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你与这个世界,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
毕淑敏姐姐最近出了一本书《愿你与这个世界温暖相拥》,于是趁着写了一个影评和一个书评的热乎劲儿,借这个题目来聊聊这本刚读完的书《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是继《慢慢来,一切都来得及》和《拆掉思维的墙》之后,又一部认真读下去甚至做了摘抄的电子书;果然花钱买的东西会比较珍惜。
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蕾秋·乔伊斯,这是作者的处女作,却一炮打响,获得了许多图书界的大奖。它讲述了一个老人,因为一封信独自远足去探望重病朋友的故事。一句话甚至半句话,就可以把这本书介绍完,可见作者的强大能力:一个如此简单明了的故事,却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以至于读完之后不得不陷入一次次的反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哈罗德的老人,他在平常的一天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段堪称为朝圣的旅程。也许一般的远足还不足以被称作朝圣,只是因为哈罗德的一路,也许称为一场救赎也不为过。
首先,他救赎了他的婚姻。距离产生美的道理过于简单,但也不能排除在外: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夫妻,又因为生活的隔阂变得难以沟通;哈罗德的出走让两人的距离拉开,却拉近了心的距离——一路上不间断的明信片和电话、精心挑选的礼物、回忆两人在一起的种种、幻象对方的情况等等。距离拉开,思考就挤了进去。很多事情,也许就是因为考虑的太少特别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太少而造成的吧;当重新思考被带进他们的生活,心结就被慢慢解开。
第二,他救赎了他们的儿子。也许救赎说的不确切,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也许进了剑桥却找不到合适工作、抑郁、酗酒、颓废、最终自杀这些让这个儿子看起来如此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在他的内心也许仍然和父亲有着巨大的鸿沟。在这一路上,哈罗德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儿子的在意,只是很多时候的机遇错过和不善表达让这道鸿沟越拉越大。他的妻子也逐渐明白,丈夫当然是爱儿子的,更不能一直因儿子自杀而愧疚;只是过于内向,让两个人没办法坦诚相处。儿子自杀,也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已。
第三,他救赎了他自己。他从一个很少走路的老人变成了一个媒体上的朝圣者、大英雄,最终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他怀着对朋友的思念和愧疚上路,在见到临终的朋友时得以救赎。他在一路上与妻子、儿子的无声交流中更加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他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就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的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其他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这一场救赎的过程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哈罗德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他明白了自己在接受着陌生人的不可思议,他从周围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这也许可以称作——与这个世界真情相拥。但是随着旅途的继续,他又突然意识到,虽然一路上的陌生人是独特的,但又是一样的,日子久了,生活就平淡无奇,这就是生活的两难。所以当他最终意识到需要诚实坦然的面对自己时,也就找到了与这个世界最恰到好处的距离。过远的距离让人们疏远,难以沟通;过近的距离又容易发生摩擦,将距离拉远。也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来就是动态的吧,在远远近近的对峙中,探索出最佳的方案。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读下来让人想到另一本书《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两者都是又简单的旅途故事引发的巨大思考。我想最不同的一点是前者更关注自己与周围的关系,而后者更侧重个人梦想的重要性。
一个人的朝圣,作者蕾秋·乔伊斯,这是作者的处女作,却一炮打响,获得了许多图书界的大奖。它讲述了一个老人,因为一封信独自远足去探望重病朋友的故事。一句话甚至半句话,就可以把这本书介绍完,可见作者的强大能力:一个如此简单明了的故事,却给读者带来了巨大的心灵震撼,以至于读完之后不得不陷入一次次的反思。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做哈罗德的老人,他在平常的一天收到了一封朋友的来信,于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一段堪称为朝圣的旅程。也许一般的远足还不足以被称作朝圣,只是因为哈罗德的一路,也许称为一场救赎也不为过。
首先,他救赎了他的婚姻。距离产生美的道理过于简单,但也不能排除在外: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夫妻,又因为生活的隔阂变得难以沟通;哈罗德的出走让两人的距离拉开,却拉近了心的距离——一路上不间断的明信片和电话、精心挑选的礼物、回忆两人在一起的种种、幻象对方的情况等等。距离拉开,思考就挤了进去。很多事情,也许就是因为考虑的太少特别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的太少而造成的吧;当重新思考被带进他们的生活,心结就被慢慢解开。
第二,他救赎了他们的儿子。也许救赎说的不确切,但是我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汇。也许进了剑桥却找不到合适工作、抑郁、酗酒、颓废、最终自杀这些让这个儿子看起来如此可悲,但更可悲的是在他的内心也许仍然和父亲有着巨大的鸿沟。在这一路上,哈罗德逐渐意识到自己对于儿子的在意,只是很多时候的机遇错过和不善表达让这道鸿沟越拉越大。他的妻子也逐渐明白,丈夫当然是爱儿子的,更不能一直因儿子自杀而愧疚;只是过于内向,让两个人没办法坦诚相处。儿子自杀,也是无法改变的事情,他去了自己想去的地方而已。
第三,他救赎了他自己。他从一个很少走路的老人变成了一个媒体上的朝圣者、大英雄,最终了解了真实的自己。他怀着对朋友的思念和愧疚上路,在见到临终的朋友时得以救赎。他在一路上与妻子、儿子的无声交流中更加意识到他们对自己的重要性。他发现了真实的自我:“当一个人与熟悉的生活疏离,成为一个过客,陌生的事物就会被赋予新的意义;明白了这一点,保持真我,诚实的做一个哈罗德而不是扮演其他人,就显得更加重要”。
然而这一场救赎的过程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哈罗德对于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他明白了自己在接受着陌生人的不可思议,他从周围每个人身上都吸收了一些东西,这也许可以称作——与这个世界真情相拥。但是随着旅途的继续,他又突然意识到,虽然一路上的陌生人是独特的,但又是一样的,日子久了,生活就平淡无奇,这就是生活的两难。所以当他最终意识到需要诚实坦然的面对自己时,也就找到了与这个世界最恰到好处的距离。过远的距离让人们疏远,难以沟通;过近的距离又容易发生摩擦,将距离拉远。也许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本来就是动态的吧,在远远近近的对峙中,探索出最佳的方案。
《一个人的朝圣》这本书,读下来让人想到另一本书《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两者都是又简单的旅途故事引发的巨大思考。我想最不同的一点是前者更关注自己与周围的关系,而后者更侧重个人梦想的重要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