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大新传-409硕士之家-当代底层研究的转向、特质和发展
演讲人:姚国宏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2015年11月24日
## 一、底层(subaltern)划界问题
### 底层概念的“家族类似”
庶民、属下、贱民(the untouchable)、无产阶级、农民(famer/peasant)、他者(the other)、民众(multitude)、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甚至黑人、女人、“屌丝”、“蚁族”
### 底层划界的若干标准
- 经济学标准——底层就是穷人
- 社会学标准——底层就是缺乏社会资源的人
- 政治学标准——底层就是无权者
- 心理学标准——底层就是乌合之众(the crowed/mob)
- 知识论标准——底层就是没文化的人
### 底层的多元性
- 底层主体的多元化、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 底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 底层抗争的形式、策略、手段的多元化。
总之,对底层的理解主要还是从哲学层面上来把握的。也就是说,所谓底层,即各种二元对立范畴中的相对处在下位的那个范畴或各种支配关系中处在被支配位置的被支配者,这些支配可以是“物质的支配”、“地位的支配”乃至“意识形态支配” 。
## 二、当代底层研究的话语资源及特点
### 当代底层研究的主要进路
1)受后现代主义深刻影响并延续**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底层研究。(福柯、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等)
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印度庶民学派**的底层研究。
3)带有浓厚**后殖民主义色彩**的底层研究。萨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
4)以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为代表的、从**政治社会学**的微观角度展开的底层书写。(《弱者的抵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等)
5)以**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代表所开启的文化政治维度的底层研究。(汤普森、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等 )
### 当代底层研究主要特点
1)学科与方法的交叉与异质。
2)当代底层研究的许多重要学者,其身份具有浓厚的“杂交”或“混合”的后现代特征。
3)不同底层研究学派彼此之间的交叉、渗透与借鉴。
4)当代底层思想研究几乎共同分享了马克思的诸多遗产,是一种**“为穷人说话”**的理论。
### 底层研究的话语资源
1)底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经典作家的底层叙事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与重构:人的解放与自由(弗洛姆)、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阿多诺)、阶级意识(卢森堡、卢卡奇等)、灌输理论(列宁、葛兰西等)
2)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理论(福柯为代表)
其权力观点主要有:
a、权力不仅仅是压迫性的,也是生产性的;
b、权力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是双向、多元的,还有横向的节外生枝,充满对抗的张力;
c、权力总意味着抵抗,或说有权力就有抵抗;
d、权力不仅限于传统的政治领域,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也普遍渗透着权力。总之,权力无处不在(权力场);
e、权力不再体现为直接的、具体的、刚性的物质形态(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更多展现出柔性的特征,体现在话语权的掌控之中。
3)解构主义理论(德里达为代表)
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形式与质料、现象与本质、言语与文字、男性与女性的传统二元对立。
“在传统的哲学对立中,并没有对立双方的和平共处,而只有一种暴力的等级制度,其中,一方(在价值上、逻辑上,等等)统治着另一方,占据着支配地位。消解这种对立首先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颠倒那个等级关系。”
德里达哲学的出发点正是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有两个基本的批判对象,一是批判逻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一是批判隐藏在逻各斯中心论背后的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其中,对逻各斯中心论的批判处在更基础的位置,可以视为德里达解构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对象——心境——言说——文字;“文字是对对象最遥远的背叛”)。
“作者已死,读者复活。”
“延异”(diffe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
4)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理论
后现代推崇多元与差异,至少具有如下依据:
a、存在论依据;
b、认识论依据;
c、价值论依据(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以塞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
d、解释学的依据(尼采的透视主义或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
## 三、以话语权争夺为中心的当代底层抗争
### 新社会运动蓬勃兴起
新社会运动是一种结构松散、流动性强、无限开放的社会运动,没有统一、严密的意识形态制约,注重突出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种构成复杂、涉及面广泛的平民式运动,本质上是与占据主导位置的各种统治性霸权相对立的(传统的政治性霸权、新兴的商业性霸权以及操持主流话语的精英霸权)。它们为受压迫的所有对象说话。
### 底层抗争的手段与策略
当下,权力最文明、最经济、最有效的运行方式就是对**话语权**的掌控。
西方哲学的历次转向:古希腊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20世纪语言学转向。
伴随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世界及自身存在的理解发生了重要变化。 “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形学(索绪尔、罗素)→
语义学(晚期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
语用学(J.L.奥斯汀、哈贝马斯等)
1)话语是一种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
2)话语具有鲜明的与境性(context)、地方性(local)特征。
3)话语是通过语言展开的建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4)话语指向具有鲜明的权力特性,以语言为基础的话语活动是权力斗争的场所。
5)话语的权力指向必然导致话语更多意味着一种斗争手段和斗争策略。
具体到当下中国,底层抗争走了三个层次:从基于直觉的、本能的抗争;到有限理性的依法抗争;再到抢夺话语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 ,影响决策层,介入法律及制度的生产。
1)议题的设置权。议题事实上已经决定了未来决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2)话语的主导权。
3)规则的制定权。
毫无疑问,当下世界广泛存在的种族冲突、阶级冲突、阶层固化和对立、性别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以及最根本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使得**我们即便拥有一个再“丰裕的社会”,也不能无视底层的存在。**所以,压制/反压制、奴役/反奴役、剥夺/反剥夺、支配/反支配也将永远与人类相伴。由此,要有**对底层持续的凝视和关注的情怀**。
> “如果说还有希望的话,那么希望一定在穷人身上。……到处都挺立着同样结实和不可征服的身体,因劳作、生儿育女而体态粗壮怪异,终生劳苦却还在唱歌。必定有一天,从这些强壮的人们身上会诞生一个有觉悟的种族。你们葬身黄土,他们拥有未来。但是如果你们能够保持心灵活力,还是能够与他们一起分享未来的。……” ——奥威尔《一九八四》
2015年11月24日
## 一、底层(subaltern)划界问题
### 底层概念的“家族类似”
庶民、属下、贱民(the untouchable)、无产阶级、农民(famer/peasant)、他者(the other)、民众(multitude)、弱势群体(disadvantaged groups)甚至黑人、女人、“屌丝”、“蚁族”
### 底层划界的若干标准
- 经济学标准——底层就是穷人
- 社会学标准——底层就是缺乏社会资源的人
- 政治学标准——底层就是无权者
- 心理学标准——底层就是乌合之众(the crowed/mob)
- 知识论标准——底层就是没文化的人
### 底层的多元性
- 底层主体的多元化、分层标准的多元化。
- 底层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 底层抗争的形式、策略、手段的多元化。
总之,对底层的理解主要还是从哲学层面上来把握的。也就是说,所谓底层,即各种二元对立范畴中的相对处在下位的那个范畴或各种支配关系中处在被支配位置的被支配者,这些支配可以是“物质的支配”、“地位的支配”乃至“意识形态支配” 。
## 二、当代底层研究的话语资源及特点
### 当代底层研究的主要进路
1)受后现代主义深刻影响并延续**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底层研究。(福柯、后马克思主义者拉克劳和墨菲等)
2)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印度庶民学派**的底层研究。
3)带有浓厚**后殖民主义色彩**的底层研究。萨义德、霍米·巴巴、斯皮瓦克等)
4)以耶鲁大学教授詹姆斯•C.斯科特为代表的、从**政治社会学**的微观角度展开的底层书写。(《弱者的抵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等)
5)以**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为主要代表所开启的文化政治维度的底层研究。(汤普森、威廉斯、斯图亚特·霍尔等 )
### 当代底层研究主要特点
1)学科与方法的交叉与异质。
2)当代底层研究的许多重要学者,其身份具有浓厚的“杂交”或“混合”的后现代特征。
3)不同底层研究学派彼此之间的交叉、渗透与借鉴。
4)当代底层思想研究几乎共同分享了马克思的诸多遗产,是一种**“为穷人说话”**的理论。
### 底层研究的话语资源
1)底层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
经典作家的底层叙事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质疑与重构:人的解放与自由(弗洛姆)、启蒙辩证法(霍克海默、阿多诺)、阶级意识(卢森堡、卢卡奇等)、灌输理论(列宁、葛兰西等)
2)后结构主义的话语权力理论(福柯为代表)
其权力观点主要有:
a、权力不仅仅是压迫性的,也是生产性的;
b、权力不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而是双向、多元的,还有横向的节外生枝,充满对抗的张力;
c、权力总意味着抵抗,或说有权力就有抵抗;
d、权力不仅限于传统的政治领域,文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中也普遍渗透着权力。总之,权力无处不在(权力场);
e、权力不再体现为直接的、具体的、刚性的物质形态(军队、警察、监狱、法庭等),更多展现出柔性的特征,体现在话语权的掌控之中。
3)解构主义理论(德里达为代表)
灵魂与肉体、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形式与质料、现象与本质、言语与文字、男性与女性的传统二元对立。
“在传统的哲学对立中,并没有对立双方的和平共处,而只有一种暴力的等级制度,其中,一方(在价值上、逻辑上,等等)统治着另一方,占据着支配地位。消解这种对立首先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颠倒那个等级关系。”
德里达哲学的出发点正是对这种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有两个基本的批判对象,一是批判逻各斯中心论(Logocentrism),一是批判隐藏在逻各斯中心论背后的语音中心论(Phonocentrism)。其中,对逻各斯中心论的批判处在更基础的位置,可以视为德里达解构理论的认识论基础(对象——心境——言说——文字;“文字是对对象最遥远的背叛”)。
“作者已死,读者复活。”
“延异”(differance)和“撒播(dissemination)
4)后现代的多元与差异理论
后现代推崇多元与差异,至少具有如下依据:
a、存在论依据;
b、认识论依据;
c、价值论依据(英国著名政治哲学家以塞亚•伯林的价值多元论);
d、解释学的依据(尼采的透视主义或视角主义,perspectivism)。
## 三、以话语权争夺为中心的当代底层抗争
### 新社会运动蓬勃兴起
新社会运动是一种结构松散、流动性强、无限开放的社会运动,没有统一、严密的意识形态制约,注重突出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种构成复杂、涉及面广泛的平民式运动,本质上是与占据主导位置的各种统治性霸权相对立的(传统的政治性霸权、新兴的商业性霸权以及操持主流话语的精英霸权)。它们为受压迫的所有对象说话。
### 底层抗争的手段与策略
当下,权力最文明、最经济、最有效的运行方式就是对**话语权**的掌控。
西方哲学的历次转向:古希腊本体论哲学——近代认识论转向——20世纪语言学转向。
伴随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世界及自身存在的理解发生了重要变化。 “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形学(索绪尔、罗素)→
语义学(晚期维特根斯坦、乔姆斯基)→
语用学(J.L.奥斯汀、哈贝马斯等)
1)话语是一种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
2)话语具有鲜明的与境性(context)、地方性(local)特征。
3)话语是通过语言展开的建构活动,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
4)话语指向具有鲜明的权力特性,以语言为基础的话语活动是权力斗争的场所。
5)话语的权力指向必然导致话语更多意味着一种斗争手段和斗争策略。
具体到当下中国,底层抗争走了三个层次:从基于直觉的、本能的抗争;到有限理性的依法抗争;再到抢夺话语权,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 ,影响决策层,介入法律及制度的生产。
1)议题的设置权。议题事实上已经决定了未来决策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
2)话语的主导权。
3)规则的制定权。
毫无疑问,当下世界广泛存在的种族冲突、阶级冲突、阶层固化和对立、性别冲突、东方与西方的冲突、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的冲突以及最根本的人与自然的冲突,使得**我们即便拥有一个再“丰裕的社会”,也不能无视底层的存在。**所以,压制/反压制、奴役/反奴役、剥夺/反剥夺、支配/反支配也将永远与人类相伴。由此,要有**对底层持续的凝视和关注的情怀**。
> “如果说还有希望的话,那么希望一定在穷人身上。……到处都挺立着同样结实和不可征服的身体,因劳作、生儿育女而体态粗壮怪异,终生劳苦却还在唱歌。必定有一天,从这些强壮的人们身上会诞生一个有觉悟的种族。你们葬身黄土,他们拥有未来。但是如果你们能够保持心灵活力,还是能够与他们一起分享未来的。……” ——奥威尔《一九八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