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自己的心硬起来?
我从小觉得自己心软,现在觉得自己心硬起来了。这转变,要归功于接触过的女人。
如何转变呢?当我看她做事说话看得足够多了,当我突然发现一把钥匙出现在自己的手心,眼前的她心里的一切忽然清楚起来,有的像古堡拉开了窗帘,有的像两室一厅拉开了窗帘,有的像酒店公寓拉开了窗帘,有的像农舍大宅拉开了窗帘,有的像公共汽车拉开了窗帘……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而且真的能够成系统。
女同事A失恋了。哭。面霜涂得像尸体。我不好说什么风凉话。我知道她的难处只在于出手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爱,是一个心理机制,转起来就要转下去,就像美国人最爱玩儿的一大串机巧连击。
女同事B在三个男人间选来选去。我说:你这是炒股票。她说:你好像幸灾乐祸。还有比这样的女人更可怕的吗?还有比女人的这一点更可怕的吗?我说:oyeah!
女同事C同时和两个男人交往,她说自己只爱一个,但另一个更爱她,而且更有诚意。结果那两个男人联系上了,追求者让被爱者离开,被爱者闹脾气,她忙着安抚。估计她会继续心满意足地忙着周旋吧,竞争上岗不太恰当,危机意识还是贴切的。谁知道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女同事D说起自己的初恋,兴奋地赞叹“哎呀,我耽误了人家十年!”,我立即想起自己的初恋,“十年”,我觉得毛骨悚然,自己怎么不早点看到这些呢?
女同事E历数“与自己有过感情纠葛的人”,我听了一个小时,然后仔细地问:你觉得你特别惦记过谁吗?
“没有。”
“就是,想起他就高兴,就心急,嘀咕,恨不得马上见到?”
“没有。”
“好样的。”
“但我一直在寻找啊,我要看他们谁是可以让我继续和他发展的,我可能才让自己走到那一步。到那时也许我会吧……不过这些人都不靠谱。”
最好的揣测,是她在寻找一个目标,好将自己的一大串机巧连击送给他,然后他就得呆呆地看着这一大串机关走完,一旦打断就是满地狼藉。
女人情感的优越或强大,不是说情感丰富、细腻、长久、平稳、有鉴别力,而是说她可以像掀开关、旋音量一样控制自己的情感。这男人绝对比不了。但男人又不能逃走,放弃女人,或者都男人内部解决,这不现实。所以,男人要么靠钱,要么靠理智,否则无法招架。
“男人的钱,不就是让女人骗的吗?”
“别跟我谈感情,我没有感情。”
事情果真这么糟糕吗?当然不是。还是有纯洁真挚的爱情的。
“幼稚青竹”,这是一位朋友发明的词汇吧,我十分喜爱。它指出了发生美好爱情的两大必须条件,年龄上的幼稚,和心灵上的幼稚。一同成长的男女才可能契合,成年之前的心灵还不太有芥蒂,人格面具还没有成型,脸皮还薄,心还无壳。进入彼此的内心深处是比较可能的。大学毕业之后,完蛋,九成五的机会都干涸了,世道就是如此残忍。
还有一个很令我气愤的现象,就是很多未成年人,看一些书,肥皂剧,鸡汤文,结果被教坏了。很多傻叉老女人写些昏头昏脑的日记,自述是受了某某作家的感染(尤其法国人居多),感觉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是多么深沉,良言劝世,无限凄婉。在我看来,就像那些将成功学的人,你有什么理由相信他讲的呢?学,还不跟着开心幸福的人学?所有倒爱情苦水的人都是不懂爱情的人。
豆瓣里这样的文字实在太多了,真不知道他们哪一点显得有说服力。也许年轻人明显偏好哀伤的东西,因为动物更重视危险的信号,相比于快乐的信号。大傻逼教出来越来越多的小傻逼。而大傻逼们都是法国人交出来的。对法国人什么都可以学,唯独和脑子沾边的除外。
如何实现“幼稚青竹”?
很简单,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忘掉一切利益权衡,跳下去,即使对方没接住,我也保证你摔不死。假如你已经是社会人了,我就没招儿可支了。
不是我不懂成年人的爱情,而是这东西已经无法横向比对和传授了。
成年人有两种,一种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另一种是愿意改变自己的。
对于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成年人,他们心中发生的爱情,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复制,美其名曰“寻找”,米兰昆德拉所谓“抒情”,“诗人”,都是在说这类事情。他们是在找自己心目中一个理想的模型,期望与自己完全契合,这从理论上就是不能的,因为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从概率上看他注定找不到那完美的匹配物。他们这样的坏处是,总会有矛盾产生,而且无法消弭,导致紧张甚至分离。而好处,也正是这紧张和分离,这样他可以找新的,一个又一个,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其根本动因在于留下更多的后代。这是进化上的一种策略。情感,就像生殖器一样,只是实现遗传的一个手段。我爱你时与你结合,我不爱你时离你而去,但孩子留下了。爱,孩子,离开;爱,孩子,离开;爱,孩子,离开……完美的复制机器。他在这不断复制的过程中,眼睛始终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一旦他审视自己就会茫然无措,因为他更惧怕的是改变自己,所以干脆不要看。肯定自己要通过对方的嘴,否定自己是不被接受的。这其实很可怜。
对于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事情就变得有点复杂和危险了。因为他总要面对新的状态,还要设法吸收进自己的头脑,他不知道明天自己会在何处,他也需要安全感和自信,这安全感和自信从何而来呢?读书,找古人参考;思考,理性、科学是明晰的,是开放的,是承认自我仍未完成的。理性、科学的核心不在与那些知识所得,而在于方法和态度,“教为了不教”。将理性、科学的方法执行下去,承认自己是零,一切从零开始,每一次所得都是向上的,都是多了一点,就都是好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同化进人的头脑,这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和可开心的地方。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改变你自己,是你为改变世界而唯一能做的事情。——维特根斯坦
认识你自己,只能靠你自己认识你自己。——trortd(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打自己脸先#)
如何转变呢?当我看她做事说话看得足够多了,当我突然发现一把钥匙出现在自己的手心,眼前的她心里的一切忽然清楚起来,有的像古堡拉开了窗帘,有的像两室一厅拉开了窗帘,有的像酒店公寓拉开了窗帘,有的像农舍大宅拉开了窗帘,有的像公共汽车拉开了窗帘……一切都可以解释了,而且真的能够成系统。
女同事A失恋了。哭。面霜涂得像尸体。我不好说什么风凉话。我知道她的难处只在于出手的是对方而不是自己。爱,是一个心理机制,转起来就要转下去,就像美国人最爱玩儿的一大串机巧连击。
女同事B在三个男人间选来选去。我说:你这是炒股票。她说:你好像幸灾乐祸。还有比这样的女人更可怕的吗?还有比女人的这一点更可怕的吗?我说:oyeah!
女同事C同时和两个男人交往,她说自己只爱一个,但另一个更爱她,而且更有诚意。结果那两个男人联系上了,追求者让被爱者离开,被爱者闹脾气,她忙着安抚。估计她会继续心满意足地忙着周旋吧,竞争上岗不太恰当,危机意识还是贴切的。谁知道能坚持多长时间呢。
女同事D说起自己的初恋,兴奋地赞叹“哎呀,我耽误了人家十年!”,我立即想起自己的初恋,“十年”,我觉得毛骨悚然,自己怎么不早点看到这些呢?
女同事E历数“与自己有过感情纠葛的人”,我听了一个小时,然后仔细地问:你觉得你特别惦记过谁吗?
“没有。”
“就是,想起他就高兴,就心急,嘀咕,恨不得马上见到?”
“没有。”
“好样的。”
“但我一直在寻找啊,我要看他们谁是可以让我继续和他发展的,我可能才让自己走到那一步。到那时也许我会吧……不过这些人都不靠谱。”
最好的揣测,是她在寻找一个目标,好将自己的一大串机巧连击送给他,然后他就得呆呆地看着这一大串机关走完,一旦打断就是满地狼藉。
女人情感的优越或强大,不是说情感丰富、细腻、长久、平稳、有鉴别力,而是说她可以像掀开关、旋音量一样控制自己的情感。这男人绝对比不了。但男人又不能逃走,放弃女人,或者都男人内部解决,这不现实。所以,男人要么靠钱,要么靠理智,否则无法招架。
“男人的钱,不就是让女人骗的吗?”
“别跟我谈感情,我没有感情。”
事情果真这么糟糕吗?当然不是。还是有纯洁真挚的爱情的。
“幼稚青竹”,这是一位朋友发明的词汇吧,我十分喜爱。它指出了发生美好爱情的两大必须条件,年龄上的幼稚,和心灵上的幼稚。一同成长的男女才可能契合,成年之前的心灵还不太有芥蒂,人格面具还没有成型,脸皮还薄,心还无壳。进入彼此的内心深处是比较可能的。大学毕业之后,完蛋,九成五的机会都干涸了,世道就是如此残忍。
还有一个很令我气愤的现象,就是很多未成年人,看一些书,肥皂剧,鸡汤文,结果被教坏了。很多傻叉老女人写些昏头昏脑的日记,自述是受了某某作家的感染(尤其法国人居多),感觉自己对爱情的认识是多么深沉,良言劝世,无限凄婉。在我看来,就像那些将成功学的人,你有什么理由相信他讲的呢?学,还不跟着开心幸福的人学?所有倒爱情苦水的人都是不懂爱情的人。
豆瓣里这样的文字实在太多了,真不知道他们哪一点显得有说服力。也许年轻人明显偏好哀伤的东西,因为动物更重视危险的信号,相比于快乐的信号。大傻逼教出来越来越多的小傻逼。而大傻逼们都是法国人交出来的。对法国人什么都可以学,唯独和脑子沾边的除外。
如何实现“幼稚青竹”?
很简单,在你还年轻的时候,忘掉一切利益权衡,跳下去,即使对方没接住,我也保证你摔不死。假如你已经是社会人了,我就没招儿可支了。
不是我不懂成年人的爱情,而是这东西已经无法横向比对和传授了。
成年人有两种,一种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另一种是愿意改变自己的。
对于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成年人,他们心中发生的爱情,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复制,美其名曰“寻找”,米兰昆德拉所谓“抒情”,“诗人”,都是在说这类事情。他们是在找自己心目中一个理想的模型,期望与自己完全契合,这从理论上就是不能的,因为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从概率上看他注定找不到那完美的匹配物。他们这样的坏处是,总会有矛盾产生,而且无法消弭,导致紧张甚至分离。而好处,也正是这紧张和分离,这样他可以找新的,一个又一个,与更多的人发生关系,其根本动因在于留下更多的后代。这是进化上的一种策略。情感,就像生殖器一样,只是实现遗传的一个手段。我爱你时与你结合,我不爱你时离你而去,但孩子留下了。爱,孩子,离开;爱,孩子,离开;爱,孩子,离开……完美的复制机器。他在这不断复制的过程中,眼睛始终盯着对方,而不是自己。一旦他审视自己就会茫然无措,因为他更惧怕的是改变自己,所以干脆不要看。肯定自己要通过对方的嘴,否定自己是不被接受的。这其实很可怜。
对于愿意改变自己的人,事情就变得有点复杂和危险了。因为他总要面对新的状态,还要设法吸收进自己的头脑,他不知道明天自己会在何处,他也需要安全感和自信,这安全感和自信从何而来呢?读书,找古人参考;思考,理性、科学是明晰的,是开放的,是承认自我仍未完成的。理性、科学的核心不在与那些知识所得,而在于方法和态度,“教为了不教”。将理性、科学的方法执行下去,承认自己是零,一切从零开始,每一次所得都是向上的,都是多了一点,就都是好的,世界一点一点的同化进人的头脑,这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和可开心的地方。
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
改变你自己,是你为改变世界而唯一能做的事情。——维特根斯坦
认识你自己,只能靠你自己认识你自己。——trortd(哈哈哈哈哈哈哈哈!#打自己脸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