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情绪」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吗?
罗林,
一开始,你使用“最后一根稻草”的比喻,我能感觉到你经历过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到最后反而湮没了你的情绪。你觉得自己不再会难过,不再会绝望了。你觉得自己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情感,只是身体上和心理上有深深的疲惫感。没有情绪成了你唯一的情绪。
我觉得这不意味着你没有情绪,只是你把情绪用一种方式隔离了。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就叫情感隔离。我们依旧貌似正常的行动,只是不再注意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一点点变得麻木,缺乏任何新的希望和憧憬,当然也不会变得更加痛苦。视而不见的情感并不等于不存在,偶尔的闪回会让我们焦灼不安。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在黑暗处慢慢地衰败,悄悄地腐坏。我们也就像被关入了一个小铁屋里,默默地窒息下去,静静地麻醉下去。
这样的意象,在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中曾充分地体现。他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他曾经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些曾经忘却的梦,代表着鲁迅曾经的希望。他出入一倍高的当铺换钱给父亲买药,希望病重的父亲能快快好起来,衰败的家族能够重新振兴。然而“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自己也逃离了倍感屈辱的故乡。他进学堂留学日本学医,重新做起治病救人的梦,可民族屈辱感让他无力承受。他做起文艺运动改造国民精神的梦,只是世人的冷漠让他感到更多寂寞。
家庭衰败的创伤,梦想破灭的无力,让鲁迅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他使用各种方法去麻醉自己的灵魂。他曾经大量购买阅读佛经,1914年曾买了一百三四十种。他曾经花大量精力去搜集抄写古碑,因为古碑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这样的方法用他的话说,“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鲁迅曾用一个比喻表达自己的心态:“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采用情感隔离的方式,可以让他免除悲哀和苦楚。“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野草.希望》)只是这样应对创伤的方式,并不能让鲁迅获得完整的自己。他终究在朋友的劝说下,半被动半主动地拿起了笔,开始了自己新小说的创作。
“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在小说集《呐喊》中,他描述自己记忆中的家乡——鲁镇。家乡里的芸芸众生在他笔下静静趟过:有热闹欢腾、孩子喜欢的社戏舞台,有风言风语、醉生梦死的咸亨酒店,有试图维护自尊的落魄夫子,有宽厚而麻木的朴实农民。鲁迅创作的白话小说,既是对记忆深处的搜索,也是对压抑情绪的表达。用小说文学的方式,他重新拥抱了自己的过去,也赋予它更多更重要的意义。这种自我的表达和重新建构,其力量无疑是麻木和忘却无法比的。
情绪是我们内心真实的信号,但有时候我们无法承受这种信号。回避和防御可能会让情绪暂时远离,但也意味着扭曲情绪背后真实的自己。心理咨询师Greenberg把情绪分为原始情绪(primary emotion)和次生情绪(secondary emotion)。原始情绪是人们对环境第一时间的原始反应,引发不适的原始情绪会被操作转化为次生情绪。比如,个体的原始情绪是耻辱,可能表现为抑郁无助,有人显得怒不可遏,可能是掩饰内心的伤痕。心理咨询师试图做到的,就是从表面的次生情绪中挖掘真实的原始情绪,并从原始情绪中发现自我的核心需求。理解与呵护这些核心需求,正是疗愈内心创伤的关键。
我们需要情绪,特别是具有适应性的真实情绪。比如,我们经历丧失时会悲伤,我们遭到侵犯时会愤怒,我们遇到创伤时会有受伤的感觉。悲伤有助于我们哀悼,最终接纳丧失继续向前。愤怒有助于维持正常自尊,并为自己划定安全边界。创伤后充分表达受伤的情感,可以培养我们的自我同情,有助于获得适当的社会支持。适当情绪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孤独脆弱,更好接纳自己提高生活的柔韧性。从伪装的情绪中发现真实的情绪,从真实的情绪中发现自我的需要,这是走向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欢迎认可的朋友点赞!
张海音,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属于平时人们所说的自我保护,有些时候一些太过激烈的情绪超过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我们通过一种手段将这种情绪隔离了起来,“假装”自己感受不到这样的情绪,这种防御机制就叫做情感隔离。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感隔离,比如当发生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发现自己并没有表现地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难过。
自我防御机制往往是有得有失的,它的直接好处是可以在绝望和灾难中防止一个人崩溃。但是如果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就可能会影响到平时的生活。因为虽然情感隔离让人暂时告别了激烈的负面情绪,但是这些负面情绪其实都压抑在人的潜意识中,长久的压抑,得不到宣泄的机会的话,仍然会有崩溃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当一个人长期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时,也会感到很苦恼,会发现自己突然没有了情感,犹如一具行尸走肉,生活有再大的波澜似乎也与自己无关,曾经那种面对惊喜而鲜活的感觉,那种对待朋友爱恨情仇的体验,突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此类防御机制对现实生活的人生体验造成的不利影响。
当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就需要对于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是不是最近积累的压力太大了,太过沉重了。如果有压力,就需要即使地释放压力,解决眼前的困难处境,在压力处理之后再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产生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面对太过沉重的压力,而一时半会又没办法处理好,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仿佛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便导致了“没有情绪”的状态。当然,短期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通过压力的释放以及自我情绪调节可以减轻这样的症状。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正常的,每个人面对过度的压力时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状态。只是如果长期压抑负面情绪,甚至习惯性地逃避情感体验时,就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社会功能。
李敏儿,
答案一个字:是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情感抽离。
先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把手放在火焰上烤,当我们感觉到自己快要受到伤害(快要烤伤)的时候,本能会让我们做出反应:把手抽离。
(傻瓜才不抽开手!ԅ(¯ㅂ¯ԅ))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物体在你不备之时快速的向你眼睛飞来,想想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的,当我们还不清楚是什么物体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了反应了!
我们会歪歪头躲开;
或者马上闭上眼睛;
或者用手挡住;
或者马上蹲下;等等……
就是说: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不需要经过脑袋的思考就会及时作出反应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我们不会在 伤害/痛楚 中任由继续下去而不作出反应,是吧。
那么情绪呢?
我们其实都是不愿意呆在痛苦的情绪里面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 婚姻/家庭 中处于痛苦状态的男人更倾向于夜归;
与 家人/老师/同学 关系不好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世界;
当看到朋友哭泣的时候,爆光率很高的话有这些:“不要哭啦”“事情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糟糕啦~”“你哭得这么伤心也没用”“那溅人不要他啦!你还有我们,不用为了他伤心,不值得……”“走吧,我们去吃东西去”……
如果一个人有很多负能量,人们都不那么喜欢接近Ta……
如果大家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变得沉重,会有人不自主的跑出来改一个轻松的话题……
我相信,这些有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就只随便说了几个~
讲上面的现象,我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都不喜欢呆在痛苦当中,当发现我们长时间呆在负面情绪当中的时候,脑袋会发出信号让我们从那个情绪中跳出来,特别是面对悲伤,失败,恐惧,无助,烦恼,失望,痛苦,无奈,等一些比较伤感又没有力量感又缺乏希望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跑得更快。
我们也不喜欢面对这些情绪,好像夜归;沉迷网络世界的例子那样,有些人会发展出一些行为来对抗,尽可能的不让自己过多的接触这些不好的感觉。如果没有办法,就极力推迟去面对那些感觉~
其实潜意识是知道这些痛苦的情绪让人很难受,所以大多人看到朋友悲伤,哭泣的时候,好多时候会自动化的做出一些干预,不要Ta继续下去……
我们也不愿意呆在沉重的感觉里,我们会自己换话题……
所以,逃离痛苦的情绪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只要脑袋收到以上种种的信号,我们的本能(不排除我们的理性有时候会加进去共同合作)会帮我我们出逃。
或者帮我们转化成相对舒服一点的情绪,如:生气,愤怒,淡化,抽离,更加理性,抱怨,激动,等等。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这些情绪虽然也是负面的情绪,但相对来说比较有力量感和控制感,或者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作出行动……我就不详细的摊开讲了。
讲了那么多,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
「没有情绪」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吗?
答案是:是的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的痛苦;或者持续的痛苦;或者持续,又没办法改变的痛苦……而那些痛苦的程度会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范围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屏蔽掉它。
有些人会不接受。
如(举例):不承认爸爸已经死了,不承认老公不要她了,不承认老婆外面有人了,不承认得了绝症,不承认自己在家是被讨厌的……
有些人会变得很理性(甚至有些让人感觉冷血),会用很多道理说服自己,还有别人。
有些人会试图去改变事实。
如(举例):我求你不要离开我了!
老天,我求你用我的命换回爸爸的命可以吗?
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你……
你要我做什么你才可…………
等等
还有就是题主说的那样,心理学里用情感抽离这个词来形容~
大概的意思是:把情绪包裹起来,不太去触碰自己的情绪,情感变得很淡漠,好像很多东西和事情都跟自己无关,不再伤心,也不再开心~封闭了自我,好像做很多事情都是任务形式……
因为,触碰那些情绪太让人痛苦了,太让我恐惧了;
因为,如果继续触碰那些情绪,生活变会变得一团糟了;
因为,继续触碰那些情绪,对事情完全没有帮助…我不要…
因为,我已经麻木了……
因为,没力气了……
因为,太累了……
因为……
是的,这状态有副作用:提不起劲;感觉无力;也开心不起来,像没有了七情六欲,有时也没有存在意义感~
因为我们要包裹情绪,压抑情绪其实是很内耗的,虽然我们已经感受不到那些情绪了,也感受不到那些情绪带来的难过,但我们的脑袋和心智是需要花很多的能量和精力不让那些情绪跑出来,只是我们不一定能感受不到。
所有的自我保护,有得必有失( ー̀εー́ )
一开始,你使用“最后一根稻草”的比喻,我能感觉到你经历过很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到最后反而湮没了你的情绪。你觉得自己不再会难过,不再会绝望了。你觉得自己像机器人一样没有情感,只是身体上和心理上有深深的疲惫感。没有情绪成了你唯一的情绪。
我觉得这不意味着你没有情绪,只是你把情绪用一种方式隔离了。心理防御机制中有一种就叫情感隔离。我们依旧貌似正常的行动,只是不再注意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生活一点点变得麻木,缺乏任何新的希望和憧憬,当然也不会变得更加痛苦。视而不见的情感并不等于不存在,偶尔的闪回会让我们焦灼不安。更多的时候,它只是在黑暗处慢慢地衰败,悄悄地腐坏。我们也就像被关入了一个小铁屋里,默默地窒息下去,静静地麻醉下去。
这样的意象,在一个人的文学创作中曾充分地体现。他是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他曾经写道:“我在年青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这些曾经忘却的梦,代表着鲁迅曾经的希望。他出入一倍高的当铺换钱给父亲买药,希望病重的父亲能快快好起来,衰败的家族能够重新振兴。然而“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自己也逃离了倍感屈辱的故乡。他进学堂留学日本学医,重新做起治病救人的梦,可民族屈辱感让他无力承受。他做起文艺运动改造国民精神的梦,只是世人的冷漠让他感到更多寂寞。
家庭衰败的创伤,梦想破灭的无力,让鲁迅感到“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他使用各种方法去麻醉自己的灵魂。他曾经大量购买阅读佛经,1914年曾买了一百三四十种。他曾经花大量精力去搜集抄写古碑,因为古碑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这样的方法用他的话说,“使我沉入于国民中,使我回到古代去,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甘心使他们和我的脑一同消灭在泥土里的,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
鲁迅曾用一个比喻表达自己的心态:“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采用情感隔离的方式,可以让他免除悲哀和苦楚。“我的心分外地寂寞。然而我的心很平安;没有爱憎,没有哀乐,也没有颜色和声音。”(《野草.希望》)只是这样应对创伤的方式,并不能让鲁迅获得完整的自己。他终究在朋友的劝说下,半被动半主动地拿起了笔,开始了自己新小说的创作。
“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在小说集《呐喊》中,他描述自己记忆中的家乡——鲁镇。家乡里的芸芸众生在他笔下静静趟过:有热闹欢腾、孩子喜欢的社戏舞台,有风言风语、醉生梦死的咸亨酒店,有试图维护自尊的落魄夫子,有宽厚而麻木的朴实农民。鲁迅创作的白话小说,既是对记忆深处的搜索,也是对压抑情绪的表达。用小说文学的方式,他重新拥抱了自己的过去,也赋予它更多更重要的意义。这种自我的表达和重新建构,其力量无疑是麻木和忘却无法比的。
情绪是我们内心真实的信号,但有时候我们无法承受这种信号。回避和防御可能会让情绪暂时远离,但也意味着扭曲情绪背后真实的自己。心理咨询师Greenberg把情绪分为原始情绪(primary emotion)和次生情绪(secondary emotion)。原始情绪是人们对环境第一时间的原始反应,引发不适的原始情绪会被操作转化为次生情绪。比如,个体的原始情绪是耻辱,可能表现为抑郁无助,有人显得怒不可遏,可能是掩饰内心的伤痕。心理咨询师试图做到的,就是从表面的次生情绪中挖掘真实的原始情绪,并从原始情绪中发现自我的核心需求。理解与呵护这些核心需求,正是疗愈内心创伤的关键。
我们需要情绪,特别是具有适应性的真实情绪。比如,我们经历丧失时会悲伤,我们遭到侵犯时会愤怒,我们遇到创伤时会有受伤的感觉。悲伤有助于我们哀悼,最终接纳丧失继续向前。愤怒有助于维持正常自尊,并为自己划定安全边界。创伤后充分表达受伤的情感,可以培养我们的自我同情,有助于获得适当的社会支持。适当情绪的表达,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孤独脆弱,更好接纳自己提高生活的柔韧性。从伪装的情绪中发现真实的情绪,从真实的情绪中发现自我的需要,这是走向自我完善和成长的必经之路。
欢迎认可的朋友点赞!
张海音,
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也属于平时人们所说的自我保护,有些时候一些太过激烈的情绪超过了我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于是我们通过一种手段将这种情绪隔离了起来,“假装”自己感受不到这样的情绪,这种防御机制就叫做情感隔离。其实在生活中经常出现这种情感隔离,比如当发生灾难性事件的时候,人们有时会发现自己并没有表现地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样难过。
自我防御机制往往是有得有失的,它的直接好处是可以在绝望和灾难中防止一个人崩溃。但是如果长期使用这种防御机制,就可能会影响到平时的生活。因为虽然情感隔离让人暂时告别了激烈的负面情绪,但是这些负面情绪其实都压抑在人的潜意识中,长久的压抑,得不到宣泄的机会的话,仍然会有崩溃或者更严重的情况产生,甚至有可能导致抑郁症。
当一个人长期使用情感隔离的防御机制时,也会感到很苦恼,会发现自己突然没有了情感,犹如一具行尸走肉,生活有再大的波澜似乎也与自己无关,曾经那种面对惊喜而鲜活的感觉,那种对待朋友爱恨情仇的体验,突然就消失了,这就是此类防御机制对现实生活的人生体验造成的不利影响。
当你产生这种感觉的时候,就需要对于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是不是最近积累的压力太大了,太过沉重了。如果有压力,就需要即使地释放压力,解决眼前的困难处境,在压力处理之后再真实地面对自己的感受。
产生这种心理防御机制比较常见的原因就是面对太过沉重的压力,而一时半会又没办法处理好,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仿佛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便导致了“没有情绪”的状态。当然,短期的这种情况是正常的,通过压力的释放以及自我情绪调节可以减轻这样的症状。
需要申明的一点是,这样的心理防御机制是正常的,每个人面对过度的压力时都有可能产生这样的情感状态。只是如果长期压抑负面情绪,甚至习惯性地逃避情感体验时,就有可能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与社会功能。
李敏儿,
答案一个字:是
心理学有一个名词:情感抽离。
先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把手放在火焰上烤,当我们感觉到自己快要受到伤害(快要烤伤)的时候,本能会让我们做出反应:把手抽离。
(傻瓜才不抽开手!ԅ(¯ㅂ¯ԅ))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一个物体在你不备之时快速的向你眼睛飞来,想想我们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的,当我们还不清楚是什么物体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了反应了!
我们会歪歪头躲开;
或者马上闭上眼睛;
或者用手挡住;
或者马上蹲下;等等……
就是说:我们的本能会让我们不需要经过脑袋的思考就会及时作出反应帮助我们避免受到伤害。我们不会在 伤害/痛楚 中任由继续下去而不作出反应,是吧。
那么情绪呢?
我们其实都是不愿意呆在痛苦的情绪里面的。
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
在 婚姻/家庭 中处于痛苦状态的男人更倾向于夜归;
与 家人/老师/同学 关系不好的青少年更容易沉迷网络世界;
当看到朋友哭泣的时候,爆光率很高的话有这些:“不要哭啦”“事情可能没你想得那么糟糕啦~”“你哭得这么伤心也没用”“那溅人不要他啦!你还有我们,不用为了他伤心,不值得……”“走吧,我们去吃东西去”……
如果一个人有很多负能量,人们都不那么喜欢接近Ta……
如果大家聊天聊着聊着话题变得沉重,会有人不自主的跑出来改一个轻松的话题……
我相信,这些有趣的例子有很多很多,我就只随便说了几个~
讲上面的现象,我想说什么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我们都不喜欢呆在痛苦当中,当发现我们长时间呆在负面情绪当中的时候,脑袋会发出信号让我们从那个情绪中跳出来,特别是面对悲伤,失败,恐惧,无助,烦恼,失望,痛苦,无奈,等一些比较伤感又没有力量感又缺乏希望的情绪的时候,我们跑得更快。
我们也不喜欢面对这些情绪,好像夜归;沉迷网络世界的例子那样,有些人会发展出一些行为来对抗,尽可能的不让自己过多的接触这些不好的感觉。如果没有办法,就极力推迟去面对那些感觉~
其实潜意识是知道这些痛苦的情绪让人很难受,所以大多人看到朋友悲伤,哭泣的时候,好多时候会自动化的做出一些干预,不要Ta继续下去……
我们也不愿意呆在沉重的感觉里,我们会自己换话题……
所以,逃离痛苦的情绪是我们的自我保护机制。只要脑袋收到以上种种的信号,我们的本能(不排除我们的理性有时候会加进去共同合作)会帮我我们出逃。
或者帮我们转化成相对舒服一点的情绪,如:生气,愤怒,淡化,抽离,更加理性,抱怨,激动,等等。
为什么这样讲呢?
因为这些情绪虽然也是负面的情绪,但相对来说比较有力量感和控制感,或者这些情绪会促使我们作出行动……我就不详细的摊开讲了。
讲了那么多,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
「没有情绪」也是自我保护的一种吗?
答案是:是的
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巨大的痛苦;或者持续的痛苦;或者持续,又没办法改变的痛苦……而那些痛苦的程度会超过了我们的承受范围的时候,我们会选择屏蔽掉它。
有些人会不接受。
如(举例):不承认爸爸已经死了,不承认老公不要她了,不承认老婆外面有人了,不承认得了绝症,不承认自己在家是被讨厌的……
有些人会变得很理性(甚至有些让人感觉冷血),会用很多道理说服自己,还有别人。
有些人会试图去改变事实。
如(举例):我求你不要离开我了!
老天,我求你用我的命换回爸爸的命可以吗?
你要我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你……
你要我做什么你才可…………
等等
还有就是题主说的那样,心理学里用情感抽离这个词来形容~
大概的意思是:把情绪包裹起来,不太去触碰自己的情绪,情感变得很淡漠,好像很多东西和事情都跟自己无关,不再伤心,也不再开心~封闭了自我,好像做很多事情都是任务形式……
因为,触碰那些情绪太让人痛苦了,太让我恐惧了;
因为,如果继续触碰那些情绪,生活变会变得一团糟了;
因为,继续触碰那些情绪,对事情完全没有帮助…我不要…
因为,我已经麻木了……
因为,没力气了……
因为,太累了……
因为……
是的,这状态有副作用:提不起劲;感觉无力;也开心不起来,像没有了七情六欲,有时也没有存在意义感~
因为我们要包裹情绪,压抑情绪其实是很内耗的,虽然我们已经感受不到那些情绪了,也感受不到那些情绪带来的难过,但我们的脑袋和心智是需要花很多的能量和精力不让那些情绪跑出来,只是我们不一定能感受不到。
所有的自我保护,有得必有失( ー̀εー́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