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单3
最近读了几本书,个人觉得不错,推荐给你们,也许有你喜欢的,排名无先后。
《天浴》 严歌苓
虽然是旅美作家的身份,但严歌苓的作品极少离开故乡。广为人知的是被改编为电影的《金陵十三钗》《归来》,还有与其父合著的《铁梨花》,更早的还有《天浴》和《少女小渔》,我更喜欢后两部的改编,可以称之为国产影片中的佳作。小说《天浴》描述了一段国人讳莫如深的年代,讲述了一个下乡的城市女孩千方百计回城最终客死异乡的悲惨故事。这是严歌苓的短片小说集,故事有不同,年代却相似,每段故事无一例外地发生在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二十年里。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命运起伏,用克制隐忍的文字讲述了一段段在今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却曾触目惊心地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史影像。故事之外,严歌苓的文字堪称作家的教科书,无废话,不拖沓,真正做到了“多一个字多余,少一个字差点”的境界。
《秦腔》 贾平凹
就像中国的导演有第五代第六代之说一样,贾平凹应该是作家里的第五代,写作于他们而言,不再是灵感的一闪现,而是信手拈来的切实的生活体验。我看完《秦腔》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是读完了一本小说,我更觉得书里的故事真真正正发生过,一如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时的感受。故事很简单,明里讲述了一个家族一个乡村在时代洪流裹挟下或主动或被动的变迁,暗里却流露出民间地方戏在时代发展中的衰亡,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仿佛我是一个穿越而来的看客,躲在所有故事的墙角、门后,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变迁,一段民间地方戏剧的衰亡。又仿佛我是村口每日必然出现的手艺人,在四季交替生命轮回的漩涡里,手持一根银针,穿拾被轰鸣震天的现代机器剥落的贫穷岁月。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近五十万字,在快节奏的当下,不知还有几人能静静读完。说到这,突然想重读《红楼梦》。
《黄雀记》 苏童
一开始险些没有看下去而放弃的一本书。书名与小说故事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按耐着性子读完,竟然是本不错的小说,是个不错的故事,这是从可改编影视的角度来说。三个人物,三段故事,各自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讲述了成长和救赎的故事。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设定。井亭医院,医院里废弃的水塔,丢了魂的祖父,水仙和养父母生活的小屋,特一病房的军队司令,特二病房的土豪老板。这些意象在我的脑海中糅合在一起,有奇妙的化学反应。
《俗世奇人》 冯骥才
记得读高中那会儿,语文试卷上的短文阅读理解常看到“作者:冯骥才”这几个字,读完文章,弄几个题目让你苦思冥想,恨不能钻进作者肚子里做一回蛔虫。想当然地以为,写这些文章的一定都是生活中规中矩很多讲究的老家伙老学究。看了这本小小的配了民国简画的讲述市井传奇下里巴人故事的小书,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不因故事多传奇精彩,实是对文字的膜拜。三言两语,人物故事已活灵活现,既精炼又不让你觉得卖弄文字,该古的时候古,该今的时候今,有文言之风,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般人所能驾驭,就像不是谁都能续《红楼梦》。顺便说一句,用天津话读出来,更有味道。
《道士下山》 徐皓峰
相信不少人是看了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的,原著即此书。不知道是不是第五代导演集体江郎才尽,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让我无法忍受。故事很简单,一句话说得完,一个叫何安下的小道士在尘缘未了之时经历的最后一段人世,仿佛红楼中注定要经历一番尘世的弃石。他在尘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囊括了俗世中的各行各业,人的七情六欲。看似他在渡人,实则在渡己。他在见证人世苦难与因果循环生死轮回之后最终选择走上钟南山。PS:由徐皓峰导演的电影《师父》因各种原因没能到影院观看,殊为憾事。
《皮囊》 蔡崇达
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在读我自己,因我正在经历的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相似。如今的80后很少有人去写这样平实质朴的文字了,多是孤寂苦闷无病呻吟,城市压抑,梦想无处寻,再不就是胡思乱想,胡编滥造,利用一点浮名换取优裕堕落的生活。因为这个原因,80后作家的书我极少读。蔡崇达的文字是扎根于生活深处的,是真实的,非虚构的,是最诚挚的情感流露。虽没有小说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叩开每个人关闭已久的情感阀门。它直面生活的苦难,不回避,不躲藏,赤手空拳把生活的内核剖开给你看。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便是倾注了写作者对生活真实的思考。
《欢喜》 冯唐
冯唐的北京三部曲写的是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青春之殇,充满了熊熊的男性荷尔蒙之火。这本书冯唐本人自称是其第一本小说,十七岁时所写。如果这是你接触的第一本冯唐的书,无可厚非。如果你是先读了其他的书,比如北京三部曲,再回来读这本书,就觉得不解渴了。这本书的文字尚未成形成冯唐后来的风格,由各处读来的书籍典故堆砌而成,并没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就是一段很简单的青春期男女间互生情愫的小故事,被冯唐用大量或解释或评说的文字所冲淡,显摆炫耀其学识渊博的心理昭然若揭。之所以值得一读,皆因是其第一本书,是研究冯唐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由来不能跳过和忽视的。
《少女哪吒》 绿妖
这是绿妖老师的中短篇小说集,写的是年少时的一些小事,《少女哪吒》是其中的一个短篇,且被李宵峰改编成电影。绿妖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波澜不惊的镇定,就好像她坐在你面前,很平静地告诉你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好像所有曾经发生的一切都事不关己。这是经历大波澜大动荡之后的心境。总觉得绿妖老师文字不是小说,而是小说化了的生活真实,每一篇都有她自己的影子,是对年少时的事情的反思,回味和反刍,有一种经历波涛汹涌后的风清云淡。读过《北京小兽》和《沉默也会歌唱》的,不再多说。没读过绿妖老师作品的,随便买一本看看,你一定会爱不释手。
《出梁庄记》 梁鸿
这相当于一本纪实类的报告文学作品。初读时,我便想起了熊培云和马宏杰。他们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目光和镜头转向了芸芸众生。大概从二十年前开始,中国的乡村开始迎来巨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丢下手中的农具,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活的土地,流向不同的城市,为中国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莫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生存现状却陷入两难境地:有家不能回,在城市居无定所。这本书以河南穰县为蓝本,讲述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农民工”在各个城市间各个行业里颠沛流离苦痛挣扎的真实面貌。河南作为产粮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就是中国当下二十年的缩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父母所租住的上海浦东某农村,正在面临一轮违法建筑的拆除,垃圾摊位的清理和锅炉茶点的整顿,届时又将有一大批“农民工”被迫迁徙或赶回家乡。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小时候》 桑格格
读桑格格的文字,常常令人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恍惚。通篇用四川特有的俚语方言写就,读来诙谐幽默,看似粗俗的文字外壳下藏着一颗颗牛逼闪闪的童真和淳朴。虽然全书被分割成1600多个小小的段子,似微博体,但又有内在的关联。这是桑格格的半自传小说,却讲述了70后80后两代人的童年,这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为两代人精心挖筑的记忆之城。找一个静谧的午后,坐在院墙的一角,伴着夕阳和远处的炊烟翻上几页,久违的幸福。如果你是一个爱好读书没事还喜欢写上几个字的文艺青年,一定会惊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天浴》 严歌苓
虽然是旅美作家的身份,但严歌苓的作品极少离开故乡。广为人知的是被改编为电影的《金陵十三钗》《归来》,还有与其父合著的《铁梨花》,更早的还有《天浴》和《少女小渔》,我更喜欢后两部的改编,可以称之为国产影片中的佳作。小说《天浴》描述了一段国人讳莫如深的年代,讲述了一个下乡的城市女孩千方百计回城最终客死异乡的悲惨故事。这是严歌苓的短片小说集,故事有不同,年代却相似,每段故事无一例外地发生在那个风云变幻动荡不安的二十年里。通过普通人物的人生际遇和命运起伏,用克制隐忍的文字讲述了一段段在今人看来不可思议但却曾触目惊心地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史影像。故事之外,严歌苓的文字堪称作家的教科书,无废话,不拖沓,真正做到了“多一个字多余,少一个字差点”的境界。
《秦腔》 贾平凹
就像中国的导演有第五代第六代之说一样,贾平凹应该是作家里的第五代,写作于他们而言,不再是灵感的一闪现,而是信手拈来的切实的生活体验。我看完《秦腔》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觉得是读完了一本小说,我更觉得书里的故事真真正正发生过,一如读陈忠实的《白鹿原》时的感受。故事很简单,明里讲述了一个家族一个乡村在时代洪流裹挟下或主动或被动的变迁,暗里却流露出民间地方戏在时代发展中的衰亡,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仿佛我是一个穿越而来的看客,躲在所有故事的墙角、门后,见证了一个村庄的变迁,一段民间地方戏剧的衰亡。又仿佛我是村口每日必然出现的手艺人,在四季交替生命轮回的漩涡里,手持一根银针,穿拾被轰鸣震天的现代机器剥落的贫穷岁月。这是一本大部头的书,近五十万字,在快节奏的当下,不知还有几人能静静读完。说到这,突然想重读《红楼梦》。
《黄雀记》 苏童
一开始险些没有看下去而放弃的一本书。书名与小说故事没有任何关系,我不知道作者的用意。按耐着性子读完,竟然是本不错的小说,是个不错的故事,这是从可改编影视的角度来说。三个人物,三段故事,各自独立成篇,又彼此关联,讲述了成长和救赎的故事。吸引我的不是故事本身,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的设定。井亭医院,医院里废弃的水塔,丢了魂的祖父,水仙和养父母生活的小屋,特一病房的军队司令,特二病房的土豪老板。这些意象在我的脑海中糅合在一起,有奇妙的化学反应。
《俗世奇人》 冯骥才
记得读高中那会儿,语文试卷上的短文阅读理解常看到“作者:冯骥才”这几个字,读完文章,弄几个题目让你苦思冥想,恨不能钻进作者肚子里做一回蛔虫。想当然地以为,写这些文章的一定都是生活中规中矩很多讲究的老家伙老学究。看了这本小小的配了民国简画的讲述市井传奇下里巴人故事的小书,不由得竖起大拇指。不因故事多传奇精彩,实是对文字的膜拜。三言两语,人物故事已活灵活现,既精炼又不让你觉得卖弄文字,该古的时候古,该今的时候今,有文言之风,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非一般人所能驾驭,就像不是谁都能续《红楼梦》。顺便说一句,用天津话读出来,更有味道。
《道士下山》 徐皓峰
相信不少人是看了陈凯歌的电影《道士下山》的,原著即此书。不知道是不是第五代导演集体江郎才尽,电影最终呈现出的效果让我无法忍受。故事很简单,一句话说得完,一个叫何安下的小道士在尘缘未了之时经历的最后一段人世,仿佛红楼中注定要经历一番尘世的弃石。他在尘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几乎囊括了俗世中的各行各业,人的七情六欲。看似他在渡人,实则在渡己。他在见证人世苦难与因果循环生死轮回之后最终选择走上钟南山。PS:由徐皓峰导演的电影《师父》因各种原因没能到影院观看,殊为憾事。
《皮囊》 蔡崇达
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在读我自己,因我正在经历的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是如此相似。如今的80后很少有人去写这样平实质朴的文字了,多是孤寂苦闷无病呻吟,城市压抑,梦想无处寻,再不就是胡思乱想,胡编滥造,利用一点浮名换取优裕堕落的生活。因为这个原因,80后作家的书我极少读。蔡崇达的文字是扎根于生活深处的,是真实的,非虚构的,是最诚挚的情感流露。虽没有小说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却能叩开每个人关闭已久的情感阀门。它直面生活的苦难,不回避,不躲藏,赤手空拳把生活的内核剖开给你看。一本好书的标准之一,便是倾注了写作者对生活真实的思考。
《欢喜》 冯唐
冯唐的北京三部曲写的是放浪形骸纵情声色的青春之殇,充满了熊熊的男性荷尔蒙之火。这本书冯唐本人自称是其第一本小说,十七岁时所写。如果这是你接触的第一本冯唐的书,无可厚非。如果你是先读了其他的书,比如北京三部曲,再回来读这本书,就觉得不解渴了。这本书的文字尚未成形成冯唐后来的风格,由各处读来的书籍典故堆砌而成,并没有明显的故事线索。就是一段很简单的青春期男女间互生情愫的小故事,被冯唐用大量或解释或评说的文字所冲淡,显摆炫耀其学识渊博的心理昭然若揭。之所以值得一读,皆因是其第一本书,是研究冯唐自成一家的写作风格由来不能跳过和忽视的。
《少女哪吒》 绿妖
这是绿妖老师的中短篇小说集,写的是年少时的一些小事,《少女哪吒》是其中的一个短篇,且被李宵峰改编成电影。绿妖老师的文字,有一种波澜不惊的镇定,就好像她坐在你面前,很平静地告诉你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好像所有曾经发生的一切都事不关己。这是经历大波澜大动荡之后的心境。总觉得绿妖老师文字不是小说,而是小说化了的生活真实,每一篇都有她自己的影子,是对年少时的事情的反思,回味和反刍,有一种经历波涛汹涌后的风清云淡。读过《北京小兽》和《沉默也会歌唱》的,不再多说。没读过绿妖老师作品的,随便买一本看看,你一定会爱不释手。
《出梁庄记》 梁鸿
这相当于一本纪实类的报告文学作品。初读时,我便想起了熊培云和马宏杰。他们相同的地方,都是把目光和镜头转向了芸芸众生。大概从二十年前开始,中国的乡村开始迎来巨变。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生计,丢下手中的农具,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活的土地,流向不同的城市,为中国二十年的经济发展城市化建设做出了莫大贡献。然而,他们的生存现状却陷入两难境地:有家不能回,在城市居无定所。这本书以河南穰县为蓝本,讲述了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生存现状,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农民工”在各个城市间各个行业里颠沛流离苦痛挣扎的真实面貌。河南作为产粮大省,人口大省,同时也是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就是中国当下二十年的缩影。在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父母所租住的上海浦东某农村,正在面临一轮违法建筑的拆除,垃圾摊位的清理和锅炉茶点的整顿,届时又将有一大批“农民工”被迫迁徙或赶回家乡。卸磨杀驴过河拆桥的故事每一天都在上演。
《小时候》 桑格格
读桑格格的文字,常常令人有一种回到小时候的恍惚。通篇用四川特有的俚语方言写就,读来诙谐幽默,看似粗俗的文字外壳下藏着一颗颗牛逼闪闪的童真和淳朴。虽然全书被分割成1600多个小小的段子,似微博体,但又有内在的关联。这是桑格格的半自传小说,却讲述了70后80后两代人的童年,这是一个不愿长大的孩子为两代人精心挖筑的记忆之城。找一个静谧的午后,坐在院墙的一角,伴着夕阳和远处的炊烟翻上几页,久违的幸福。如果你是一个爱好读书没事还喜欢写上几个字的文艺青年,一定会惊叹,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