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与马斯洛需求理论——读《穆斯林的葬礼》
啃了几天,终于看完这本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号称有五十万字,看的眼干、眼涩、眼疲劳,看完的感受要是浓缩成一句话那就是张爱玲说的:同学少年都不贱!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很是新颖,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最后交融在一起,一条线索交代现在是这样,另一条线索回答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弄清这本书的人物关系非常重要,像我这种看小说每当看到一个人名就一定拿笔记下的人,就是怕人物关系搞混淆,就像看场电影中途上了个厕所回来后发现故事已变得不连贯了,回去重读是痛苦的。
这本书讲的故事主要在三代之间:
第一代有梁玉清(珍奇斋创始人)、蒲绶昌(汇选斋创始人)、土罗耶定(穆斯林教徒)。
第二代有韩子奇(奇珍斋老板,故事里男一号)、梁玉璧(男主的妻子)、梁冰玉(梁玉璧的妹妹也是男主的另一个妻子)、姑妈(战火中丧夫丧子的穆斯林回回)、沙蒙哼特(英国人,玉器爱好者)
第三代人物有韩新月(韩子奇之女)、楚雁潮(北大班主任)、郑晓京、罗秀竹、谢秋思、韩天星、荣桂芳、陈淑彥,第四代只提了下名字没有故事分别是清萍、结绿。故事主要在三代之间展开。人物关系大概缕清了。
故事发生在明国到文革结束后几年,地点主要在北京和英国。
一、关于事业——找到你的热爱
“你爱上了一样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乐趣,并且不舍的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比什么都重要。”这段话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玉王”之称梁子奇告诉他女儿梁新月的。里面事业有成的人物都是这样践行的,梁亦清、韩子奇、蒲绶昌、沙蒙亨特、楚雁潮甚至梁新月,他们无不是如此,要么视玉如命,要么视自己的专业如命,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甚至在危亡时刻,以此为精神依托,成为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无论有没有受过教育,都不妨害一个人能否成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书并不等于成功,许多没读什么书的人依然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为乐,专研它,最后定能获得成功。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这样才能成功,对即将走上岗位或者已经走上岗位的人来说,一定要时刻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自己即将从事或已经从事的职业。
二、关于爱情——相互需要最重要
这本书的最主要的内容当然是几个人的爱情故事,韩子奇和梁君璧、梁冰玉,梁冰玉和奥利佛,楚雁潮和韩新月,韩天星和荣桂芳、陈淑彥。大概就是韩子奇和梁君璧先结婚生子,后来因战事和小姨子梁冰玉逃难到英国后日久生情,生了小孩就是梁新月;梁天星在印钞厂喜欢同情荣桂芳,其母从中作梗,破坏了他们,最后韩天星和陈淑彥在一起了,陈是他妹妹韩新月的同学;韩新月在北大上学和其年轻班主任楚雁潮恋爱,最后韩新月因病去世,楚雁潮整日在其坟前吹《梁祝》。
当时他们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照应,毫无猜疑,当它的每一声心跳都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悄悄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
其实,我真不认为这个世界有所谓的真正的爱情,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没有谁一定非得和那个谁一定要在一起,在时间和现实面前,这些都是羸弱不堪的,两个人彼此喜欢,固然可遇不可求,如果相爱的两人最后没在一起也是正常,毕竟,爱情得在现实生活中能扎根才能稳定,想起了刘若英在《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的一句话:在相处中的过程中,互相被需要是很重要的事。这里的需要,我认为这种互相需要应该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或者最少应该包括三部分,我们现在大多数失败的爱情应该它只能满足生理需求吧。
这本书的写作手法很是新颖,两条线索交叉进行,一个是过去,一个是现在,最后交融在一起,一条线索交代现在是这样,另一条线索回答为什么现在会是这样。弄清这本书的人物关系非常重要,像我这种看小说每当看到一个人名就一定拿笔记下的人,就是怕人物关系搞混淆,就像看场电影中途上了个厕所回来后发现故事已变得不连贯了,回去重读是痛苦的。
这本书讲的故事主要在三代之间:
第一代有梁玉清(珍奇斋创始人)、蒲绶昌(汇选斋创始人)、土罗耶定(穆斯林教徒)。
第二代有韩子奇(奇珍斋老板,故事里男一号)、梁玉璧(男主的妻子)、梁冰玉(梁玉璧的妹妹也是男主的另一个妻子)、姑妈(战火中丧夫丧子的穆斯林回回)、沙蒙哼特(英国人,玉器爱好者)
第三代人物有韩新月(韩子奇之女)、楚雁潮(北大班主任)、郑晓京、罗秀竹、谢秋思、韩天星、荣桂芳、陈淑彥,第四代只提了下名字没有故事分别是清萍、结绿。故事主要在三代之间展开。人物关系大概缕清了。
故事发生在明国到文革结束后几年,地点主要在北京和英国。
一、关于事业——找到你的热爱
“你爱上了一样东西,愿意用全部心血研究它、掌握它,从中得到乐趣,并且不舍的丢弃它,这就是事业心,比什么都重要。”这段话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玉王”之称梁子奇告诉他女儿梁新月的。里面事业有成的人物都是这样践行的,梁亦清、韩子奇、蒲绶昌、沙蒙亨特、楚雁潮甚至梁新月,他们无不是如此,要么视玉如命,要么视自己的专业如命,并且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甚至在危亡时刻,以此为精神依托,成为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无论有没有受过教育,都不妨害一个人能否成功,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读书并不等于成功,许多没读什么书的人依然能获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以此为乐,专研它,最后定能获得成功。这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一定要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这样才能成功,对即将走上岗位或者已经走上岗位的人来说,一定要时刻问自己是否真的喜欢自己即将从事或已经从事的职业。
二、关于爱情——相互需要最重要
这本书的最主要的内容当然是几个人的爱情故事,韩子奇和梁君璧、梁冰玉,梁冰玉和奥利佛,楚雁潮和韩新月,韩天星和荣桂芳、陈淑彥。大概就是韩子奇和梁君璧先结婚生子,后来因战事和小姨子梁冰玉逃难到英国后日久生情,生了小孩就是梁新月;梁天星在印钞厂喜欢同情荣桂芳,其母从中作梗,破坏了他们,最后韩天星和陈淑彥在一起了,陈是他妹妹韩新月的同学;韩新月在北大上学和其年轻班主任楚雁潮恋爱,最后韩新月因病去世,楚雁潮整日在其坟前吹《梁祝》。
当时他们认为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当两颗心经历了长久的跋涉而终于走到了一起,像镜子一样互相照应,毫无猜疑,当它的每一声心跳都在向对方说我永远也离不开你,那么爱情就悄悄来临,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他们分开。
其实,我真不认为这个世界有所谓的真正的爱情,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个世界没有谁离不开谁,没有谁一定非得和那个谁一定要在一起,在时间和现实面前,这些都是羸弱不堪的,两个人彼此喜欢,固然可遇不可求,如果相爱的两人最后没在一起也是正常,毕竟,爱情得在现实生活中能扎根才能稳定,想起了刘若英在《我敢在你的怀里孤独》的一句话:在相处中的过程中,互相被需要是很重要的事。这里的需要,我认为这种互相需要应该包括马斯洛提出的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或者最少应该包括三部分,我们现在大多数失败的爱情应该它只能满足生理需求吧。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