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你有你的孙悟空 我有我的齐天圣
临近春节的这两天,微博、微信、QQ空间全部被我们的国民男神孙悟空刷屏了。
整个事件波澜起伏,众说纷纭,简直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经典代表——瞬息万变、真假难分。消息从六小龄童的节目被弊了,到六小龄童本人出面辟谣,说从未收到央视的邀请,到现在的众民在网络上请愿呼吁,说什么的都有。
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确实是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有人说他只要上去耍个棍子就好,也有人说看他磕瓜子到凌晨都乐意看,铺天盖地的转发量与讨论参与量都能说明六小龄童版孙悟空在我们心目的地位。
当然啦,人之所以成为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会思考、不是全凭本能(大猩猩什么的也会简单思考,咱们暂不讨论),有赞同的、自然也就有不同意的。最近知乎上有篇文章就挺火:《六小龄童演的猴确实好,但它未必真像孙悟空》,这篇文我看了,说得挺好,完全赞同,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喜欢六小龄童版孙悟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目中自然也有一千个孙悟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的,更何况《西游记》这种绝大部分都是编造出的故事。六小龄童塑造出了他心目中的孙悟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这就够了,我们不需要人人都当学问家,刨根问底。
所以说,对于网络上这些风云,我起初是根本没往心里去的,而作为一个真心喜爱六小龄童的人,跟着起哄,好像也挺自然的是吧?于是我在微信上转了这样一个帖子:《致央视:我们就想再看看,大圣归来那一刻》,虽然我知道,央视根本看不到,我就是自娱自乐。
然后有个哥们儿跟我就形成了这样的对话:
我在所有要猴子上春晚的人后面都回复了:别他妈逼发孙悟空六小龄童了。《西游记》原文读过吗你?《西游记》有几回你他吗的知道吗你?爱你么么哒。
我回复:
西游记我读了八遍,很多段落熟读成诵,大学论文也写的是西游记相关。我知道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和原著有很大区别,我也知道六小龄童本身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但他的孙悟空(上面笔误,写成六小龄童了)是我的童年回忆,我就爱看他耍棍子,管他妈像不像。爱你么么哒。
说实话我跟这哥们儿连认识都算不上,不过参加过几次他们公司举办的活动,加个微信,仅此而已。他自己运营个公众号,办得有声有色,有才有个性,我还是挺欣赏的。不过你有你的孙悟空,我有我的齐天圣,既然跑到我这里来废话,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再回到孙悟空这件事,应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所有人都喜欢,观众们因不同背景造成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对一个角色的观感也必然各不相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能够受到如此多观众的喜爱,尽管和时代有着很大关系,但也已经是个很大的成功了。我赞同每个人的不同想法,说句俗话:我不同意你的内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但我真心觉得:每个人都无权去评判别人的想法,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会想到什么。难道没读过《西游记》就不能喜欢孙悟空?那些偏远山区没有读书条件的孩子,就不能渴望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上个春晚?
顺着这件事,继续发散思维,我又想到一些比这几句玩笑要严重得多的事。这两年有句话很流行:评判冰箱好不好用,不需要自己会制冷。似乎是万能金句,听上去好像也挺有道理,但这两年已经被用滥了。不仅每个人都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去评判别人,甚至这也变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对别人指指点点的理由,医生手术十几小时,累得躺地站不起来?你就是干这个的,嚷嚷什么?警察牺牲?纳税人养着你呢!该冲你就得往上冲。教师为学生义务补课?以前的老师不都是这样,下班就给孩子补课,现在的老师要求太多了。
我只想说:滚你丫的。但凡站在制高点上去要求别人如何如何的,往往都是因为自己本身是既得利益者,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奉献什么,十有八九是不肯的。
对不起扯远了,扯回来再看孙悟空。我翻遍了六小龄童的微博,好像除了辟了个谣,并没有央视的什么消息,而央视针对此也没说过什么,那么这一连串的消息,尤其是和某明星一起上春晚,某明星的过了而六小龄童的弊了的消息,是怎么出来的呢?
情怀是个很神圣很伟大,但同时也很可怕的东西,这次的事件,不管是哪些营销号搞出来的,不就是利用情怀这个东西么?几条消息网络上就炸了天,讴歌的赞叹的恳求的骂娘的。
但于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你的孙悟空,我有我的齐天圣。这次事件不了解,不曾去细致分析,我也无权评判,看看热闹,仅此而已。
整个事件波澜起伏,众说纷纭,简直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经典代表——瞬息万变、真假难分。消息从六小龄童的节目被弊了,到六小龄童本人出面辟谣,说从未收到央视的邀请,到现在的众民在网络上请愿呼吁,说什么的都有。
六小龄童版《西游记》确实是我们童年美好的回忆,有人说他只要上去耍个棍子就好,也有人说看他磕瓜子到凌晨都乐意看,铺天盖地的转发量与讨论参与量都能说明六小龄童版孙悟空在我们心目的地位。
当然啦,人之所以成为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区别就是会思考、不是全凭本能(大猩猩什么的也会简单思考,咱们暂不讨论),有赞同的、自然也就有不同意的。最近知乎上有篇文章就挺火:《六小龄童演的猴确实好,但它未必真像孙悟空》,这篇文我看了,说得挺好,完全赞同,但这并不影响我继续喜欢六小龄童版孙悟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心目中自然也有一千个孙悟空。文学创作本身就是高于生活的,更何况《西游记》这种绝大部分都是编造出的故事。六小龄童塑造出了他心目中的孙悟空,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这就够了,我们不需要人人都当学问家,刨根问底。
所以说,对于网络上这些风云,我起初是根本没往心里去的,而作为一个真心喜爱六小龄童的人,跟着起哄,好像也挺自然的是吧?于是我在微信上转了这样一个帖子:《致央视:我们就想再看看,大圣归来那一刻》,虽然我知道,央视根本看不到,我就是自娱自乐。
然后有个哥们儿跟我就形成了这样的对话:
我在所有要猴子上春晚的人后面都回复了:别他妈逼发孙悟空六小龄童了。《西游记》原文读过吗你?《西游记》有几回你他吗的知道吗你?爱你么么哒。
我回复:
西游记我读了八遍,很多段落熟读成诵,大学论文也写的是西游记相关。我知道六小龄童塑造的孙悟空和原著有很大区别,我也知道六小龄童本身具有比较大的局限性。但他的孙悟空(上面笔误,写成六小龄童了)是我的童年回忆,我就爱看他耍棍子,管他妈像不像。爱你么么哒。
说实话我跟这哥们儿连认识都算不上,不过参加过几次他们公司举办的活动,加个微信,仅此而已。他自己运营个公众号,办得有声有色,有才有个性,我还是挺欣赏的。不过你有你的孙悟空,我有我的齐天圣,既然跑到我这里来废话,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再回到孙悟空这件事,应该说,一个人很难做到所有人都喜欢,观众们因不同背景造成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对一个角色的观感也必然各不相同,六小龄童的孙悟空能够受到如此多观众的喜爱,尽管和时代有着很大关系,但也已经是个很大的成功了。我赞同每个人的不同想法,说句俗话:我不同意你的内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但我真心觉得:每个人都无权去评判别人的想法,因为你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会想到什么。难道没读过《西游记》就不能喜欢孙悟空?那些偏远山区没有读书条件的孩子,就不能渴望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上个春晚?
顺着这件事,继续发散思维,我又想到一些比这几句玩笑要严重得多的事。这两年有句话很流行:评判冰箱好不好用,不需要自己会制冷。似乎是万能金句,听上去好像也挺有道理,但这两年已经被用滥了。不仅每个人都有了光明正大的理由去评判别人,甚至这也变成了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对别人指指点点的理由,医生手术十几小时,累得躺地站不起来?你就是干这个的,嚷嚷什么?警察牺牲?纳税人养着你呢!该冲你就得往上冲。教师为学生义务补课?以前的老师不都是这样,下班就给孩子补课,现在的老师要求太多了。
我只想说:滚你丫的。但凡站在制高点上去要求别人如何如何的,往往都是因为自己本身是既得利益者,如果让他们自己去奉献什么,十有八九是不肯的。
对不起扯远了,扯回来再看孙悟空。我翻遍了六小龄童的微博,好像除了辟了个谣,并没有央视的什么消息,而央视针对此也没说过什么,那么这一连串的消息,尤其是和某明星一起上春晚,某明星的过了而六小龄童的弊了的消息,是怎么出来的呢?
情怀是个很神圣很伟大,但同时也很可怕的东西,这次的事件,不管是哪些营销号搞出来的,不就是利用情怀这个东西么?几条消息网络上就炸了天,讴歌的赞叹的恳求的骂娘的。
但于我,还是那句话,你有你的孙悟空,我有我的齐天圣。这次事件不了解,不曾去细致分析,我也无权评判,看看热闹,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