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食事 | 支教日记 2
说起来,我对食物的最初记忆是从母亲的那双手开始的。我的家乡黄土高原,常年贫瘠干涸,在水源充足的盆地里,人们种植玉米、葵花和高粱,在靠天吃饭的山地上,人们种植山药、番薯和糜子。等到玉米成熟后,老乡就会来我家送玉米面。母亲说,脱去外壳,把坚硬的玉米粒碾成金灿灿的玉米面,就能做成金黄的窝窝头。
在吃不起白面馒头的六七十年代,玉米成了我家乡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九十年代我和弟弟相继出生,母亲经常用白面和玉米面混着做甜甜的窝窝头给我们姐弟吃。不知道是在怀念以前,还是提醒我们别忘了父辈人的艰辛。
小时候日子单调,吃食也很简单。馒头咸菜小米粥,陪伴着我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少年岁月。后来去东北上大学,饮食变得多样起来,口味也变得异常复杂。每年寒假返校,同宿舍的维吾尔族姑娘总会带一行李箱的馕,分给我们吃。长途跋涉过后的馕,已经丢了热乎劲,变得很硬,每咬一口,都觉得要花光所有力气。
但是同宿舍的维吾尔族姑娘,会在半年的时间里,把一大行李箱的馕一点点吃光,一直到放假回家。等到开学返校那天,你会发现她又拎着好多馕来啦。
以上这些,便是我对新疆食物最早的记忆了。
【馕】
在新疆,有人的地方,就有馕坑,就要打馕吃。《板桥家书》里写:“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馕在新疆,绝对是有如此功效的。我刚去新疆的时候,正好入了秋。新疆的秋天冷,就跑去学校门口打馕店买馕,刚从馕坑里拿出来的馕,还冒着白气,热乎乎的,咬起来又软又香,那时满脑子只想着:“这个时候,要是能喝完羊汤就好了”。
今年我们学校建了一个馕坑,请了打馕师傅,专门给学生打馕吃。传统的馕坑是用羊毛和入粘土砌筑而成的,有点类似我小时候见到的农村野锅。维吾尔族的妇女,都打的一手好馕。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买馕吃,人们都太忙了。
学校门口的那条路上,隔着几百米就有一家打馕店。馕的种类很多,大小厚薄各有不同。我最喜欢吃直径近一米,稍微有点薄的皮牙子馕。新疆人把葱叫做“皮牙子”。这种馕,个头有井盖那么大,买一张馕,够一个星期吃。做法和饼类似,把面粉和芝麻、洋葱、鸡蛋、清油、牛奶、盐、糖和好,等面发起来,用木戳盖上漂亮的花印,蘸了水,贴到馕坑的内壁上。
这不是简单的活儿。只有打馕师傅可以把面饼稳稳当当地粘在馕坑内壁上,既不会掉下去也不会烤焦。木柴烧出来的馕会格外香。过一会儿,馕就烤好了,师傅飞快地取出馕,甩在店门前的毯子上,码齐,芝麻和盐混合后的香气,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过一会儿,大人就带着小孩出来买馕了,以便供整个家庭食用。
新疆地理上属西北地区,人们的口味偏咸。但是小孩子喜欢吃甜的,打馕师傅就做了奶油馕。库尔勒有个萨依巴格市场,出了后门左拐,有家很小的打馕店,他家的馕都是奶油馕,甜甜的。每次去萨依巴格,我都会买几个,比面包好吃多了。
油馕。在伊犁老河街对面的巷子里,有两家打馕店。其中一个师傅打的馕是椭圆形的,像小时候画的太阳系。馕里没有皮牙子,使劲嚼有油料的想起。小油馕。打馕店里一般都有小油馕,形似曲奇饼干,但要更大一点,金黄色,咬一口外壳坚硬、内里柔软,就像把日光和云朵都放到嘴里,能咀嚼出一个热气腾腾的冬日,极暖。花生馕。没吃早餐的上午,人还是饿的晕。办公室的老师递过来一个花生馕。卖相一般。这是不常见的馕:小而厚,看上去像面包又像烧饼,上面沾着花生碎。咬一口,比我吃过的馕都要柔软,如同面包一样,鸡蛋、面粉和花生,融合在一起,香甜可口。
胡风在唐朝盛行。那时人们把馕叫做“胡饼”,长安的大街小巷都是卖胡饼的吆喝声。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现如今在内地也能看到打馕的维吾尔族师傅,只不过食材烤具都已发生变化,更多的馕看起来像烧饼,再也不是那个外脆内软的馕饼子了。
我喜欢吃馕,每次长途远行,带两瓶水、几个馕,这一路就不怕饿了。什么面包、饼干,都不如这馕实惠、好吃、有嚼劲还管饱。
在新疆,有馕坑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要打馕吃。馕和馕坑,包含着新疆人对家的理解,对食物的认知。
【烤肉】
馕坑是用来烤馕的,也可以烤肉吃。天南海北的人,都爱吃烤肉。把肉烤着吃,吃法原始野性,但鲜嫩有味。内地人都羡慕新疆人的烤羊肉串,于是装装样子学一学,按新疆人的话说:“那是烤肉吗?那就是牙签嘛。”
说这话,一点不为过。在东北上大学时,总爱跑出去吃烤串。东北人把烤串叫做“撸”串,喝两罐老雪,吹点牛皮,少年气满满当当。
新疆人喜欢吃烤羊肉。巴州尉犁的罗布淖尔羊,从小吃着罗布麻长大,人们都说那里的羊,养生健康。可惜我没吃过。库尔勒水果批发市场对面,有一家店,那里的烤肉异常美味。数百只串好的羊肉整齐摆放,柴火烧的旺,客人来的多。店里的师傅把烤好的羊肉串放在大盆里,轮着给客人们上肉吃。新疆的羊肉串一般是肥瘦相间,小一点的一串2到3块钱,大一点的,5元钱左右。
馕坑肉。把草莓大的羊肉串在铁签上,吊在馕坑里热烘烘地烤着,密不透风的馕坑,把羊肉中的水分保留了下来,咬一口,极嫩,肉汁在舌头上打转。烤好的羊肉,浓郁缠绵,此时再喝点本地产的白酒,乃人生一大快事,也是新疆人招待远方客人的常见方式。馕坑肉因是铁签串着烤的,因此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否则会烫手的。
新疆的烤肉别具风格,人们从各方面下手,把烤肉做出了花样。在乌鲁木齐大巴扎北侧的街道上,有一家美丽大地快餐馆。他们家的红柳烤肉很有特色。一般的烤羊肉都用竹签串起来。红柳烤肉则是用红柳树枝串起来的,所以这烤肉里,总有一点淡淡的柳木香。那个香味,保证你吃一次永不会忘。
戈壁滩烤肉。库尔勒有很多人都去他们家吃烤羊排和烤鱼。每次去吃烤羊排,我都会很克制自己。即便是这样,老板都会满脸狐疑问我:你能吃完吗?我看起来真的有那么脆弱么。不过一个芳龄少女,端着一盘烤羊排,油滋滋的,即便是维吾尔族看来,也是不雅观的吧。
【主食】
烤包子。第一次去库尔勒的路上,王峰老师给我们买了烤包子吃。烤包子形状奇特,像一个方形小盒,规规整整。被炙烤的金黄外皮,咬一口,里面是热乎乎的羊肉。小麦的清香,衬着羊肉的浓郁,新鲜不腻人。
拉条子。拉条子就是拌面。乌鲁木齐有个快餐馆叫富鼎祥,老板是个回族人。他们家的过油肉拌面堪称一绝。新疆的拌面,菜和面要分开放。吃的时候,把菜倒入面条中,拌好即食。倘若面不够吃,还可以加面。老板是不会收费的。
干煸炒面。在库车吃了两顿干煸炒面后,好朋友徐小姐要在库尔勒找干煸炒面吃。在新疆,我们特别喜欢去维吾尔族老板的饭馆吃饭。这家店,在门前搭起了棚,四周是锅灶、馕坑和橱柜,最前面是带有典型清真寺风格的烧烤炉子。大厨是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师傅,跟我一样喜欢听beyond的歌,他不会歌词,却能把《真的爱你》的旋律吹出一段好听的口哨。他家的干煸炒面和库车那家简直一模一样,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们的回忆。不过真咸啊。
手抓饭。以前总听同寝的维吾尔族姑娘讲做抓饭的故事。抓饭看起来像炒饭,其实相距甚远。抓饭的每一颗米粒都是油亮的,这是因为羊肉、胡萝卜是提前炒好,然后再把生米放在其上,才能蒸制而成。素抓饭、碎肉抓饭、羊排抓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食肉量多少进行选择。饭可以随意添加,都是免费的。很多人吃过抓饭,觉得太过油腻。不过饭馆一般都会出售酸奶,手工制作,可解油腻。
在新疆吃饭,上餐前,老板一定会沏壶好茶,让你安心等待。如果觉得食物油腻,喝杯清茶,也可消解一番。
【水果】
五月末,桑葚上季。新疆的桑葚是紫色和白色两种。紫桑葚和内地几乎一样,但白桑葚却品相极美,泛着清亮的光泽,才卖五块钱一大碗。街边到处都是。桑葚上季的时候,一群人呼朋唤友,去乡下采桑葚,专挑白桑葚采。我在街边买的桑葚,回去洗了半天,后来别人跟我说,桑葚不能洗。若是吃洗了的桑葚,会拉肚子。我吃东西又杂又急,占着自己年轻,从不管那些。新疆的桑葚,真是甜啊。小时候吃桑葚,紫色的果汁蹭一脸,也不觉甜,吃的就是热闹应季。新疆的桑葚,甜的清清爽爽,吃的开开心心,而且不用担心变成一只大花猫。
说起水果,印象最深的是哈密瓜。第一次去新疆,坐着大火车,跑了两天两夜。到哈密站时,组织给送来了大礼:哈密瓜。大暑没过几天,这群热血方刚的年轻人,早就因旅程遥远感到无聊烦躁。这些哈密瓜正好解了渴!大家七手八脚找来水果刀,把哈密瓜切了,也不管干净不干净。瓜皮橙黄,轻轻一切,噼里啪啦地响。太脆了。刚上季的瓜,颜色极正,味道极甜,正好慰藉了这群游子浮躁的心。
那是我第一次吃新疆的哈密瓜。后来在库尔勒的金三角,也吃到了甜人的瓜,便知新疆水果之甜,名副其实。西瓜就更不用说了,一到夏天,满大街都是卖瓜的。在维吾尔族聚居的街道,尤其是清真寺附近,总会有人切了西瓜,摆在桌上,一块一块的卖。时值傍晚,一群维吾尔族青年小伙儿围着瓜,有吃有笑,惹人羡慕。
【零食】
酸奶刨冰和冰激凌。去伊犁,住在伊宁小时光。老板是个30岁左右的年轻女人,推荐我们去对面的市场里吃夜宵。正好是穆斯林封斋的时候,白天里还冷清的市场,一到夜晚异常火爆。一对回族夫妇开了家小店,卖串串香和烤羊肉串,香辣可口,正适合穷女大学生的口味。对面就是一家手工冰淇淋店,吃完烧烤,去冰淇淋店,吃一碗酸奶刨冰,呷一杯沁甜的雪花凉,真是人生快事。老板是一位维吾尔族大叔,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门口刨冰,一块花盆那么大,一块微波炉那么大。他的手极快,不到半分钟就能刨一碗碎冰,把做好的酸奶倒入碗里,和碎冰搅拌均匀,按个人口味添加砂糖。真是解暑佳品。还有手工冰淇淋,用高脚玻璃杯盛着,入口极甜,一点都不腻。雪花凉就是用冰淇淋做的凉饮。无论是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还是上了岁数的维吾尔族老大爷、洒脱不羁的外地驴友,都爱来这店里,喝杯雪花凉,吃杯冰淇淋,体验感受新疆的夜生活。
夏天,哈萨克人就赶着牛、羊,骑着马进了山里。去阿勒泰的喀纳斯,到处都是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吃油饼子、酸奶疙瘩,喝奶茶、奶酒,都是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在喀纳斯的一个小巴扎里,一个哈萨克小伙子,在向游客推销自己家的酸奶。我问他,你放假了吗?他点点头,害羞的不愿多说。我们喝酸奶,吃油饼和烤肉。阿拉泰的羊肉,极嫩。这大概得益于阿拉泰地区水草丰茂,牧民们的用心经营。
凉皮。西北凉皮各具特色,新疆的凉皮有自己的特色。焉耆县人民广场对面有一家“金华凉皮”,门面特别小,如果不仔细找,很难发现。乍一看不甚瞩目。走进店里一看,发现店主实在是很任性。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简易的桌子和凳子摆成两列,吃剩的碗盘还在桌子上凌乱的摆着。然而这家店极其火爆,人们挤着往老板手里塞钱。小店的墙上还挂着金闪闪的牌子“新疆特色小吃”,足以见证这家店的荣耀。焉耆的凉皮,重点在于酱料:香辣、汁浓。浅浅的一碗凉皮,薄透、糯软,搭配着酱料吃,果然美味,可以再来一碗。
---------------------------------------------------------------------------------------------------------------------------------
新疆美食太多,只言片语好像怎么都讲不完。在新疆吃过的每一家餐馆,每一个小店,都完整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就像食物的记忆还停留在舌尖一样,永远都是鲜活而不朽的。很多时候,食物成了慰藉和温暖所在,我会记得那一家家小小的店铺,无数次让我和新疆重新建立联系,而在那一家家小小的店铺中,琐碎的日常无声展开,一脚踏进,便已融入,感受过后,难舍离开。
我常想,大概食物是治愈游子的良药,藏身于乡愁和寂寞无法到达的地方。借用食物这种方式,我们努力投身于另一个城市的酸甜苦辣中,长箸浅碗,青盘空杯,个中味道,唯有吃的人,自己明白自己懂。
愿有一日,可以再吃一盘手抓饭,再饮一杯雪花凉,再听一次冬不拉,再走一次天山南北,仿若我从未离开,一直都在。
我的新疆支教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两脚书橱】【ljshuchu】更新。
One 新疆别怕,别怕新疆
Two 新疆食事
Three 当新疆成为一种日常
在吃不起白面馒头的六七十年代,玉米成了我家乡人赖以生存的粮食。九十年代我和弟弟相继出生,母亲经常用白面和玉米面混着做甜甜的窝窝头给我们姐弟吃。不知道是在怀念以前,还是提醒我们别忘了父辈人的艰辛。
小时候日子单调,吃食也很简单。馒头咸菜小米粥,陪伴着我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少年岁月。后来去东北上大学,饮食变得多样起来,口味也变得异常复杂。每年寒假返校,同宿舍的维吾尔族姑娘总会带一行李箱的馕,分给我们吃。长途跋涉过后的馕,已经丢了热乎劲,变得很硬,每咬一口,都觉得要花光所有力气。
但是同宿舍的维吾尔族姑娘,会在半年的时间里,把一大行李箱的馕一点点吃光,一直到放假回家。等到开学返校那天,你会发现她又拎着好多馕来啦。
以上这些,便是我对新疆食物最早的记忆了。
【馕】
在新疆,有人的地方,就有馕坑,就要打馕吃。《板桥家书》里写:“天寒冰冻时暮,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馕在新疆,绝对是有如此功效的。我刚去新疆的时候,正好入了秋。新疆的秋天冷,就跑去学校门口打馕店买馕,刚从馕坑里拿出来的馕,还冒着白气,热乎乎的,咬起来又软又香,那时满脑子只想着:“这个时候,要是能喝完羊汤就好了”。
今年我们学校建了一个馕坑,请了打馕师傅,专门给学生打馕吃。传统的馕坑是用羊毛和入粘土砌筑而成的,有点类似我小时候见到的农村野锅。维吾尔族的妇女,都打的一手好馕。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买馕吃,人们都太忙了。
学校门口的那条路上,隔着几百米就有一家打馕店。馕的种类很多,大小厚薄各有不同。我最喜欢吃直径近一米,稍微有点薄的皮牙子馕。新疆人把葱叫做“皮牙子”。这种馕,个头有井盖那么大,买一张馕,够一个星期吃。做法和饼类似,把面粉和芝麻、洋葱、鸡蛋、清油、牛奶、盐、糖和好,等面发起来,用木戳盖上漂亮的花印,蘸了水,贴到馕坑的内壁上。
这不是简单的活儿。只有打馕师傅可以把面饼稳稳当当地粘在馕坑内壁上,既不会掉下去也不会烤焦。木柴烧出来的馕会格外香。过一会儿,馕就烤好了,师傅飞快地取出馕,甩在店门前的毯子上,码齐,芝麻和盐混合后的香气,吸引着来来往往的人。过一会儿,大人就带着小孩出来买馕了,以便供整个家庭食用。
新疆地理上属西北地区,人们的口味偏咸。但是小孩子喜欢吃甜的,打馕师傅就做了奶油馕。库尔勒有个萨依巴格市场,出了后门左拐,有家很小的打馕店,他家的馕都是奶油馕,甜甜的。每次去萨依巴格,我都会买几个,比面包好吃多了。
油馕。在伊犁老河街对面的巷子里,有两家打馕店。其中一个师傅打的馕是椭圆形的,像小时候画的太阳系。馕里没有皮牙子,使劲嚼有油料的想起。小油馕。打馕店里一般都有小油馕,形似曲奇饼干,但要更大一点,金黄色,咬一口外壳坚硬、内里柔软,就像把日光和云朵都放到嘴里,能咀嚼出一个热气腾腾的冬日,极暖。花生馕。没吃早餐的上午,人还是饿的晕。办公室的老师递过来一个花生馕。卖相一般。这是不常见的馕:小而厚,看上去像面包又像烧饼,上面沾着花生碎。咬一口,比我吃过的馕都要柔软,如同面包一样,鸡蛋、面粉和花生,融合在一起,香甜可口。
胡风在唐朝盛行。那时人们把馕叫做“胡饼”,长安的大街小巷都是卖胡饼的吆喝声。白居易在《寄胡饼与杨万州》中说:“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予饥谗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现如今在内地也能看到打馕的维吾尔族师傅,只不过食材烤具都已发生变化,更多的馕看起来像烧饼,再也不是那个外脆内软的馕饼子了。
我喜欢吃馕,每次长途远行,带两瓶水、几个馕,这一路就不怕饿了。什么面包、饼干,都不如这馕实惠、好吃、有嚼劲还管饱。
在新疆,有馕坑的地方就有人家,有人家的地方就要打馕吃。馕和馕坑,包含着新疆人对家的理解,对食物的认知。
【烤肉】
馕坑是用来烤馕的,也可以烤肉吃。天南海北的人,都爱吃烤肉。把肉烤着吃,吃法原始野性,但鲜嫩有味。内地人都羡慕新疆人的烤羊肉串,于是装装样子学一学,按新疆人的话说:“那是烤肉吗?那就是牙签嘛。”
说这话,一点不为过。在东北上大学时,总爱跑出去吃烤串。东北人把烤串叫做“撸”串,喝两罐老雪,吹点牛皮,少年气满满当当。
新疆人喜欢吃烤羊肉。巴州尉犁的罗布淖尔羊,从小吃着罗布麻长大,人们都说那里的羊,养生健康。可惜我没吃过。库尔勒水果批发市场对面,有一家店,那里的烤肉异常美味。数百只串好的羊肉整齐摆放,柴火烧的旺,客人来的多。店里的师傅把烤好的羊肉串放在大盆里,轮着给客人们上肉吃。新疆的羊肉串一般是肥瘦相间,小一点的一串2到3块钱,大一点的,5元钱左右。
馕坑肉。把草莓大的羊肉串在铁签上,吊在馕坑里热烘烘地烤着,密不透风的馕坑,把羊肉中的水分保留了下来,咬一口,极嫩,肉汁在舌头上打转。烤好的羊肉,浓郁缠绵,此时再喝点本地产的白酒,乃人生一大快事,也是新疆人招待远方客人的常见方式。馕坑肉因是铁签串着烤的,因此吃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否则会烫手的。
新疆的烤肉别具风格,人们从各方面下手,把烤肉做出了花样。在乌鲁木齐大巴扎北侧的街道上,有一家美丽大地快餐馆。他们家的红柳烤肉很有特色。一般的烤羊肉都用竹签串起来。红柳烤肉则是用红柳树枝串起来的,所以这烤肉里,总有一点淡淡的柳木香。那个香味,保证你吃一次永不会忘。
戈壁滩烤肉。库尔勒有很多人都去他们家吃烤羊排和烤鱼。每次去吃烤羊排,我都会很克制自己。即便是这样,老板都会满脸狐疑问我:你能吃完吗?我看起来真的有那么脆弱么。不过一个芳龄少女,端着一盘烤羊排,油滋滋的,即便是维吾尔族看来,也是不雅观的吧。
【主食】
烤包子。第一次去库尔勒的路上,王峰老师给我们买了烤包子吃。烤包子形状奇特,像一个方形小盒,规规整整。被炙烤的金黄外皮,咬一口,里面是热乎乎的羊肉。小麦的清香,衬着羊肉的浓郁,新鲜不腻人。
拉条子。拉条子就是拌面。乌鲁木齐有个快餐馆叫富鼎祥,老板是个回族人。他们家的过油肉拌面堪称一绝。新疆的拌面,菜和面要分开放。吃的时候,把菜倒入面条中,拌好即食。倘若面不够吃,还可以加面。老板是不会收费的。
干煸炒面。在库车吃了两顿干煸炒面后,好朋友徐小姐要在库尔勒找干煸炒面吃。在新疆,我们特别喜欢去维吾尔族老板的饭馆吃饭。这家店,在门前搭起了棚,四周是锅灶、馕坑和橱柜,最前面是带有典型清真寺风格的烧烤炉子。大厨是一位年轻的维吾尔族师傅,跟我一样喜欢听beyond的歌,他不会歌词,却能把《真的爱你》的旋律吹出一段好听的口哨。他家的干煸炒面和库车那家简直一模一样,一下子就勾起了我们的回忆。不过真咸啊。
手抓饭。以前总听同寝的维吾尔族姑娘讲做抓饭的故事。抓饭看起来像炒饭,其实相距甚远。抓饭的每一颗米粒都是油亮的,这是因为羊肉、胡萝卜是提前炒好,然后再把生米放在其上,才能蒸制而成。素抓饭、碎肉抓饭、羊排抓饭,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食肉量多少进行选择。饭可以随意添加,都是免费的。很多人吃过抓饭,觉得太过油腻。不过饭馆一般都会出售酸奶,手工制作,可解油腻。
在新疆吃饭,上餐前,老板一定会沏壶好茶,让你安心等待。如果觉得食物油腻,喝杯清茶,也可消解一番。
【水果】
五月末,桑葚上季。新疆的桑葚是紫色和白色两种。紫桑葚和内地几乎一样,但白桑葚却品相极美,泛着清亮的光泽,才卖五块钱一大碗。街边到处都是。桑葚上季的时候,一群人呼朋唤友,去乡下采桑葚,专挑白桑葚采。我在街边买的桑葚,回去洗了半天,后来别人跟我说,桑葚不能洗。若是吃洗了的桑葚,会拉肚子。我吃东西又杂又急,占着自己年轻,从不管那些。新疆的桑葚,真是甜啊。小时候吃桑葚,紫色的果汁蹭一脸,也不觉甜,吃的就是热闹应季。新疆的桑葚,甜的清清爽爽,吃的开开心心,而且不用担心变成一只大花猫。
说起水果,印象最深的是哈密瓜。第一次去新疆,坐着大火车,跑了两天两夜。到哈密站时,组织给送来了大礼:哈密瓜。大暑没过几天,这群热血方刚的年轻人,早就因旅程遥远感到无聊烦躁。这些哈密瓜正好解了渴!大家七手八脚找来水果刀,把哈密瓜切了,也不管干净不干净。瓜皮橙黄,轻轻一切,噼里啪啦地响。太脆了。刚上季的瓜,颜色极正,味道极甜,正好慰藉了这群游子浮躁的心。
那是我第一次吃新疆的哈密瓜。后来在库尔勒的金三角,也吃到了甜人的瓜,便知新疆水果之甜,名副其实。西瓜就更不用说了,一到夏天,满大街都是卖瓜的。在维吾尔族聚居的街道,尤其是清真寺附近,总会有人切了西瓜,摆在桌上,一块一块的卖。时值傍晚,一群维吾尔族青年小伙儿围着瓜,有吃有笑,惹人羡慕。
【零食】
酸奶刨冰和冰激凌。去伊犁,住在伊宁小时光。老板是个30岁左右的年轻女人,推荐我们去对面的市场里吃夜宵。正好是穆斯林封斋的时候,白天里还冷清的市场,一到夜晚异常火爆。一对回族夫妇开了家小店,卖串串香和烤羊肉串,香辣可口,正适合穷女大学生的口味。对面就是一家手工冰淇淋店,吃完烧烤,去冰淇淋店,吃一碗酸奶刨冰,呷一杯沁甜的雪花凉,真是人生快事。老板是一位维吾尔族大叔,我们去的时候,他正在门口刨冰,一块花盆那么大,一块微波炉那么大。他的手极快,不到半分钟就能刨一碗碎冰,把做好的酸奶倒入碗里,和碎冰搅拌均匀,按个人口味添加砂糖。真是解暑佳品。还有手工冰淇淋,用高脚玻璃杯盛着,入口极甜,一点都不腻。雪花凉就是用冰淇淋做的凉饮。无论是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还是上了岁数的维吾尔族老大爷、洒脱不羁的外地驴友,都爱来这店里,喝杯雪花凉,吃杯冰淇淋,体验感受新疆的夜生活。
夏天,哈萨克人就赶着牛、羊,骑着马进了山里。去阿勒泰的喀纳斯,到处都是哈萨克牧民的毡房。吃油饼子、酸奶疙瘩,喝奶茶、奶酒,都是他们自己亲手制作的。在喀纳斯的一个小巴扎里,一个哈萨克小伙子,在向游客推销自己家的酸奶。我问他,你放假了吗?他点点头,害羞的不愿多说。我们喝酸奶,吃油饼和烤肉。阿拉泰的羊肉,极嫩。这大概得益于阿拉泰地区水草丰茂,牧民们的用心经营。
凉皮。西北凉皮各具特色,新疆的凉皮有自己的特色。焉耆县人民广场对面有一家“金华凉皮”,门面特别小,如果不仔细找,很难发现。乍一看不甚瞩目。走进店里一看,发现店主实在是很任性。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简易的桌子和凳子摆成两列,吃剩的碗盘还在桌子上凌乱的摆着。然而这家店极其火爆,人们挤着往老板手里塞钱。小店的墙上还挂着金闪闪的牌子“新疆特色小吃”,足以见证这家店的荣耀。焉耆的凉皮,重点在于酱料:香辣、汁浓。浅浅的一碗凉皮,薄透、糯软,搭配着酱料吃,果然美味,可以再来一碗。
---------------------------------------------------------------------------------------------------------------------------------
新疆美食太多,只言片语好像怎么都讲不完。在新疆吃过的每一家餐馆,每一个小店,都完整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就像食物的记忆还停留在舌尖一样,永远都是鲜活而不朽的。很多时候,食物成了慰藉和温暖所在,我会记得那一家家小小的店铺,无数次让我和新疆重新建立联系,而在那一家家小小的店铺中,琐碎的日常无声展开,一脚踏进,便已融入,感受过后,难舍离开。
我常想,大概食物是治愈游子的良药,藏身于乡愁和寂寞无法到达的地方。借用食物这种方式,我们努力投身于另一个城市的酸甜苦辣中,长箸浅碗,青盘空杯,个中味道,唯有吃的人,自己明白自己懂。
愿有一日,可以再吃一盘手抓饭,再饮一杯雪花凉,再听一次冬不拉,再走一次天山南北,仿若我从未离开,一直都在。
我的新疆支教故事在微信公众号:【两脚书橱】【ljshuchu】更新。
One 新疆别怕,别怕新疆
Two 新疆食事
Three 当新疆成为一种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