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教堂
![]() |
当我开始做 presentation 时,试图整理设计的逻辑。这个问题原来并没有思考过。“什么是什么”这样的哲学问题,任何文字语言的思考都导向抽象,从而脱离了现实。设计必须从现实出发才有可能达成设计答案。
我先把它看作一处场所,那教堂有两种背景:一种是生它养它的传统聚居地,乡村或者古镇;另一种是现代城市。后者的特点分裂,在一个分裂的人群中试图建立一种回归到创世之初就为人类定下的存在的答案中;前者的特点是连续,无论是空间中还是时间中都存在一种自然的连续性。
什么是教堂?当我设问后,脑子里逐渐出现的是一幅人类栖居的图景,这个图景在乡村。只有乡村,教堂才有深根——自然和精神,人类还没有精神分裂。人们在自然中劳作生存,教堂就像是家的一部分,是一个聚集人群的公共空间。
教堂首先是宗教,宗教告诉人类从哪里来,往哪里去。因为有着善恶,所以宗教也教育人类如何生存。这里面最为深刻的是牺牲精神,人类必须为上帝牺牲自己,必须为善的目的牺牲隐藏着罪恶的现世欲望和利益。因为有着善恶,所以人类注定是在两者的交战中生存。教堂为人群提供一处自省和激励的场所,只有不断自省才能最终达到拯救。真正的相信,不是去证实神迹,而是来自深处的对自己的省察。
其次,教堂是建筑。建筑对于大众和设计师是不同概念。一般人提起教堂,会想起历史上宏伟的建筑,这是形象。对于空间,人们对此甚是无知,一般会布置上标志性的装饰去定义空间的性质。然而对于设计师,“Appearance is not a design. Design is the way it works.” (今天刚从豆瓣友邻看到这句话)。教堂如何成为人们在现世的宗教精神场所。建筑是物质,精神产生于“物与人”的交流。这种交流,借助图底关系来说,建筑是“底”,是背景,而不是“图”。背景不让自己凸显,它让“图”凸显。建筑有自身的原则和逻辑。宗教的教旨投射到设计的原则,进而推动设计的逻辑,教堂才得以成立。教堂在建筑史上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和自己的发展沿革。但这不是这篇小日记所能涵盖的。一个项目中,建筑如何为信徒服务,如何吸引慕道者;建筑本身的构成如何达到一种关系,这种关系经过不断地调试上升到精神境界。
图形,设计师的工作不应该像大众一般把“外观结合使用”作为建筑的目的。因为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形式和功能本身的定义也多样不稳定。特别要指出的是,“图形”往往是结果的一种 Appearance, 它本身是不稳定的,具有多种可能。那么设计师如何与大众达成一种共识呢?大众要的是结果,建筑的结果是比较复杂的。设计师不应该从结果倒序去解答。
设计师在学习和实践中思考得到的教益是,建筑应该产生场所,场所的概念包含了“物与人”的和谐,包含时间和空间。时间是历史意义的时间,空间是地域意义的空间,意义是物对人的精神唤醒。因此,设计首先是场所营造——场所不仅仅是物的构成,场所是要为人们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由场所而产生的,人们需要怎样的围合遮蔽进而是需要怎样的标志。
讲逻辑,必然会产生诚实的形式。结构和构造都是自然为人提供服务的“物”的内在形式。诚实的形式并不一定是结构的直接表达。形式只要符合逻辑,这个逻辑不是单单为结构逻辑和构造逻辑;也包含经济条件和地方的技术水平。材料——物,是基础,也可以是最后的装饰,如同衣裳与身体的关系,有遮蔽也有表达。并不是要诚实就赤身裸体。
光,光是人感知的根本。神圣的光不是来自做作,而是来自结构体,以及依附于结构体的构造细节。若没有物,人却感受不到光;没有光,也不知道物。工业技术和现代主义打破了历史传统的结构体,光的表现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宗教的改革,也打破宗教的神秘性——神秘来自未知和不可把握,这不是新教的精神要旨。其实光是非常稳定的,如同真理。否则人就无法认知这个世界。
最后想说的是,建筑不同于舞台布景。后者是为了拟物拟人的戏剧营造,建筑必须有自己的逻辑和表现。表现,又不完全单单被动或主动,重要的是表现的内在理由。当从宗教到建筑的思考后,发现建筑的内在理念原来就和宗教的精神一致!
![]() |
写下这么一篇主观又肤浅的日记,完全是为项目的 presentation 碰到的难题所做的一点基础思考。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