾难,一个麻袋挣裂了,滚出各种果实。—个脚夫像天神似的跳到舱里。——到了,下午两点钟。
第88页
一天已经过去了。不管用什么语气把这句话说出来,反正这一天从此不会再有。然而新的一页尚未盖上来,就像火车到了站,在那儿喷气呢,现在是晚上。晚上,那架老挂钟敲过了八下,到它敲+下则一定还有老大半天。对于许多人,至少在这儿的几个人说起来,这是好的时候。可以说是最好的时候,如果把这也算在一天里头。更合适的是让这一段时候独立自足,离第二天还远,也不挂在第一天后头。
第90页
里边谈笑声音他听得见,他入神,皱眉,张目结舌,笑。他们说雷打泰山庙旗杆,这事他清楚,他很想插一句,脚下有欲动之势。
第91页
那承天寺幽冥钟声音越来越清楚,拉洋车的徐大虎子,一路在人家墙上印过走马灯似的影子,王二把他老婆送来的晚饭打开,父子两个吃起来。
第94页
王二现在来,是来辞行了。他们没有想到这四个字:依依不舍,但说出来就无法否认,虽然只一点点,一点点,埋在他们心里。人情,是不可免的。只缺少一个倾吐罢了。然而一定要倾吐么?
第96页
他是坐着说的,但听声音是笔直的站着。
大家肃然。随后是一片低低的感叹。
第130页
一九八0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第158页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
第172页
所迎的神,一是城隍,一是都土地。城隍老爷是阴间的一县之主,但是他的爵位比阳间的县知事要高得多,敕封“灵应侯”。
第376页
我不禁想起陶渊明的《拟挽歌辞》:”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第378页
钢琴流尽了最后的露滴,再也没有声音了。
天鹅死了。
第409页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一窗细雨,半床明月。少年夫妻,如鱼如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