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与“人性”
选修课的作业论文 把正文放在这里 权当是个纪念。
初次接触“芥川龙之介”这名字约莫在初二的时候,那时候我很喜欢看日本的轻小说,尤其是《文学少女》系列,总让我手不释卷、过目难忘。与其他注重动漫情节的轻小说不同,《文学少女》将文学性融入校园生活中,每一本小说的主题与至少一篇名家的作品紧紧相连——第一本围绕《人间失格》展开,解析了“生而为人,真是抱歉”的无助与绝望;第二本是《呼啸山庄》的缩影,一笔一画流露着极致深邃的绝爱;而第三部,便是以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橘子》为线索展开的。
不得不说,还没看到除了《橘子》外他的其他短篇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坚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一股清流——日本文学或多或少氤氲着一层忧伤的薄雾,所有的美似乎都是悲伤的结晶,而死——尤其是自杀,看起来总像是最平静心安的归宿。而《橘子》截然不同,虽然篇幅仅短短两千多字,然其荡漾着的那股温暖早已跃然于纸上,回荡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那是人性之美——一个衣衫褴褛,面相邋遢的乡间小姑娘,“我”本来是万分嫌弃以及厌恶的。可当她费力打开窗户,朝车窗外扔出那几个橘子给前来送行的弟弟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那姑娘的面庞变得及其温柔,脸上似乎映着橘子那明艳的色彩,不知不觉也引起了“我”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甚至让“我”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疲倦,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这或许就是人性之美的力量吧,远行的姐姐和送行的弟弟,一来一送,离别之际,本就是个最能展现亲人之爱的场景。弟弟们千里送行本就是对于姐姐深如海的眷恋和祝福,而姐姐又想方设法把橘子扔给弟弟,表达她对弟弟们的感激和深深的关切之爱,让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性之美,发挥至极致。全篇的基调正如橘子鲜艳的颜色一般温暖动人,全然无任何压抑之感。同时,虽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然而这种朴实诚恳的语言更加展现这种亲情的深厚和浓醇。
能写出《橘子》这种满篇温情的小说,大概芥川本人的文风固然如此吧——怀着这种莫名的憧憬,我百度了芥川龙之介,却意外地发现实际上的他与我所想大相径庭——尤其是在看了《罗生门》和《竹林丛中》之后。《罗生门》尽展人性的阴暗面,为了自己谋生不择手段,在求生面前人性残忍的利己本质淋漓尽致的展现,无不让我触目惊心。这和写出温暖的《橘子》的芥川龙之介,真的是一个人吗?
然而在读了几本他的短篇小说集之后,我确定了一点:无论是压抑至极的《罗生门》,亦或是明朗开阔的《橘子》,风格大抵各不相同,但主题总是永恒的:人性。
我曾经在图书馆借过有关芥川作品研究的书,其中有人这样评价过芥川的作品:“芥川其人以及芥川文学在日本乃至在全世界驰名不衰。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充分运用了小说的虚构特性,在短篇这一范围内,终生不懈地勇敢奋斗,发挥和体现了小说魅力。二是真挚诚实地对待时代和人生带来的课题,作者的喜怒哀乐往往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所谓人生的课题,我觉得,便是他孜孜不断探索人性的过程。芥川龙之介有着敏感的神经——他在短篇小说《我》写过:“我没有任何良心——连艺术良心也没有。但我有敏感的神经。”凭借着他敏感纤细的神经,他一点一滴感受着人性,品味着人性究竟为何物——人性太复杂,善恶相伴,表里不一。芥川在一些作品中确实有体现过对人性的否定的一面:1915年的《罗生门》,次年发表的《鼻子》甚至1922年算是晚期作品的《竹林中》,无不揭露了人性的丑恶面。《罗生门》反映了在极端危机中人们不顾一切让自己苟且活下去不惜伤害别人的人性之恶;《鼻子》说是有人性的阴暗面大抵是有争议的,毕竟全篇比较幽默诙谐,结局也不是那么惨淡——但当和尚鼻子恢复正常时,别人那奇异的眼光和态度也恰恰说明了人是一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自私自利的生物。忧郁隐藏在幽默之中,也正是《鼻子》的价值所在;《竹林中》体现了大家各执己见说法不一,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不惜说谎来保护自己的“利己主义”。他尽力描绘人心险恶,在这些人身上,很少能看到一丝一毫善意的影子。那时候的他大抵和所有孤独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喜欢“善恶彼岸”的吧——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人是复杂的动物,善恶总是相伴的,因此无论他如何描绘人性腐烂的一面,也无法避免被人性的闪光面温暖覆盖。芥川对于善恶相伴的态度在1918年的《蜘蛛丝》一文中有所体现。虽然万恶的强盗最终因为自己的自私粗鲁而断送了生命,但有一小情节还是体现了芥川的怜悯:释迦摩尼想着那强盗曾经做过一件好事,便给了他逃脱地狱苦海的机会。想来在芥川眼里,他已经承认了即使是万恶不赦的强盗也会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之美,尽管最后他自己更强烈的恶的一面杀死了他。而包括后来发表的《橘子》,如我前文所描述,更是大肆宣扬了人性之美,甚至能感化一个麻木不仁碌碌无为的青年,让他的内心充满灿烂的阳光,那一度反应了芥川心中日益膨胀的希望。
而除了人性单纯的善与恶,同时他也会对人生的祸福有所警示。在1916年的《烟草与恶魔》一文中他如此写道:“看来,人在感到战胜了诱惑的同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警示人类不要过分注重表面从而掉以轻心,毁了大局。大概前期芥川也有没丧失对人的希望的时候的吧,至少还会警告人,你们该注意什么。
而后期的芥川,丧失了对人性的希望,同样被厌世情绪紧紧包围:病痛的折磨、家庭的变故、本身性格的内向孤僻……凡此种种,一点一滴磨去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他的晚期作品,《玄鹤山房》、《河童》、《齿轮》等,都有芥川厌世的缩影在——其中《玄鹤山房》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玄鹤用兜裆布瘫在自己头颈上狠命一勒的时刻,我似乎感受到芥川想要自我了断的心情,冥冥之中也能看见芥川与玄鹤的身影合二为一。玄鹤最终没成功,一星期后因肺结核去世,虽然有盛大的告别仪式,那走出那扇门,都将玄鹤丢在了脑后——这和芥川的真实状态也有共鸣之处。芥川在晚期也饱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也许芥川从中感知了人心凉薄,便给了玄鹤死后这段描线,不仅是对玄鹤的同情以及人性冷漠的控诉,似乎更像他也看穿了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交代了自己的归宿。对冰冷的人生毫无眷恋的他,大概就选择自杀了吧。时间和经历是最残酷的生长素,绵绵不休地催化着人们的成熟,全然不顾那些汹涌而来的伤害。我有时候也会怀念那个能写出《隅田川的水》的那个清澈的青年,那个在文中最后写着“因为有隅田川,我爱东京;因为有东京,我爱生活”的青年,谁能想到他最终也被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选择了了断生命呢。
从古至今,文坛对芥川自杀原因众说纷纭,无论各个史学家文学家多么挖空心思逐字逐句解析其晚期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亦或是深入考察其生前居住地想要探访蛛丝马迹,都很少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毫无疑问且更值得关注的是,芥川的死震惊了日本文坛,在哀叹一位文学巨匠的离世之时,也有人思考或许自杀对芥川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一生都在观察人心思考人性,越思考越悲伤,越思考越绝望。与太宰治的“生而为人,真是抱歉”截然不同,在我看来,“正因为人,所以抱歉”大概能更好形容芥川吧。
当然芥川在其文学生涯中流传许许多多佳作,本文所分享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我看来,芥川不停地与人性的善恶两极作斗争,在其中摇摆不定,纠缠不清,因此将其简单归入一个范畴是不可取的。而也正是因为对人性的关注,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才会如此之高,让其在日本文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后有时间我想我会读更多芥川的作品,挖掘除了人性之外的他的思想魅力。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去趟东京,去看看隅田川,看看那个曾经怀有美好幻想的青年,最喜欢的地方。
初次接触“芥川龙之介”这名字约莫在初二的时候,那时候我很喜欢看日本的轻小说,尤其是《文学少女》系列,总让我手不释卷、过目难忘。与其他注重动漫情节的轻小说不同,《文学少女》将文学性融入校园生活中,每一本小说的主题与至少一篇名家的作品紧紧相连——第一本围绕《人间失格》展开,解析了“生而为人,真是抱歉”的无助与绝望;第二本是《呼啸山庄》的缩影,一笔一画流露着极致深邃的绝爱;而第三部,便是以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橘子》为线索展开的。
不得不说,还没看到除了《橘子》外他的其他短篇小说的时候,我一直坚信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文坛的一股清流——日本文学或多或少氤氲着一层忧伤的薄雾,所有的美似乎都是悲伤的结晶,而死——尤其是自杀,看起来总像是最平静心安的归宿。而《橘子》截然不同,虽然篇幅仅短短两千多字,然其荡漾着的那股温暖早已跃然于纸上,回荡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那是人性之美——一个衣衫褴褛,面相邋遢的乡间小姑娘,“我”本来是万分嫌弃以及厌恶的。可当她费力打开窗户,朝车窗外扔出那几个橘子给前来送行的弟弟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那姑娘的面庞变得及其温柔,脸上似乎映着橘子那明艳的色彩,不知不觉也引起了“我”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甚至让“我”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疲倦,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这或许就是人性之美的力量吧,远行的姐姐和送行的弟弟,一来一送,离别之际,本就是个最能展现亲人之爱的场景。弟弟们千里送行本就是对于姐姐深如海的眷恋和祝福,而姐姐又想方设法把橘子扔给弟弟,表达她对弟弟们的感激和深深的关切之爱,让人与人之间的爱,这种难能可贵的人性之美,发挥至极致。全篇的基调正如橘子鲜艳的颜色一般温暖动人,全然无任何压抑之感。同时,虽然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然而这种朴实诚恳的语言更加展现这种亲情的深厚和浓醇。
能写出《橘子》这种满篇温情的小说,大概芥川本人的文风固然如此吧——怀着这种莫名的憧憬,我百度了芥川龙之介,却意外地发现实际上的他与我所想大相径庭——尤其是在看了《罗生门》和《竹林丛中》之后。《罗生门》尽展人性的阴暗面,为了自己谋生不择手段,在求生面前人性残忍的利己本质淋漓尽致的展现,无不让我触目惊心。这和写出温暖的《橘子》的芥川龙之介,真的是一个人吗?
然而在读了几本他的短篇小说集之后,我确定了一点:无论是压抑至极的《罗生门》,亦或是明朗开阔的《橘子》,风格大抵各不相同,但主题总是永恒的:人性。
我曾经在图书馆借过有关芥川作品研究的书,其中有人这样评价过芥川的作品:“芥川其人以及芥川文学在日本乃至在全世界驰名不衰。究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充分运用了小说的虚构特性,在短篇这一范围内,终生不懈地勇敢奋斗,发挥和体现了小说魅力。二是真挚诚实地对待时代和人生带来的课题,作者的喜怒哀乐往往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所谓人生的课题,我觉得,便是他孜孜不断探索人性的过程。芥川龙之介有着敏感的神经——他在短篇小说《我》写过:“我没有任何良心——连艺术良心也没有。但我有敏感的神经。”凭借着他敏感纤细的神经,他一点一滴感受着人性,品味着人性究竟为何物——人性太复杂,善恶相伴,表里不一。芥川在一些作品中确实有体现过对人性的否定的一面:1915年的《罗生门》,次年发表的《鼻子》甚至1922年算是晚期作品的《竹林中》,无不揭露了人性的丑恶面。《罗生门》反映了在极端危机中人们不顾一切让自己苟且活下去不惜伤害别人的人性之恶;《鼻子》说是有人性的阴暗面大抵是有争议的,毕竟全篇比较幽默诙谐,结局也不是那么惨淡——但当和尚鼻子恢复正常时,别人那奇异的眼光和态度也恰恰说明了人是一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自私自利的生物。忧郁隐藏在幽默之中,也正是《鼻子》的价值所在;《竹林中》体现了大家各执己见说法不一,但相同的是每个人都不惜说谎来保护自己的“利己主义”。他尽力描绘人心险恶,在这些人身上,很少能看到一丝一毫善意的影子。那时候的他大抵和所有孤独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喜欢“善恶彼岸”的吧——但是这是无法实现的。人是复杂的动物,善恶总是相伴的,因此无论他如何描绘人性腐烂的一面,也无法避免被人性的闪光面温暖覆盖。芥川对于善恶相伴的态度在1918年的《蜘蛛丝》一文中有所体现。虽然万恶的强盗最终因为自己的自私粗鲁而断送了生命,但有一小情节还是体现了芥川的怜悯:释迦摩尼想着那强盗曾经做过一件好事,便给了他逃脱地狱苦海的机会。想来在芥川眼里,他已经承认了即使是万恶不赦的强盗也会有一丝一毫的人性之美,尽管最后他自己更强烈的恶的一面杀死了他。而包括后来发表的《橘子》,如我前文所描述,更是大肆宣扬了人性之美,甚至能感化一个麻木不仁碌碌无为的青年,让他的内心充满灿烂的阳光,那一度反应了芥川心中日益膨胀的希望。
而除了人性单纯的善与恶,同时他也会对人生的祸福有所警示。在1916年的《烟草与恶魔》一文中他如此写道:“看来,人在感到战胜了诱惑的同时,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失败。”警示人类不要过分注重表面从而掉以轻心,毁了大局。大概前期芥川也有没丧失对人的希望的时候的吧,至少还会警告人,你们该注意什么。
而后期的芥川,丧失了对人性的希望,同样被厌世情绪紧紧包围:病痛的折磨、家庭的变故、本身性格的内向孤僻……凡此种种,一点一滴磨去了他对生活的希望。他的晚期作品,《玄鹤山房》、《河童》、《齿轮》等,都有芥川厌世的缩影在——其中《玄鹤山房》给我的印象极其深刻。玄鹤用兜裆布瘫在自己头颈上狠命一勒的时刻,我似乎感受到芥川想要自我了断的心情,冥冥之中也能看见芥川与玄鹤的身影合二为一。玄鹤最终没成功,一星期后因肺结核去世,虽然有盛大的告别仪式,那走出那扇门,都将玄鹤丢在了脑后——这和芥川的真实状态也有共鸣之处。芥川在晚期也饱受病痛折磨,痛苦不堪。也许芥川从中感知了人心凉薄,便给了玄鹤死后这段描线,不仅是对玄鹤的同情以及人性冷漠的控诉,似乎更像他也看穿了自己的命运,在这里交代了自己的归宿。对冰冷的人生毫无眷恋的他,大概就选择自杀了吧。时间和经历是最残酷的生长素,绵绵不休地催化着人们的成熟,全然不顾那些汹涌而来的伤害。我有时候也会怀念那个能写出《隅田川的水》的那个清澈的青年,那个在文中最后写着“因为有隅田川,我爱东京;因为有东京,我爱生活”的青年,谁能想到他最终也被生活折磨的体无完肤,选择了了断生命呢。
从古至今,文坛对芥川自杀原因众说纷纭,无论各个史学家文学家多么挖空心思逐字逐句解析其晚期作品进行对比分析,亦或是深入考察其生前居住地想要探访蛛丝马迹,都很少能得出一致的结论。但毫无疑问且更值得关注的是,芥川的死震惊了日本文坛,在哀叹一位文学巨匠的离世之时,也有人思考或许自杀对芥川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一生都在观察人心思考人性,越思考越悲伤,越思考越绝望。与太宰治的“生而为人,真是抱歉”截然不同,在我看来,“正因为人,所以抱歉”大概能更好形容芥川吧。
当然芥川在其文学生涯中流传许许多多佳作,本文所分享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在我看来,芥川不停地与人性的善恶两极作斗争,在其中摇摆不定,纠缠不清,因此将其简单归入一个范畴是不可取的。而也正是因为对人性的关注,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才会如此之高,让其在日本文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后有时间我想我会读更多芥川的作品,挖掘除了人性之外的他的思想魅力。要是有机会的话我也想去趟东京,去看看隅田川,看看那个曾经怀有美好幻想的青年,最喜欢的地方。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