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残剧让我很焦虑
我是一个热衷怀旧的人,这一点上我从来不否认。发呆、思考、写作、聊天,我觉得最美好的主题永远都是回忆往事。我想这源于我有一个“自动净化”的记忆系统,就是说,一件事发生之后,我总习惯性地把美好的部分储存在记忆里,剩余的部分若不是刻骨铭心的痛苦,我都潜意识选择忘记。所以,在我的印象中,十几年前的电视剧电影整体都比今天的强。那时候的悬疑剧是真扣动人心,惊悚片是真吓人,偶像剧是真美好。是的,我就是你身边总在感叹如今不如过去的那类人,虽然不是什么事情都念旧,但至少在对音乐影视的鉴赏眼光上,我承认自己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爱听邓丽君、beyond,爱看老港片、90年代初的tvb、还有第五代导演为人津津乐道的那几部老片子。
如今随便上一下微博,各式各样的营销炒作、热搜话题、网红撕逼……我不自觉会产生一种狂躁不安的不适感。然后我翻开纽约时报和WSJ读新闻,这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这个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连别人写出来的白纸黑字的新闻都读已经不懂了,顿时无限惶恐。打开朋友圈和FB,今天这个朋友去了波拉波拉度假,明天那个去了巴黎喝咖啡……而我还在每天两点一线地奔命,又禁不住自怜自艾一番。经过仔细审视,我发现自己还能引领尖端的地盘真的没了,只有每天翻开几部电影电视剧,然后跟着男女主角痛哭流涕和喜笑颜开,为生活添几分色彩。
可尴尬的是,现在的电视剧狗血太猛,而我晕血。尽管我不停催眠自己把逻辑思考的能力暂时忘记,不去理会剧情是否合理,但很多时候还是被当头一盆狗血泼得狼狈不堪。我就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一个整天世界新闻都读不懂、脑子里不装世界只装情情爱爱的女生,一个在多媒体社会还仍然坚持不懈关注电视行业的残余观众群都会嫌弃当代电视剧呢?且不谈高大上的专业市场调研和群体数据研究,就说一部电视剧做出来要经历多少人的手?难道这里面都没有人觉得男女主角就为个“假结婚”一句话的事磨叽三十多集,即使是对于言情剧也太矫情了吗?难道没有人觉得让女主像琼瑶剧那样一会儿眼瞎一会又治愈实在太过分了么?难道没有人发现男主都太过富得流油太过料事如神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句,导演,男人除了霸道总裁,普通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上进努力、自食其力、有臭毛病、也有责任心的男人也是值得爱的;而女人除了傻白甜和坏女人,这世上更多的女性其实是复杂生物,她们秉持着聪慧又倔强、善良又自私、虚荣又努力的做人标准?
十几年前,我看了一部偶像剧叫《像雾像雨又像风》,爱上了里面的安琪、阿莱、子坤和心雨。去年年初,我看了一部偶像剧叫《何以笙箫默》,黑上了给海归抹黑的赵默笙和她的扮演者唐嫣。前几天,我又看了一部偶像剧叫《大好时光》,恨上了痴迷于塑造单面角色、拷贝琼瑶阿姨经典桥段的编剧。每次看完偶像剧我都会翻来覆去,夜不能寐,过去是少女心作祟,夜晚花痴自己变成安琪那样高冷美艳的女纸被阿莱那样的汉纸呵护着深爱着……如今是强迫症犯病,夜晚总回想那些劣质的镜头和狗血的剧情以及某些演员尴尬的演技,恨不能自己能跳进镜头里去指挥他们重来几条。
每次我跳出来客观自我观察的时候都感到很焦虑,你想想这世界上每天多少人在进步?一早乘地铁上班,我周围都有至少70%的人人手一书在充电,而我基本在给手机放电;到了办公室开例会,总有几个同事好像都有如神助每天工作成果奇佳,老板望着我一脸嫌弃的表情总是浮现在我夜晚的噩梦中;到了晚上,隔壁的小男孩每晚都会弹一段难度更难的钢琴曲,并且越弹越好,而我却不变地每晚在家看一段偶像剧,质量却是越来越low。这件事情本身让我很焦虑。一个人的艺术天赋是上帝给的,而艺术鉴赏能力是后天培养的。隔壁弹钢琴的Tommy每天接受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熏陶,屁大点儿的小孩天天张口闭口梦想是成为巴赫。而我每天守着那点电视剧,想的就是改变一下国剧狗血质量。我们俩都是空想,可你对比一下这空想的质量!你说我这天天喂自己吃地沟油配三鹿奶粉的,怎么跟别人天天消耗有机蔬菜和优质蛋白的人竞争?地沟油配三鹿也就算了,谁让我口味重吃不来健康沙拉呢?可问题是这地沟油越来越脏,奶粉也越来越毒……十几年前,我梦想着自己和一个优质硬汉坠入爱河。现在我梦想着去帮助一群扶不起的阿斗。照这样的趋势,再过两年,我的梦想就是要嫁给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了!我能不焦虑嘛?!
而其实客观地说,大多数的观众和我应该是一种心态:一方面对影视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对自己的观影水平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也偶尔看看美剧,大学那几年还疯狂地追过好几部英美剧集,那质感真的不一样,可最终兜兜转转好几年,突然伤心地发现还是对说着正宗普通话的国剧有甩不掉的情感。我把这种情感理解为民族和文化的命数,在DNA里的东西。而我这种因为脑残剧过多而产生的焦虑,实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态。每次我一抱怨,我一姐们儿就会毫不留情地说我是单身太久,命里缺男人导致的。
据她的理论,一个正常的独立女性,生活自理,经济独立,颜值正常,时不时有男人邀约的话,就说明这个女人活得够闲了,这时候她需要加一个人到生活中来搞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操心。如果这个时候她还固执地不接受任何邀约,拒绝进入共同制造狗血的人生阶段,那她必然就会搜索其他事情来操心,用其他爱好来填补爱情空窗,然后导致女性荷尔蒙骤减,最后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真男人”。
我一直说她危言耸听,可近来看完脑残剧之后这种源源不断的焦虑让我相信,我或许正在可悲地经历她口中这个危险的蜕变。可现在问题是,我完全没有对这种蜕变的恐惧!如果没有能拔出我的紫青宝剑的人,我一个好好的自给自足知识女青年,干嘛要搞得跟个狼女一样到处觅食呢?比起“变男人”,我更害怕“变怨妇”。尽管看了这么多脑残剧,深谙《大话西游》的爱情观早已过时,可在这一点上,我却半分改变都受不得。精神洁癖也好,古板老旧也好,我认了。所以这样看来,为脑残剧焦虑似乎是我的命数,还能怎么办呢?
如今随便上一下微博,各式各样的营销炒作、热搜话题、网红撕逼……我不自觉会产生一种狂躁不安的不适感。然后我翻开纽约时报和WSJ读新闻,这世界的各个角落每天都在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我这个还停留在上个世纪的人,连别人写出来的白纸黑字的新闻都读已经不懂了,顿时无限惶恐。打开朋友圈和FB,今天这个朋友去了波拉波拉度假,明天那个去了巴黎喝咖啡……而我还在每天两点一线地奔命,又禁不住自怜自艾一番。经过仔细审视,我发现自己还能引领尖端的地盘真的没了,只有每天翻开几部电影电视剧,然后跟着男女主角痛哭流涕和喜笑颜开,为生活添几分色彩。
可尴尬的是,现在的电视剧狗血太猛,而我晕血。尽管我不停催眠自己把逻辑思考的能力暂时忘记,不去理会剧情是否合理,但很多时候还是被当头一盆狗血泼得狼狈不堪。我就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我一个整天世界新闻都读不懂、脑子里不装世界只装情情爱爱的女生,一个在多媒体社会还仍然坚持不懈关注电视行业的残余观众群都会嫌弃当代电视剧呢?且不谈高大上的专业市场调研和群体数据研究,就说一部电视剧做出来要经历多少人的手?难道这里面都没有人觉得男女主角就为个“假结婚”一句话的事磨叽三十多集,即使是对于言情剧也太矫情了吗?难道没有人觉得让女主像琼瑶剧那样一会儿眼瞎一会又治愈实在太过分了么?难道没有人发现男主都太过富得流油太过料事如神么?为什么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一句,导演,男人除了霸道总裁,普通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上进努力、自食其力、有臭毛病、也有责任心的男人也是值得爱的;而女人除了傻白甜和坏女人,这世上更多的女性其实是复杂生物,她们秉持着聪慧又倔强、善良又自私、虚荣又努力的做人标准?
十几年前,我看了一部偶像剧叫《像雾像雨又像风》,爱上了里面的安琪、阿莱、子坤和心雨。去年年初,我看了一部偶像剧叫《何以笙箫默》,黑上了给海归抹黑的赵默笙和她的扮演者唐嫣。前几天,我又看了一部偶像剧叫《大好时光》,恨上了痴迷于塑造单面角色、拷贝琼瑶阿姨经典桥段的编剧。每次看完偶像剧我都会翻来覆去,夜不能寐,过去是少女心作祟,夜晚花痴自己变成安琪那样高冷美艳的女纸被阿莱那样的汉纸呵护着深爱着……如今是强迫症犯病,夜晚总回想那些劣质的镜头和狗血的剧情以及某些演员尴尬的演技,恨不能自己能跳进镜头里去指挥他们重来几条。
每次我跳出来客观自我观察的时候都感到很焦虑,你想想这世界上每天多少人在进步?一早乘地铁上班,我周围都有至少70%的人人手一书在充电,而我基本在给手机放电;到了办公室开例会,总有几个同事好像都有如神助每天工作成果奇佳,老板望着我一脸嫌弃的表情总是浮现在我夜晚的噩梦中;到了晚上,隔壁的小男孩每晚都会弹一段难度更难的钢琴曲,并且越弹越好,而我却不变地每晚在家看一段偶像剧,质量却是越来越low。这件事情本身让我很焦虑。一个人的艺术天赋是上帝给的,而艺术鉴赏能力是后天培养的。隔壁弹钢琴的Tommy每天接受莫扎特、贝多芬、肖邦的熏陶,屁大点儿的小孩天天张口闭口梦想是成为巴赫。而我每天守着那点电视剧,想的就是改变一下国剧狗血质量。我们俩都是空想,可你对比一下这空想的质量!你说我这天天喂自己吃地沟油配三鹿奶粉的,怎么跟别人天天消耗有机蔬菜和优质蛋白的人竞争?地沟油配三鹿也就算了,谁让我口味重吃不来健康沙拉呢?可问题是这地沟油越来越脏,奶粉也越来越毒……十几年前,我梦想着自己和一个优质硬汉坠入爱河。现在我梦想着去帮助一群扶不起的阿斗。照这样的趋势,再过两年,我的梦想就是要嫁给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了!我能不焦虑嘛?!
而其实客观地说,大多数的观众和我应该是一种心态:一方面对影视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方面对自己的观影水平也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也偶尔看看美剧,大学那几年还疯狂地追过好几部英美剧集,那质感真的不一样,可最终兜兜转转好几年,突然伤心地发现还是对说着正宗普通话的国剧有甩不掉的情感。我把这种情感理解为民族和文化的命数,在DNA里的东西。而我这种因为脑残剧过多而产生的焦虑,实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心态。每次我一抱怨,我一姐们儿就会毫不留情地说我是单身太久,命里缺男人导致的。
据她的理论,一个正常的独立女性,生活自理,经济独立,颜值正常,时不时有男人邀约的话,就说明这个女人活得够闲了,这时候她需要加一个人到生活中来搞出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来操心。如果这个时候她还固执地不接受任何邀约,拒绝进入共同制造狗血的人生阶段,那她必然就会搜索其他事情来操心,用其他爱好来填补爱情空窗,然后导致女性荷尔蒙骤减,最后变成一个“忧国忧民”的“真男人”。
我一直说她危言耸听,可近来看完脑残剧之后这种源源不断的焦虑让我相信,我或许正在可悲地经历她口中这个危险的蜕变。可现在问题是,我完全没有对这种蜕变的恐惧!如果没有能拔出我的紫青宝剑的人,我一个好好的自给自足知识女青年,干嘛要搞得跟个狼女一样到处觅食呢?比起“变男人”,我更害怕“变怨妇”。尽管看了这么多脑残剧,深谙《大话西游》的爱情观早已过时,可在这一点上,我却半分改变都受不得。精神洁癖也好,古板老旧也好,我认了。所以这样看来,为脑残剧焦虑似乎是我的命数,还能怎么办呢?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