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谈吃》
记得有一年,北方也如这几天这般干冷,却没有大雪。那时我旅居外省已有半年了,伴着春运的号角我火急火燎的的买了返程的火车票。我安顿在干净快捷的高铁上,风尘不仅沾满了我的周身,亦坚决的巴住火车上巨大的玻璃。让窗外的颜色显出一股颓唐的金黄。
从窗口向外望,一排排细瘦无叶的杨树奔跑着后退,宽广的农田因为冬季的缘故只有一望无际的枯萎。我归心似箭,颓唐的景色成了最好的催眠。待我醒来时,红色的日轮已然沉落下去,轮盘中的汁水被地平线拦腰斩断,汁水四溅飞散以后,霸道的染红了半边天空。
这时,我看见永定门顶着黄澄澄的琉璃瓦顶子招手向我奔来——我已经进到北京城了。
北京的空气里其实有股味儿。这股味儿在干冷橙黄的午后更为深厚。这是一种混合着古老的琉璃瓦和现代的水泥钢筋的混合味道。说不出甜辣,谈不上喜欢,只是在他乡时,总是莫名惦念起这样的味道。
下了高铁,我并不急着回家。拖着一身他乡气,率先走进稻香村。这是一家在北京家喻户晓的点心店。我小时候,妈妈就常带我来这里买吃食。甜咸糕点、五彩斑斓的糖果、甚至酱肉香肠,应有尽有。无论新店还是老店,无论建在老南城还是新北城,它从没有过进步或者倒退。迈进店去,脚下踩的是八十年代流行的白绿相间的地板石。四周扬起的都是最传统的乡音。混合的点心香气四散在店里,我不自觉的收起普通话,说起纯正的乡音。
“烦劳您给我拿几块儿牛舌饼、枣糕、绿豆糕和一快萨琪玛!”
形状各异的点心陈列在落地大玻璃门里头,营业员一律都是操着一口流利北京话的中年妇女,手下麻利,斤两奇准。点心拿纸袋包着,零钱放在小铁盘里,铁盘送进去,点心就递出来。
我提着点心,重新回到喧哗热闹的街上。这条小街的宽度在现在的北京已是很难拿出手了。稻香村对面的“少年宫”一到下课时,此街一定拥堵。顺着小街往东走,北边一家“北平食府”、南边一家西式蛋糕房。再走一会儿,走过鳞次栉比的各色小店铺、走过龙泉胡同,往北一望就是“南来顺”了。这南来顺是北京“老三顺”之一的清真菜馆。北京小吃是出了名的正宗。
隆冬时节,我常和母亲在忙碌的早晨抽空来到这里。点一碗杂碎汤,一碗米粥、一张糖油饼、一块糖火烧,捧着碟子寻觅两张掉漆而稳当的木头椅子坐下来。平静下身心、舒展开腿脚。在寒冷冬日的早晨,坐在布满雾气的玻璃背后尝一口热腾腾的杂碎汤,看一眼小街上忙碌穿行的人。惬意便涌起来了。
和专吃涮羊肉的“东来顺”比,“南来顺”的杂碎汤味道更厚。捧起青花广口的瓷碗,腾起的白色热气里就滚着一股羊膻味儿。和着热气缓缓入口,弹而软烂的羊杂滑入口里。后来加上的韭菜花儿和腐乳的香气率先肆意冲撞在唇齿间,咸烫的汤水吞咽下去,接着爽利的喝上几口,嗓子眼儿就完全疏通开了。放下碗“哈”的长叹一声,马上抓起婴儿拳头一般的糖火烧一咬。羊杂的新鲜滚热和着温软的红糖,一下子唤醒了困倦里的身体。亮着眼睛放下筷子,脱掉沉重的大衣,冬日的身体里散发着太阳的暖融。我和妈妈对视一笑,透过雾气笼罩的玻璃往外看,疾驰奔走的车流也缓慢下来,空无一物的树枝都觉得可爱了。
归家的冬季,我提着稻香村的点心,在回忆里想念东来顺的小吃。匆忙走过它身边,就快到陶然亭公园了。身在冬季里的北京人,都爱滑冰。后海是北京城最有名的冰场。然我们南城人还是更喜欢陶然亭的冰场。这个冬季,我的眼光仍然没有把目光停在陶然亭身上。因是长久思乡的缘故吧,偌大的陶然亭北门边有家不起眼儿的小馆子似乎是比陶然亭公园更值得回味的地方。
这家小馆也是北京小吃店。靠近门口有口大锅,常年熬煮,经久不废。走近一看,黝黑的大锅里炖煮着猪肠、猪肺等等下水。许多外乡人和新北京人常常嗤之以鼻的汤水,我看着却不由得留下口水。
夏天的傍晚,燥热的让人不想开火做饭。我和爸爸趿拉着拖鞋,走上这条小街。从许多年前开始,北京就没有傍晚了。夏天天长,黑夜遮遮藏藏。天刚见深沉,路边小店就拉起一串小彩灯,迫不及待的点亮了整条小街,黑夜就这样逃走了。我一路仰着头,在彩灯的照耀下看道路两旁疯也似的生长,几乎遮掩了小街顶上天空的树枝,却在快要握住彼此的双手时凄然松出一段距离,缝隙中的天空,看得人心惊。
我仰头时,爸爸的大手一直稳稳裹着我的小手,他哼着小曲儿,牵着我走过喧闹的大排档与车流。我根本不看路,并不是因为小街路况良好,而是因为我握着爸爸的手。走着走着,我嗅到了“麻小儿”辛辣的味道。再走一阵,连水泥路也显出一种古老的冰冷时,年轻的小龙虾不甘的退居二线。深深沉着的北京土著味道不声不响的取而代之,沉缓的钩住了我的鼻尖。
拿竹木筷子挑起一根肠子,猛地剁成几段。其他什物也如法炮制。漫烂的夏夜,小店食客络绎不绝。手起刀落,几节肠子完整均匀,毫无停顿。菜刀砍剁声和着街头上的喧哗之音,向量的编织出一种乐曲,是新旧交织的京式乐曲。新近烤好的火烧是闲口儿的。白面、浓香、焦脆、劲道。依旧是大刀阔斧般的砍削,之后一股脑丢进大碗里。放上切好的猪杂、肠子,再倒上滚热的汤汁。上桌后,根据食客个人的口味撒上香菜、腐乳等一些佐料,略加搅拌,一碗卤煮火烧便成形了。
卤煮火烧送到父亲面前时,我要的炒肝儿也来了。白瓷碗儿装着,里面的炒肝儿装的和碗边儿齐平,一路摇摇晃晃却一点儿也撒不出来。粘稠的汤汁红亮鲜艳。蒜粒、肝、肠悬浮在稀而不懈的汤汁中。我加上一些醋,单手捧起碗转着圈儿喝炒肝儿。轻轻吸一口,浓稠的汤汁裹着软而不烂的小块猪肝溜进嘴里。这道可以喝又可以吃的北京吃食,到此为止喝的部分就完成了。略低下碗,筷子一边伸向小凉菜,嘴里一边缓慢的嚼起来。细碎的蒜粒被牙齿挤碎,蒜香如同轰然爆裂的热气球般渗透进略带苦味而又甘甜的猪肝中。也就在这时,米醋的香味横冲直撞闷到鼻梁,我的额上蒸出几颗玲珑的汗。看看对面的爸爸,他的额间也挂着一滴爽利过瘾的汗珠。
这时小店里的电视中,冒出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于谦正在反问:“一天三顿卤煮,骚气不骚气?”
一碗炒肝下肚,不用筷子和勺儿碗也是干净的。秘诀就是转着碗吸炒肝。我翘着二郎腿等待爸爸喝完最后一口二锅头,我们就起身将位子让给后面的客人。他向我伸出手,我却不愿再把我的手藏在他的手心儿,只牢牢握住他的食指。爸爸疑惑的看我一眼,我嘟起嘴:“刚才手心儿里的汗还没散呢!”
撩开门帘,热空气铺面而来。身上因食物而蒸腾出的热汗却在夏风的袭击下四散逃开。小街上依旧红红绿绿,喧嚣甚比刚才。我们父女俩牵着手,趿拉着拖鞋走在小街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车寸步难行,我们一路步行,超越了不知几辆车子。北京街头忙碌而拥堵的傍晚七点,只要有美食与亲人陪伴,也是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沉缓和闲适的。
不知不觉,已是灯火通明时。我加快脚程离开小街扣开家的大门,刚一开门一股热气便直冲心坎儿。爸爸妈妈一直等着我,都没有动筷。看餐厅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菜码:白菜、黄豆、芹菜、豆芽、香椿、黄瓜。看到这些,我明了它们揭示配角,主菜应该还未下锅。今日担任主厨的是妈妈,她的炸酱多油而放了十足十的肉,飘香万里,甜咸适口。炸完酱的铁锅不着急刷,掰半个馒头抹一抹锅边,焦香浓郁的馒头蘸酱是一道密不外传的菜肴。
我还未脱大衣,爸爸就已经开始煮面。待我眼镜上的哈气散去,大碗盛着的面条已过了凉水顺利上桌了。
两勺“小碗儿干炸”的炸酱、两三样儿菜码,再来一丁点儿香醋或者花椒油般的酱油。筷子间或几个来回,一碗比饭馆儿还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就跃然桌上了。
挑起面,酱料已经匀匀包裹住手擀面。再挑起来些,切成小丁儿的菜码也悉数挂在面条上,花花绿绿的色泽颇像一条多彩的藤蔓。轻吹几下送入嘴里,面条的软、菜码的脆,窸窸窣窣奏出如夏夜鸣虫一般的狂想曲。甜咸适口、略带醋香的面条尝一口就停不下来。我还不满足,一向无肉不欢的我趁爸妈不注意,还要把魔爪伸向酱。快速挑出几粒肉块放在碗里,拘一小根面条把几粒肉统统哄进嘴里。一边享受这道豪华的饕餮盛宴,一边窃喜爸妈均未发觉,真是比吃排骨还过瘾。
面条一根不剩时,碗里还留着酱。挺着圆圆的肚子拱进厨房,舀上半碗面汤——原汤化原食——暖和!
正喝汤时,窗外爆起一簇灿烂的烟花。我捧着汤碗立在窗前,诗意的字句正和着哀浓的乡愁打算破口而出。妈妈走过来,唠叨着“小心着凉”,爸爸则呵呵笑着问我近半年的近况。我捧着汤碗,一口气喝下面汤,暖意散透周身。炸酱面的香气和着爸爸妈妈的“唠叨”化成了农历新年里最温暖的踏实。
从窗口向外望,一排排细瘦无叶的杨树奔跑着后退,宽广的农田因为冬季的缘故只有一望无际的枯萎。我归心似箭,颓唐的景色成了最好的催眠。待我醒来时,红色的日轮已然沉落下去,轮盘中的汁水被地平线拦腰斩断,汁水四溅飞散以后,霸道的染红了半边天空。
这时,我看见永定门顶着黄澄澄的琉璃瓦顶子招手向我奔来——我已经进到北京城了。
![]() |
永定门城楼 |
北京的空气里其实有股味儿。这股味儿在干冷橙黄的午后更为深厚。这是一种混合着古老的琉璃瓦和现代的水泥钢筋的混合味道。说不出甜辣,谈不上喜欢,只是在他乡时,总是莫名惦念起这样的味道。
下了高铁,我并不急着回家。拖着一身他乡气,率先走进稻香村。这是一家在北京家喻户晓的点心店。我小时候,妈妈就常带我来这里买吃食。甜咸糕点、五彩斑斓的糖果、甚至酱肉香肠,应有尽有。无论新店还是老店,无论建在老南城还是新北城,它从没有过进步或者倒退。迈进店去,脚下踩的是八十年代流行的白绿相间的地板石。四周扬起的都是最传统的乡音。混合的点心香气四散在店里,我不自觉的收起普通话,说起纯正的乡音。
![]() |
稻香村 |
“烦劳您给我拿几块儿牛舌饼、枣糕、绿豆糕和一快萨琪玛!”
形状各异的点心陈列在落地大玻璃门里头,营业员一律都是操着一口流利北京话的中年妇女,手下麻利,斤两奇准。点心拿纸袋包着,零钱放在小铁盘里,铁盘送进去,点心就递出来。
![]() |
稻香村点心 |
![]() |
稻香村礼盒 |
我提着点心,重新回到喧哗热闹的街上。这条小街的宽度在现在的北京已是很难拿出手了。稻香村对面的“少年宫”一到下课时,此街一定拥堵。顺着小街往东走,北边一家“北平食府”、南边一家西式蛋糕房。再走一会儿,走过鳞次栉比的各色小店铺、走过龙泉胡同,往北一望就是“南来顺”了。这南来顺是北京“老三顺”之一的清真菜馆。北京小吃是出了名的正宗。
隆冬时节,我常和母亲在忙碌的早晨抽空来到这里。点一碗杂碎汤,一碗米粥、一张糖油饼、一块糖火烧,捧着碟子寻觅两张掉漆而稳当的木头椅子坐下来。平静下身心、舒展开腿脚。在寒冷冬日的早晨,坐在布满雾气的玻璃背后尝一口热腾腾的杂碎汤,看一眼小街上忙碌穿行的人。惬意便涌起来了。
和专吃涮羊肉的“东来顺”比,“南来顺”的杂碎汤味道更厚。捧起青花广口的瓷碗,腾起的白色热气里就滚着一股羊膻味儿。和着热气缓缓入口,弹而软烂的羊杂滑入口里。后来加上的韭菜花儿和腐乳的香气率先肆意冲撞在唇齿间,咸烫的汤水吞咽下去,接着爽利的喝上几口,嗓子眼儿就完全疏通开了。放下碗“哈”的长叹一声,马上抓起婴儿拳头一般的糖火烧一咬。羊杂的新鲜滚热和着温软的红糖,一下子唤醒了困倦里的身体。亮着眼睛放下筷子,脱掉沉重的大衣,冬日的身体里散发着太阳的暖融。我和妈妈对视一笑,透过雾气笼罩的玻璃往外看,疾驰奔走的车流也缓慢下来,空无一物的树枝都觉得可爱了。
![]() |
南来顺小吃 |
归家的冬季,我提着稻香村的点心,在回忆里想念东来顺的小吃。匆忙走过它身边,就快到陶然亭公园了。身在冬季里的北京人,都爱滑冰。后海是北京城最有名的冰场。然我们南城人还是更喜欢陶然亭的冰场。这个冬季,我的眼光仍然没有把目光停在陶然亭身上。因是长久思乡的缘故吧,偌大的陶然亭北门边有家不起眼儿的小馆子似乎是比陶然亭公园更值得回味的地方。
![]() |
陶然亭公园 |
这家小馆也是北京小吃店。靠近门口有口大锅,常年熬煮,经久不废。走近一看,黝黑的大锅里炖煮着猪肠、猪肺等等下水。许多外乡人和新北京人常常嗤之以鼻的汤水,我看着却不由得留下口水。
![]() |
老北京卤煮火烧 |
夏天的傍晚,燥热的让人不想开火做饭。我和爸爸趿拉着拖鞋,走上这条小街。从许多年前开始,北京就没有傍晚了。夏天天长,黑夜遮遮藏藏。天刚见深沉,路边小店就拉起一串小彩灯,迫不及待的点亮了整条小街,黑夜就这样逃走了。我一路仰着头,在彩灯的照耀下看道路两旁疯也似的生长,几乎遮掩了小街顶上天空的树枝,却在快要握住彼此的双手时凄然松出一段距离,缝隙中的天空,看得人心惊。
我仰头时,爸爸的大手一直稳稳裹着我的小手,他哼着小曲儿,牵着我走过喧闹的大排档与车流。我根本不看路,并不是因为小街路况良好,而是因为我握着爸爸的手。走着走着,我嗅到了“麻小儿”辛辣的味道。再走一阵,连水泥路也显出一种古老的冰冷时,年轻的小龙虾不甘的退居二线。深深沉着的北京土著味道不声不响的取而代之,沉缓的钩住了我的鼻尖。
拿竹木筷子挑起一根肠子,猛地剁成几段。其他什物也如法炮制。漫烂的夏夜,小店食客络绎不绝。手起刀落,几节肠子完整均匀,毫无停顿。菜刀砍剁声和着街头上的喧哗之音,向量的编织出一种乐曲,是新旧交织的京式乐曲。新近烤好的火烧是闲口儿的。白面、浓香、焦脆、劲道。依旧是大刀阔斧般的砍削,之后一股脑丢进大碗里。放上切好的猪杂、肠子,再倒上滚热的汤汁。上桌后,根据食客个人的口味撒上香菜、腐乳等一些佐料,略加搅拌,一碗卤煮火烧便成形了。
![]() |
老北京卤煮火烧 |
卤煮火烧送到父亲面前时,我要的炒肝儿也来了。白瓷碗儿装着,里面的炒肝儿装的和碗边儿齐平,一路摇摇晃晃却一点儿也撒不出来。粘稠的汤汁红亮鲜艳。蒜粒、肝、肠悬浮在稀而不懈的汤汁中。我加上一些醋,单手捧起碗转着圈儿喝炒肝儿。轻轻吸一口,浓稠的汤汁裹着软而不烂的小块猪肝溜进嘴里。这道可以喝又可以吃的北京吃食,到此为止喝的部分就完成了。略低下碗,筷子一边伸向小凉菜,嘴里一边缓慢的嚼起来。细碎的蒜粒被牙齿挤碎,蒜香如同轰然爆裂的热气球般渗透进略带苦味而又甘甜的猪肝中。也就在这时,米醋的香味横冲直撞闷到鼻梁,我的额上蒸出几颗玲珑的汗。看看对面的爸爸,他的额间也挂着一滴爽利过瘾的汗珠。
![]() |
老北京炒肝 |
这时小店里的电视中,冒出郭德纲和于谦的相声,于谦正在反问:“一天三顿卤煮,骚气不骚气?”
一碗炒肝下肚,不用筷子和勺儿碗也是干净的。秘诀就是转着碗吸炒肝。我翘着二郎腿等待爸爸喝完最后一口二锅头,我们就起身将位子让给后面的客人。他向我伸出手,我却不愿再把我的手藏在他的手心儿,只牢牢握住他的食指。爸爸疑惑的看我一眼,我嘟起嘴:“刚才手心儿里的汗还没散呢!”
撩开门帘,热空气铺面而来。身上因食物而蒸腾出的热汗却在夏风的袭击下四散逃开。小街上依旧红红绿绿,喧嚣甚比刚才。我们父女俩牵着手,趿拉着拖鞋走在小街的人行道上。街面上的车寸步难行,我们一路步行,超越了不知几辆车子。北京街头忙碌而拥堵的傍晚七点,只要有美食与亲人陪伴,也是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沉缓和闲适的。
不知不觉,已是灯火通明时。我加快脚程离开小街扣开家的大门,刚一开门一股热气便直冲心坎儿。爸爸妈妈一直等着我,都没有动筷。看餐厅桌上已经摆满了各式菜码:白菜、黄豆、芹菜、豆芽、香椿、黄瓜。看到这些,我明了它们揭示配角,主菜应该还未下锅。今日担任主厨的是妈妈,她的炸酱多油而放了十足十的肉,飘香万里,甜咸适口。炸完酱的铁锅不着急刷,掰半个馒头抹一抹锅边,焦香浓郁的馒头蘸酱是一道密不外传的菜肴。
我还未脱大衣,爸爸就已经开始煮面。待我眼镜上的哈气散去,大碗盛着的面条已过了凉水顺利上桌了。
两勺“小碗儿干炸”的炸酱、两三样儿菜码,再来一丁点儿香醋或者花椒油般的酱油。筷子间或几个来回,一碗比饭馆儿还地道的老北京炸酱面就跃然桌上了。
![]() |
炸酱面 |
挑起面,酱料已经匀匀包裹住手擀面。再挑起来些,切成小丁儿的菜码也悉数挂在面条上,花花绿绿的色泽颇像一条多彩的藤蔓。轻吹几下送入嘴里,面条的软、菜码的脆,窸窸窣窣奏出如夏夜鸣虫一般的狂想曲。甜咸适口、略带醋香的面条尝一口就停不下来。我还不满足,一向无肉不欢的我趁爸妈不注意,还要把魔爪伸向酱。快速挑出几粒肉块放在碗里,拘一小根面条把几粒肉统统哄进嘴里。一边享受这道豪华的饕餮盛宴,一边窃喜爸妈均未发觉,真是比吃排骨还过瘾。
![]() |
炸酱面 |
面条一根不剩时,碗里还留着酱。挺着圆圆的肚子拱进厨房,舀上半碗面汤——原汤化原食——暖和!
正喝汤时,窗外爆起一簇灿烂的烟花。我捧着汤碗立在窗前,诗意的字句正和着哀浓的乡愁打算破口而出。妈妈走过来,唠叨着“小心着凉”,爸爸则呵呵笑着问我近半年的近况。我捧着汤碗,一口气喝下面汤,暖意散透周身。炸酱面的香气和着爸爸妈妈的“唠叨”化成了农历新年里最温暖的踏实。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