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新批评之六:Cleanth Brooks
20世纪30年代末只40年代末的10年是“新批评”全面体制化的阶段。新批评派一手抓大学英语专业的教学阵地,一手抓文学批评刊物的出版阵地,普及和提高同时并举,使美国的文学批评从价值取向到批评方法,都发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布鲁克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批评派发现,尽管张力说认定诗就是诗歌词汇的外延和内涵之间的全部意义的统一,然而真正需要分析的,只是诗歌语言的内涵(即“联想意义”)。瑞恰兹有言在先,文学以“伪陈述”表现艺术的真实,与科学真实无缘。显然,“张力”不存在于科学陈述中,因为明晰的科学语言没有内涵(即没有引申意义);张力存在于伪陈述中,因为是文学语言才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诗歌语言的内涵。布鲁克斯沿着这样的思路,使新批评的诗论落实到了对具体诗歌的批评之中。
与艾略特、兰瑟姆和泰特等人不同,布鲁克斯不是诗人,他是一个专业的批评家。然而,把新批评的原则具体化,使之付诸实践,布鲁克斯应该是第一人。在布鲁克斯手上,新批评的操作原则化为四个要点:在处理诗的结构方面,应把握反讽(irony)和诗的戏剧化结构(poem as drama);在处理诗的语言方面,应把握含混(ambiguity)和悖论(paradox)。
【《理解诗歌》】
新批评之所以在40年代以后的美国批评论坛广为普及,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一本书的影响,这就是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诗选《理解诗歌》(1938)。编者在引言部分明确指出,“如果诗歌值得讲授,那么它必须作为诗来讲授。”这就是说,那种把诗当做逻辑内容的复述、作者历史生平的研究资料、或当作训诲内容来阐释的传统教授方法都必须摒弃。自40年代至60年代,这部诗选一直是美国大学的文学课教材。整整两代人,在这部教材的哺育熏陶下,埋头于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揣摩玩味诗歌的精微细妙,诗选的编注宗旨不仅使新批评主张的细读和文本阐释具体化,而且几乎将它们固定为文学批评的唯一程式。
【细读】
细读就是要对作品本身作详尽的分析和诠释。这种分析诠释并不太注重作品说了些什么,而是作品如何去说。细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词语的选择,比喻和意象的组织和观照,以及对于词句语气的分析,一句话,就是从作品的形式入手,最终见出作品的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在这样一番分析和阐释过程中,文本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将自然呈现出来。
也许是受《理解诗歌》的鼓舞,布鲁克斯和沃伦又编注了《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 Fiction 1943),希望把新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扩大运用到小说批评领域。可是,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这样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大大超出了反讽、巧智、矛盾语、象征等概念的应用范畴。《理解小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从这一事实也说明了新批评的局限性。不过,这一局限得到更新的批评理论的补充纠正,还得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精致的瓮:诗结构研究》】
布鲁克斯擅长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来阐释“新批评”原则。他的文集《精致的瓮:诗结构研究》(Well-Wrought Urn: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1947)把研究作品本身的口号落到实处,在仔细研读10首诗歌的基础上,揭示诗的本质特性。布鲁克斯认为,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思想,有关诗的意义的散文陈述不能替代诗本身。如果可以把诗的“本质的真正的意思核心”从诗中“抽象”出来作散文陈述,那就会把诗置于与科学、哲学的竞争之中。“永远不能用科学或哲学的尺子去衡量诗歌,因为这种尺子所能丈量的永远不会是诗的全部,只能是诗的抽象概念。” 作为一个有机论者,布鲁克斯坚决反对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分裂。他将诗结构定义为作品本身矛盾因素的和谐统一。对立因素的矛盾和冲突使作品产生张力,但以不破坏平衡和统一为前提。诗的结论是用命题、隐喻和象征去解决各种张力之后获得的。统一的实现,靠的是戏剧的而不是逻辑的过程;它代表各种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而不是一个公式。布鲁克斯力图证明科学或哲学的抽象语言无法表现诗的本质特性。
该文集题名为《精致的翁》,显然是受莎士比亚《凤凰与斑鸠》和济慈《希腊古瓮颂》的启发。古瓮集真与美于一身,是诗的贴切比喻。莎士比亚笔下的古瓮装有凤凰的灰烬。床说中,凤凰会在灰烬中重生。布鲁克斯认为,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灰烬进行过滤测量,或是检验其化学成分,凤凰是不会飞起来的。
新批评派发现,尽管张力说认定诗就是诗歌词汇的外延和内涵之间的全部意义的统一,然而真正需要分析的,只是诗歌语言的内涵(即“联想意义”)。瑞恰兹有言在先,文学以“伪陈述”表现艺术的真实,与科学真实无缘。显然,“张力”不存在于科学陈述中,因为明晰的科学语言没有内涵(即没有引申意义);张力存在于伪陈述中,因为是文学语言才有丰富的内涵。因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研究诗的张力就是研究诗歌语言的内涵。布鲁克斯沿着这样的思路,使新批评的诗论落实到了对具体诗歌的批评之中。
与艾略特、兰瑟姆和泰特等人不同,布鲁克斯不是诗人,他是一个专业的批评家。然而,把新批评的原则具体化,使之付诸实践,布鲁克斯应该是第一人。在布鲁克斯手上,新批评的操作原则化为四个要点:在处理诗的结构方面,应把握反讽(irony)和诗的戏剧化结构(poem as drama);在处理诗的语言方面,应把握含混(ambiguity)和悖论(paradox)。
【《理解诗歌》】
新批评之所以在40年代以后的美国批评论坛广为普及,很大程度上还归功于一本书的影响,这就是布鲁克斯和沃伦合著的诗选《理解诗歌》(1938)。编者在引言部分明确指出,“如果诗歌值得讲授,那么它必须作为诗来讲授。”这就是说,那种把诗当做逻辑内容的复述、作者历史生平的研究资料、或当作训诲内容来阐释的传统教授方法都必须摒弃。自40年代至60年代,这部诗选一直是美国大学的文学课教材。整整两代人,在这部教材的哺育熏陶下,埋头于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揣摩玩味诗歌的精微细妙,诗选的编注宗旨不仅使新批评主张的细读和文本阐释具体化,而且几乎将它们固定为文学批评的唯一程式。
【细读】
细读就是要对作品本身作详尽的分析和诠释。这种分析诠释并不太注重作品说了些什么,而是作品如何去说。细读就是通过对作品的词语的选择,比喻和意象的组织和观照,以及对于词句语气的分析,一句话,就是从作品的形式入手,最终见出作品的各个部分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统一的有机整体,而在这样一番分析和阐释过程中,文本所蕴含的内在意义将自然呈现出来。
也许是受《理解诗歌》的鼓舞,布鲁克斯和沃伦又编注了《理解小说》(Understanding Fiction 1943),希望把新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扩大运用到小说批评领域。可是,小说情节结构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这样一些更为复杂的问题,大大超出了反讽、巧智、矛盾语、象征等概念的应用范畴。《理解小说》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从这一事实也说明了新批评的局限性。不过,这一局限得到更新的批评理论的补充纠正,还得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精致的瓮:诗结构研究》】
布鲁克斯擅长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来阐释“新批评”原则。他的文集《精致的瓮:诗结构研究》(Well-Wrought Urn: Studies in the Structure of Poetry, 1947)把研究作品本身的口号落到实处,在仔细研读10首诗歌的基础上,揭示诗的本质特性。布鲁克斯认为,诗以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思想,有关诗的意义的散文陈述不能替代诗本身。如果可以把诗的“本质的真正的意思核心”从诗中“抽象”出来作散文陈述,那就会把诗置于与科学、哲学的竞争之中。“永远不能用科学或哲学的尺子去衡量诗歌,因为这种尺子所能丈量的永远不会是诗的全部,只能是诗的抽象概念。” 作为一个有机论者,布鲁克斯坚决反对内容与形式的二元分裂。他将诗结构定义为作品本身矛盾因素的和谐统一。对立因素的矛盾和冲突使作品产生张力,但以不破坏平衡和统一为前提。诗的结论是用命题、隐喻和象征去解决各种张力之后获得的。统一的实现,靠的是戏剧的而不是逻辑的过程;它代表各种力量之间的一种平衡而不是一个公式。布鲁克斯力图证明科学或哲学的抽象语言无法表现诗的本质特性。
该文集题名为《精致的翁》,显然是受莎士比亚《凤凰与斑鸠》和济慈《希腊古瓮颂》的启发。古瓮集真与美于一身,是诗的贴切比喻。莎士比亚笔下的古瓮装有凤凰的灰烬。床说中,凤凰会在灰烬中重生。布鲁克斯认为,如果我们用科学的方法对灰烬进行过滤测量,或是检验其化学成分,凤凰是不会飞起来的。
-
豆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10 20:14:13
-
Ausdruklösung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8-13 10:00:17
-
潟湖 赞了这篇日记 2018-12-27 09:59:04
-
洛落楠 赞了这篇日记 2018-09-08 16:46:40
-
(´・_・`)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9-14 21:2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