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转移,减少手机空间
终于在上周把沈先生的这本散文看完了,说是看完,实际上还有最后两篇没看,实在是因为看不下去了,因为看的我心里好压抑……
本书共有19个小标题,当然每个标题代表一篇文章一个人物,本来还想加上一个主题,实在是因为读到后来发现好多篇的主题差不多……其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里面,主要是描述的主人公小时候的经历的有趣的事情,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当时和社会风气不一样的一些离经叛道的事迹,也让人们知道了沈从文后来走上从文道路的一些缘由。我想这里的小书可能是主人公当时眼里看到的那些小玩意儿,或者是主人公当时看到的那些货郎打铁匠担等人物,或者是主人公当时心里刚刚萌芽的对人的观察关心关注……大书可能就是主人公后来的写作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操,或者当时的社会风俗,或者当时的社会现状,或者当时中国人的心态……
其他的散文全是围绕着一个个人物来写的,比如萧萧,三三,王嫂,巧秀和冬生等等。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人生,都是那种很压抑的人生,就没有几个红颜有明快的色彩,最好的结局莫过于萧萧最后被婆家接纳,但我想她的日子过得也不会太好,毕竟她也差点被沉塘;最遗憾的莫过于三三听闻自己倾慕对象早逝,刚刚萌芽的爱情就这样失去,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最惨的莫过于小寨主和女孩子最后双双服毒自杀,一对有情人为了挣脱当时的习俗到另外一个世界长长久久,不过倒取了个很美的标题《月下小景》。还有一些其他人物,他们或是被真情感动最后回归正常生活,或是在等一个不确定的归期和承诺,或是凄凄惨惨地过自己的下半生……
当然,这本书当中也有很多的乡情描写,有些地方也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质朴的美好,比如《边城》和《三三》中,尤其是后者,那种少女情怀,遇到喜欢的人时又喜欢又矜持的矛盾心情,明明喜欢对方又不敢贸然确定只能通过其他事情引起注意或者偷偷找机会接近。可是这样的明亮色彩还是掩盖不了整书的悲凉气氛。在以前的认知中觉得沈先生的散文应该是那种清新明快的风格,读了后会让人宁静清明。(以前学过〈边城〉节选,因而并不知道翠翠后面的发展,或者从其他地方知道的没有自己这次亲自读过原文印象深刻)反而这次让我很是惊讶,终究发现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太少,以后多读多思考吧。
本书共有19个小标题,当然每个标题代表一篇文章一个人物,本来还想加上一个主题,实在是因为读到后来发现好多篇的主题差不多……其中《我读一本小书同时又读一本大书》这里面,主要是描述的主人公小时候的经历的有趣的事情,让读者看到了主人公当时和社会风气不一样的一些离经叛道的事迹,也让人们知道了沈从文后来走上从文道路的一些缘由。我想这里的小书可能是主人公当时眼里看到的那些小玩意儿,或者是主人公当时看到的那些货郎打铁匠担等人物,或者是主人公当时心里刚刚萌芽的对人的观察关心关注……大书可能就是主人公后来的写作情怀和悲天悯人的情操,或者当时的社会风俗,或者当时的社会现状,或者当时中国人的心态……
其他的散文全是围绕着一个个人物来写的,比如萧萧,三三,王嫂,巧秀和冬生等等。读完这本书后,我仿佛经历了很多很多的人生,都是那种很压抑的人生,就没有几个红颜有明快的色彩,最好的结局莫过于萧萧最后被婆家接纳,但我想她的日子过得也不会太好,毕竟她也差点被沉塘;最遗憾的莫过于三三听闻自己倾慕对象早逝,刚刚萌芽的爱情就这样失去,连表达的机会都没有;最惨的莫过于小寨主和女孩子最后双双服毒自杀,一对有情人为了挣脱当时的习俗到另外一个世界长长久久,不过倒取了个很美的标题《月下小景》。还有一些其他人物,他们或是被真情感动最后回归正常生活,或是在等一个不确定的归期和承诺,或是凄凄惨惨地过自己的下半生……
当然,这本书当中也有很多的乡情描写,有些地方也能让人感受到那种质朴的美好,比如《边城》和《三三》中,尤其是后者,那种少女情怀,遇到喜欢的人时又喜欢又矜持的矛盾心情,明明喜欢对方又不敢贸然确定只能通过其他事情引起注意或者偷偷找机会接近。可是这样的明亮色彩还是掩盖不了整书的悲凉气氛。在以前的认知中觉得沈先生的散文应该是那种清新明快的风格,读了后会让人宁静清明。(以前学过〈边城〉节选,因而并不知道翠翠后面的发展,或者从其他地方知道的没有自己这次亲自读过原文印象深刻)反而这次让我很是惊讶,终究发现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太少,以后多读多思考吧。
来自 豆瓣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