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双峰禅话》笔记
《楞伽师资记》载五祖弘忍: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
动静无二,语默恒一,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
……当时有人问五祖:“为什么学道的人要住在深山?”
五祖大师回答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摘自净慧上人《双峰禅话》
四祖道信: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净慧上人按: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都是如来清净法身。能够使清净,无攀缘的心常现在前,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为诸法的本性是一致的。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内容是一致的,法性是一致的,生灭因缘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从一尘中看无量世界,也可以把无量世界用一件事物融会贯通。这就是“一多相融汇,大小无碍”……在众生心中就具足无量经卷,无量经卷就在一粒微尘之中,这一粒微尘就是我们的心……因为这一微尘和整个山河大地其性皆同,没有差别。比如世界上60亿人口,我们要了解人的生机理结构,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解剖一遍,只要解剖一具尸体就可以了。一个人生理结构如此,千人万人的生理结构也如此。一法如此,法法如此。“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就是这个道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每天学习一堂或两堂师父净慧上人所讲四祖道信禅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经师阐释,诸多细则皆入之微细,叹为观止,感恩明基大和尚托振宇兄转赠师父法要。
“任运”者真实,不做作,举目即是,触事即真,无有走失,率性而真。这是修行者证悟后的境界,用语言解释不清楚。只可意会,难以言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用“无心”面对一切,就是任运。只有真正体会了这种安详愉快,心无散乱的境界,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直任运”,能说出来的都不是。
“亦不令去,亦不令住”,就是直任运的状态。不是有意识地令心安住,要一切顺其自然,无能无所,安详自在,清净了然。有三个形容词“独一”“清净”“究竟”。“独一”就是没有第二念;“清净”没有烦恼污垢;“究竟”没有对立面,无能无所,能和所成为一个,心和所做的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点空隙都没有。在这种状态下,“心自明净”,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是明净的。----净慧上人《双峰禅话》
素闻:举目即是,除事而真岂是随意任性的习气,而且极精纯无杂无隔的力道。
《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于佛国。”解时佛国皆亦如,即如、国皆不依。
《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又云:“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广博。”
真如是理,国土是事。普贤的身相,就像是虚空一样……因其无相,无相所以广大。“依于如如”,普贤菩萨的色身所依托的,是真如的境界。真如就像虚空那样无边无际。真如无边无际,所以普贤菩萨的身相也无边无际。“不依于佛国”,不依托佛国净土,因为佛国净土是事,如如是理。事相的国土总有其边际,理体的真如就没有边际。
“解时佛国皆亦如”,如果我们明白到普贤菩萨的身相如虚空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知道佛国净土同样也是不离真如的。心净则佛土净,心不净则佛土不净。佛国不离真如,佛国净土也同样是虚空无相,没有边际可言。
如如是理,佛国是事,“佛国亦如”相当于后来华严宗讲的理事无碍法界,“如,国皆不依”是事事无碍法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如和国,理和事,一切对立面都消失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所以理事皆不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事理的名相。
……
涅槃也是真如之理,所以身无边就是大涅槃。大涅槃其性广大,包括一切。证得真如之理,就证得了涅槃。真如和涅槃是同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一切法没有生灭的对立,没有善恶的对立,没有成住坏空的对立,那种寂灭的状态,就叫做涅槃。----摘自师父净慧上人《双峰禅话》
素闻:昨晚读到此处,非常感动。往昔在广州,每年正月初一去华林寺数罗汉,第一次数的即是无边身如来;在暨南大学学梵文之时,看到的学生宿舍楼即是真如楼……诸佛菩萨及有心人总是即事表理,各种示现,愿见闻者深解意趣,趋入解脱。
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净慧上人讲:心体虽然是清净的,如果不在用上体现心体的清净,那也没用。所谓“用生法宝”,就是要起正知见。法宝就是正知见。能够起正知见,心体才能恒寂。恒寂就是永远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万惑皆如”,用正知见了知心的作用之时,一切的烦恼业障与真如之体就是无二无别的。
“常觉不停”,念兹在兹,时时起觉照,没有片刻失照。“觉法无相”,同时又没有执着,有相就会有执着,无相就不执着。没有执着就与真如相应。
----摘自净慧上人《双峰禅话》之《第九讲:观身空寂,明见佛性》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净慧上人讲:什么是“空净眼”?空就是般若性空的道理,空净眼就是般若见,就是无漏慧。“守一不移”就是要以般若空的眼光,以清净的心态来观察某一对象,把心放在这个对象上,念兹在兹,莫换题目。这就是《遗教经》所说的“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这种禅定方法最古老,最根本,由此才能达到禅定最基本的要求“心一境性”。
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分之一毛。次后箭射前箭……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净慧上人讲:这是用比如来说明断烦恼的过程。断烦恼是从粗到细……把断烦恼,破无明的思维修的过程,讲得非常生动……
----摘自净慧上人讲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
动静无二,语默恒一,就是我们常说的“四仪皆是道场,三业咸为佛事。”
……当时有人问五祖:“为什么学道的人要住在深山?”
五祖大师回答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以远离人故,不被刀斧损斫。一一长成大物后,乃堪为栋梁之用。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
----摘自净慧上人《双峰禅话》
四祖道信:如是等心,要令清净,常现在前,一切诸缘,不能干乱。何以故?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住是心中,诸结烦恼,自然除灭。于一尘中,具无量世界;无量世界集一毛端,于其本事如故,不相妨碍。《华严经》云:“有一经卷,在微尘中,见三千大千世界事。”
净慧上人按: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都是如来清净法身。能够使清净,无攀缘的心常现在前,就不被一切外境所干扰……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因为诸法的本性是一致的。形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内容是一致的,法性是一致的,生灭因缘是一致的。因此可以从一尘中看无量世界,也可以把无量世界用一件事物融会贯通。这就是“一多相融汇,大小无碍”……在众生心中就具足无量经卷,无量经卷就在一粒微尘之中,这一粒微尘就是我们的心……因为这一微尘和整个山河大地其性皆同,没有差别。比如世界上60亿人口,我们要了解人的生机理结构,没有必要把每个人都解剖一遍,只要解剖一具尸体就可以了。一个人生理结构如此,千人万人的生理结构也如此。一法如此,法法如此。“一切诸事,皆是如来一法身故”,就是这个道理。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每天学习一堂或两堂师父净慧上人所讲四祖道信禅师《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经师阐释,诸多细则皆入之微细,叹为观止,感恩明基大和尚托振宇兄转赠师父法要。
“任运”者真实,不做作,举目即是,触事即真,无有走失,率性而真。这是修行者证悟后的境界,用语言解释不清楚。只可意会,难以言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所以用“无心”面对一切,就是任运。只有真正体会了这种安详愉快,心无散乱的境界,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直任运”,能说出来的都不是。
“亦不令去,亦不令住”,就是直任运的状态。不是有意识地令心安住,要一切顺其自然,无能无所,安详自在,清净了然。有三个形容词“独一”“清净”“究竟”。“独一”就是没有第二念;“清净”没有烦恼污垢;“究竟”没有对立面,无能无所,能和所成为一个,心和所做的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点空隙都没有。在这种状态下,“心自明净”,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是明净的。----净慧上人《双峰禅话》
素闻:举目即是,除事而真岂是随意任性的习气,而且极精纯无杂无隔的力道。
《华严经》云:“普贤身相,犹如虚空,依于如如,不依于佛国。”解时佛国皆亦如,即如、国皆不依。
《涅槃经》云:“有无边身菩萨,身量如虚空。”又云:“有善光故,犹如夏日。”又云:“身无边故,名大涅槃。”又云:“大般涅槃,其性广博。”
真如是理,国土是事。普贤的身相,就像是虚空一样……因其无相,无相所以广大。“依于如如”,普贤菩萨的色身所依托的,是真如的境界。真如就像虚空那样无边无际。真如无边无际,所以普贤菩萨的身相也无边无际。“不依于佛国”,不依托佛国净土,因为佛国净土是事,如如是理。事相的国土总有其边际,理体的真如就没有边际。
“解时佛国皆亦如”,如果我们明白到普贤菩萨的身相如虚空是怎么一回事,就可以知道佛国净土同样也是不离真如的。心净则佛土净,心不净则佛土不净。佛国不离真如,佛国净土也同样是虚空无相,没有边际可言。
如如是理,佛国是事,“佛国亦如”相当于后来华严宗讲的理事无碍法界,“如,国皆不依”是事事无碍法界。到了最究竟的地方,如和国,理和事,一切对立面都消失了,事就是理,理就是事,所以理事皆不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没有事理的名相。
……
涅槃也是真如之理,所以身无边就是大涅槃。大涅槃其性广大,包括一切。证得真如之理,就证得了涅槃。真如和涅槃是同一件事,不是两件事……一切法没有生灭的对立,没有善恶的对立,没有成住坏空的对立,那种寂灭的状态,就叫做涅槃。----摘自师父净慧上人《双峰禅话》
素闻:昨晚读到此处,非常感动。往昔在广州,每年正月初一去华林寺数罗汉,第一次数的即是无边身如来;在暨南大学学梵文之时,看到的学生宿舍楼即是真如楼……诸佛菩萨及有心人总是即事表理,各种示现,愿见闻者深解意趣,趋入解脱。
略而言之,凡有五种:一者知心体,体性清净,体与佛同;二者知心用,用生法宝,起作恒寂,万惑皆如;三者常觉不停,觉心在前,觉法无相;四者常观身空寂,内外通同,入身于法界之中,未曾有碍;五者守一不移,动静常住,能令学者,明见佛性,早入定门。
净慧上人讲:心体虽然是清净的,如果不在用上体现心体的清净,那也没用。所谓“用生法宝”,就是要起正知见。法宝就是正知见。能够起正知见,心体才能恒寂。恒寂就是永远清净,没有妄想,没有分别。“万惑皆如”,用正知见了知心的作用之时,一切的烦恼业障与真如之体就是无二无别的。
“常觉不停”,念兹在兹,时时起觉照,没有片刻失照。“觉法无相”,同时又没有执着,有相就会有执着,无相就不执着。没有执着就与真如相应。
----摘自净慧上人《双峰禅话》之《第九讲:观身空寂,明见佛性》
守一不移者,以此空净眼,注意看一物,无问昼夜时,专精常不动。其心欲驰散,急手还摄来。如绳系鸟足,欲飞还掣取。终日看不已,泯然心自定。
净慧上人讲:什么是“空净眼”?空就是般若性空的道理,空净眼就是般若见,就是无漏慧。“守一不移”就是要以般若空的眼光,以清净的心态来观察某一对象,把心放在这个对象上,念兹在兹,莫换题目。这就是《遗教经》所说的“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这种禅定方法最古老,最根本,由此才能达到禅定最基本的要求“心一境性”。
如人学射,初射大准,次中小准,次中大的,次中小的,次中一毛,次破一毛作百分,次中百分之一毛。次后箭射前箭……喻人习道,念念住心,心心相续,无暂间念。正念不断,正念现前。
净慧上人讲:这是用比如来说明断烦恼的过程。断烦恼是从粗到细……把断烦恼,破无明的思维修的过程,讲得非常生动……
----摘自净慧上人讲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