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海街日记》这部片子有些日子了,但其中的情节和气氛总感觉一直围绕在脑海和身边。总的来说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想来想去还是要写点东西来讲一讲它,这算是一篇有关它的影评或是随笔吧。这篇文章剧透与否并不重要,我觉得看完了它也许会激起你对《海街日记》的兴趣。这部日记一般风格的电影就算已经知道了结局还是会想要细细看一遍。
背景里咸咸的海浪声伴着长泽饰演的二姐瘦瘦的背影缓缓拉开了这部电影的序幕。讲述的故事其实是平凡而简单的,三个二几岁的姐妹在在父亲去世之后将与自己同父异母的未成年妹妹接来镰仓同住。有人说这是一部家庭伦理片,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在家庭生活和自己的感情生活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父亲的多次出轨,大姐一直作为已婚医生的“情人”,二姐屡次被小男友利用,街坊邻居的遗产问题。这些仿佛都构成成了所谓国产伦理片的要素,但是影片没有向这一方向发展。相反的,我觉得这是一部家庭生活电影,导演是枝裕和将擅长的主题——日本家庭发挥到了一种境界。我觉得如果从“菊与刀”的日本文化角度来分析,那么这绝对是一部标准的“菊”类日本文化主题电影。剧中没有非常突出鲜明的首要矛盾,没有了不得的成就,相反充满了知足谦恭的味道。是小妹铃对于姐姐们的感谢与羡慕,是大姐对母亲的不满和理解,是一家人对梅子酒的热爱…整部电影故事有起伏却不曲折,紧凑而不拖沓,情感也饱满细腻。导演对于故事情节的把握和影像的处理都造就了这部电影美的享受。
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生活的浓郁气息、生活的美。电影的色调是淡淡的蓝,就像是你回忆家庭生活时脑海中会浮现的光影效果一般。既贴合了《XX日记》这样的电影标题,又将淡淡的海水味带了进来。如果取名叫“海街手账”我倒觉得不那么贴切了,手账里的装饰太多,少了“日记”二字的简单和更多的文学魅力。电影中始终没有出现主人公写日记或是日记本这样日记类作品中的常见桥段。导演将整部影片作为日记中一天天记录的生活缓缓讲述出来,电影即是日记里的影像文字,不着痕迹而又耐人寻味。
影片里我最喜爱的的就是影片中食物的表现,如同影片的暗线推动故事而又得益于故事。如果你对于《小森林》这样大篇幅讲解美食制作的电影有些审美疲劳,那么《海街日记》里有关美食的部分绝对是影片中的精华。里面没有特别对于食物制作的镜头,而是让食物出现在生活中。吃午饭时,千佳自然地向小妹铃聊起这鱼糕咖喱以前外婆常做。千佳说两个姐姐对这个咖喱并不特别喜欢,但自己总想要尝一尝。铃也将自己关于小沙丁鱼盖浇饭的秘密与她分享,告诉千佳这是爸爸生前给她常做的午饭。一个简单的片段,将两人自己关于食物的特殊记忆相互呼应。我始终觉得食物是味道的载体,而味道又总依附于记忆储存在大脑。无论是香田一家由55岁高龄梅树做出的梅酒,还是海猫食堂里香香的炸竹夹鱼,亦或是爸爸做出的简单鱼肉盖饭。导演让食物带着家的味道融入记忆之中,再由食物将这些情感流露出来。吃饭在亚洲文化里有着联络和维护家庭情感的特殊意义和地位。影片中小妹铃随着三位姐姐去吃海猫餐厅,就预示着四姐妹今后在关于食物上开始有了共同点,也是四人共同记忆的开始。本片并不是一部美食电影却恰到好处地运用食物的特殊属性,将它与家庭与情感联系在一起。饮食之味流于舌尖存于记忆,无论走到哪里这相同的味道都会把你带回到过去。就像是家庭,无论如何一座老房、一盏灯光、四个姐妹,这样的情感扎根于心底。
对于《海街日记》里的人设会让人不由地想到了李安的《饮食男女》,这两部片子既相同又不同,可以说有点“英雄所见略同”的味道。只不过,《海街日记》里父亲这样一个人物形象从未出现却是四人相互联系的纽带。影片中也出现了死亡的话题,不过与沉重但也足以引发对生活的思考。可以说这个故事在情感的处理和矛盾的处理上恰到好处,将表现的视角停留在家庭的高度,生活的高度。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没有了不起的爱恨情仇;有的是属于一家人之间的的日常。大姐与母亲间的口角在一坛外婆酿的梅子酒里溶解;大姐与二姐的争执在与浴室蟑螂的斗争中消散;大姐和小妹铃的心结在厨房升起的炊烟中解开。我觉得这就是这部影片奇妙的地方,向你毫无保留的展开生活,让你你绝不会对生活感到厌倦。
最后的镜头是姐妹四人在沙滩沿着海岸线有说有笑地走着,这是影片的结尾但不是日记的结尾。她们四人的生活还将继续,亦如我们。在这个飘雪不想出门的寒冬,窝在被子里的你看完《海街日记》也许就会选择推开窗伸手去迎接飘落的雪花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