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改变世界。杂感。
昨天去面试学校的一个组织,面试官问了我一个问题:
用三个词语来形容你自己?
我思考了大概十五秒钟。脱口而出:
sensative. confident. ambitious.
前两天无意间翻出的一组照片,是一年半前,在杭州龙井拍的。
那时候真的清纯好看。闪乎乎的大眼睛,不化妆不刻意打扮,面对镜头,尽管有一点小小的羞涩,但是眼神还是在告诉别人说,“我就是我啊。”;那个时候也执着勤奋。在高三的战役中埋头良久,却深信自己的潜力不能被它限定;照片里的我啊,还特别文艺。出门必须要在包里放本书,和很久没见的朋友,可以约在咖啡馆聊五个小时。
我引以为傲的品质。照片里的她,都有。
但是我也必须承认,18岁的我身上有一堆,自己都会嫌恶的坏毛病。而且我非常难过地发现,那些坏毛病现在还在。也就是说,那些掩藏在自我深渊里无法被的弱点,也是她带来的。
比如对人事的偏见。
今天早上上哲学课,被分到和三个日本人一组。当需要做小组陈述的时候,其中一个日本男生结结巴巴地半天没吐出几个词。我当即打断了他。
现在反思起来,我凭什么觉得,在给足时间的情况下,他不能把那个case表达清楚?是不是因为在我的脑海中,有“日本人英语很差”这样的成见?是不是还有,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绪在作祟?设想如果换做对方是一个欧洲人,我是不是会先礼貌地说一句:Sorry would you mind my doing this presentation for you?
一方面我对那个被我轻视的日本男生,感到抱歉。
另一方面我又对无法战胜自己脑海中的偏见这件事,感到沮丧。
麦当娜在去年斯德歌尔摩办的演唱会上有一段针对巴黎恐袭的演讲。
她说:
We will never ever ever change the world if we do not change ourselves.
The way we change the world, is that we change the way we treat one another in the daily basis in simplistic ways.
Only love will change the world. But it is very hard to love unconditionally, and it is very hard to love that which we do not understand or that which is different than we are. But we have to, and this will go on and on forever.
麦当娜其实说了一个很简单地道理。想要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自己,改变看待他人的方式开始。我觉得她说的没错,但我还想说,这两者或许是相辅相成的。而本质在于,我是否选择用一种流动的眼光看问题。
回到今天早上的哲学课。
我反复叩问自己,真正反感日本什么?不论是历史还是当下,我所反感的,其实都是日本政客的决定,跟我面前的这个男孩没有必然的联系。他只是众多普普通通的,我的同龄人之一。
再次,他英语不够好,只能代表现在不够好。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努力,不会进步。隆德大学这么牛掰(顺便夸一下我们学校,(害羞脸)),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找到机会,多一些社交,有意识地接触一些牛人,保不齐半年之后,人家英语就会讲得溜溜的。
学会了用流动的眼光看待别人,就自然而然地能够用流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对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的苛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情绪化。
就像柴静当年问卢安克,我怎么总是没法克服我的弱点?
卢安克回答:如果能么容易的话,还要那么长的人生干什么。
没错,我现在是许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在于对他人的偏见。不论是写论文还是社交,这些偏见大多时候会不受控制地蹦出来。但是我也在像那个日本男生努力练习英语一样(suppose他会努力),努力消除自我偏见。“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不是吗。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提到的面试。
我面试的,是一个外派学生去其他国家做志愿者的组织。我也确实是抱着,“改变世界”的态度,进的组织。
更重要的是,我渐渐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尝试着从“如何改变世界”的困惑中,一步步往外走。
sensative让我能够比别人更快地察觉到变化和异动。而我内心的confidence让我直面它们,通过理性思考最终将它们变成自己身上,有益的部分。
现在,看到18岁的,清纯好看的小雪,我不再爱恨交织。我只想要轻轻地在她耳边叮咛一句:所有远大的志向,最初的最初啊,都还是要从完善自身开始。
用三个词语来形容你自己?
我思考了大概十五秒钟。脱口而出:
sensative. confident. ambitious.
前两天无意间翻出的一组照片,是一年半前,在杭州龙井拍的。
那时候真的清纯好看。闪乎乎的大眼睛,不化妆不刻意打扮,面对镜头,尽管有一点小小的羞涩,但是眼神还是在告诉别人说,“我就是我啊。”;那个时候也执着勤奋。在高三的战役中埋头良久,却深信自己的潜力不能被它限定;照片里的我啊,还特别文艺。出门必须要在包里放本书,和很久没见的朋友,可以约在咖啡馆聊五个小时。
我引以为傲的品质。照片里的她,都有。
但是我也必须承认,18岁的我身上有一堆,自己都会嫌恶的坏毛病。而且我非常难过地发现,那些坏毛病现在还在。也就是说,那些掩藏在自我深渊里无法被的弱点,也是她带来的。
比如对人事的偏见。
今天早上上哲学课,被分到和三个日本人一组。当需要做小组陈述的时候,其中一个日本男生结结巴巴地半天没吐出几个词。我当即打断了他。
现在反思起来,我凭什么觉得,在给足时间的情况下,他不能把那个case表达清楚?是不是因为在我的脑海中,有“日本人英语很差”这样的成见?是不是还有,身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情绪在作祟?设想如果换做对方是一个欧洲人,我是不是会先礼貌地说一句:Sorry would you mind my doing this presentation for you?
一方面我对那个被我轻视的日本男生,感到抱歉。
另一方面我又对无法战胜自己脑海中的偏见这件事,感到沮丧。
麦当娜在去年斯德歌尔摩办的演唱会上有一段针对巴黎恐袭的演讲。
她说:
We will never ever ever change the world if we do not change ourselves.
The way we change the world, is that we change the way we treat one another in the daily basis in simplistic ways.
Only love will change the world. But it is very hard to love unconditionally, and it is very hard to love that which we do not understand or that which is different than we are. But we have to, and this will go on and on forever.
麦当娜其实说了一个很简单地道理。想要改变世界,先要从改变自己,改变看待他人的方式开始。我觉得她说的没错,但我还想说,这两者或许是相辅相成的。而本质在于,我是否选择用一种流动的眼光看问题。
回到今天早上的哲学课。
我反复叩问自己,真正反感日本什么?不论是历史还是当下,我所反感的,其实都是日本政客的决定,跟我面前的这个男孩没有必然的联系。他只是众多普普通通的,我的同龄人之一。
再次,他英语不够好,只能代表现在不够好。这并不意味着他不会努力,不会进步。隆德大学这么牛掰(顺便夸一下我们学校,(害羞脸)),每个人都能轻易地找到机会,多一些社交,有意识地接触一些牛人,保不齐半年之后,人家英语就会讲得溜溜的。
学会了用流动的眼光看待别人,就自然而然地能够用流动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对自己就没有那么多的苛责,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情绪化。
就像柴静当年问卢安克,我怎么总是没法克服我的弱点?
卢安克回答:如果能么容易的话,还要那么长的人生干什么。
没错,我现在是许多不足,最大的不足在于对他人的偏见。不论是写论文还是社交,这些偏见大多时候会不受控制地蹦出来。但是我也在像那个日本男生努力练习英语一样(suppose他会努力),努力消除自我偏见。“意识到自己存在偏见”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不是吗。
现在让我们回到最初提到的面试。
我面试的,是一个外派学生去其他国家做志愿者的组织。我也确实是抱着,“改变世界”的态度,进的组织。
更重要的是,我渐渐看清自己的优势和局限,尝试着从“如何改变世界”的困惑中,一步步往外走。
sensative让我能够比别人更快地察觉到变化和异动。而我内心的confidence让我直面它们,通过理性思考最终将它们变成自己身上,有益的部分。
现在,看到18岁的,清纯好看的小雪,我不再爱恨交织。我只想要轻轻地在她耳边叮咛一句:所有远大的志向,最初的最初啊,都还是要从完善自身开始。
![]() |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