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门:一场穿越时空的阿拉伯福地之旅
(本文发表于《私家地理》2013年7月号)
文 / Alex Potter 译 / 刘未央
从约旦首都安曼起飞的红眼航班晚点了一小时。我在最后一分钟抢了一张远赴阿拉伯半岛南端——也门的深夜机票,这一时的心血来潮,让我恰好能赶上翌日的也门总统大选。据我所知,在这个沙漠之国,一场历时一年的革命已临近尾声,与我即将作别的阴暗多雨的冬季安曼相比,那将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听了我宣布这一临时旅行计划,我的那帮约旦朋友都吃了一惊,还有人竟然笑出了声。“也门怎么啦?”我有点不服气。“它跟我们是……两码事。你瞧着好了。”其中一个叫哈桑的朋友答道。好心的哈桑后来驾车把我送到了机场。而此番以及日后的每一次也门之行都反复说明,“两码事”这三个字实在是轻描淡写了。
2012年2月,凌晨5点,也门
在约旦皇家航空的班机上度过了黑暗阴冷的5小时,煦暖的晨光终于从遮阳板的裂缝中漏进了机舱。由于睡眠不足,我感到昏昏沉沉的,此时飞机正在晓光中穿行,我慢慢抬起了劣质的遮阳板。窗外的景象顿时令我屏住了呼吸,跃入眼帘的是茫茫一片金黄大地;点点沙丘,片片沙海,层层峰峦,条条峡谷,凡目力所及,无不金光熠熠。在也门北方诸省上空,群山的一面洒满了深黄色的阳光,而另一面仍深深隐匿在一团漆黑中。这片古老的大地不禁让我联想起人类的远祖,一道道万丈沟壑犹如饱经沧桑的脸庞上纵横交错的皱纹。随着飞机向首都缓缓降落,星散于深谷高峰的座座村庄渐次消失。我一言不发地呆坐着,邻座的男子也正凝视着窗外,也许瞥到了我目瞪口呆的表情,他微笑着对我说:“欢迎来到也门!”
也门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坐落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北接沙特阿拉伯,东邻阿曼,西濒红海,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古罗马人青睐于也门丰饶的北部高原以及干燥肥沃的红海沿岸帖哈麦地区,名副其实地称之为“阿拉伯福地”(Arabia Felix)。数千年来,也门一直是文化、贸易、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互通枢纽。历史上,也门曾相继被塞巴人、哈德迷思人和希米亚人统治,后又遭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占领,似乎全世界都在觊觎这颗半岛上的明珠。1918年11月17日,强悍的伊玛目 叶海亚终于宣布了也门的独立。
2012年2月,凌晨6点,萨那
的士司机载着我在机场大道上飞驰,沿街店家户户紧闭,街上空空荡荡,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听说过我们的革命吗?那么大选呢?今天我带你在城里好好转转。” 对于也门发生的一切我确有耳闻,这里爆发了持续一年的举国抗议示威,民众呼吁在位逾30年的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总统下台。途中,我目睹了萨迪克•艾尔-阿赫马尔族长那座被子弹打成蜂窝一般的居所,效忠于他的部族曾与政府军在此发生激战。随着沿途店铺纷纷开门迎客,萨那古城终于映入了我们的视野。眼前满是四至六层高的“姜饼屋”——饰以白边的褐色石楼,每一栋都默默地守着自己的秘密。每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彩色窗玻璃(当地称qamarias),召唤晨祷的吟唱便悠然响起,唤醒睡梦中的男男女女。萨那仅古城区就建有100多座清真寺,唤礼声足以覆盖城内6500户家庭。身穿白色长袍的男人们睡眼惺忪地走向最近的清真寺,女人们则开始操持一天的家务(多半是一个大家庭)。
近年来,萨那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城墙的限制,昔日的神秘小城正在向四面八方蔓延。郊外,匆匆建成的现代化楼宇与简棚陋屋混杂在一起,容纳了200多万人口。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外来人员大量涌入萨那,在首都和大城市以外,普遍存在就业机会稀少、政府管理缺位的问题。在中东的城市扩张进程中,新建部分往往是个败笔;然而萨那古城仍是也门的必游之地——一个既值得逗留一日,也不枉厮守一生的地方。作为一国之都,萨那还是也门的经济中心,有势力的族长们也云集于此,他们统辖的周边各部落是构成北也门社会的基本单元。
2012年3月,上午9点,哈拉兹山区
“抓紧喽!要想在天黑前赶回哈加拉(Hajjarah),就得立刻出发!”我的朋友边敲门边喊道。我们下榻的这家山间酒店位于萨那以西哈拉兹山地区的首府马纳哈(Manakha)。我套上跑鞋和裙衫,为暂别那身庄重的黑长袍(abaya)而窃喜,要知道,黑长袍和伊斯兰头巾(hijab)可是也门妇女不得离身的两件装束。哈拉兹山距马纳哈约10分钟脚程。当强烈的阳光驱散晨雾,哈拉兹山之美尽显无遗:群峰巍然峭立,蜿蜒不绝;小小村落或傲立于山巅,或依傍着山腰,或深藏于峡谷。哈拉兹山不愧为也门最秀丽的旅游胜地之一。在饱览哈加拉、马纳哈、侯戴卜(al Hoteib)等村镇令人难忘的建筑和风景之余,还能品尝北方特有的高热量美食、重味炖菜及风味面包,同时感受一下也门人闻名全球的好客之道。
拜天所赐,北也门大部分地区拥有肥沃的梯田和山田。数百个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每个部落由各自的族长或村长统领,奉行着互不相同的族规家法。尽管“部落”一词有时意味着落后,但追本溯源,它代表着对家族的忠诚以及一整套已维系了几千年之久的律法制度。伊玛目的统治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北也门在20世纪中叶以前几与外界隔绝,这也是也门相当一部分古老文化风俗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徒步游览哈拉兹山脉及北也门其它地方,不难发现当地男子的独特装束:一袭白色阿拉伯大袍(thobe),十之八九扎一条宽腰带,再挎上一柄从不见血、只图装饰的弯刀(jembiya)。山地妇女的装扮与城市妇女没有明显区别,不外乎黑袍、头巾、面纱(niqab)三件套,恪守着文化与宗教上的端庄自重原则。
2012年4月,中午12点,荷台达及帖哈麦地区
红海沿岸的也门无异于另一个世界。我在荷台达省拜特费吉赫市(Beit al Fakih)拥挤的集市巷道里左拐右绕,饱受着帖哈麦毒日头的折磨。饥肠辘辘外加正午40多度的高温炙烤,令我一时产生了身处东非的幻觉。时有戴浅蓝色缠头、穿短背心和纱笼的男人牵着骆驼从我两边走过;摆摊卖货的女人们敞着脸,头戴草帽,身着五颜六色的条纹服。一个面目和善的摩托男从后面赶上我,招呼道:“一起吃午饭吧!几个月就你一个老外来我们这儿!”对于摩托车和骆驼在街上混行,我并不十分惊讶;让我瞠目结舌的是,这名男子的摩托车后座竟然还载着他的妻子,这在也门其它地方简直是闻所未闻!
“帖哈麦”本意“热土”,代表着也门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侧面。与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吉布提仅一水之隔的帖哈麦省,弥漫着的一种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在气质上更接近红海对岸的这些非洲邻国。在荷台达省的同名首府,常见一家人在数英里长的海滩上徜徉,在暖洋洋的海水里嬉戏,或在遍布乡间的仿草屋式小廊坊(bungalow)里纳凉。
这里不仅因摩卡咖啡和新鲜海鱼而知名,还是举世瞩目的伊斯兰教育中心。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小城宰比德,在13至15世纪曾荣为也门国都,拥有100多座清真寺及一所伊斯兰大学。虽然荷台达的经济水平在也门处于垫底之列,儿童营养不良率居首,商品价格也仅为萨那的数分之一,但这里仍是最值得一游的一个地方。
2012年8月,下午3点,亚丁及南部地区
我躺在朋友家的水泥地板上避热,头顶懒洋洋转着的风扇突然停止了吱吱呀呀的叫声,又停电了。紧接着响起了召唤午祷的阿赞(adhan) 。此时的亚丁酷热难耐,而我正在这里度斋月。伊斯兰历斋月规定,穆斯林白天必须禁绝摄入一切东西,包括烟、食物、饮料,连水都不能喝。就在斋月还剩最后几天,而白天温度已飙升到40℃以上之际,我决意前往南也门最大城市亚丁访友。难怪萨那的朋友们都认为我疯了。
“不喝水你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嘴唇焦渴,勉强向亚丁的朋友挤出了一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斋月,不吃东西倒也罢了,不喝水让我实在无法忍受。“我只是一门心思做祷告,不像你到处乱跑!”朋友笑着回答。
亚丁虽有煎熬灵魂的酷热,却也不乏涤荡身心的清新时刻,晚间漫步即为一大乐事。黄昏过后已是开禁时间,只见家家户户涌向集市、商场和游乐园,尽情沐浴着亚丁湾送来的微微凉风。每一个晚上都能见到男人、女人和孩子竞相攀爬西拉城堡(Seera Castle)高高的台阶,或登临古堡俯瞰全城。在闹市区,商店、清真寺、茶馆鳞次栉比,甚至还有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教堂。 市中心克雷特区建在古时的火山口里,故得此名(“克雷特”意为“火山口”)。
与荷台达一样,亚丁也以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悠闲的生活氛围而广为人知。不过,亚丁还拥有荷台达所不具备的城市特色。南、北也门曾经是两个差异很大的国家,亚丁与拉赫季、扎莱(政治联盟)、阿比扬、舍卜沃、哈德拉毛、马哈拉等同属南也门。北方实行伊玛目神权统治,而南方则由多个苏丹君主国组成,直到亚丁被英国殖民统治为止。正如其它许多港口城市,亚丁的建筑风格及上层人士的言谈举止仍带有欧洲遗韵。然而,历史上的多次南北冲突也给亚丁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紧张与创伤,而亚丁的城市发展又缺少中央政府的充分支持。也门南部的土地面积远大于北部,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舍卜沃和哈德拉毛的沙漠所占,资源相对匮乏,油田的发现仅仅是不久以前的事。
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也门南方要求独立分治的呼声日益高涨。每一条街道上都飘扬着前南也门国旗(一个蓝三角扎眼地盖在也门法定国旗的红白黑三色图案上)。在政治吁求之外,大多数南方人还特别强调南北间巨大的文化隔阂。的确如此,南方鲜见传统的阿拉伯大袍和腰刀,女人也不忌讳袒露脸庞;与北方相比,南部某些地方远为自由开放。所幸的是,南方无处不在的政治与社会论争氛围并未掩盖其闲散从容的生活态度,正如我在荷台达及红海沿岸其它地区领略过的那种慢生活步调。
2013年1月,傍晚7点,中部高地
“再来点果汁,”朋友递给我一杯神秘莫测、又稠又粘的紫色能量饮料,“嚼卡特就得喝这个。”这家山坡咖啡馆临空设一排贴地沙发,我们两脚悬空坐在上面,眺望着塔伊兹这座也门中部高地最大的城市。我们在嚼一种类似兴奋剂的树叶——卡特(qat),其种植和消费在北方蔚然成风。事实上,卡特充斥着整个也门,下至家庭小聚、结婚仪式,上至政府会议,即便只是傍晚闲坐山中,都离不了卡特。只要来到也门,就不可能没见过这种人人为之疯狂、用粉红色塑料袋套着的带枝树叶。随着日薄西山,朵朵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又一场结婚或订婚庆典正在举行,也可能只是本地青年在自娱自乐。在我们的上上下下,年龄各异的男人在山坡上各就各位,嚼卡特,吸水烟筒,沉浸在塔伊兹及中部高地那摄人心魄的美景之中。
塔伊兹依山傍谷而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城市之一。在曲曲弯弯的街道上,每一个拐角都隐藏着一份惊喜。我们落座在该市最大的山脉苏卜尔山(Jabal Sabr)上,将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塔伊兹人一向自视本地为也门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份自信或许源于该城市较高的识字率,或是因为遍布于市郊山谷里的花枝招展的女子,抑或由于中部高地曾孕育过大批艺术家和诗人。无论如何,也门最富神秘气质、最具创业精神的人往往是从塔伊兹或其毗邻的伊卜省闯荡出来的。随便找个萨那的咖啡馆老板问问他是哪里人,得到的回答多半不是伊卜就是塔伊兹。在2011年革命期间,抨击当局最有力的多位女性领袖正是来自于塔伊兹。
从塔伊兹向北,在起伏的山地驱车两小时,便进入伊卜省境内。雨后的伊卜是也门最葱郁、最富饶的省份。伊卜省首府设在其同名城市,而真正展现其魅力的却是小城杰伯拉(Jibla)。杰伯拉是也门唯一一位女王阿瓦•艾尔-苏雷希(Arwa al Suleyhi)的故乡。阿瓦在丈夫瘫痪退位后接过权杖,并将都城从萨那迁至杰伯拉。在其统治期间,也门的和平与繁华都臻于鼎盛。为兹纪念,人们还以“阿瓦女王”为名建造了一座清真寺。该寺依山而建,外墙漆白、粉两色,女王的石棺高供于寺内一角,至今仍有许多人专程前来参拜致敬。大诗人阿里•艾尔-卡姆(Ali al Qam)曾赋诗颂扬女王:
“真主之下,芸芸众生
惟陛下可得万人景仰
倘使示巴女王 荣披吾皇御袍
定然傲视所罗门,无惧大卫王”
离别“阿拉伯福地”
也门的美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也门的独特折射出多姿多态的文化。从萨那和塔伊兹高地,沿红海之滨帖哈麦,到南方的亚丁,一路走来,你一定会为也门的热情好客所感动,为她的历史底蕴而叹服,更为人们的虔诚信仰所震撼。倘若不走寻常路,你还有机会置身于马赫拉的贝都因人部落,或仰望哈德拉毛沙漠中的摩天大厦,或登临世外桃源般的索科特拉岛。也门或许缺少一点惊艳,但只要来到这里,无论逗留一日,还是定居一生,都将是一场妙不可言、不容错过的经历。
文 / Alex Potter 译 / 刘未央
从约旦首都安曼起飞的红眼航班晚点了一小时。我在最后一分钟抢了一张远赴阿拉伯半岛南端——也门的深夜机票,这一时的心血来潮,让我恰好能赶上翌日的也门总统大选。据我所知,在这个沙漠之国,一场历时一年的革命已临近尾声,与我即将作别的阴暗多雨的冬季安曼相比,那将是一个迥然不同的世界。听了我宣布这一临时旅行计划,我的那帮约旦朋友都吃了一惊,还有人竟然笑出了声。“也门怎么啦?”我有点不服气。“它跟我们是……两码事。你瞧着好了。”其中一个叫哈桑的朋友答道。好心的哈桑后来驾车把我送到了机场。而此番以及日后的每一次也门之行都反复说明,“两码事”这三个字实在是轻描淡写了。
2012年2月,凌晨5点,也门
在约旦皇家航空的班机上度过了黑暗阴冷的5小时,煦暖的晨光终于从遮阳板的裂缝中漏进了机舱。由于睡眠不足,我感到昏昏沉沉的,此时飞机正在晓光中穿行,我慢慢抬起了劣质的遮阳板。窗外的景象顿时令我屏住了呼吸,跃入眼帘的是茫茫一片金黄大地;点点沙丘,片片沙海,层层峰峦,条条峡谷,凡目力所及,无不金光熠熠。在也门北方诸省上空,群山的一面洒满了深黄色的阳光,而另一面仍深深隐匿在一团漆黑中。这片古老的大地不禁让我联想起人类的远祖,一道道万丈沟壑犹如饱经沧桑的脸庞上纵横交错的皱纹。随着飞机向首都缓缓降落,星散于深谷高峰的座座村庄渐次消失。我一言不发地呆坐着,邻座的男子也正凝视着窗外,也许瞥到了我目瞪口呆的表情,他微笑着对我说:“欢迎来到也门!”
也门是一个古老的国度,坐落在阿拉伯半岛最南端,北接沙特阿拉伯,东邻阿曼,西濒红海,南临亚丁湾和阿拉伯海。古罗马人青睐于也门丰饶的北部高原以及干燥肥沃的红海沿岸帖哈麦地区,名副其实地称之为“阿拉伯福地”(Arabia Felix)。数千年来,也门一直是文化、贸易、宗教等领域的交流互通枢纽。历史上,也门曾相继被塞巴人、哈德迷思人和希米亚人统治,后又遭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大英帝国占领,似乎全世界都在觊觎这颗半岛上的明珠。1918年11月17日,强悍的伊玛目 叶海亚终于宣布了也门的独立。
2012年2月,凌晨6点,萨那
的士司机载着我在机场大道上飞驰,沿街店家户户紧闭,街上空空荡荡,整个城市还在睡梦中。“听说过我们的革命吗?那么大选呢?今天我带你在城里好好转转。” 对于也门发生的一切我确有耳闻,这里爆发了持续一年的举国抗议示威,民众呼吁在位逾30年的阿里•阿卜杜拉-萨利赫总统下台。途中,我目睹了萨迪克•艾尔-阿赫马尔族长那座被子弹打成蜂窝一般的居所,效忠于他的部族曾与政府军在此发生激战。随着沿途店铺纷纷开门迎客,萨那古城终于映入了我们的视野。眼前满是四至六层高的“姜饼屋”——饰以白边的褐色石楼,每一栋都默默地守着自己的秘密。每当清晨的阳光洒进彩色窗玻璃(当地称qamarias),召唤晨祷的吟唱便悠然响起,唤醒睡梦中的男男女女。萨那仅古城区就建有100多座清真寺,唤礼声足以覆盖城内6500户家庭。身穿白色长袍的男人们睡眼惺忪地走向最近的清真寺,女人们则开始操持一天的家务(多半是一个大家庭)。
近年来,萨那的发展已经突破了古城墙的限制,昔日的神秘小城正在向四面八方蔓延。郊外,匆匆建成的现代化楼宇与简棚陋屋混杂在一起,容纳了200多万人口。经济和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外来人员大量涌入萨那,在首都和大城市以外,普遍存在就业机会稀少、政府管理缺位的问题。在中东的城市扩张进程中,新建部分往往是个败笔;然而萨那古城仍是也门的必游之地——一个既值得逗留一日,也不枉厮守一生的地方。作为一国之都,萨那还是也门的经济中心,有势力的族长们也云集于此,他们统辖的周边各部落是构成北也门社会的基本单元。
2012年3月,上午9点,哈拉兹山区
“抓紧喽!要想在天黑前赶回哈加拉(Hajjarah),就得立刻出发!”我的朋友边敲门边喊道。我们下榻的这家山间酒店位于萨那以西哈拉兹山地区的首府马纳哈(Manakha)。我套上跑鞋和裙衫,为暂别那身庄重的黑长袍(abaya)而窃喜,要知道,黑长袍和伊斯兰头巾(hijab)可是也门妇女不得离身的两件装束。哈拉兹山距马纳哈约10分钟脚程。当强烈的阳光驱散晨雾,哈拉兹山之美尽显无遗:群峰巍然峭立,蜿蜒不绝;小小村落或傲立于山巅,或依傍着山腰,或深藏于峡谷。哈拉兹山不愧为也门最秀丽的旅游胜地之一。在饱览哈加拉、马纳哈、侯戴卜(al Hoteib)等村镇令人难忘的建筑和风景之余,还能品尝北方特有的高热量美食、重味炖菜及风味面包,同时感受一下也门人闻名全球的好客之道。
拜天所赐,北也门大部分地区拥有肥沃的梯田和山田。数百个部落在这里繁衍生息,每个部落由各自的族长或村长统领,奉行着互不相同的族规家法。尽管“部落”一词有时意味着落后,但追本溯源,它代表着对家族的忠诚以及一整套已维系了几千年之久的律法制度。伊玛目的统治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使北也门在20世纪中叶以前几与外界隔绝,这也是也门相当一部分古老文化风俗至今保存完好的原因之一。徒步游览哈拉兹山脉及北也门其它地方,不难发现当地男子的独特装束:一袭白色阿拉伯大袍(thobe),十之八九扎一条宽腰带,再挎上一柄从不见血、只图装饰的弯刀(jembiya)。山地妇女的装扮与城市妇女没有明显区别,不外乎黑袍、头巾、面纱(niqab)三件套,恪守着文化与宗教上的端庄自重原则。
2012年4月,中午12点,荷台达及帖哈麦地区
红海沿岸的也门无异于另一个世界。我在荷台达省拜特费吉赫市(Beit al Fakih)拥挤的集市巷道里左拐右绕,饱受着帖哈麦毒日头的折磨。饥肠辘辘外加正午40多度的高温炙烤,令我一时产生了身处东非的幻觉。时有戴浅蓝色缠头、穿短背心和纱笼的男人牵着骆驼从我两边走过;摆摊卖货的女人们敞着脸,头戴草帽,身着五颜六色的条纹服。一个面目和善的摩托男从后面赶上我,招呼道:“一起吃午饭吧!几个月就你一个老外来我们这儿!”对于摩托车和骆驼在街上混行,我并不十分惊讶;让我瞠目结舌的是,这名男子的摩托车后座竟然还载着他的妻子,这在也门其它地方简直是闻所未闻!
“帖哈麦”本意“热土”,代表着也门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侧面。与索马里、厄立特里亚、吉布提仅一水之隔的帖哈麦省,弥漫着的一种悠然闲适的生活态度,在气质上更接近红海对岸的这些非洲邻国。在荷台达省的同名首府,常见一家人在数英里长的海滩上徜徉,在暖洋洋的海水里嬉戏,或在遍布乡间的仿草屋式小廊坊(bungalow)里纳凉。
这里不仅因摩卡咖啡和新鲜海鱼而知名,还是举世瞩目的伊斯兰教育中心。获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小城宰比德,在13至15世纪曾荣为也门国都,拥有100多座清真寺及一所伊斯兰大学。虽然荷台达的经济水平在也门处于垫底之列,儿童营养不良率居首,商品价格也仅为萨那的数分之一,但这里仍是最值得一游的一个地方。
2012年8月,下午3点,亚丁及南部地区
我躺在朋友家的水泥地板上避热,头顶懒洋洋转着的风扇突然停止了吱吱呀呀的叫声,又停电了。紧接着响起了召唤午祷的阿赞(adhan) 。此时的亚丁酷热难耐,而我正在这里度斋月。伊斯兰历斋月规定,穆斯林白天必须禁绝摄入一切东西,包括烟、食物、饮料,连水都不能喝。就在斋月还剩最后几天,而白天温度已飙升到40℃以上之际,我决意前往南也门最大城市亚丁访友。难怪萨那的朋友们都认为我疯了。
“不喝水你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嘴唇焦渴,勉强向亚丁的朋友挤出了一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经历斋月,不吃东西倒也罢了,不喝水让我实在无法忍受。“我只是一门心思做祷告,不像你到处乱跑!”朋友笑着回答。
亚丁虽有煎熬灵魂的酷热,却也不乏涤荡身心的清新时刻,晚间漫步即为一大乐事。黄昏过后已是开禁时间,只见家家户户涌向集市、商场和游乐园,尽情沐浴着亚丁湾送来的微微凉风。每一个晚上都能见到男人、女人和孩子竞相攀爬西拉城堡(Seera Castle)高高的台阶,或登临古堡俯瞰全城。在闹市区,商店、清真寺、茶馆鳞次栉比,甚至还有殖民时期遗留下来的教堂。 市中心克雷特区建在古时的火山口里,故得此名(“克雷特”意为“火山口”)。
与荷台达一样,亚丁也以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悠闲的生活氛围而广为人知。不过,亚丁还拥有荷台达所不具备的城市特色。南、北也门曾经是两个差异很大的国家,亚丁与拉赫季、扎莱(政治联盟)、阿比扬、舍卜沃、哈德拉毛、马哈拉等同属南也门。北方实行伊玛目神权统治,而南方则由多个苏丹君主国组成,直到亚丁被英国殖民统治为止。正如其它许多港口城市,亚丁的建筑风格及上层人士的言谈举止仍带有欧洲遗韵。然而,历史上的多次南北冲突也给亚丁留下了难以抹去的紧张与创伤,而亚丁的城市发展又缺少中央政府的充分支持。也门南部的土地面积远大于北部,但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舍卜沃和哈德拉毛的沙漠所占,资源相对匮乏,油田的发现仅仅是不久以前的事。
在当前的政治气候下,也门南方要求独立分治的呼声日益高涨。每一条街道上都飘扬着前南也门国旗(一个蓝三角扎眼地盖在也门法定国旗的红白黑三色图案上)。在政治吁求之外,大多数南方人还特别强调南北间巨大的文化隔阂。的确如此,南方鲜见传统的阿拉伯大袍和腰刀,女人也不忌讳袒露脸庞;与北方相比,南部某些地方远为自由开放。所幸的是,南方无处不在的政治与社会论争氛围并未掩盖其闲散从容的生活态度,正如我在荷台达及红海沿岸其它地区领略过的那种慢生活步调。
2013年1月,傍晚7点,中部高地
“再来点果汁,”朋友递给我一杯神秘莫测、又稠又粘的紫色能量饮料,“嚼卡特就得喝这个。”这家山坡咖啡馆临空设一排贴地沙发,我们两脚悬空坐在上面,眺望着塔伊兹这座也门中部高地最大的城市。我们在嚼一种类似兴奋剂的树叶——卡特(qat),其种植和消费在北方蔚然成风。事实上,卡特充斥着整个也门,下至家庭小聚、结婚仪式,上至政府会议,即便只是傍晚闲坐山中,都离不了卡特。只要来到也门,就不可能没见过这种人人为之疯狂、用粉红色塑料袋套着的带枝树叶。随着日薄西山,朵朵烟花在城市上空绽放,又一场结婚或订婚庆典正在举行,也可能只是本地青年在自娱自乐。在我们的上上下下,年龄各异的男人在山坡上各就各位,嚼卡特,吸水烟筒,沉浸在塔伊兹及中部高地那摄人心魄的美景之中。
塔伊兹依山傍谷而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的城市之一。在曲曲弯弯的街道上,每一个拐角都隐藏着一份惊喜。我们落座在该市最大的山脉苏卜尔山(Jabal Sabr)上,将整个城市尽收眼底。塔伊兹人一向自视本地为也门的文化教育中心,这份自信或许源于该城市较高的识字率,或是因为遍布于市郊山谷里的花枝招展的女子,抑或由于中部高地曾孕育过大批艺术家和诗人。无论如何,也门最富神秘气质、最具创业精神的人往往是从塔伊兹或其毗邻的伊卜省闯荡出来的。随便找个萨那的咖啡馆老板问问他是哪里人,得到的回答多半不是伊卜就是塔伊兹。在2011年革命期间,抨击当局最有力的多位女性领袖正是来自于塔伊兹。
从塔伊兹向北,在起伏的山地驱车两小时,便进入伊卜省境内。雨后的伊卜是也门最葱郁、最富饶的省份。伊卜省首府设在其同名城市,而真正展现其魅力的却是小城杰伯拉(Jibla)。杰伯拉是也门唯一一位女王阿瓦•艾尔-苏雷希(Arwa al Suleyhi)的故乡。阿瓦在丈夫瘫痪退位后接过权杖,并将都城从萨那迁至杰伯拉。在其统治期间,也门的和平与繁华都臻于鼎盛。为兹纪念,人们还以“阿瓦女王”为名建造了一座清真寺。该寺依山而建,外墙漆白、粉两色,女王的石棺高供于寺内一角,至今仍有许多人专程前来参拜致敬。大诗人阿里•艾尔-卡姆(Ali al Qam)曾赋诗颂扬女王:
“真主之下,芸芸众生
惟陛下可得万人景仰
倘使示巴女王 荣披吾皇御袍
定然傲视所罗门,无惧大卫王”
离别“阿拉伯福地”
也门的美承载着悠远厚重的历史,也门的独特折射出多姿多态的文化。从萨那和塔伊兹高地,沿红海之滨帖哈麦,到南方的亚丁,一路走来,你一定会为也门的热情好客所感动,为她的历史底蕴而叹服,更为人们的虔诚信仰所震撼。倘若不走寻常路,你还有机会置身于马赫拉的贝都因人部落,或仰望哈德拉毛沙漠中的摩天大厦,或登临世外桃源般的索科特拉岛。也门或许缺少一点惊艳,但只要来到这里,无论逗留一日,还是定居一生,都将是一场妙不可言、不容错过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