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自荐书——《与韩荆州书》
#备份#
依然是既读之,则写之。
这半年古文观止将匀速前进,所以小名暂时叫“古文随手评”好了。
《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写给韩荆州的自荐书,此时为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成家七年,尚无尺寸之功,因为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故称之为韩荆州)有提携后进的好名声,所以李白作此文投递,希望可以得到他的举荐。
提到李白,立刻就有一组意象浮出来,就是他的诗、酒、明月、寻仙与游山。可这篇文章里面,没有这些。这里面是一个不想走科举但想求职的李白。是作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一员,绕不过去我们叫认同感也好成就感也罢的心结——“学而优则仕”的李白。因为绕不过去,所以才有了这篇《与韩荆州书》。他写了,我们便读,看他如何称赞对方与推荐自己。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开篇写的相当直白,说我李白听闻天下的谈论世事之人都说:“人生在世不用追求什么万户侯,但愿能结识韩荆州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有点耳熟是不是?在这里,“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斗胆一猜,金庸的这句可能化用于此。李白文字一流,一句奉承的话,也写的相当的气势。如果暂时忘一忘此文的目的性,这个开篇,文字非常漂亮。但是目的性很难忘,因为后面将韩荆州写的更加超凡入圣。为什么大家景慕至此,莫不是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是讲周公礼贤下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洗头发的时候三次握着湿头发出来见贤人,吃一顿饭三次把肉从嘴巴里吐出来接见贤人。所以海内的豪杰之士,都奔走归附,一旦得到引荐,这里“龙门”是提携引荐之义,名声与评价会好上十倍。
这句的赞誉其实太超过了,说过誉不在于对于韩荆州礼贤下士的称赞,而在于周公这个人在儒家体系里的位置,无论历史上的周公如何,但是儒家典籍里面的周公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如果孔子是因万世师表的地位而被后世称圣(夫子自己说自己是“虽贤与圣,则吾岂敢。”),周公却是因为真正符合孔子的对于圣人的要求——“有德有位”而称圣。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经常会有两个心思在交换跳跃,一个是李白写的时候的心思,一个是韩荆州读的时候的心思。李白的求荐之心诚恳不诚恳?我觉得诚恳,但是他的文字内容呢,恐怕不够诚恳。比现实中一人为一理想人物周公,如果问他到底,怕是要心虚的。那么韩荆州读来呢,若他有点自知之明,以儒家后学孔门之后的身份,看到周公这个比会,恐怕是要吓一大跳,跌下凳子来;比之周公之圣,儒家的活人里谁有这个胆量?
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李白接着写道:所以这些“龙蟠”潜伏的蛟龙、“凤逸”一有机会便像凤凰一样高飞的人士,都想由君侯(韩荆州)您来评价一番。希望君侯不因富贵而骄傲,不因豪杰之士的贫贱而忽视。如果“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是说众多人士中,如果有人像毛遂一样脱颖而出,那就是我李白啊!此处用了毛遂自荐的典故,秦围邯郸,平原君欲遣人求救于楚,毛遂自荐前往。但是平原君问毛遂说,我有门客三千,若你真有才能,就应像锥子在袋子(囊)中一样,早就戳破袋子显露出来了,怎么这么默默无闻?毛遂回答的也很妙,他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意思是说才能想要显露也要有机会(囊)才行,请你今天把我放入袋子中吧,我让你看看脱颖而出。李白这里呢,是暗指自己在众人之中,非不是没有才干,是没有处于囊中的机会,希望韩荆州能够提供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chang2)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chou2)曩(nang3)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夸赞韩荆州的礼贤的声名之后,李白开始正式介绍自己。我觉得这段虽然很短,但是写的非常干脆利落。滕王阁序王勃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里李白写:“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这个人名开头的“一四四”的结构,非常的有节奏有质感。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此时三十四岁,正在襄阳、江夏一带流浪,所说流落楚、汉。十五岁喜欢剑术,有侠士之心,拜会了许多长官。三十岁,诗词文章有所成就,谒见了很多朝中的卿相。虽然身长没有七尺那么高,但是心中百万雄兵可当万夫。王公大人皆赞许我的义气。“畴(chou2)曩(nang3)”是过去的意思,李白说这是我过去的事迹,不敢不尽言。
君侯制作侔(mou2)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此段李白回笔继续称赞韩荆州,一读便懂。有两处比较有意思。“长揖”是古人平等相见之礼,李白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却依然要与韩荆州行“长揖”之礼,并且希望对方不要因此而拒绝自己。可见他又想做官又不愿放下名士的风范乞怜求位。再一处“倚马可待”用典东晋恒温北征,袁宏倚马前草拟文告,顷刻成七纸。李白说自己,你要想试我的才能,那么让我写成万言,也是倚马可待。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bi4)荀慈明,既下车,又辟(bi4)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这段李白列举了另两位古人的任贤的例子和韩荆州自己的事迹。王子师即东汉末年的王允,三国演义里他送给了董卓他的义女——貂蝉;刺杀董卓之后,又被董卓余党所杀。辟(bi4)为征召之义。讲王允赴任豫州,未到任和初到任就征召了两位贤人,孔文举就是让梨的孔融。西晋的山涛做冀州刺史,甄选了三十余人。而君侯您呢,曾经举荐过严协律、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里面这几个人,崔宗之可考,其余皆不详。宗之是李白的重要交游之一,与杜甫也有交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是一位爱喝酒的美男子。然后李白接着写,我观察这些您提拔过的人,都对您心怀感激,自勉奋发,从而知道君侯您是对贤人们推心置腹之人。所以,我李白不愿与归附他人,愿追随您这样的国士。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mo2)猷(you2)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chu2)荛(rao2),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zhang3)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李白到这里,才开始简单介绍自己的才能。他很有自知之明的说“谟(mo2)猷(you2)筹画”这种谋略方面,是不敢夸耀的,但是若是“制作”作诗制文,可谓“积成卷轴”。就像现代人信道末尾企望回复一样,李白说,如果君侯您愿意观一观我这个“刍(chu2)荛(rao2)”也是就除草采薪的乡野之人的文章,那么请赠与纸笔以及抄写之人。我则洒扫我的闲轩,将诗文缮写呈上。“青萍”为宝剑之名,“结绿”为美玉之名。薛、卞是指越人薛烛与楚人卞和,这两个人分别善于识剑与识玉,宝剑美玉只有在善识之人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评价。暗喻自己也需要韩荆州这样的慧眼之人。最后“惟君侯图之”是望您慎重考虑。
自荐的文章读完了,最后李白被举荐了吗?似乎并没有。他的这一篇文章,虽然文采还是那个李白,但是政治谋略才能这些个求荐的要处,文章中是一点也没有的,他也倒是诚实,也承认说自己不行不行。中国的过往时代经常把文章和做官趟成一池浑水,但是明白人可不会将他们混为一谈。这个韩荆州,并不糊涂。
李白一辈子隐居,出来,又隐居,又出来。羡慕的是张良的从赤松子游和鲁仲连的谈笑却秦军,又功成名就又潇洒转身,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59岁入永王李璘幕下,61岁还想投李光弼军中未果,于归途中病逝(这是溺水,醉死与病死三个中最受认可的死因)。也无怪乎有人诟病李白隐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终南捷径”,平布青云。
可是,如果后退后退后退再后退,后退到今天的时代再看李白,看这篇自荐书,会觉得有点惋惜。假如最好的乐器要赠与最好的演奏者的话,那赠与李白的,当是最好的酒,最浓的笔墨,而不是一个官位。这样讲不是说他不应该得到,而是他并不擅长。如果说杜甫还是忧国忧民带着向道的心去出世的话,那么李白,除了时代加诸他身上的出仕这个唯一的主流价值观之外,别无他由,而这个主流价值观在他身上也体现的非常飘渺。你看,他向往的都是五花马千金裘,谈笑却秦军,千金散尽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生活和风范。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话,那这个理想主义是非常少年的,也是相当肤浅的,而李白,就这样少年了一辈子。
能让别人这样写他,也是因为他少年了一辈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依然是既读之,则写之。
这半年古文观止将匀速前进,所以小名暂时叫“古文随手评”好了。
《与韩荆州书》是李白写给韩荆州的自荐书,此时为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李白三十四岁,成家七年,尚无尺寸之功,因为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故称之为韩荆州)有提携后进的好名声,所以李白作此文投递,希望可以得到他的举荐。
提到李白,立刻就有一组意象浮出来,就是他的诗、酒、明月、寻仙与游山。可这篇文章里面,没有这些。这里面是一个不想走科举但想求职的李白。是作为那个时代的读书人的一员,绕不过去我们叫认同感也好成就感也罢的心结——“学而优则仕”的李白。因为绕不过去,所以才有了这篇《与韩荆州书》。他写了,我们便读,看他如何称赞对方与推荐自己。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
开篇写的相当直白,说我李白听闻天下的谈论世事之人都说:“人生在世不用追求什么万户侯,但愿能结识韩荆州就没有什么遗憾了。”,有点耳熟是不是?在这里,“平生不见陈近南,便称英雄也枉然!”,斗胆一猜,金庸的这句可能化用于此。李白文字一流,一句奉承的话,也写的相当的气势。如果暂时忘一忘此文的目的性,这个开篇,文字非常漂亮。但是目的性很难忘,因为后面将韩荆州写的更加超凡入圣。为什么大家景慕至此,莫不是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是讲周公礼贤下士“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洗头发的时候三次握着湿头发出来见贤人,吃一顿饭三次把肉从嘴巴里吐出来接见贤人。所以海内的豪杰之士,都奔走归附,一旦得到引荐,这里“龙门”是提携引荐之义,名声与评价会好上十倍。
这句的赞誉其实太超过了,说过誉不在于对于韩荆州礼贤下士的称赞,而在于周公这个人在儒家体系里的位置,无论历史上的周公如何,但是儒家典籍里面的周公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如果孔子是因万世师表的地位而被后世称圣(夫子自己说自己是“虽贤与圣,则吾岂敢。”),周公却是因为真正符合孔子的对于圣人的要求——“有德有位”而称圣。我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经常会有两个心思在交换跳跃,一个是李白写的时候的心思,一个是韩荆州读的时候的心思。李白的求荐之心诚恳不诚恳?我觉得诚恳,但是他的文字内容呢,恐怕不够诚恳。比现实中一人为一理想人物周公,如果问他到底,怕是要心虚的。那么韩荆州读来呢,若他有点自知之明,以儒家后学孔门之后的身份,看到周公这个比会,恐怕是要吓一大跳,跌下凳子来;比之周公之圣,儒家的活人里谁有这个胆量?
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李白接着写道:所以这些“龙蟠”潜伏的蛟龙、“凤逸”一有机会便像凤凰一样高飞的人士,都想由君侯(韩荆州)您来评价一番。希望君侯不因富贵而骄傲,不因豪杰之士的贫贱而忽视。如果“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是说众多人士中,如果有人像毛遂一样脱颖而出,那就是我李白啊!此处用了毛遂自荐的典故,秦围邯郸,平原君欲遣人求救于楚,毛遂自荐前往。但是平原君问毛遂说,我有门客三千,若你真有才能,就应像锥子在袋子(囊)中一样,早就戳破袋子显露出来了,怎么这么默默无闻?毛遂回答的也很妙,他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意思是说才能想要显露也要有机会(囊)才行,请你今天把我放入袋子中吧,我让你看看脱颖而出。李白这里呢,是暗指自己在众人之中,非不是没有才干,是没有处于囊中的机会,希望韩荆州能够提供自己脱颖而出的机会。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chang2)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chou2)曩(nang3)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夸赞韩荆州的礼贤的声名之后,李白开始正式介绍自己。我觉得这段虽然很短,但是写的非常干脆利落。滕王阁序王勃写“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里李白写:“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这个人名开头的“一四四”的结构,非常的有节奏有质感。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此时三十四岁,正在襄阳、江夏一带流浪,所说流落楚、汉。十五岁喜欢剑术,有侠士之心,拜会了许多长官。三十岁,诗词文章有所成就,谒见了很多朝中的卿相。虽然身长没有七尺那么高,但是心中百万雄兵可当万夫。王公大人皆赞许我的义气。“畴(chou2)曩(nang3)”是过去的意思,李白说这是我过去的事迹,不敢不尽言。
君侯制作侔(mou2)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此段李白回笔继续称赞韩荆州,一读便懂。有两处比较有意思。“长揖”是古人平等相见之礼,李白虽然身份低微,但是却依然要与韩荆州行“长揖”之礼,并且希望对方不要因此而拒绝自己。可见他又想做官又不愿放下名士的风范乞怜求位。再一处“倚马可待”用典东晋恒温北征,袁宏倚马前草拟文告,顷刻成七纸。李白说自己,你要想试我的才能,那么让我写成万言,也是倚马可待。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即辟(bi4)荀慈明,既下车,又辟(bi4)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这段李白列举了另两位古人的任贤的例子和韩荆州自己的事迹。王子师即东汉末年的王允,三国演义里他送给了董卓他的义女——貂蝉;刺杀董卓之后,又被董卓余党所杀。辟(bi4)为征召之义。讲王允赴任豫州,未到任和初到任就征召了两位贤人,孔文举就是让梨的孔融。西晋的山涛做冀州刺史,甄选了三十余人。而君侯您呢,曾经举荐过严协律、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这里面这几个人,崔宗之可考,其余皆不详。宗之是李白的重要交游之一,与杜甫也有交集。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是一位爱喝酒的美男子。然后李白接着写,我观察这些您提拔过的人,都对您心怀感激,自勉奋发,从而知道君侯您是对贤人们推心置腹之人。所以,我李白不愿与归附他人,愿追随您这样的国士。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mo2)猷(you2)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chu2)荛(rao2),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zhang3)价于薛、卞之门。幸推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李白到这里,才开始简单介绍自己的才能。他很有自知之明的说“谟(mo2)猷(you2)筹画”这种谋略方面,是不敢夸耀的,但是若是“制作”作诗制文,可谓“积成卷轴”。就像现代人信道末尾企望回复一样,李白说,如果君侯您愿意观一观我这个“刍(chu2)荛(rao2)”也是就除草采薪的乡野之人的文章,那么请赠与纸笔以及抄写之人。我则洒扫我的闲轩,将诗文缮写呈上。“青萍”为宝剑之名,“结绿”为美玉之名。薛、卞是指越人薛烛与楚人卞和,这两个人分别善于识剑与识玉,宝剑美玉只有在善识之人那里才能得到真正的评价。暗喻自己也需要韩荆州这样的慧眼之人。最后“惟君侯图之”是望您慎重考虑。
自荐的文章读完了,最后李白被举荐了吗?似乎并没有。他的这一篇文章,虽然文采还是那个李白,但是政治谋略才能这些个求荐的要处,文章中是一点也没有的,他也倒是诚实,也承认说自己不行不行。中国的过往时代经常把文章和做官趟成一池浑水,但是明白人可不会将他们混为一谈。这个韩荆州,并不糊涂。
李白一辈子隐居,出来,又隐居,又出来。羡慕的是张良的从赤松子游和鲁仲连的谈笑却秦军,又功成名就又潇洒转身,一生都在为这个理想奋斗。59岁入永王李璘幕下,61岁还想投李光弼军中未果,于归途中病逝(这是溺水,醉死与病死三个中最受认可的死因)。也无怪乎有人诟病李白隐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终南捷径”,平布青云。
可是,如果后退后退后退再后退,后退到今天的时代再看李白,看这篇自荐书,会觉得有点惋惜。假如最好的乐器要赠与最好的演奏者的话,那赠与李白的,当是最好的酒,最浓的笔墨,而不是一个官位。这样讲不是说他不应该得到,而是他并不擅长。如果说杜甫还是忧国忧民带着向道的心去出世的话,那么李白,除了时代加诸他身上的出仕这个唯一的主流价值观之外,别无他由,而这个主流价值观在他身上也体现的非常飘渺。你看,他向往的都是五花马千金裘,谈笑却秦军,千金散尽或“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的生活和风范。如果这也算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话,那这个理想主义是非常少年的,也是相当肤浅的,而李白,就这样少年了一辈子。
能让别人这样写他,也是因为他少年了一辈子——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