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艺术与曲高和寡的经济学
Taylor Cowen和Alex Tabarrok在2000年发表了论文An Economic Theory of Avant-Garde and Popular Art, or High and Low. Culture,讨论先锋艺术的经济学。
其中有一张图,即艺术家的收入与该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的关系曲线先迅速增加,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
--------
--------
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水平高于大众,而艺术家有富于个性,导致过了某一点之后,作品越符合艺术家的审美,赚的钱越少。艺术家面临抉择,是背叛自己的审美多赚钱,还是忠于自己的审美少赚钱。由此,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分野。容易复制传播的、利润丰厚的艺术,如电影,音乐中,艺术家就有更大的压力迎合大众,压力不仅来自艺术家本身,更来自投资人。相比之下,绘画与雕塑作品不能大规模复制,艺术的受众少,艺术家反而可以忠于自己的审美,同时与数量很少簇拥者发生更高程度的契合。这就是绘画与雕塑艺术比流行电影和流行音乐艺术更小众的原因。
一个社会变得更富裕,上层艺术和下层艺术的分野就会更加明显。因为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而富裕的社会才会有众多小众艺术,因为艺术家不太担心基本生活问题,有余力追求马斯洛体系中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终于自己的艺术。而他那仅有的少数受众也有财力供养这些艺术家。
一个小众艺术,过去可能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能流行,但现在突然流行开来,那品质则必然会下降。不可避免得庸俗化大众化。
前些年第五代导演纷纷转型拍商业片,因为国内电影工业的回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评奖——高雅艺术,变成了以票房为核心的大众艺术。以至于如今的电影市场中《小时代》这种影片大行其道,其制片人毫不掩饰拍片就是迎合大众,就是要赚钱的目的。
国外也是如此,好莱坞大片庸俗而欧洲独立电影小众。如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系列”的艺术性很低,但利润丰厚。近年来,随着大陆的票房市场越来越高,其对好莱坞的影响更大,可以预想到未来好莱坞的电影会更加迎合太平洋对岸十亿人的审美+剪刀手总局的审美,艺术性会更低。事实上这就是近年来好莱坞电影绝少精品,奥斯卡小年连着小年的一大原因。相比之下,美剧因为不需要考虑太平洋对岸的十亿观众,质量越来越好。
买文章贩卖思想领域也是如此。同样是讲经济学,宋鸿兵、郎咸平走大众路线,用阴谋论和民族主义哗众取宠,回报丰厚,而Whigzhou虽然思想深刻,虽然受我们一小撮人追捧,但真是不赚钱。同理还有手大众欢迎的逻辑思维、高晓松、于丹、易中天等。
突然想到了罗永浩和他的手机。大众消费品也是同样的逻辑,小众不赚钱,赚钱则要降低对产品的要求。过去小众的魅族,迫于投资人的压力,开卖低端手机。罗永浩也被迫开辟了千元以下的坚果手机产品线。没办法,谁让你花的是投资人的钱呢?
至于豆瓣,过去也以文艺/小众著称,现在为了赚钱,也逐渐放低身段。虽然友邻之间的关注还能部分保持较高的审美水准,但电影和书籍的评分也就更庸俗化了。不过这种一人一票的评分制,大概在豆瓣成立之初就已经决定其审美的大众化,不过当时豆瓣人少,短期内维持了小众的审美。
另:上文中赚钱与艺术水平的关系曲线和描述例子能量分布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统计分布曲线、黑体辐射曲线很想相似。
其中有一张图,即艺术家的收入与该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的关系曲线先迅速增加,到最高值后开始下降。
--------
![]() |
艺术家的收入与该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满意度的关系曲线 |
--------
因为艺术家的审美水平高于大众,而艺术家有富于个性,导致过了某一点之后,作品越符合艺术家的审美,赚的钱越少。艺术家面临抉择,是背叛自己的审美多赚钱,还是忠于自己的审美少赚钱。由此,不同的艺术形式产生分野。容易复制传播的、利润丰厚的艺术,如电影,音乐中,艺术家就有更大的压力迎合大众,压力不仅来自艺术家本身,更来自投资人。相比之下,绘画与雕塑作品不能大规模复制,艺术的受众少,艺术家反而可以忠于自己的审美,同时与数量很少簇拥者发生更高程度的契合。这就是绘画与雕塑艺术比流行电影和流行音乐艺术更小众的原因。
一个社会变得更富裕,上层艺术和下层艺术的分野就会更加明显。因为出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市场。而富裕的社会才会有众多小众艺术,因为艺术家不太担心基本生活问题,有余力追求马斯洛体系中的更高层次的追求,终于自己的艺术。而他那仅有的少数受众也有财力供养这些艺术家。
一个小众艺术,过去可能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未能流行,但现在突然流行开来,那品质则必然会下降。不可避免得庸俗化大众化。
前些年第五代导演纷纷转型拍商业片,因为国内电影工业的回报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评奖——高雅艺术,变成了以票房为核心的大众艺术。以至于如今的电影市场中《小时代》这种影片大行其道,其制片人毫不掩饰拍片就是迎合大众,就是要赚钱的目的。
国外也是如此,好莱坞大片庸俗而欧洲独立电影小众。如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系列”的艺术性很低,但利润丰厚。近年来,随着大陆的票房市场越来越高,其对好莱坞的影响更大,可以预想到未来好莱坞的电影会更加迎合太平洋对岸十亿人的审美+剪刀手总局的审美,艺术性会更低。事实上这就是近年来好莱坞电影绝少精品,奥斯卡小年连着小年的一大原因。相比之下,美剧因为不需要考虑太平洋对岸的十亿观众,质量越来越好。
买文章贩卖思想领域也是如此。同样是讲经济学,宋鸿兵、郎咸平走大众路线,用阴谋论和民族主义哗众取宠,回报丰厚,而Whigzhou虽然思想深刻,虽然受我们一小撮人追捧,但真是不赚钱。同理还有手大众欢迎的逻辑思维、高晓松、于丹、易中天等。
突然想到了罗永浩和他的手机。大众消费品也是同样的逻辑,小众不赚钱,赚钱则要降低对产品的要求。过去小众的魅族,迫于投资人的压力,开卖低端手机。罗永浩也被迫开辟了千元以下的坚果手机产品线。没办法,谁让你花的是投资人的钱呢?
至于豆瓣,过去也以文艺/小众著称,现在为了赚钱,也逐渐放低身段。虽然友邻之间的关注还能部分保持较高的审美水准,但电影和书籍的评分也就更庸俗化了。不过这种一人一票的评分制,大概在豆瓣成立之初就已经决定其审美的大众化,不过当时豆瓣人少,短期内维持了小众的审美。
另:上文中赚钱与艺术水平的关系曲线和描述例子能量分布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统计分布曲线、黑体辐射曲线很想相似。
![]() |
麦克斯韦-玻尔兹曼统计分布曲线 |
![]() |
黑体辐射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