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里希·弗洛姆的《爱的艺术》: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
弗洛姆(1900.3.23-1980.3.18) |
《爱的艺术》的作者艾里希·弗洛姆1900年生于法兰克福,是家中唯一的孩子。他的父亲纳富塔里·弗洛姆在艾里希出生时,已经三十岁了。他是浆果汁酒商,而不是像他的许多祖辈那样是犹太教神学家。他生性胆小,热衷于小家庭生活,由于自己的职业与家族传统谋生方式与众不同而有很强的自卑感。他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他有一天能继承犹太教法典学者的祖传家业。他对艾里希的爱是一种温柔的爱,同时也充满焦虑的关怀,以及矛盾的理想化。是一种爱的混合体。当才华出众的独儿子弗洛姆22岁便在海德堡大学参加博士学位考试时,这位父亲仍然相信,他的儿子会考不过,然后自杀。
而弗洛姆出生时,他的母亲正是24岁。娘家不如婆家那么虔诚,亲戚们都说她是个快活并乐于与他人交往的人,而且在自己的家里拥有发言权。她的一生都是为了这个唯一的儿子。她用右手挽着儿子,她望向儿子脸颊的目光充满期待和欣赏。正如弗洛姆后来承认的,他的母亲希望他成为一名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成为第二个帕岱莱夫斯基。帕岱莱夫斯基是当时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波兰的政治家,1919年他甚至担任了总理,只不过时间很短。
来自母亲那强烈的理想主义首先促使弗洛姆产生一种巨大的自我意识,弗洛姆在三十和四十年代非常自信又傲慢,有人甚至把这归结于他母亲充满自恋的爱。
![]() |
爱的艺术 英文版 |
《爱的艺术》是1956年出版的。弗洛姆是在写完了《逃离一个患病社会》一书后,在1955年,1956年初写完了这本书。这时他已经经历了1926年至1928年的头一次婚姻,尽管分手后,他还是没办法真的离开前妻,直到1934年两人才真正的远离对方。后来他和比他年长15岁的心理分析学家卡伦·霍妮出双入对。1941年和卡伦分手后,过了一段时间,弗洛姆认识了与他同岁的海尼·库尔兰德。海尼曾同本雅明一起为躲避纳粹逃离法国,并在西班牙边境亲眼目睹了本雅明的自杀。她是一位出生在德国的报刊摄影师。1944年,弗洛姆与她结了婚。1947年,他同她一起在弗蒙特的贝尼通盖了自己的房子。他们刚刚搬进新屋不久,海尼就染上了一种奇特的怪病,长期卧床不起。一开始医生怀疑她是铅中毒,然后又确诊为是一种极其疼痛的关节疾病。弗洛姆取消了一切工作安排,只为了照顾海尼,不让她独自留在家中。
出于对海尼的爱,1950年,他同她一起搬到墨西哥。那里的气候据说能减轻她的疼痛。弗洛姆在墨西哥城开始新的生活。1951年他开始培训一组医生,他们成为心理分析家,他自己也在大学得到了一个教授职位。但海尼的病破坏了每一个他打算在美国教学和学术报告的计划。他不能带她走,又不愿意让她一个人留下。他照顾她,为她做任何事,但她的情况却是越发严重。1952年6月海尼被发现死在浴室里。
《爱的艺术》出版前,也就是1952年末,弗洛姆重拾建立新关系的勇气。这次,他认识了一个美国寡妇。她非常有魅力,很性感,事业上没什么野心,但却是一个能平起平坐的谈话伙伴。1953年,他们结婚。婚后三年,也就是1956年,《爱的艺术》出版。
或许他书中的一段话也能用在他自己身上:“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此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只能退居二线了。”
弗洛姆在30年代脱离了弗洛伊德的性欲理论后,他便认为人的核心问题不是满足自己的性欲要求,而是在于人同现实的关系。
在心理层面上,就人的成功来说,关键是一个人以怎样的方式同别人,同自己,同周围的环境联系。人能从自身无穷的活动中引申出新的东西来。如果这种基本倾向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变成一种具有创作性的东西,某种创造力的方向,那么人就能独立地,并从自己的力量出发,进行思考,爱,感觉,想像和行动。
![]() |
摄影集:爱在巴黎左岸 |
说完他自己的,那么在《爱的艺术》中他究竟说了些什么?(这里采取摘段形式表现)
一 爱情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衰亡
1关于母爱: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无论怎样高估都不为过。母亲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恐惧都具有传染性,两者都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有一种迷惑人但最后不怎么奏效的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方法:讲述自己的生活,叙述自己的希望和恐惧,谈出自己幼稚或者不成熟的梦想,以及好到面对世界的共同利益——所有这一切都是克服人与人之间隔离的途经。甚至表露自己的愤怒和仇恨,毫无顾忌地交心也都被看出来是亲密的表现。也许从中就能解释一些夫妇常常感受到的互相之间那股不正常的吸引力:那就是只有当他们一起睡觉或者发泄了互相的憎恨后,他们才会突然感到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只是这种类型的“亲密”有一个特点,那就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消失,后果就是人们要在另一个人身上,在另一个陌生人身上寻求爱。而那个陌生人又会成为“亲密”的人,新的爱情经历又会是十分强烈和幸福,然后又逐渐消失,一直到希望进行新的征服,得到新的爱情的要求又重出现——并永远幻想着新的爱情会和以往完全不同。
3.温柔绝不是弗洛伊德说所说的性本能的升华,而是博爱的一种直接表现,即表现在爱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现在爱的非生理形式中。
4.性爱是一种博爱和母爱都不具备的独占性。性爱的这种独占性经常被错误地解释为是一种互为占有的联系。我们经常看到互为相爱,但对其他人却毫无情感的男女。他们这种爱实际上是是一种共同的自私。
5.从根本来看,爱情是一种意志的行为,是人作出的一项把全部生命交付对方的决定。人们拒绝认识性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即意志的因素。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6.如果爱情是那些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那么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每一个在一个特定社会生活的人的爱的能力取决于这一社会对这个人的性格的影响。
7.由于处在资本社会,现代人的幸福就是享受,就是满足消费和同一群人同化的要求。他们消费商品。图片、食品、饮料、香烟、人、杂志、书籍、电影,真是无奇不有。
8.最著名的心理分析学家之一,已经去世的H·S·沙利文所理解的当代的爱与亲密时什么呢?“亲密是两个人之间的某种状况,这一状况能使人价值的所有方面都发挥出来。这要求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我称之为通敌的关系,我理解的关系就是一方的态度完全适应对方表达出来的要求,目的是为了让双方都能得到同样的相互的满足,一般来说为了给对方一种安全感,使用的都是类似的手段。”沙利文用简单的语言把爱情的本质表达成一种通敌状态,那么在这种状态下,两个人会有同样的感受,即:我们坚守游戏规则,以保住我们的面子。并获得到好于其他人的感受,并有某些功劳。
![]() |
kinfolk杂志封面,中文版名为“四季” |
二.爱的实践
行使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木匠艺术、医疗艺术、爱的艺术都是如此。
首先要求有纪律。
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实践一门特殊艺术所要求的纪律(如每天坚持练习几个小时),而是贯穿人一生的纪律。也许有人会说,对当代人来说莫过于比学习纪律更容易的事了:难道当代人不是每天都要遵守劳动八个小时的纪律吗?但实际情况是,在工作之外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一旦他不工作,就十分散漫,无所事事——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表达就是他想“轻松一下”。但恰恰是这种什么也不想干的意愿是对生活秩序做出的一种反应。正因为人们被迫八个小时为别人的目标付出力气,以一种劳动节奏规定的方式工作,所以他就要反叛,而这种反叛就采取了无所作为的形式。另外他在反对权威的斗争中对某一种纪律都已抱有怀疑的态度。
其次是要集中。
集中注意力,专注,全神贯注,让自己全身心的沉浸其中,这个意思。我们的文化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活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人成为消费者,张开大嘴坐着,贪婪地吞下一切东西:画片、烧酒和知识。这种缺乏集中的想像特别表现在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大多数人已经不会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说话、不看书和不喝酒。(抽烟就是缺乏集中注意力的一个症状,抽烟的人既动手、动嘴,也动眼睛和鼻子)
第三个因素是耐心。
学过艺术的人都知道要达到目的就必须要有耐心。
另一个条件是:极大的兴趣。
还必须再提及一点:那就是人们从来不是一开始就直接地学会一门艺术,而总是简介地学会这门艺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门艺术的大师,必须把一生献给这门艺术。
![]() |
那么怎样练习纪律呢?
1.爷爷们会建议我们早起,不要过奢华的生活,要努力工作。但这种类型的纪律也有不利的一面。这种纪律死板,是把节余的道德放在首位,并且在很多方面与生活为敌。但作为对这类纪律的回答,今天越来越大的倾向是以一种怀疑的目光来对待每种纪律,并一种懒洋洋的无所事事来寻求八小时之外的平衡点。每天按时起床,按时进行一定的活动,如禅坐、看书、听音乐和散步,不做或者有限度地做一些分散注意力的事如看侦探小说和电影,不暴饮暴食——这些都是明显的基本要求。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把纪律看作是外部强加的东西,而应该成为自我意志的体现,应该感到这是一种愉快,并且逐渐习惯于一种生活态度,一旦放弃它,便会若有所失。
2.有没有集中的能力表现在能不能单独待着——而这种能力又是学会爱的一个条件。正因为我不能自力更生,所以我只能把自己同另一个人连在一起,这个人也许就是我的生命的拯救者,但是这种关系同爱情一点关系没有。
3.除了这些练习外还要学会专心做一切事:专心听音乐、看书、谈话或欣赏图画。如果专心地做事,那么干什么就无关紧要了,无论干什么,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会增加一层现实意义,因为干事的人是完全开放的。为了学会集中,要尽量避免无意义的谈话,也就是不能为了谈话而谈话。如果两个人在谈论他两所熟悉的一棵树的生长情况,或者在评论刚才吃过的面包的味道,或者在回忆他们职业上的共同经历,他两的谈话可能是重要的,这就要看他两是否真的在谈论一件经历过的事情,还是就抽象的东西交换一下看法而已。
我这里还要补充一点,那就是不仅要逃离无聊的谈话,而且还要避免同不三不四的人来往。我这里指的不仅是要回避那些有破坏性的凶恶之人,应该回避他们,因为这些人会使人消沉和压抑,而且还指的是那些内心无生命力的人,那些思想和谈话都没有内容的人。这些人不是在谈话,而是在闲扯,他们不会思考,只会把一套套俗世之见搬出来。当然不可能永远回避这些人,有时也没必要非这么要。在和这样的人接触中,如果你不是像他们所想的那样,闲扯一通,而是直率地和与人为善地谈自己的看法,你就经常会看到他们会突然改变自己的态度,这一方面是因为你的反应使他们大吃一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自己也渴望从杜撰和陈词滥调中摆脱出来,走向现实。
![]() |
4.在同别人的关系中要集中,首先就意味着要有听别人讲话的能力。大多数人认为他们是在听别人讲话,而且还帮对方出主意,可实际上他们根本就没听进去。他们不重视别人的话,漫不经心地回答对方。后果是这样的谈话往往会使他们感到疲倦。
他们认为如果他们集中地听对方讲话,就会更疲倦了。可他们想错了。
每一件聚精会神完成的事会使人清醒(尽管干完事后会出现能恢复的自然疲倦状态)。而懒懒散散的干事只能使人产生倦意——同时也使这些人夜里很难入睡。
5.集中,意味着完全地在现时现地生活,而不是干着这事想着那事。那些相爱的人应当首先练习集中,这是理所当然的。他们必须学会亲近对方并向对方开放,而不是像通常所见的那样互相回避。
6.关于信仰。首先应该区别合理的信仰和非合理的信仰。我理解的非合里的信仰是指服从一种非理性权威的信仰(即信仰一个人或着一种单一的理想)。与此相反,合理的信仰是扎根于自己思想或感情体验的一种坚定的信念。信仰是全部人格的一个性格特点,而不是同某些被砍作为对的思想内容有关的东西。合理的信仰牢牢扎根于创造性的智力和情感和积极活动。譬如说科学家如何会有新的发现?难道他仅仅进行一个又一个的实验,汇总一个又一个事实,却对他想要发现的东西一点没有设想?全都是瞎碰?
7.相信一个人,意味着了解这个人基本态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了解这个人的核心或者他的爱。
8.我们相信一种思想,因为这种思想是我们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的产物。合理信仰的基础是我们自己的生产力。
9.在信仰中生活,就是创造性地生活。
10.产生信仰需要有勇气,也就是要能承受风险和准备受到痛苦和失望。一个把苟安和无忧无虑作为生活基本条件的人永远不可能有信仰。
11.爱一个人就是要献出自己,而不期望得到回报,但相信自己的爱一定会唤起对方的爱。
12.另外一种与实践爱的艺术不可分割的态度是积极的活动。“积极的活动”不是指非要干什么,而是指人的内在积极性,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力量。爱情是一种积极的互动。
13.完全清醒就是要使自己和别人都不感觉到无聊——这一点是爱情额一个基本条件。在思维、感觉、看和听的活动中保持清醒、警觉和开放的状态时学会爱的艺术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些人认为可以把自己的生活分成两个部分,这样在爱情的范畴可以有创造性,而在其他的范畴就不需要有创造性了,这种想法只是一种幻想。生产力的本质决定了不会有这样的分工。爱的能力要求人全力以赴,要求人的清醒状态和生命力的升华,而这种能力只能通过生活的许多其他方面的创造性的积极的态度才能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