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体心理学取向下的首次访谈——记徐钧老师自体课程第五期
![]() |
你会选择和我做咨询吗?在到达咨询室前我和你素未谋面,这是我和你的首次相遇,你将要对我敞开心扉,而我要给你提供足够大的心理空间。我们都希望结果是像林子祥唱的那样“我选择了你,你选择了我”,能够在首次访谈时就建立关系,将咨询进行下去。 我猜这是绝大多数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愿景吧。
对于大多数咨询师来说,肯定都觉得“首次访谈”so easy啦,收集资料、评估、建立咨询目标就好了。起码我考证跟在学校的学习时是这么觉得的,我不害怕跟来访者做首次访谈,我只害怕在咨询过程中不知道如何进行分析工作,害怕我是不是不能帮助他们。包括之前在医院实习的时候我都不觉得似医生般“问诊”的首次访谈做得不好。但是很快就出问题了,我不知道怎样根据访谈的资料进行工作,哪些应该注重哪些应该延后工作,咨询往往无法进行下去。这样会帮不到来访者解决任何问题甚至将他们弄得更糟糕,我自己就很愧疚,以至于后来非常害怕去做咨询。
就像奥尔特加·加塞特所言:“我们不能将生活推迟到我们做好准备之时。生活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它的强制性,它总是很急迫,“此时此地”,不容半点迟延,生活总对我们近距离射击。”在咨询中同样有这种特性,它特别需要你专注在此时此地去给来访者回应,去处理他们的移情,他们的镜映需要等等。不容得你做好万全的准备时再去回应他,即使你已有一套结构化的策略,但是咨询中你怎知来访者口中随时会蹦出个什么来。这时候首次咨询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你收集了许多来访者的资料,你评估过他是否适合做分析,你对他有了基本的建构假设,甚至还和他建立了共同的工作目标。
![]() |
在课程中谈到,在首次访谈开始时,咨询师必须要有一个稳定的自体,较高的素养,徐老师鼓励咨询师接受地面体验,多读书培养全面的视角,多到不同的陌生地方游历,当你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其实跟精神分析的场景是非常相像的,对于增强自身的稳定性和返身能力非常有帮助。在首次访谈时,咨询师必须要明确: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帮助?怎么提供帮助?精神分析的核心是促进返身性的完成,对于来访者来说重要的是返身性意识行为,即意识到自己对事件的影响并进而进行调整。科胡特提出,分析师必须观察被分析者的行为,并对他的联想进行开放地倾听。在咨询中,咨询师必须分清是自己的需要还是来访者的需要,你是为了满足你的好奇心而去询问吗?是为了符合你的框架而去对诱导提问吗?是融入了你的生活经验对他的说的东西做了封闭询问吗?我们需要对来访者始终秉持着不过度卷入的原则,只需要用自己的情感去开放地倾听。
对于来访者的自体,我们需要知道来访者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来访者的自体感是如何形成的,以及我们对来访者的评估。那么首次访谈的关键就落到了以下几点:一、来访者是为了什么而来,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大致判断其是否适合做咨询。二、他的问题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一定要询问清楚具体的时间,定点是非常重要的。三、问题发生的前后有什么具体的事情出现,我们可以了解症状的发生以是在怎样的心理机制下发生的。四、来访者自己是否有尝试过解决,解决的办法是什么,这可以反映自体的胜任感。五、现在才来的原因。六、为什么会找到我(咨询师),这具有典型的意义。这些问题需向来访者详细了解,保持开放式的倾听,通过语句和体验的反射性反馈,给予来访者体验自身的机会,在首次访谈中,咨询师不需要做深度反馈,因为对于刚刚相遇的两个人来说,那样会吓坏来访者。咨询师靠近来访者体验的回应位置应该适中,过度靠近或过度远离都是错误的。在首次访谈时,来访者叙述的问题可能很多或者很混乱,咨询师这时需要帮助来访者进行重构,通过小结建立层次感,帮助恢复来访者的自体感,对单一问题和含糊的细节进行澄清。
![]() |
在精神分析工作中,概念化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咨询师理解来访者、设定咨询目标、选择咨询方法等。对于当下心理领域中对咨询和治疗的严格区分,以及评估来访者是否适合做精神分析,在首次访谈中对症状进行判断就显得特别重要。在自体心理学派中从轻到重将个体类型分为一般性神经症、神经症性人格障碍、自恋人格障碍、自恋行为障碍、边缘障碍、精神病。对于重性自恋行为障碍、边缘障碍和精神病,一般需要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只有在心理治疗评估后适宜进行心理咨询时,咨询师方可进行分析工作。一个良好的咨访关系它一定是良性转移关系,这种转移关系必须是非刻意性、非诱发性的,咨询师不需要试图进行分析,我们需要分析的是之后产生的移情关系。因为症状发生的基础是转移,但是症状并不是关键的东西,产生症状的原因才是最重要的,从移情关系中我们可能会找到来访者的创伤位置,发现他们产生问题的根源。同时,因为来访者会来到咨询室,他肯定是带着一些期望来的,或者希望被共情,或者希望改善现状,或者希望发展自己,在首次访谈中咨询师就需要给予来访者希望,但这种希望不能是保证,不过多不过少,只需要让他能增加一点信心一线希望。
在经过1-2的初始访谈,咨询师收集到来访者的许多资料,理解了他的病理学起源和人格结构,判断了其是适合做分析后。这时便可以共同设置咨询目标,一般建议在首次访谈的三分之二时间开始确立,如果不清晰,可以进行第二次设置。所建立的目标分为来访者的目标和咨询师的目标,但是双方的目标应有合作性。在最终确定治疗方向时,需要咨询师经过多次试探,对不清晰的问题进行“诊断”,理解来访者的精神现实是什么,根据试探的结果来选择。最后,可以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与来访者商定设置、费用、协议、频率和时长等问题。
首次访谈时咨访关系能否建立的关键,是来访者是否脱落,咨询师是否接受来访者的关键。同时,首次咨询又是中段咨询的基础,如果前期没有正确的处理必定会对分析的进行造成更多困难。根据徐老师课程里的这种方法既可为精神分析工作打好框架,而且在有点结构式的样子上又非常有弹性,在首次访谈中可以树立起咨询师的专业形象,这也是增加来访者希望的隐性策略,不仅可以减少来访者的脱落率,而且对不适宜进行精神分析的个案也可以提供很好的资讯介绍和指导建议。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