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一本书去巴黎》书摘
那里的生命,是在活着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他们走进监狱,就是在踏入地狱,只不过死亡变成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而已。对监狱中的生命的关照程度,至今仍然是判断一个社会文明发程度的标志之一。
(第三章 塞纳河上西岱岛)
默祷之后是弥撒,她们唱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歌声在教堂里轻柔地回荡、上升。让你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这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人的身体是柔软的,而精神却可以使坚忍和顽强的,心灵可以使无畏和勇敢的。对于一个重视内心净化和精神救赎的人,虽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精神上越过生与死的界限,克服心灵深处对于死亡的本能恐惧。
(第三章 塞纳河上西岱岛)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默恩•苏•卢瓦城堡经常聚首着以路易十五的前财政部长为首的一群王公贵族,还有自文艺复兴以来,他们周围就从来没有缺少过的诗人、画家,建筑师和各种艺术家。必须承认,时代是在进步。至少,自诩文明的人们,已经不可能在耳边隐隐感觉地下受刑者呻吟的同时,吞咽佳肴美餐和猩红透明的葡萄美酒了。可是,在监狱撤离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要他们中间的优秀者将目光完全超越自身,落到底层,还几乎没有可能。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作为抽象精神产品的人文主义,已经在慢慢生长,既搅动着底层的岩浆,也推动着上层优秀人物的反省。双方都在寻找出路。文明本身在发展,正是它,使得本质的变革将成为必然。
党参观默恩•苏•卢瓦城堡住宅的书房时,我们看到满墙深色精装、皮面烫金的古籍,都是当年主人的遗物。导游特地走到一个书架面前,向我们指出其中的一本诗集,当年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本诗集就在城堡的书房里了。
书籍上隽印着作者的名字:弗郎索瓦•维永。
(第八章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在那场革命中,我们看到,法国三级会议本身的构造,对事件的结局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第三等级中,文化层次的相对下降,人数的增多,和民众的不分彼此密切联系,一面增大了民意的表达,在另一面,也就降低了理性介入的程度。
在450年前,应该是商讨协议的三级会议,酿成了一场失败的革命。那么450年后,又将如何呢?
这次在凡尔赛召集的三级会议,结构和450年前相当近似。1200名代表,第三等级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占了一多半。其实,再提高都好像不够意思。因为在社会人口来说,前两个等级加起来,不过占1%。按此比列代表的话,第三等级应该是占代表的99%才对。在一个复杂的变革关口,这实在是一道并不那么简单的算术题。一方面要顾及公正,一方面要顾及由知识积累起来的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这种非常复杂的换算,直到今天,大家还没有完全算清。
在法国,贵族是少数,又在旧制度中保持着受益者的地位。但是,这个阶层有着它正面的意义。大革命中,贵族阶层在大家的嘴里,就是腐朽的代名词。可是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个奇怪的历史规律:在旧制度中,一个腐朽的阶层常常会出现一些最优秀的人物。而且,常常是由这样的人物在带领着民众进行社会变革。而他们事先就知道,这种变革本身肯定在危害他们所属的阶层的利益。这在近代是特别明显的。
其实这个规律是由很简单的道理在支撑的。思想需要前人积累的知识做启发,学习需要时间和闲暇。说是读书越多越反动,对这种说法坚信不移的人还是很少。大革命前夕的法国贵族,比人们想象的要有意思得多。他们在整个所谓18世纪启蒙运动中,是最积极参与的一伙人。写着对专制制度充满深仇大恨的讨伐批判文章和书籍的人们,要么频繁出入贵族的沙龙,要么自己就是一个贵族。
(第十二章 法拉耶特的故事)
(第三章 塞纳河上西岱岛)
默祷之后是弥撒,她们唱圣歌的声音是那么单纯,歌声在教堂里轻柔地回荡、上升。让你感受到灵魂可以超脱肉体的束缚而升华。这时,我们才理解,为什么人的身体是柔软的,而精神却可以使坚忍和顽强的,心灵可以使无畏和勇敢的。对于一个重视内心净化和精神救赎的人,虽然生命依然是脆弱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在精神上越过生与死的界限,克服心灵深处对于死亡的本能恐惧。
(第三章 塞纳河上西岱岛)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默恩•苏•卢瓦城堡经常聚首着以路易十五的前财政部长为首的一群王公贵族,还有自文艺复兴以来,他们周围就从来没有缺少过的诗人、画家,建筑师和各种艺术家。必须承认,时代是在进步。至少,自诩文明的人们,已经不可能在耳边隐隐感觉地下受刑者呻吟的同时,吞咽佳肴美餐和猩红透明的葡萄美酒了。可是,在监狱撤离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要他们中间的优秀者将目光完全超越自身,落到底层,还几乎没有可能。但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作为抽象精神产品的人文主义,已经在慢慢生长,既搅动着底层的岩浆,也推动着上层优秀人物的反省。双方都在寻找出路。文明本身在发展,正是它,使得本质的变革将成为必然。
党参观默恩•苏•卢瓦城堡住宅的书房时,我们看到满墙深色精装、皮面烫金的古籍,都是当年主人的遗物。导游特地走到一个书架面前,向我们指出其中的一本诗集,当年没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本诗集就在城堡的书房里了。
书籍上隽印着作者的名字:弗郎索瓦•维永。
(第八章 卢瓦河的地牢和诗人维永)
在那场革命中,我们看到,法国三级会议本身的构造,对事件的结局就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第三等级中,文化层次的相对下降,人数的增多,和民众的不分彼此密切联系,一面增大了民意的表达,在另一面,也就降低了理性介入的程度。
在450年前,应该是商讨协议的三级会议,酿成了一场失败的革命。那么450年后,又将如何呢?
这次在凡尔赛召集的三级会议,结构和450年前相当近似。1200名代表,第三等级比例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占了一多半。其实,再提高都好像不够意思。因为在社会人口来说,前两个等级加起来,不过占1%。按此比列代表的话,第三等级应该是占代表的99%才对。在一个复杂的变革关口,这实在是一道并不那么简单的算术题。一方面要顾及公正,一方面要顾及由知识积累起来的理性和智慧的重要性。这种非常复杂的换算,直到今天,大家还没有完全算清。
在法国,贵族是少数,又在旧制度中保持着受益者的地位。但是,这个阶层有着它正面的意义。大革命中,贵族阶层在大家的嘴里,就是腐朽的代名词。可是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个奇怪的历史规律:在旧制度中,一个腐朽的阶层常常会出现一些最优秀的人物。而且,常常是由这样的人物在带领着民众进行社会变革。而他们事先就知道,这种变革本身肯定在危害他们所属的阶层的利益。这在近代是特别明显的。
其实这个规律是由很简单的道理在支撑的。思想需要前人积累的知识做启发,学习需要时间和闲暇。说是读书越多越反动,对这种说法坚信不移的人还是很少。大革命前夕的法国贵族,比人们想象的要有意思得多。他们在整个所谓18世纪启蒙运动中,是最积极参与的一伙人。写着对专制制度充满深仇大恨的讨伐批判文章和书籍的人们,要么频繁出入贵族的沙龙,要么自己就是一个贵族。
(第十二章 法拉耶特的故事)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