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懂《太子妃升职记》的结局之人性探究
![]() |
今天在简书上看到两篇关于《太子妃升职记》结局讨论的,本来是想写另外的话题,作为正宗特仑苏,但还是忍不住,来凑凑热闹。
正如写作,不管是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就算是鸡汤杂文小段子,都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境界意识。
也许在这之前几十年来,影视剧带有特殊的时代烙印,屏弃了个人的意识插入,我至今对十几年前广播电视研究生考试必看的参考书目中欧阳宏生老师的书中“媒介传播是党的耳喉鼻,必须弘扬社会主旋律”记忆犹新。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广播电视导论》是否仍是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必看的参考书目。
此一时,彼一时。
很多事情都在变更,如果还是用旧时的眼光来看待,也许过不了多久,我们就会成为年轻时候最让自己讨厌的人,“倚老卖老”,固步自封。
网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带有导演个人强烈的意识色彩,要读懂《太子妃》的结局,起码你得了解导演的个人背景。
对于导演而言,最开始的张鹏是有病的,各种电视剧的简介都提到了“张鹏是个花花公子”。对于张鹏在现代生活的描述比较少,但我们可以看得出来他对泡妞是有瘾的,连他身边的朋友都有点看不过去了。
剧中并没有对张鹏的心理状态和生活状态描述过多。了解导演的背景,他自身作为gay貌似并没有什么个人否定的申明。其实作为同性的爱,圈子以外的人不太了解,茹果君也无法进行过多的阐释,接触过一些女性同志,发现或许大部分同性的爱,可能还更为坚贞忠诚。
有句话是,“异性是为了繁殖,同性才是真爱”。
我们姑且不去讨论同性异性的本质争论,既然导演赞同同性之爱或者说是更为纯正之爱,那么在他看来,张鹏就是有病,这种看见是个漂亮女人就想上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自然生理上雄性由于繁殖和荷尔蒙的分泌对异性的渴望。
剧中张鹏穿越成为太子妃,无论对着太子,还有后来杨严置疑她只是在利用九王对她的爱,她义正严词地回答,“我从来都没有爱过一个男人”。观众大多都自动脑补,啊,是的,她本身灵魂是个男人嘛,当然没有爱过一个男人。
但大家都没意识到,当张鹏在现代是个纯粹的男儿身时,他也没爱过一个女人啊。所有表现出来的,都是张鹏对女人肉体的热爱。
心理学上对无法控制自己性行为和性意识的状态称为“性瘾者”。
性瘾本质上是人们掩盖情感和记忆创伤的无力挣扎,有一位性瘾者说:我知道,只有正常、积极的爱才能拯救我。
导演的确是高人,无论从剧情,角色的选取,景致服饰的设计,颜色的搭配,人物的心理活动的表现,甚至是舆论宣传上的策略,只可谓说是导演的冰山一角,也就是说,导演的功力的确深不可测。
也许此剧不仅仅是雷和污而已,就像很多年前,我们看《大话西游》,包括导演明确表示出来对徐克的《青蛇》致敬,很多的拍摄手法以及理念是从《青蛇》中得到的灵感,但当年,徐克的〈青蛇〉是遭到了票房滑铁卢,甚至某局的禁播。
做人文工作的,必须抛开世俗眼光,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凡夫俗子是不可能有什么洞察先机的觉悟。
感觉导演是不是学过心理或者作过精神分析类的研究,不仅整个剧中对观众的心态简直把握得不是点把点的好,最后的两个结局也是如此的有深意。
结局不仅是张鹏对自身人格的修复,更重要的是,代表的或许是导演对自身人性的自省和修复,更有意思的是,这其中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人本身意念的一种探究。
我想,没有从头至尾地看完此剧,没有对导演本人的意图有过了解的人,对这个结局是完全接受不了的。
其实,导演在一开始就说过:“整部剧不过就是张鹏的梦而已。”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说过,梦是愿望的满足及过去经历(包括毫无记忆的经历)的再现。梦是一个人与自己内心的真实对话,是自己向自己学习的过程,是另外一次与自己息息相关的 人生。在隐秘的梦境所看见、所感觉到的一切,呼吸,眼泪,痛苦以及欢乐,并不是都没有意义的。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还认为人在清醒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的心理活动在进行着,这种观点就是著名的潜意识理论。他认为梦是探讨做梦者的人际关系,并帮其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梦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压抑的欲望。
《太子妃升职记》的结局一很明显是张鹏内心人格的自我斗争和修复。从生物的本能性来说,孤独和单兵作战是生存的大忌,从物竞天择的本性来看,生物必须具备容纳其他同类以及与同类合作抱团是生存的最佳选择。如张鹏这样的花花公子加腹黑心计男,在现实中一个个泡妞的同时也是很无奈的,或许他们在潜意识里还是想找到一个能HOLD得住他们的人,只可惜既定的固有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让他们肤浅地停留在对新鲜肉体的追逐上。
更因为他们自身的极度缺乏安全感,从而害怕去爱一个人。
此剧主题曲中歌词有段“生为飞蛾若是不敢扑火,这宿命凭借什么壮阔。”
“爱无力”是张鹏作为一个人的悲剧。所以,有时候,看着很多“渣男”被人吐槽。其实他们自身也是一个悲剧,甚至很多人都没意识到自己人格的不健全和内心力量的空虚,就更是悲剧了。
所以,太子妃和太子都是张鹏幻化出来的人格,还有,太子青梅竹马的赵王妃白莲花江映月,不知缘由一往情深爱着太子妃的九王,看似愚钝软弱的赵王,都是张鹏现实生活的影射啊,这些人物设定都是他潜意识的投射。
在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论中,“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遏抑;“自我”负责处理现实世界的事情;“超我”是良知或内在的道德判断。
“本我”(ID)只遵循一个原则—享乐原则,张鹏的这部分意识人格转化为太子妃,所以她不爱任何人,享乐嬉戏,只追求个体的生物性需求如食物的饱足和性欲的满足,以及避免痛苦。但这种婴儿式的显露却是最招人喜欢的,婴儿那种不管不顾的劲儿反而很容易让人们接受和喜欢,这就是为什么张鹏这种花花公子的渣男以及太子妃污到无底线的撩妹技能却让无数女人趋之若鹜。
至于为什么张鹏是男性,这部分人格意识怎么转化为女性,一方面可能以为人们都觉得女性意识更为原始简单。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认为男人心中潜意识有女性倾向,所谓“阿尼玛”原型,而女人潜意识心灵中有个男性“阿尼姆斯”原型。这也是大部分女性观众为什么喜爱太子妃这个人物设定,她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了女性内心男性化的情结。另一方面,就可能是导演想获得男性的爱,从而对女性心理的一种需求了。
张鹏另一部分即人格的控制执行者,转化为太子齐晟。所以太子腹黑城府深,但从来人们都会崇拜力量和控制自我的能力,所以此剧的人物设定都非常得人心,禁欲系男性的盛行,其实是女性主动开始掌握性伴侣选择权的表现。
当最后,太子为了爱人放弃皇位,太子妃放弃自我防备全身心接受太子,张鹏的“超我”出现,于是在剧末尾莫名其妙出现一群刺客,两人相拥而死。太美好的爱情,总是遭天妒,只有成为神仙才有永世的眷侣和永恒的爱情吧。
也许对于导演本身,内心也是极度向往唯美的爱情,却在理智意识下,在现实状况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导演,你的内心有多纠结,才给出这样的结局。看来,人类的确不能思考,很容易就跌到虚空的状态。
“爱若能参破终究是寂寞,忘却了前因后果,苦守的执着虚晃的一诺,空耗着青春许多~~~~~~~”
而结局二,是给看不懂结局一的人们看的。实际上,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同时给接受不了死亡悲剧的人们看一个貌似有悬念的结尾。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张鹏醒来后在医院里慌乱失措,遇见一个长得像齐晟的医生,口罩上面露出来的眼,感觉像洞察世事怜悯世人的佛眼,观一切众生只有慈悲,只有慈爱,唯没有情爱~~~~
![]() |
“年月里蹉跎轮回中错过,被遗忘的人是我。熟悉的轮廓泪眼中班驳,望着却无法触摸,爱是可念不可说~~~”
可是,导演,我是来看放松大脑的搞笑爱情片的,你这样给我一个太有深意和哲学性的结尾来烧我脑好么。算了,我还是想给你寄刀片~~~~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