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埋在大脑的沟回之中,拾起—遗忘
一下子,又都浮现在脑海里,原来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
记忆,总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好像不会丢、总在那里,但是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如果你不是每天都重复、或者影响没有很深远一直到现在,那些一点点的被称作记忆碎片的东西就慢慢散落到脑海中各个角落,等待有一天,一个新的线索,重新把这些碎片连起来。
今天这个线索出现了。
甄别考试。这是上戏特有的一个制度,旨在鞭策一年级新生的学习,成绩连续垫底的将会被劝退。最近芒果台的真人秀《一年级·大学季》让全国上下都知道了上戏有这么一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每有人被甄别离开,同学们越发不舍,泣不成声,在所难免。才忽然想起,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这个制度在大一大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只是期末考试垫底的同学不会被劝退学,而是被转到同系的另外两个非重点班去。
一转眼,原来已经五年有余了。是的,我一直在那个“重点”班。科研方向,院系重点培养,国家直接划拨经费,学校提供各种金钱或非金钱上的福利,我们不但有自己的指标而且比例还更重一些。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四,渐渐地我觉得包括我在内,我们班的人都觉得我们是一个特殊而又有无上荣耀的集体。毕业后我顺利地继续走学术路,决定走学术致富的道路。于是我忘记了那些曾经属于这个集体,却又中途离开的人。直到今天,重翻旧照片我才想起这四年里这个集体的成员以及个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三个人走了,有三个人来了。
制度规定期末考最后一名必须转班,随之而来的小班教学、图书经费、图书馆超长超多的结束额度都将失去;而同系的另外两个班,期末考前三名的同学可以通过申请面试进班。第一个学期是女生自己提出离开的,学术深造不是她想要的方向,她家里也负担不起,于是她自己申请转回到应用性更强的班。同时也转来了小莹,一个虽然家境不是很好,但乐观积极且学习绝对一流的女孩子,现在在北师。第二学期是另一个女生,她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也几乎不来上课,以致于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她的名字;社交上边缘化,学习上自然也边缘化,结果她就被劝退了。据说有段时间寒假回来开学了,她一直都不见人影,没有人知道她在哪儿。这时转过来的是样正声美学赋的男神臀臀,有一段时间我也像学校里的其他人一样迷恋他,视他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男神,可怜他大学四年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女友;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来了一个男生,自然要走一位。大二第一学期期末,他很久以前就对科研不感兴趣,最后也体现在成绩上,他就这样走了。因为我们班有自己的课表,很少与其他班一起上课,加上我们都不是热衷课余社交的人,所以我后来就很少见到那个男生。最后一个转过来的是小可,为了得到“重点”班丰富的资源和极多的机会,她也是削尖了脑袋才进的来;现在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我们就升大三了,这一制度就此结束,我们这个班就这么一直团结地在一起,即便毕业这些年了,大家天南地北,但是还是能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优胜劣汰,特权阶层,这个社会的规则,我从大一就明白。我也一直视同学们为榜样鞭策着自己。那么我学习如何呢?倒数第一肯定不是我,不然我早就被人踢出去了,第一名也永远不属于我,那个位置一直被同一个人占领着,以学霸的姿势。为了仰视学霸,我挑了一个比较后的位置,一般在倒数前五名左右,这样既不用担心出局,又可以对第一时刻抱有敬畏之心,何乐而不为(或者是我没得选)。
不管怎样,都随风逝去了。写完这篇日记,那些曾经真切存在的同学们、曾经发生过的嬉笑怒骂,都又将埋进脑海里,在沟回中,突触与突触之间。
记忆,总是一个奇怪的东西,它好像不会丢、总在那里,但是曾经发生过的人和事,如果你不是每天都重复、或者影响没有很深远一直到现在,那些一点点的被称作记忆碎片的东西就慢慢散落到脑海中各个角落,等待有一天,一个新的线索,重新把这些碎片连起来。
今天这个线索出现了。
甄别考试。这是上戏特有的一个制度,旨在鞭策一年级新生的学习,成绩连续垫底的将会被劝退。最近芒果台的真人秀《一年级·大学季》让全国上下都知道了上戏有这么一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每每有人被甄别离开,同学们越发不舍,泣不成声,在所难免。才忽然想起,当年我读大学的时候,这个制度在大一大二一直都存在。不同的只是期末考试垫底的同学不会被劝退学,而是被转到同系的另外两个非重点班去。
一转眼,原来已经五年有余了。是的,我一直在那个“重点”班。科研方向,院系重点培养,国家直接划拨经费,学校提供各种金钱或非金钱上的福利,我们不但有自己的指标而且比例还更重一些。就这样一直到了大四,渐渐地我觉得包括我在内,我们班的人都觉得我们是一个特殊而又有无上荣耀的集体。毕业后我顺利地继续走学术路,决定走学术致富的道路。于是我忘记了那些曾经属于这个集体,却又中途离开的人。直到今天,重翻旧照片我才想起这四年里这个集体的成员以及个数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三个人走了,有三个人来了。
制度规定期末考最后一名必须转班,随之而来的小班教学、图书经费、图书馆超长超多的结束额度都将失去;而同系的另外两个班,期末考前三名的同学可以通过申请面试进班。第一个学期是女生自己提出离开的,学术深造不是她想要的方向,她家里也负担不起,于是她自己申请转回到应用性更强的班。同时也转来了小莹,一个虽然家境不是很好,但乐观积极且学习绝对一流的女孩子,现在在北师。第二学期是另一个女生,她很少参与集体活动也几乎不来上课,以致于我现在怎么也想不起她的名字;社交上边缘化,学习上自然也边缘化,结果她就被劝退了。据说有段时间寒假回来开学了,她一直都不见人影,没有人知道她在哪儿。这时转过来的是样正声美学赋的男神臀臀,有一段时间我也像学校里的其他人一样迷恋他,视他为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男神,可怜他大学四年都没有一个真正的女友;现在在哥伦比亚大学。来了一个男生,自然要走一位。大二第一学期期末,他很久以前就对科研不感兴趣,最后也体现在成绩上,他就这样走了。因为我们班有自己的课表,很少与其他班一起上课,加上我们都不是热衷课余社交的人,所以我后来就很少见到那个男生。最后一个转过来的是小可,为了得到“重点”班丰富的资源和极多的机会,她也是削尖了脑袋才进的来;现在在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我们就升大三了,这一制度就此结束,我们这个班就这么一直团结地在一起,即便毕业这些年了,大家天南地北,但是还是能感觉到班集体的温暖。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优胜劣汰,特权阶层,这个社会的规则,我从大一就明白。我也一直视同学们为榜样鞭策着自己。那么我学习如何呢?倒数第一肯定不是我,不然我早就被人踢出去了,第一名也永远不属于我,那个位置一直被同一个人占领着,以学霸的姿势。为了仰视学霸,我挑了一个比较后的位置,一般在倒数前五名左右,这样既不用担心出局,又可以对第一时刻抱有敬畏之心,何乐而不为(或者是我没得选)。
不管怎样,都随风逝去了。写完这篇日记,那些曾经真切存在的同学们、曾经发生过的嬉笑怒骂,都又将埋进脑海里,在沟回中,突触与突触之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