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麦
俗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要是把整个割麦的过程看做是一个完满的行程的话,那割完了麦子,只能算是“半九十”。要说割麦是最忙的时候一点儿也不假,可是要说紧急,那担麦比割麦还要紧急。
经过十天半月紧张而劳累的劳动,长在地里的麦子已经被割倒了,麦摞Z像站岗的哨兵,一排一排兴晃晃地站在地里。除此而外,地里光堂地只剩下从麦茬上折射出来的一缕一缕的银白色的阳光了。疯狂地忙碌了多日的人们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不过这还不是最高兴,最踏实的时候。麦子虽然都割倒了,可毕竟都还放在地里。这时候要是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那割好的麦子就遭了殃,一年的收获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于要颗粒无收。只有把地里的麦子担上场才是最保险最放心的结果。于是,“大生产”的另一波浪潮——担麦开始了。
麦子在家乡的重要性所决定,到了担麦的季节,只要是能担起两件麦的人,甚至只能抱起一件麦的孩子,仅能在麦地里拾麦穗的老人,都要下地“担”麦。
我第一次担麦是几岁已经完全忘却了,可以肯定的是担了两件麦(件是捆的意思,一件就是一捆),凭当时的力气,也只能担两件。担麦首先要学会换担,也就是把尖担从左肩换到右肩,因为地比较远,会换担对缓解劳累很重要。你可能会说换担谁不会?可是你别吹,刚开始担麦的人都不会换担,因为是负重,你不可能把担拿在手里换,也不可能从肩膀前面换,更不可能是放下胆子再担起来。最好的换担方式就是以最小的摩擦从脖子后面换过来。要是你永远不会换担,那就只能一个肩膀担到家了,我妹妹就是这种人,不管多远的路,都是一个肩膀担到家。其次要是不担两件麦的话,还要学会束麦。束就是捆起来的意思,你也可能会说,捆东西谁不会?那你还真错了,刚开始担麦的人都不会束麦。
束麦的时候,先把挠钩绳子向前一甩,绳子就比较直地放在了地上,接着往绳子上放麦件子。家乡的山路都是羊肠小道,为了防止走在路上麦穗被两边的悬崖刷掉,放麦件子的时候,麦穗的一端始终要不偏不倚地放在绳子上,这样,长出来的秸秆就护住了麦穗,再怎么刷都无所谓。不光麦穗要朝里,放的时候是两件两件地交叉放,放完第一层,第二层也是交叉放置,只是要麦穗对麦穗放。要是束麦的技术好,不管担多少件都能放的稳当,要是技术差,放三四层就已经要塌了,这主要看个人。放好麦件子以后,绳子搭在挠钩上使劲一拉,接着再拉好几下才能完全拉紧,拉紧的绳子要挽在挠钩上。这种挽不仅要保证牢靠,还要保证一担麦担到场里的时候立马就能解开,不然就算不会束麦。学这个挽绳子,我都被父亲打过好多次,因为笨啊,学不会,后来无师自通地就会了。
束好两捆麦,就要发担(担起来)。要是担的少,先用尖担挑起一捆,肩膀往后一缩,尖担那头的一捆麦就溜到了肩膀上,在走到另一坤麦前,找个合适的地方插上尖担,双腿成弓箭步,调整肩膀和尖担的距离,这一担麦就算担起来了。要是担的重,预先还必须在束好的两捆麦上钻“担眼”,只有钻好了担眼,才能保证挑在空中的另一捆麦不“贯担(尖担直接穿透,从尖担的一头贯了下来,两捆麦之间的距离变得十分小,人被卡在中间,不能担麦)”,也就保证了担起的重担不偏不歪,担身保持平整。
一个庄农人束麦,担担的走势等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有的人束的两捆麦看起来没多少,但是实际上他担了很多麦,只是人家束的紧成,你看不出来哈数;有的人你看着他担了两大捆,可是他并没有担多少,只是他自己懦沦,束的不紧成而已;有的人担着两捆麦走在路上腾腾作响,这种人不光是体力好,而且在生活中也持重而威严;有的人担一担麦走得十分缓慢,慢慢悠悠,这种人要不是心宽就是奸猾而懒惰,生活中亦然……
担起来走就完了吗?还远着呢!家乡的地远的在别人庄的地界上,近的弯弯拐拐也不近。我刚开始担麦的时候由于力气小,束麦的技术不到家,走在半路上一担麦真的是能整死人。走着走着,不是要掉下来就是贯担了,或者是绳子挽的不扎实,一捆麦掉在了地上,或者是担插偏了,平的一面立起来,像刀子一样往肩膀里面钻;有时候是对麦件子的重量没估计准,越担越重,感觉整个人都要被压到地里去了。但是不管情况多么紧急,不管他贯担没贯担,只要麦子还在担上,只要自己还没被压进地里去,就一定要担回家里,绝对不能放在路上。担子在路上不能下肩这是父亲的死规矩,我们家里谁都不敢违拗,除了二弟。有时候你想偷懒,悄悄在没人的地方把担子立在路边上休息一下,可是眼尖的父亲总会看见掉在路上的麦粒,一回家就追问,要是确实是我们放的,轻则责骂,重则暴打,所以,即便是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把担子放在了路上,也要把现场打扫干净,免得被父亲看见。
我的父亲读书少,他也不知道四书五经那些东西,但是他的爱惜粮食而逼着我们担子不下肩的这种劳动方式持续了十多年,也让我们养成了忍耐力和责任心,不管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汗只能流自己的,牙也只能自己咬住,一直往下走。
不管意志多坚强,可是明摆着的事实就是李佳窑那块地确实离家很远。担起一担麦子沿着曲曲折折的路往家里走,时而进入沟底,时而又是悬溜溜的长坡,一上到猫儿嘴,瞬间有出了地狱之门的感觉。这时候就要以最坚强的意志,憋足一口气往场里跑,一到了场里,身子稍微弯曲,前面的一捆也顺势低了下来,一脚踩住的同时,使劲往后一抽,同时放手,后面的一捆麦和尖担一起,被扔下去。再放下担子的那一瞬间,真的感觉整个人要飞起来了,下半截身子真的像被压进土里,放下了担子才又长了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在,从未有过的积极心态充斥着整个心灵。
我们小时候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能担麦,等我们长的大些,四个孩子一人一根尖担,站在地里是一地人,走在路上是一长串,可是干起活来,真是乱七八糟。这个哭,那个唱,干活就是唱大戏。父亲不仅要负责担麦,还要负责维持我们几个担麦的秩序,所以,我家的麦往往是最后担上场的。
那时候我最崇拜的人是元生兄弟。
元生兄弟三人,个个人高马大,身体健壮,我小的时候正是他们的壮年时期。每到担麦的季节,他们兄弟三人都披上担甲(穿在肩上,保护肩膀的厚厚的衬),一人一条结实的尖担,尖担上绑着两条明晃晃的长绳子下地担麦。我们兄弟跑的急急忙忙,他们兄弟走的慢慢悠悠,一趟回来还要坐在场里休息老半天。尽管这样,他们兄弟三人一个来回担的麦子就是我们一家一早上的数量。尤其是元生,是我最最崇拜的对象。在我眼里他力大无比,他一趟担的两大捆麦子都会把他自己淹没,只剩下两条腿,走在路上只能看见两大捆麦子在一晃一晃地移动,根本看不见担担的人是谁。要是路窄些,两捆麦过来的时候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像是要把人推下路边的推土机。元生担的每一担都很重,他的尖担被两捆麦压的中间高起,两端向下弯曲,两捆麦自然地往下滑,每当这时,元生两手提住尖担两头的两捆麦,脚底下像生了风一样的向前走。长此以往,那条尖担终于被他担折了,身为木匠的元生用旧扁担把折了的尖担补了起来,加了一层的尖担变得更加结实,走起路来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修补的尖担部分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好像尖担在死命的承受,发出被踩在脚底的撕心裂肺的叫声。
由于车少,担上场的麦子不能马上就碾,以防下大雨,要把担上场的麦子摞在一起,摞起来的麦子是为摞子。摞子有各种形状,方的圆的,圆锥的棱锥的都有,不过最方便,最常用的却是圆锥状的和葫芦状的。
和修楼房一样,摞骡子首先要扎底,只有底子扎的结结实实了,不管摞子摞多高都没有问题,要是底子扎不好,摞到一半很可能摞子就懦(塌)了,即使摞好了,懦的可能性也很大。摞摞子的时候摞子上一个人在摞,摞子下面有一个人在往摞子上扔麦件子。麦件子一件一件扔上去,摞摞子的人一件一件摞好,一个摞摞子技术好的人会一边摞摞子,一边看场里麦件子的多少,最后往往能恰如其分地一件不留,全部摞在摞子上,最后一件就是摞子的顶。为了防止摞子里进水,很可能还要在苫上一层塑料纸以防水。
和担麦一样,摞摞子也是元生最拿手的,因为他是个木匠,有最起码的审美,所以摞出来的摞子既美观又防水。一般人摞出来的摞子形状是圆锥形的,只要防水就行了,原生摞出来的摞子是葫芦形的,既能最大限度地防水,还很美观。元生家的场在路边上,路过的人往往会驻足观望,羡慕好久。站在场里看的我们一家人,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那时候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元生。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像元生一样一担能担那么多的麦子,摞子又摞的那么好看。如果我能像他一样,父亲也不会经常因为劳累而暴躁,我们家担麦子上场也就不是最后一家了。
除了肩膀,可供人们借助的器械只有架子车了。只是家乡的路都是山路,架子车是靠人力或者畜力的,用起来费力还麻烦,所以它兴起没几年就被淘汰了。
在家乡的路没开的时候,每到担麦的季节,家家户户赶着牲口,拉上架子车,窄小的路上顿时变得车如流水马如龙了。土路被架子车的刹车来来回回的刮,刮起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足有一尺厚,踩上去软绵绵的,好像要把人陷下去。麦子是麦穗麦秆一起运到家里的,架子车的车身本来就很窄,只要装些麦秆,窄小的车身就变得宽大肥硕。那么多的架子车走在路上,总是一家要给一家让路,空车还好,要是都是载着麦子的车子,让路十分麻烦,有时候还要退回到地里。一路让下去,常常弄得人乏马困,让人有一种用架子车拉还不如人担的感觉。
让我对架子车深恶痛绝的是每年的在李家窑拉麦。
李家窑是我们家最远的一块地。架子车拉麦子到家的途中,必须要过一个很紧的弯,还有一段很长的陡坡。我们家的骡子格极其温顺,我父亲很疼爱他,就像疼爱我们几个孩子一样。可是他毕竟不是人类。在别处十分温顺的他,每次只要拉车子经过那个弯就像发疯一样跑,转过弯就是那条很长的上坡,它拉着一车子麦子像疯了一样往上跑。我记得有一次由于车子太重,他跑不起来,直接跪倒在坡上,翻起来继续跑。他这一跑十分危险,我牵着骡子,父亲拉着架子车,要是掌握不好方向,很可能就会翻下悬崖——人,车,骡俱亡。每次在李家窑拉麦子,全家人都战战兢兢,好像要面对的是一场恶战一样。后来父亲怕累坏了骡子,发生危险,李家窑那块地宁愿担子担也不用架子车拉了。
常记得那时候在李佳瑶拉麦子,要是碰上村里人,他们都会帮着把车子拉到山顶上,到山顶上的时候,帮忙的人往往是全身湿透,烟都不抽一支就走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人们心肠真好。
当时最高级的运输工具是建军的时风牌三轮车和宋佳的金娃牌三轮车。一车能拉两三百件麦子,相当于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担一两天,所以车拉麦是最划算的。每到拉麦的季节,叫车的人排着队。当时打工潮还没有波及家乡,人们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人们想好的叫车拉的地都是最远的一两块地,因而当时的叫车只能算是万不得已,不能说成是一厢情愿。
我们家由于父亲一直在坚持供我们几个读书,为了节省钱,他很少叫别人的车拉麦。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庄里人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车也多了起来。看到父亲供学生供的那么苦,再加上早年间父亲在庄里积攒的人望,庄里的好心人这个帮忙拉一车,那个带一点。尤其是全名全胜兄弟俩,到了拉麦的季节,拉完他们的麦子,就会给我们家拉麦子。细细一想,水泉湾的人都是我家的恩人!
麦子担上场早的人们往往不会闲着。而是去帮还没有担上场的亲戚,邻居或者平时欠了人情的人家担麦子。只要谁家有难,大家会一起上,帮助他们家渡过难关。比如说在割麦的时候有一家人有人住院了,割完麦子的人们会自发地帮他们割麦子,割完了还会担到场里,帮他们摞好放在场里。大家都是自发的,觉得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乡邻乡亲,只有去帮助了心里才会觉得踏实,没有任何利益的心理在。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在麦黄时节回家了,也不知道现在的村子里还有没有担麦的人,即使有也应该很少了。村里的路都成了大车路,家家户户都有三轮车,旋耕机,今天拉一点,明天拉一点,轻轻松松就能把麦子拉到家里,也不用流那么多的汗水。
社会进步了,人也轻松了,只是再也找不到那种一家有难大家一起上的淳朴善良的道德美景了。好像在一瞬间,大家都学会了隔岸观火,眼看着谁家的柴垛子被大火烧光了也不会出手相助。
经过十天半月紧张而劳累的劳动,长在地里的麦子已经被割倒了,麦摞Z像站岗的哨兵,一排一排兴晃晃地站在地里。除此而外,地里光堂地只剩下从麦茬上折射出来的一缕一缕的银白色的阳光了。疯狂地忙碌了多日的人们终于可以长长地舒一口气了。不过这还不是最高兴,最踏实的时候。麦子虽然都割倒了,可毕竟都还放在地里。这时候要是下一场大雨,刮一场大风,那割好的麦子就遭了殃,一年的收获也就打了很大的折扣,甚至于要颗粒无收。只有把地里的麦子担上场才是最保险最放心的结果。于是,“大生产”的另一波浪潮——担麦开始了。
麦子在家乡的重要性所决定,到了担麦的季节,只要是能担起两件麦的人,甚至只能抱起一件麦的孩子,仅能在麦地里拾麦穗的老人,都要下地“担”麦。
我第一次担麦是几岁已经完全忘却了,可以肯定的是担了两件麦(件是捆的意思,一件就是一捆),凭当时的力气,也只能担两件。担麦首先要学会换担,也就是把尖担从左肩换到右肩,因为地比较远,会换担对缓解劳累很重要。你可能会说换担谁不会?可是你别吹,刚开始担麦的人都不会换担,因为是负重,你不可能把担拿在手里换,也不可能从肩膀前面换,更不可能是放下胆子再担起来。最好的换担方式就是以最小的摩擦从脖子后面换过来。要是你永远不会换担,那就只能一个肩膀担到家了,我妹妹就是这种人,不管多远的路,都是一个肩膀担到家。其次要是不担两件麦的话,还要学会束麦。束就是捆起来的意思,你也可能会说,捆东西谁不会?那你还真错了,刚开始担麦的人都不会束麦。
束麦的时候,先把挠钩绳子向前一甩,绳子就比较直地放在了地上,接着往绳子上放麦件子。家乡的山路都是羊肠小道,为了防止走在路上麦穗被两边的悬崖刷掉,放麦件子的时候,麦穗的一端始终要不偏不倚地放在绳子上,这样,长出来的秸秆就护住了麦穗,再怎么刷都无所谓。不光麦穗要朝里,放的时候是两件两件地交叉放,放完第一层,第二层也是交叉放置,只是要麦穗对麦穗放。要是束麦的技术好,不管担多少件都能放的稳当,要是技术差,放三四层就已经要塌了,这主要看个人。放好麦件子以后,绳子搭在挠钩上使劲一拉,接着再拉好几下才能完全拉紧,拉紧的绳子要挽在挠钩上。这种挽不仅要保证牢靠,还要保证一担麦担到场里的时候立马就能解开,不然就算不会束麦。学这个挽绳子,我都被父亲打过好多次,因为笨啊,学不会,后来无师自通地就会了。
束好两捆麦,就要发担(担起来)。要是担的少,先用尖担挑起一捆,肩膀往后一缩,尖担那头的一捆麦就溜到了肩膀上,在走到另一坤麦前,找个合适的地方插上尖担,双腿成弓箭步,调整肩膀和尖担的距离,这一担麦就算担起来了。要是担的重,预先还必须在束好的两捆麦上钻“担眼”,只有钻好了担眼,才能保证挑在空中的另一捆麦不“贯担(尖担直接穿透,从尖担的一头贯了下来,两捆麦之间的距离变得十分小,人被卡在中间,不能担麦)”,也就保证了担起的重担不偏不歪,担身保持平整。
一个庄农人束麦,担担的走势等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有的人束的两捆麦看起来没多少,但是实际上他担了很多麦,只是人家束的紧成,你看不出来哈数;有的人你看着他担了两大捆,可是他并没有担多少,只是他自己懦沦,束的不紧成而已;有的人担着两捆麦走在路上腾腾作响,这种人不光是体力好,而且在生活中也持重而威严;有的人担一担麦走得十分缓慢,慢慢悠悠,这种人要不是心宽就是奸猾而懒惰,生活中亦然……
担起来走就完了吗?还远着呢!家乡的地远的在别人庄的地界上,近的弯弯拐拐也不近。我刚开始担麦的时候由于力气小,束麦的技术不到家,走在半路上一担麦真的是能整死人。走着走着,不是要掉下来就是贯担了,或者是绳子挽的不扎实,一捆麦掉在了地上,或者是担插偏了,平的一面立起来,像刀子一样往肩膀里面钻;有时候是对麦件子的重量没估计准,越担越重,感觉整个人都要被压到地里去了。但是不管情况多么紧急,不管他贯担没贯担,只要麦子还在担上,只要自己还没被压进地里去,就一定要担回家里,绝对不能放在路上。担子在路上不能下肩这是父亲的死规矩,我们家里谁都不敢违拗,除了二弟。有时候你想偷懒,悄悄在没人的地方把担子立在路边上休息一下,可是眼尖的父亲总会看见掉在路上的麦粒,一回家就追问,要是确实是我们放的,轻则责骂,重则暴打,所以,即便是我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把担子放在了路上,也要把现场打扫干净,免得被父亲看见。
我的父亲读书少,他也不知道四书五经那些东西,但是他的爱惜粮食而逼着我们担子不下肩的这种劳动方式持续了十多年,也让我们养成了忍耐力和责任心,不管肩上的担子有多重,汗只能流自己的,牙也只能自己咬住,一直往下走。
不管意志多坚强,可是明摆着的事实就是李佳窑那块地确实离家很远。担起一担麦子沿着曲曲折折的路往家里走,时而进入沟底,时而又是悬溜溜的长坡,一上到猫儿嘴,瞬间有出了地狱之门的感觉。这时候就要以最坚强的意志,憋足一口气往场里跑,一到了场里,身子稍微弯曲,前面的一捆也顺势低了下来,一脚踩住的同时,使劲往后一抽,同时放手,后面的一捆麦和尖担一起,被扔下去。再放下担子的那一瞬间,真的感觉整个人要飞起来了,下半截身子真的像被压进土里,放下了担子才又长了出来,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自在,从未有过的积极心态充斥着整个心灵。
我们小时候家里只有父亲一个人能担麦,等我们长的大些,四个孩子一人一根尖担,站在地里是一地人,走在路上是一长串,可是干起活来,真是乱七八糟。这个哭,那个唱,干活就是唱大戏。父亲不仅要负责担麦,还要负责维持我们几个担麦的秩序,所以,我家的麦往往是最后担上场的。
那时候我最崇拜的人是元生兄弟。
元生兄弟三人,个个人高马大,身体健壮,我小的时候正是他们的壮年时期。每到担麦的季节,他们兄弟三人都披上担甲(穿在肩上,保护肩膀的厚厚的衬),一人一条结实的尖担,尖担上绑着两条明晃晃的长绳子下地担麦。我们兄弟跑的急急忙忙,他们兄弟走的慢慢悠悠,一趟回来还要坐在场里休息老半天。尽管这样,他们兄弟三人一个来回担的麦子就是我们一家一早上的数量。尤其是元生,是我最最崇拜的对象。在我眼里他力大无比,他一趟担的两大捆麦子都会把他自己淹没,只剩下两条腿,走在路上只能看见两大捆麦子在一晃一晃地移动,根本看不见担担的人是谁。要是路窄些,两捆麦过来的时候有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像是要把人推下路边的推土机。元生担的每一担都很重,他的尖担被两捆麦压的中间高起,两端向下弯曲,两捆麦自然地往下滑,每当这时,元生两手提住尖担两头的两捆麦,脚底下像生了风一样的向前走。长此以往,那条尖担终于被他担折了,身为木匠的元生用旧扁担把折了的尖担补了起来,加了一层的尖担变得更加结实,走起路来随着脚步的一前一后,修补的尖担部分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好像尖担在死命的承受,发出被踩在脚底的撕心裂肺的叫声。
由于车少,担上场的麦子不能马上就碾,以防下大雨,要把担上场的麦子摞在一起,摞起来的麦子是为摞子。摞子有各种形状,方的圆的,圆锥的棱锥的都有,不过最方便,最常用的却是圆锥状的和葫芦状的。
![]() |
麦摞Z |
和修楼房一样,摞骡子首先要扎底,只有底子扎的结结实实了,不管摞子摞多高都没有问题,要是底子扎不好,摞到一半很可能摞子就懦(塌)了,即使摞好了,懦的可能性也很大。摞摞子的时候摞子上一个人在摞,摞子下面有一个人在往摞子上扔麦件子。麦件子一件一件扔上去,摞摞子的人一件一件摞好,一个摞摞子技术好的人会一边摞摞子,一边看场里麦件子的多少,最后往往能恰如其分地一件不留,全部摞在摞子上,最后一件就是摞子的顶。为了防止摞子里进水,很可能还要在苫上一层塑料纸以防水。
和担麦一样,摞摞子也是元生最拿手的,因为他是个木匠,有最起码的审美,所以摞出来的摞子既美观又防水。一般人摞出来的摞子形状是圆锥形的,只要防水就行了,原生摞出来的摞子是葫芦形的,既能最大限度地防水,还很美观。元生家的场在路边上,路过的人往往会驻足观望,羡慕好久。站在场里看的我们一家人,也只有羡慕的份儿。
我从来没有怀疑过,那时候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元生。我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像元生一样一担能担那么多的麦子,摞子又摞的那么好看。如果我能像他一样,父亲也不会经常因为劳累而暴躁,我们家担麦子上场也就不是最后一家了。
除了肩膀,可供人们借助的器械只有架子车了。只是家乡的路都是山路,架子车是靠人力或者畜力的,用起来费力还麻烦,所以它兴起没几年就被淘汰了。
在家乡的路没开的时候,每到担麦的季节,家家户户赶着牲口,拉上架子车,窄小的路上顿时变得车如流水马如龙了。土路被架子车的刹车来来回回的刮,刮起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足有一尺厚,踩上去软绵绵的,好像要把人陷下去。麦子是麦穗麦秆一起运到家里的,架子车的车身本来就很窄,只要装些麦秆,窄小的车身就变得宽大肥硕。那么多的架子车走在路上,总是一家要给一家让路,空车还好,要是都是载着麦子的车子,让路十分麻烦,有时候还要退回到地里。一路让下去,常常弄得人乏马困,让人有一种用架子车拉还不如人担的感觉。
让我对架子车深恶痛绝的是每年的在李家窑拉麦。
李家窑是我们家最远的一块地。架子车拉麦子到家的途中,必须要过一个很紧的弯,还有一段很长的陡坡。我们家的骡子格极其温顺,我父亲很疼爱他,就像疼爱我们几个孩子一样。可是他毕竟不是人类。在别处十分温顺的他,每次只要拉车子经过那个弯就像发疯一样跑,转过弯就是那条很长的上坡,它拉着一车子麦子像疯了一样往上跑。我记得有一次由于车子太重,他跑不起来,直接跪倒在坡上,翻起来继续跑。他这一跑十分危险,我牵着骡子,父亲拉着架子车,要是掌握不好方向,很可能就会翻下悬崖——人,车,骡俱亡。每次在李家窑拉麦子,全家人都战战兢兢,好像要面对的是一场恶战一样。后来父亲怕累坏了骡子,发生危险,李家窑那块地宁愿担子担也不用架子车拉了。
![]() |
架子车拉麦 |
常记得那时候在李佳瑶拉麦子,要是碰上村里人,他们都会帮着把车子拉到山顶上,到山顶上的时候,帮忙的人往往是全身湿透,烟都不抽一支就走了。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人们心肠真好。
当时最高级的运输工具是建军的时风牌三轮车和宋佳的金娃牌三轮车。一车能拉两三百件麦子,相当于一个年轻力壮的人担一两天,所以车拉麦是最划算的。每到拉麦的季节,叫车的人排着队。当时打工潮还没有波及家乡,人们也没有什么经济作物,人们想好的叫车拉的地都是最远的一两块地,因而当时的叫车只能算是万不得已,不能说成是一厢情愿。
我们家由于父亲一直在坚持供我们几个读书,为了节省钱,他很少叫别人的车拉麦。随着我们逐渐长大,庄里人们的生活逐渐好了起来,车也多了起来。看到父亲供学生供的那么苦,再加上早年间父亲在庄里积攒的人望,庄里的好心人这个帮忙拉一车,那个带一点。尤其是全名全胜兄弟俩,到了拉麦的季节,拉完他们的麦子,就会给我们家拉麦子。细细一想,水泉湾的人都是我家的恩人!
麦子担上场早的人们往往不会闲着。而是去帮还没有担上场的亲戚,邻居或者平时欠了人情的人家担麦子。只要谁家有难,大家会一起上,帮助他们家渡过难关。比如说在割麦的时候有一家人有人住院了,割完麦子的人们会自发地帮他们割麦子,割完了还会担到场里,帮他们摞好放在场里。大家都是自发的,觉得低头不见抬头见,都是乡邻乡亲,只有去帮助了心里才会觉得踏实,没有任何利益的心理在。
我已经好几年没有在麦黄时节回家了,也不知道现在的村子里还有没有担麦的人,即使有也应该很少了。村里的路都成了大车路,家家户户都有三轮车,旋耕机,今天拉一点,明天拉一点,轻轻松松就能把麦子拉到家里,也不用流那么多的汗水。
社会进步了,人也轻松了,只是再也找不到那种一家有难大家一起上的淳朴善良的道德美景了。好像在一瞬间,大家都学会了隔岸观火,眼看着谁家的柴垛子被大火烧光了也不会出手相助。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