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
说本雅明是“欧洲最后一名知识分子”倒不如说他是一个唐·璜式的纨绔子弟,这里并无贬义的成分,仅仅是一二文化意义上的阐述,在讲究出身、门第、家第、家规、贵族、上流风范的老欧洲这种被人不屑的“纨绔子弟”风格,往往倒是现代个人主义的起源,声名狼藉却特立独行的个人主义者们也是一道风景,酝酿着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性。本雅明就像是自己所倾心并津津乐道的那些个前辈:波德莱尔、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克劳斯……自小因家庭的富足而并不关心也不擅长生意、荣耀门庭、人情往来之类的俗务,转而专注个人兴趣的培养与发展,他们的人生似乎过得随性而随意(特别体现在他们的婚恋与理财方面)尤其注重追求个人独立的生活与思想空间。
本雅明非常像浪迹天涯的唐·璜,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没有固定工作,靠家产和和写作在德国、瑞士、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俄国等不同国家的城市里生活,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察家”。他喜爱收集旧玩具、邮票、明信片和仿真纤缩微景观,最大的嗜好则是收藏各种各样的书。他可以在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百行字,还热衷于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有类于我国的黄老之术易学等星象占卜之类)。这些奇奇怪怪的个人小爱好,构成了本雅明独特的学术气质,也造就了《单向街》这个独特文本迥异的气质,零碎的意象,自由的阐述。
一直以来,文化界和文学界对本雅明的身份很难界定:哲学家?文艺评论家思想家?散文家?因为他们很难按照标准的学术规范来界定他人曾这样陈述本雅明的生存悖论与困境“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说得非常准确,一笔勾画了本雅明全部的尴尬,在任何一个场域里,他永远是一个异乡客,一个槛外人。
事实上,在传统的经典时代,任何一位文化大师,大多是博文学家,他们的写作一方面建立在对文化巨大的热爱与兴趣上,一方面建立在通博的学习和识量上。本雅明毫无疑问是一位博文学家,他总是一个先知,洞见了现代思潮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纵深发展,对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有深刻的洞见:讲故事艺术的消亡,艺术品“灵韵”的消失等等,将使未来人们的艺术感知陷入巨大的困境。
《单向街》正是博文学家本雅明的一部经典代表作。正如本雅明自己所隐喻的,它像一个投影仪,把他思想深处方方面面的小收藏展示出来,介绍给众人听:断想、纲领、启发、洞见、哲悟、随感……与个人际遇、情感、生命和灵魂紧紧贴在一起这种独一无二的文本形式,承接着欧洲的格言哲学的传统如(马可·奥勒留、帕斯卡尔、尼采)等等,又启发了后来者如(福柯、罗兰·巴特)絮语式的文本,虽无体系之严整与统一,亦有击中人心的力量。本雅明比任何人更确信,获得鲜活的灵魂远比获得坚硬的精神更接近智慧。
本书的题献是给阿西亚·拉西斯。这位拉西斯是本雅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在此之前,他的感情生活可谓一波三折。他青年时代草率地与一个女子订过一次婚,不久,遇到了一位有夫之妇朵拉。两人相互吸引,最终本雅明退了婚,朵拉离了婚,两人结了婚并生了一个儿子。1920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本雅明的生活和他的婚姻一起陷入困顿。他的妻子爱上了他的朋友,而他则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尤拉。混乱的感情,令本雅可的生活混乱不堪。他与朵拉也分居了。1924年春天,本雅明来到意大利完成博士论文时遇到了来自苏联的女导演阿西亚·拉西斯。拉西斯年轻漂亮,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更重要的是,她向迷茫中的本雅明介绍了苏俄现状,并吸引了本雅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本雅明与拉西斯非常相爱,但那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欣赏与共鸣,一场彻底的柏拉图之恋。无论是国籍、年
龄、出身还是婚姻现状,太多的不可能横亘在他们之间。为了能与之结合,本雅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和朵拉离了婚,千方百计想为拉西斯办理留居德国的“绿卡”,但最终他们也还是没有能够走到一起。自1930年以后,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却从未再见面。不过,正是因为蕴含着这种百感交集的“爱意”,整个《单向街》的文本被一种朦胧的、充满灵韵、忧伤又甜蜜的光辉笼罩着,散发着永恒的迷人魅力,赛过一切珠宝、钻石的莹亮。
本雅明非常像浪迹天涯的唐·璜,一生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没有固定工作,靠家产和和写作在德国、瑞士、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俄国等不同国家的城市里生活,是一个典型的“欧洲观察家”。他喜爱收集旧玩具、邮票、明信片和仿真纤缩微景观,最大的嗜好则是收藏各种各样的书。他可以在一页纸上密密麻麻地写上一百行字,还热衷于犹太教的神秘主义(有类于我国的黄老之术易学等星象占卜之类)。这些奇奇怪怪的个人小爱好,构成了本雅明独特的学术气质,也造就了《单向街》这个独特文本迥异的气质,零碎的意象,自由的阐述。
一直以来,文化界和文学界对本雅明的身份很难界定:哲学家?文艺评论家思想家?散文家?因为他们很难按照标准的学术规范来界定他人曾这样陈述本雅明的生存悖论与困境“他既是诗人神学家,又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既是形而上学的语言学家,又是献身政治的游荡者……在纳粹德国,他是一个犹太人;在莫斯科,他是一个神秘主义者;在欢乐的巴黎,他是一个冷静的德国人。他永远没有家园,没有祖国,甚至没有职业—作为一个文人,学术界不承认他是他们中的一员。他所写的一切最终成为一种独特的东西”说得非常准确,一笔勾画了本雅明全部的尴尬,在任何一个场域里,他永远是一个异乡客,一个槛外人。
事实上,在传统的经典时代,任何一位文化大师,大多是博文学家,他们的写作一方面建立在对文化巨大的热爱与兴趣上,一方面建立在通博的学习和识量上。本雅明毫无疑问是一位博文学家,他总是一个先知,洞见了现代思潮在资本主义时代的纵深发展,对所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有深刻的洞见:讲故事艺术的消亡,艺术品“灵韵”的消失等等,将使未来人们的艺术感知陷入巨大的困境。
《单向街》正是博文学家本雅明的一部经典代表作。正如本雅明自己所隐喻的,它像一个投影仪,把他思想深处方方面面的小收藏展示出来,介绍给众人听:断想、纲领、启发、洞见、哲悟、随感……与个人际遇、情感、生命和灵魂紧紧贴在一起这种独一无二的文本形式,承接着欧洲的格言哲学的传统如(马可·奥勒留、帕斯卡尔、尼采)等等,又启发了后来者如(福柯、罗兰·巴特)絮语式的文本,虽无体系之严整与统一,亦有击中人心的力量。本雅明比任何人更确信,获得鲜活的灵魂远比获得坚硬的精神更接近智慧。
本书的题献是给阿西亚·拉西斯。这位拉西斯是本雅明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女人。在此之前,他的感情生活可谓一波三折。他青年时代草率地与一个女子订过一次婚,不久,遇到了一位有夫之妇朵拉。两人相互吸引,最终本雅明退了婚,朵拉离了婚,两人结了婚并生了一个儿子。1920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本雅明的生活和他的婚姻一起陷入困顿。他的妻子爱上了他的朋友,而他则爱上了另外一个女子尤拉。混乱的感情,令本雅可的生活混乱不堪。他与朵拉也分居了。1924年春天,本雅明来到意大利完成博士论文时遇到了来自苏联的女导演阿西亚·拉西斯。拉西斯年轻漂亮,身上洋溢着青春的朝气,更重要的是,她向迷茫中的本雅明介绍了苏俄现状,并吸引了本雅明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本雅明与拉西斯非常相爱,但那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相互欣赏与共鸣,一场彻底的柏拉图之恋。无论是国籍、年
龄、出身还是婚姻现状,太多的不可能横亘在他们之间。为了能与之结合,本雅明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和朵拉离了婚,千方百计想为拉西斯办理留居德国的“绿卡”,但最终他们也还是没有能够走到一起。自1930年以后,他们一直保持着通信,却从未再见面。不过,正是因为蕴含着这种百感交集的“爱意”,整个《单向街》的文本被一种朦胧的、充满灵韵、忧伤又甜蜜的光辉笼罩着,散发着永恒的迷人魅力,赛过一切珠宝、钻石的莹亮。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