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备份#
这篇文章,我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古文,居然又逐字逐句的读了一遍。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师说》,居然读的很是感慨。在这次重读之前,早已忘了这篇文章都写了什么,甚至都忘了文章和韩愈的关系。记忆中的韩文公也只剩下那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今日重读,心生感动。
韩大人,既然因缘际会,就容我简单解一下您的这篇文章。
原文如下,读出来最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4)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开篇,韩愈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是师的应然,三件事: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在后面他马上提出了三件事中的重点,就是人生在世,孰能无惑?所以解惑是师的重中之重。师的应然是如此,那么所以然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得说韩大人这句写的漂亮,师的所以然是什么呢?明白无误,那就是无论老幼贵贱,只要道存在于哪里,师就是哪里。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说的是一件事。在亚里士多德的文义里,师是一个名。在韩愈的文义里,师,是道或者说真理的承载者,有了道,才能真正的解惑。所以他们俩说的是一件事——道(或者说真理)才是追随和学习的关键。
然后韩愈开始感叹“师道之不传久矣”。你看这里出现了两个“道”,一个是师承载的可以去传授的解惑的“道”,一个是从师之道。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展开前者,重点痛惜的是后者。所以韩愈说,古之人,自己已经很接近圣人了,还要孜孜以求师问焉。今天的愚人,离圣人那么远,却不肯虚心求教。所以古之圣人愈加是圣人,而更可慨叹的是今天的愚人更加的愚了。“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爱自己的孩子,给他选择老师,可是到了自己这里,却觉得向别人学习是一种羞耻,这实在是大迷惑啊。韩愈一句话,便道出了父母们无法让自己孩子信服的关键所在,这样的情势,却是古今同然。
然后,话锋一转,韩愈又谈到了老师的现状,对应了他开篇的师的定义。如今那些童子的老师,不过是教写断句认字罢了。怎么当得上是个“师”呢,不要忘了,师的所以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啊!学了知识却丢了大道,这不是“小学而大遗”吗?韩愈在痛心教育的不对,不够,不好!然后后面韩愈更加痛心的是师道之不传,当是时,从师之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地位低贱的人都不耻于互相学习,但是士大夫们“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道在这些人那里没有的了。
接着韩愈提到了圣人,提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这段里,他最想讲的是什么呢?是圣人缘何成圣吗?我想不是,他最想讲的,其实一直是学习的精神。师道之不存,哪里不存了呢?是知识不存是礼仪不存了吗?不是。是不论对方高低贵贱能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不存了。读到这里我真的心生感慨,其实,向高和贵的人学习,并不难。人多多少少都是在被标签和权威左右,习惯使然。但是向“低贱”学习却难了,过了而立之年,望向同辈的人,常看到的是盛气凌人的姿态,自以为是的语气。有的时候跳出自己所处的年龄层,往前看,看到那些九零后零零后,他们身上的锐气,那种少年不可欺的骨气,真是可爱,这是自己曾有过的,要学习才能回来。再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往回看,会看到经典在书架上闪光,那些不曾有过的,都在等待自己不耻下问。韩愈慨叹学习精神的不在,而这种不在,人过中年尤甚,我常常想30-50这个年龄段是人做出成绩的一个阶段,却也是最固执最不可理喻的一个阶段,读这里简直是看韩大人批判我们,虽然我们不是士大夫。
最后的一段,韩愈说出了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有一个十七岁名叫李蟠的小朋友,他喜欢古文,韩愈觉得特别欣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鼓励和劝诫他。这个目的一下子让这篇文章特别温暖,也正是重读时觉得有点感动的地方。但凡一个人有点精神追求,总是会对身处的时代不满。韩大人就是如此,他对现世不满,他感叹师道之不存,讽刺那些士大夫“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读前两段的时候我脑袋里似乎闪出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形象,然而这些都不是他写文章抱怨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有这么一个小朋友,他还年轻,不拘于时代,来向我学习。那些老朽的士大夫们,影响不了,无能为力了,我韩愈就放弃好了。但是这世上还有年十七的李蟠,他还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有望接续古之道。我想这种期冀的感情,非为人师为人父母后不能有,韩愈写这篇文章时候34岁,对于古人来讲,已经太不年轻了。但是李蟠,他不一样,还有大把的时间,这个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真是莫大的欣慰与希望。
我不知道韩大人都教了些什么教的怎么样,但是他给李蟠写这篇文章,着实诚意拳拳,那种期待的心情,我们在很多父母老师的目光中见过。如今轮到我们,这种心情,也是有了。而且这篇的文章,我也当是写给我们的。从师之道,我们也要传的对不对。在学习这件事上,倒是人人平等。
韩文公,你文中说的,学生今日作文以谨记谨记。
这篇文章,我有两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中学语文课本上的古文,居然又逐字逐句的读了一遍。更加没有想到的是,曾经觉得枯燥无味的《师说》,居然读的很是感慨。在这次重读之前,早已忘了这篇文章都写了什么,甚至都忘了文章和韩愈的关系。记忆中的韩文公也只剩下那句“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今日重读,心生感动。
韩大人,既然因缘际会,就容我简单解一下您的这篇文章。
原文如下,读出来最佳。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ou4)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一开篇,韩愈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是师的应然,三件事:传道、授业和解惑。但是在后面他马上提出了三件事中的重点,就是人生在世,孰能无惑?所以解惑是师的重中之重。师的应然是如此,那么所以然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我得说韩大人这句写的漂亮,师的所以然是什么呢?明白无误,那就是无论老幼贵贱,只要道存在于哪里,师就是哪里。这和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说的是一件事。在亚里士多德的文义里,师是一个名。在韩愈的文义里,师,是道或者说真理的承载者,有了道,才能真正的解惑。所以他们俩说的是一件事——道(或者说真理)才是追随和学习的关键。
然后韩愈开始感叹“师道之不传久矣”。你看这里出现了两个“道”,一个是师承载的可以去传授的解惑的“道”,一个是从师之道。韩愈在这篇文章里并没有展开前者,重点痛惜的是后者。所以韩愈说,古之人,自己已经很接近圣人了,还要孜孜以求师问焉。今天的愚人,离圣人那么远,却不肯虚心求教。所以古之圣人愈加是圣人,而更可慨叹的是今天的愚人更加的愚了。“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爱自己的孩子,给他选择老师,可是到了自己这里,却觉得向别人学习是一种羞耻,这实在是大迷惑啊。韩愈一句话,便道出了父母们无法让自己孩子信服的关键所在,这样的情势,却是古今同然。
然后,话锋一转,韩愈又谈到了老师的现状,对应了他开篇的师的定义。如今那些童子的老师,不过是教写断句认字罢了。怎么当得上是个“师”呢,不要忘了,师的所以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啊!学了知识却丢了大道,这不是“小学而大遗”吗?韩愈在痛心教育的不对,不够,不好!然后后面韩愈更加痛心的是师道之不传,当是时,从师之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这些地位低贱的人都不耻于互相学习,但是士大夫们“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道在这些人那里没有的了。
接着韩愈提到了圣人,提到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实这段里,他最想讲的是什么呢?是圣人缘何成圣吗?我想不是,他最想讲的,其实一直是学习的精神。师道之不存,哪里不存了呢?是知识不存是礼仪不存了吗?不是。是不论对方高低贵贱能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不存了。读到这里我真的心生感慨,其实,向高和贵的人学习,并不难。人多多少少都是在被标签和权威左右,习惯使然。但是向“低贱”学习却难了,过了而立之年,望向同辈的人,常看到的是盛气凌人的姿态,自以为是的语气。有的时候跳出自己所处的年龄层,往前看,看到那些九零后零零后,他们身上的锐气,那种少年不可欺的骨气,真是可爱,这是自己曾有过的,要学习才能回来。再跳出自己所处的时代,往回看,会看到经典在书架上闪光,那些不曾有过的,都在等待自己不耻下问。韩愈慨叹学习精神的不在,而这种不在,人过中年尤甚,我常常想30-50这个年龄段是人做出成绩的一个阶段,却也是最固执最不可理喻的一个阶段,读这里简直是看韩大人批判我们,虽然我们不是士大夫。
最后的一段,韩愈说出了他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的原因,因为有一个十七岁名叫李蟠的小朋友,他喜欢古文,韩愈觉得特别欣慰,所以写了这篇文章来鼓励和劝诫他。这个目的一下子让这篇文章特别温暖,也正是重读时觉得有点感动的地方。但凡一个人有点精神追求,总是会对身处的时代不满。韩大人就是如此,他对现世不满,他感叹师道之不存,讽刺那些士大夫“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读前两段的时候我脑袋里似乎闪出了一个愤世嫉俗的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形象,然而这些都不是他写文章抱怨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有这么一个小朋友,他还年轻,不拘于时代,来向我学习。那些老朽的士大夫们,影响不了,无能为力了,我韩愈就放弃好了。但是这世上还有年十七的李蟠,他还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有望接续古之道。我想这种期冀的感情,非为人师为人父母后不能有,韩愈写这篇文章时候34岁,对于古人来讲,已经太不年轻了。但是李蟠,他不一样,还有大把的时间,这个未来的无限可能性真是莫大的欣慰与希望。
我不知道韩大人都教了些什么教的怎么样,但是他给李蟠写这篇文章,着实诚意拳拳,那种期待的心情,我们在很多父母老师的目光中见过。如今轮到我们,这种心情,也是有了。而且这篇的文章,我也当是写给我们的。从师之道,我们也要传的对不对。在学习这件事上,倒是人人平等。
韩文公,你文中说的,学生今日作文以谨记谨记。
-
一个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6-11-09 16: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