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路,不只是一条步行街 ——小记我与江汉路的独家记忆
独白
我无数次走过江汉路,昨天的它和今天的它似乎没什么分别。直到离开后才开始回想,我错过了些什么又记住了些什么。
始名于20世纪30年代,有着天下“天下第一步行街”美誉的江汉路据说以1600米的长度称霸全国,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外地人来武汉的必逛之地,也是武汉年轻人逛街购物的首选之地。
如果我问你,提到江汉路你会想到什么?步行街、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沃尔玛、万达影城、西洋建筑、各类美食……这些都可能成为江汉路的标签。每逢节假日,汹涌的人潮从各个地铁口倾泻而出,涌向江汉路的各个方向,因为总有一个标签会是人们追逐的方向。
去年秋天,我住到了江汉路附近的xf姐那里。位于黄陂街的汉来广场,距离江汉路地铁站约十分钟步行,这十分钟要穿过一条街道和一条巷子。我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从另外一些维度感受着繁华之外的江汉路。
以前看王安忆的散文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总觉得书名太抽象,内容似乎也过于琐碎。笔触之细腻如纹理清晰的蝉翼,轻轻跃起的是她对成长与生活的感悟。还有萧红的乡土小说《呼兰河传》,对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白描式的勾勒,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冬日的暖阳撒入心田,也许是太生活化了,似乎就没什么艺术性了。如今才发现,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朴素无华是它的本色,只是以人的经历作为调料,便多了一些味道,甚至变成了宝贵的记忆。
亲情是月半弯
我喜欢自己创造的这个比喻:亲情是月半弯。满月不是可持久的状态,弯月才是。亲情也一样,不管你是否承认,它其实一直都在。
2014年,xf姐在青山,我常跑去蹭饭;2015年上半年,她在光谷,我时常邀她来地大吃喝;2015年下半年,她在江汉路,我因为实习而借住在她那里。难怪表姐会说我就像xf姐的跟屁虫一样,她走哪我跟到哪,偶有吵闹,却形影不离。
去年夏天,暑气难耐,我和xf姐相约去江边吹吹风,那是她第一次去江滩,而我却是第三次去了。水很凉,也很浑浊,轻轻冲刷着脚背,很舒服。而xf姐郁闷的心结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后来,我们又一起坐轮渡去了对岸的司门口。
H的24岁生日在江汉路度过,麻辣的味道淹没了蛋糕的香气,最后只剩下意外端出的长寿面和响遍餐厅的生日歌……
再后来,表弟领着女朋友和我在江汉路见面,吃完饭后漫步江滩……
这就是我、我的亲人与江汉路的故事。
糊汤粉的味道
第一次吃黄陂街上的糊汤粉,就被它深深吸引。粉丝细软、汤汁新鲜,虾仁点缀其间,唇齿间还能品出淡淡辣味,妙不可言。此后,它成了我念念不忘的早餐。离开江汉路,就再也没吃过相同的糊汤粉了。
从江汉路走回住处,途中必经的一条街道叫花楼街,据说是汉口保存时间最长的老街之一,分为前、中、后花楼街。《汉口竹枝词》这样描述花楼街旧景:“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可见花楼街曾经也是繁华之地。
如今的花楼街也是人流、车流如织,只是在江汉路现代商业的映衬下似乎显露出了败象。这里的房子都是待拆迁的,看起来那么旧,街道也不够宽敞,小餐馆、水果店、肉铺、鱼坊、杂货店鳞次栉比地敞开着,还有烤串、烤鸡腿、卤鸭脖的小推车四处游荡,你会看到路上的人要么在讨价还价,要么手上拎着一袋菜,慢悠悠地挑选,你还会看到很多年老的人,还得时不时注意路过的车辆。
这就是花楼街的模样,从清晨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深夜。
我最喜欢的是花楼街上的烤面包,我曾经说过,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没有奶油、没有葡萄干,甜而不腻,温软饱腹,独特的手撕吃法,充满乐趣。奇怪,我在别的地方竟然也一直没有找到这种面包。
老人与窄巷
穿过花楼街,有两条巷子可以选择,都能回到住所。洪益巷和港边巷,都是细细长长的巷子。初次踏入洪益巷时,我竟有一种进入北京胡同般的惊喜感,说是震撼也不为过,因为从繁华的步行街突然跌入老武汉人古朴的小巷,突然间有了巨大的落差。
刷了油漆的木门,暗灰色的岩壁,种满绿植的庭院,窗户般嵌在墙壁上的杂货店,理发店里剃头刀嗡嗡的响声,横七竖八的电线和挂在电线上迎风飘动的衣衫,电动车鸣声驶过,三五行人匆匆走过,这些是小巷不变的风景。
偶尔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搬张凳子坐在自家门前,唠嗑,逗狗,发呆。我有一次路过,还看到有一位老人拿着手机玩欢乐斗地主。
而在汉来广场那边,老年人也不少。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这些地方:楼下搓麻将、打扑克的,跳广场舞的,出门买菜的,楼下晒太阳的,还有唠嗑的。在这样一个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往大的方面想,容易联想到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往小了想,我觉得生活节奏在无形中变慢了。
这些窄巷子与老年人,是老武汉的缩影。也许终将在城建的大刀阔斧中消失,但只要有一个人记住了它们,那就够了。
花楼街的葬礼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个“土馒头”,见到老年人,死亡的感觉似乎更加立体。花楼街、洪益巷、港边巷、汉来广场,就如同一个个张开的瞳孔,捕捉着死亡的讯息,见证生命的离去。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也见证了五位老人的离世。
第一次是惊恐的。那天我下班后回住处,远远就看见摆成一排的花圈,心里咯噔惊了一下,慢慢走近了,发现楼下的电梯周边全都是花圈,只留下一个电梯口供人进出,瞬时,我的脑袋就蒙了,不知道该不该走进去。前后左右四顾无人,我只好硬着头皮冲进了电梯,然后心里开始默念快点上升,回到房间里依然惊魂未定,回想着刚才那毕生难忘的一幕。后来xf姐告诉我,那里的人都是这么祭奠死去的人的。
在我刚住进去的时候,住在xf姐隔壁的是一对老人,据xf姐说,两位老人几乎从不下楼,也很少出门。平时就坐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洗菜做饭,老两口偶尔会在大半夜吵架,儿女过节时才会来看他们。两个月后,听说在婆婆生病住院的空档,大爷不慎摔倒磕到了脑袋,被迟到的儿女送到医院抢救,结果还是走了,办葬礼期间,婆婆因为体病和哀痛一直在医院住着。现在,不知道婆婆痊愈了没有,但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始终空着。这是我第二次见证又一位老人的辞世。我觉得诧异和惋惜,前不久还见过的人,突然之间就没了。
还有一次,就在花楼街热闹的集市上,有老人去了的那一家在自家门前搭建了一个帐篷,帐篷里立着许多花圈,成为闹市中一个特别的存在。花楼街的宽度被占去了接近二分之一,路过的人如看稀奇热闹一般绕道而过,听着从帐篷里传出来的呜咽和号啕,有的人悲悯,有的人无视。
我曾经还看到过一些看起来年过半百的人在为死去的人诵经,声声入耳只觉得悲凉。
集家嘴的服装
其实,花楼街一带也并非全是衰老之态。在靠近集家嘴的民族路上,有享誉整个武汉的布艺大市场、窗帘大世界和万商白马服装交易中心。这里,人潮涌动,完全可以与汉正街品牌大楼的盛况相媲美。
民族路集家嘴是好几路公交的终点站。有一次,我误乘了一辆公交,在集家嘴下了车。看见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在同一家店里我几乎能买到所有口味的瓜子,我怀疑那里离我住的地方还很远,于是就换乘了一辆公交,结果公交绕了远路,只坐了一站就到了。后来才知道,沿着民族路口的大兴路一直走就能回到住的地方。
而在大兴路上,则分布着几家大型的鞋城和很多家鞋店,这里,同样是购物者的天堂。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生活的忙碌与喜悦。我想,我之所以会把它划归到关于江汉路的记忆里面,不仅仅是我住在它附近,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它属于武汉城市印象的一部分。
结语
最后,对于上述我所经历过的和感受过的一切,都会是我关于江汉路的独家记忆。也许它在别人眼中是另一种样子,也许在城市的流变中它正悄悄发生着改变,也许我能解读的只是它的表象,没关系,只要我此时此刻把它拍下来,珍藏在相册里就好。等到若干年后,再翻出来看。
我无数次走过江汉路,昨天的它和今天的它似乎没什么分别。直到离开后才开始回想,我错过了些什么又记住了些什么。
始名于20世纪30年代,有着天下“天下第一步行街”美誉的江汉路据说以1600米的长度称霸全国,是武汉著名的百年商业老街,外地人来武汉的必逛之地,也是武汉年轻人逛街购物的首选之地。
如果我问你,提到江汉路你会想到什么?步行街、大洋百货、王府井百货、沃尔玛、万达影城、西洋建筑、各类美食……这些都可能成为江汉路的标签。每逢节假日,汹涌的人潮从各个地铁口倾泻而出,涌向江汉路的各个方向,因为总有一个标签会是人们追逐的方向。
去年秋天,我住到了江汉路附近的xf姐那里。位于黄陂街的汉来广场,距离江汉路地铁站约十分钟步行,这十分钟要穿过一条街道和一条巷子。我在那里生活了两个月,从另外一些维度感受着繁华之外的江汉路。
以前看王安忆的散文集《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总觉得书名太抽象,内容似乎也过于琐碎。笔触之细腻如纹理清晰的蝉翼,轻轻跃起的是她对成长与生活的感悟。还有萧红的乡土小说《呼兰河传》,对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白描式的勾勒,浓厚的生活气息如冬日的暖阳撒入心田,也许是太生活化了,似乎就没什么艺术性了。如今才发现,生活原本就是平淡的,朴素无华是它的本色,只是以人的经历作为调料,便多了一些味道,甚至变成了宝贵的记忆。
![]() |
亲情是月半弯
![]() |
我喜欢自己创造的这个比喻:亲情是月半弯。满月不是可持久的状态,弯月才是。亲情也一样,不管你是否承认,它其实一直都在。
2014年,xf姐在青山,我常跑去蹭饭;2015年上半年,她在光谷,我时常邀她来地大吃喝;2015年下半年,她在江汉路,我因为实习而借住在她那里。难怪表姐会说我就像xf姐的跟屁虫一样,她走哪我跟到哪,偶有吵闹,却形影不离。
去年夏天,暑气难耐,我和xf姐相约去江边吹吹风,那是她第一次去江滩,而我却是第三次去了。水很凉,也很浑浊,轻轻冲刷着脚背,很舒服。而xf姐郁闷的心结也在不知不觉中打开了。后来,我们又一起坐轮渡去了对岸的司门口。
H的24岁生日在江汉路度过,麻辣的味道淹没了蛋糕的香气,最后只剩下意外端出的长寿面和响遍餐厅的生日歌……
再后来,表弟领着女朋友和我在江汉路见面,吃完饭后漫步江滩……
这就是我、我的亲人与江汉路的故事。
糊汤粉的味道
![]() |
第一次吃黄陂街上的糊汤粉,就被它深深吸引。粉丝细软、汤汁新鲜,虾仁点缀其间,唇齿间还能品出淡淡辣味,妙不可言。此后,它成了我念念不忘的早餐。离开江汉路,就再也没吃过相同的糊汤粉了。
从江汉路走回住处,途中必经的一条街道叫花楼街,据说是汉口保存时间最长的老街之一,分为前、中、后花楼街。《汉口竹枝词》这样描述花楼街旧景:“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可见花楼街曾经也是繁华之地。
如今的花楼街也是人流、车流如织,只是在江汉路现代商业的映衬下似乎显露出了败象。这里的房子都是待拆迁的,看起来那么旧,街道也不够宽敞,小餐馆、水果店、肉铺、鱼坊、杂货店鳞次栉比地敞开着,还有烤串、烤鸡腿、卤鸭脖的小推车四处游荡,你会看到路上的人要么在讨价还价,要么手上拎着一袋菜,慢悠悠地挑选,你还会看到很多年老的人,还得时不时注意路过的车辆。
这就是花楼街的模样,从清晨就已经开始了,一直到深夜。
我最喜欢的是花楼街上的烤面包,我曾经说过,它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味道。没有奶油、没有葡萄干,甜而不腻,温软饱腹,独特的手撕吃法,充满乐趣。奇怪,我在别的地方竟然也一直没有找到这种面包。
老人与窄巷
穿过花楼街,有两条巷子可以选择,都能回到住所。洪益巷和港边巷,都是细细长长的巷子。初次踏入洪益巷时,我竟有一种进入北京胡同般的惊喜感,说是震撼也不为过,因为从繁华的步行街突然跌入老武汉人古朴的小巷,突然间有了巨大的落差。
刷了油漆的木门,暗灰色的岩壁,种满绿植的庭院,窗户般嵌在墙壁上的杂货店,理发店里剃头刀嗡嗡的响声,横七竖八的电线和挂在电线上迎风飘动的衣衫,电动车鸣声驶过,三五行人匆匆走过,这些是小巷不变的风景。
偶尔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搬张凳子坐在自家门前,唠嗑,逗狗,发呆。我有一次路过,还看到有一位老人拿着手机玩欢乐斗地主。
而在汉来广场那边,老年人也不少。他们的身影经常出现在这些地方:楼下搓麻将、打扑克的,跳广场舞的,出门买菜的,楼下晒太阳的,还有唠嗑的。在这样一个老年人相对集中的地方,往大的方面想,容易联想到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往小了想,我觉得生活节奏在无形中变慢了。
这些窄巷子与老年人,是老武汉的缩影。也许终将在城建的大刀阔斧中消失,但只要有一个人记住了它们,那就够了。
花楼街的葬礼
每个人最终的归宿,都是一个“土馒头”,见到老年人,死亡的感觉似乎更加立体。花楼街、洪益巷、港边巷、汉来广场,就如同一个个张开的瞳孔,捕捉着死亡的讯息,见证生命的离去。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也见证了五位老人的离世。
第一次是惊恐的。那天我下班后回住处,远远就看见摆成一排的花圈,心里咯噔惊了一下,慢慢走近了,发现楼下的电梯周边全都是花圈,只留下一个电梯口供人进出,瞬时,我的脑袋就蒙了,不知道该不该走进去。前后左右四顾无人,我只好硬着头皮冲进了电梯,然后心里开始默念快点上升,回到房间里依然惊魂未定,回想着刚才那毕生难忘的一幕。后来xf姐告诉我,那里的人都是这么祭奠死去的人的。
在我刚住进去的时候,住在xf姐隔壁的是一对老人,据xf姐说,两位老人几乎从不下楼,也很少出门。平时就坐在家里看电视、听广播、洗菜做饭,老两口偶尔会在大半夜吵架,儿女过节时才会来看他们。两个月后,听说在婆婆生病住院的空档,大爷不慎摔倒磕到了脑袋,被迟到的儿女送到医院抢救,结果还是走了,办葬礼期间,婆婆因为体病和哀痛一直在医院住着。现在,不知道婆婆痊愈了没有,但他们曾经住过的房子始终空着。这是我第二次见证又一位老人的辞世。我觉得诧异和惋惜,前不久还见过的人,突然之间就没了。
还有一次,就在花楼街热闹的集市上,有老人去了的那一家在自家门前搭建了一个帐篷,帐篷里立着许多花圈,成为闹市中一个特别的存在。花楼街的宽度被占去了接近二分之一,路过的人如看稀奇热闹一般绕道而过,听着从帐篷里传出来的呜咽和号啕,有的人悲悯,有的人无视。
我曾经还看到过一些看起来年过半百的人在为死去的人诵经,声声入耳只觉得悲凉。
集家嘴的服装
![]() |
其实,花楼街一带也并非全是衰老之态。在靠近集家嘴的民族路上,有享誉整个武汉的布艺大市场、窗帘大世界和万商白马服装交易中心。这里,人潮涌动,完全可以与汉正街品牌大楼的盛况相媲美。
民族路集家嘴是好几路公交的终点站。有一次,我误乘了一辆公交,在集家嘴下了车。看见人们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各类商品琳琅满目,在同一家店里我几乎能买到所有口味的瓜子,我怀疑那里离我住的地方还很远,于是就换乘了一辆公交,结果公交绕了远路,只坐了一站就到了。后来才知道,沿着民族路口的大兴路一直走就能回到住的地方。
而在大兴路上,则分布着几家大型的鞋城和很多家鞋店,这里,同样是购物者的天堂。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生活的忙碌与喜悦。我想,我之所以会把它划归到关于江汉路的记忆里面,不仅仅是我住在它附近,而是在某种意义上,它属于武汉城市印象的一部分。
结语
最后,对于上述我所经历过的和感受过的一切,都会是我关于江汉路的独家记忆。也许它在别人眼中是另一种样子,也许在城市的流变中它正悄悄发生着改变,也许我能解读的只是它的表象,没关系,只要我此时此刻把它拍下来,珍藏在相册里就好。等到若干年后,再翻出来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