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反思
手头这点东西,今天上午讨论了一场,下午又讨论了一场。收获很多,写下了存照。
1. 从声音角度研究历史,到底能增加什么新内容,而不是其他领域成果在声音研究领域的翻版?
2. Minor literature, 这个概念不适用。虽然许多老师在这方面都提出了意见,但我觉得还是不能说服我。不管怎样,先放一放,如果过段时间发现它依然有用,我就接着用。
3. 《中国乡村 社会主义国家》,讲得太多,比重不协调。这条我接受。整部分拿掉,留着以后用。文献回顾换种方式写。
4. 为什么选择河北?吴老师的提议很好,因为河北是建国后历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写河北,更容易讨论国家。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河北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我觉得自己的回答是比较满意的。河北的档案能回应一些问题,不能回应另一些问题。我关心的是这些问题,所以刚刚好。
5. Acoustic literacy。Joan、孟老师、钟老师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我之前没有想到。在这里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国家意识的习得与识别。还要仔细想一想。
6. 有些观点夸张。Joan没直接点出,但后来吴老师说,有些地方把自己文学训练的尾巴露出来了。可能指的是同一个问题。我确实该克制一些。
7. Mark说,应该讲一讲我是如何阅读这些文献的。文献提供的是国家的角度,我在展现国家角度的同时,又展现人民的问题。要把自己的解读方式说清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认为我越权解读。
8. 钟老师提,Deterritorization & reterritorialization。德勒兹的概念。确实有用,但德勒兹是在minor literature的语境中使用这对词的(或许千高原中也有用…)。要想不谈ML,又用DR, 有难度。
9. Joan 和Doris说,国家通过声音向下渗透,在民国时期的音乐和戏曲改革中就有体现,这个时期的特色是技术。技术的参与,如何使得这个过程和结果与其不参与的时候不同?如何表达这种不同?
10. 吴老师的观点,福柯关于governmentality的观点是基于西方的,用起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运行,不合适。随后,孟老师问,如果视觉带来的是panopticon的话,那么听觉带来了什么?
11. 广播档案能不能算是minor literature。大家的观点是,不能。我保留我的意见。为什么重要的就不能同时也是minor的?
12. Appendage + extension, 这个我可以拓展。
13. 比较一致的是,针对acoustic state,这个概念,大家觉得是可以用的。这算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吧。可以把这个和literacy结合到一起。从literacy的角度,把视觉和听觉嫁接起来。
14. 能不能把国家机器内部的一些部门当成是弱者?在这里我就被堵住的。下面的问题,弱者是如何发挥主动性的,如何从弱者的角度重新认识国家机器等,就无法展开了。我觉得很遗憾。
15. 如何考量声音留在人身体上的(时间、情感)印记?暂时无法回答情感部分。
16. 不用问句,开门见山。这是一个明确的建议。很好。
上上周的讨论,收获也很多。这里一并回顾一下。
1. 到底和谁对话?这个问题纠结了两年了。现在依然不清楚。似乎能和很多成果对话,但似乎又都不完全合适。所以,要下定决心。(所以,这一稿就下定决心了。)
2. 有没有必要如此细说《中国乡村》?大家倾向于没必要。我后来修改了这一部分,结果一月二十二号的会上,依然没过。可见大家对此一致有意见,也反映出它确实有问题。
3. 章节过多过繁。谈过之后,倾向于改成四章,每张四五十页左右。后来一想,还是七八章左右比较好。今天一个法律系的老师说,他们系的论文不会建议写这么多章。暂时先这么写着,有什么新进展,再说。
4. 其实我讨论的是国家。这一点醒悟的几乎有点晚了。之前也这么想过,但是没下定决心,所以总是摇摆。研究国家呢,还是研究农村,还是研究技术,还是研究情感?这次定下国家的决心就是来自该次讨论。
5. 我所讨论的反抗很类似技术赋权。这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这方面的成果应当参考一下。
6. 核心观点是什么?当时不清楚,现在清楚了一些。如果拿掉minor literature的话,又变得不那么清楚了。需要继续想。
7. 我所谈的空间,尤其是偷听敌台方面,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用技术一词来谈,似乎同样也说得通。通吗?似乎有一点通,也有一点不通。我得继续想想。
1. 从声音角度研究历史,到底能增加什么新内容,而不是其他领域成果在声音研究领域的翻版?
2. Minor literature, 这个概念不适用。虽然许多老师在这方面都提出了意见,但我觉得还是不能说服我。不管怎样,先放一放,如果过段时间发现它依然有用,我就接着用。
3. 《中国乡村 社会主义国家》,讲得太多,比重不协调。这条我接受。整部分拿掉,留着以后用。文献回顾换种方式写。
4. 为什么选择河北?吴老师的提议很好,因为河北是建国后历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所以写河北,更容易讨论国家。另一个相关的问题,河北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我觉得自己的回答是比较满意的。河北的档案能回应一些问题,不能回应另一些问题。我关心的是这些问题,所以刚刚好。
5. Acoustic literacy。Joan、孟老师、钟老师提到这个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概念,我之前没有想到。在这里可以说明很多问题,国家意识的习得与识别。还要仔细想一想。
6. 有些观点夸张。Joan没直接点出,但后来吴老师说,有些地方把自己文学训练的尾巴露出来了。可能指的是同一个问题。我确实该克制一些。
7. Mark说,应该讲一讲我是如何阅读这些文献的。文献提供的是国家的角度,我在展现国家角度的同时,又展现人民的问题。要把自己的解读方式说清楚,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认为我越权解读。
8. 钟老师提,Deterritorization & reterritorialization。德勒兹的概念。确实有用,但德勒兹是在minor literature的语境中使用这对词的(或许千高原中也有用…)。要想不谈ML,又用DR, 有难度。
9. Joan 和Doris说,国家通过声音向下渗透,在民国时期的音乐和戏曲改革中就有体现,这个时期的特色是技术。技术的参与,如何使得这个过程和结果与其不参与的时候不同?如何表达这种不同?
10. 吴老师的观点,福柯关于governmentality的观点是基于西方的,用起分析社会主义国家的运行,不合适。随后,孟老师问,如果视觉带来的是panopticon的话,那么听觉带来了什么?
11. 广播档案能不能算是minor literature。大家的观点是,不能。我保留我的意见。为什么重要的就不能同时也是minor的?
12. Appendage + extension, 这个我可以拓展。
13. 比较一致的是,针对acoustic state,这个概念,大家觉得是可以用的。这算是一个重要的肯定吧。可以把这个和literacy结合到一起。从literacy的角度,把视觉和听觉嫁接起来。
14. 能不能把国家机器内部的一些部门当成是弱者?在这里我就被堵住的。下面的问题,弱者是如何发挥主动性的,如何从弱者的角度重新认识国家机器等,就无法展开了。我觉得很遗憾。
15. 如何考量声音留在人身体上的(时间、情感)印记?暂时无法回答情感部分。
16. 不用问句,开门见山。这是一个明确的建议。很好。
上上周的讨论,收获也很多。这里一并回顾一下。
1. 到底和谁对话?这个问题纠结了两年了。现在依然不清楚。似乎能和很多成果对话,但似乎又都不完全合适。所以,要下定决心。(所以,这一稿就下定决心了。)
2. 有没有必要如此细说《中国乡村》?大家倾向于没必要。我后来修改了这一部分,结果一月二十二号的会上,依然没过。可见大家对此一致有意见,也反映出它确实有问题。
3. 章节过多过繁。谈过之后,倾向于改成四章,每张四五十页左右。后来一想,还是七八章左右比较好。今天一个法律系的老师说,他们系的论文不会建议写这么多章。暂时先这么写着,有什么新进展,再说。
4. 其实我讨论的是国家。这一点醒悟的几乎有点晚了。之前也这么想过,但是没下定决心,所以总是摇摆。研究国家呢,还是研究农村,还是研究技术,还是研究情感?这次定下国家的决心就是来自该次讨论。
5. 我所讨论的反抗很类似技术赋权。这是我之前没有注意到的。这方面的成果应当参考一下。
6. 核心观点是什么?当时不清楚,现在清楚了一些。如果拿掉minor literature的话,又变得不那么清楚了。需要继续想。
7. 我所谈的空间,尤其是偷听敌台方面,似乎是可有可无的。用技术一词来谈,似乎同样也说得通。通吗?似乎有一点通,也有一点不通。我得继续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