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了,我们依然怀念他
![]() |
时间总会一点点的改变着每一个人,影响着这个世界和不同的时代。五年前的今天,一位英国的配乐大师与世长辞,五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怀念。不仅仅是隽永的作品,还有在那个年代,他的音乐给我们所带来的美妙。这些美妙,在如今对很多人来说,是些不能再复返的念想。这位大师就是John Barry。
![]() |
Barry的早期创作,是和英国密不可分的。甚至可以说,他是英国最早接触电影音乐流行领域的一批人。因为一次机遇,作为当红歌手的Adam Faith需要在影片《垮掉的女孩》(Beat Girl,1960)中本色出演一名歌手,并且还需要在其中演唱几首歌曲。而在当时,Barry作为Faith的编曲,再加上他自己的爵士乐队John Barry Seven之前在英国本土打响的知名度,也顺理成章的让他来创作音乐。而《垮掉的女孩》也是英国第一次发行黑胶原声带的电影作品。也正是这些积累,让Barry被更多的制作人所注意到,之后的第一部007,《祖鲁战争》(Zulu,1964)等等也就纷涌而至。开启了他在英国本土事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在他第一部作品后仅仅过了六年,就凭借《生来自由》(Born Free,1966)同时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和原创歌曲两个奖项。
1975年,如日中天的Barry接到了电视剧《伊莱娜和富兰克林》(Eleanor and Franklin)的邀请,这就意味着,这十多年间来回奔波于英国和美国之前的他,面对电视剧这样繁重的配乐任务,不得不长居于美国。为了这部作品,他在美国的酒店里住了六个星期之久。但要知道,一旦来到好莱坞,机会基本上是接踵而至。随后的《金刚》(King Kong,1976),《罗宾汉与玛莉安》(Robin and Marian,1976)很轻松让他扶摇直上。1980年,他定居纽约,与他两年前结婚的妻子一道。虽然其间的一桩税费官司让他在数年内无法回到英国,但这并不影响到他的创作,反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的作品开始渐渐减少了像《007》这样的典型英国题材,反倒带有更厚重的美国本土文化气息,从《体热》(Body Heat,1981)再到《与狼共舞》(Dances with Wolves,1990)。但深深扎根在他心中的英国传统写作并没有因为来到美国而改变,他的创作一直影响着众多美国电影配乐师,那种在他骨子里就能体现出的浪漫主义,旋律引领的音乐行进是他给好莱坞带来的不一样的风采。
![]() |
要知道,有不少配乐师都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描绘美国的历史和人文。John Williams在2000年写过《美国之旅》(American Journey,2000),通过六个乐章来呈现美国上世纪的历史风貌。Patrick Doyle在2013年写过《美国印象》(Impressions Of America),使用了一张专辑来呈现美国特有的风貌。而在1995年,也有如此一个机会,让这位英国配乐大师在他最后短暂的十年创作生涯中来写写他心中的美国,这片陪伴他人生后30年的自由土地。
《穿越时间之海》(Across the Sea of Time,1995)是一部极为渺小,但又很伟大的实验作品。之所以说它小,不仅是因为它只有短短的50分钟,而且上映20年,除了当年的录像带,都没有其他正式的高清介质发行,看过它的人寥寥无几。但它的伟大在于,这是IMAX 3D影像在上世纪的一次尝试。影片通过一个俄罗斯小男孩的寻亲视角,用80年前明信片上的纽约黑白影像记录,和如今的彩色3D影像做出深刻的对比。说是一部剧情片,倒更可以说是一部纽约风光片。那些地标性的地点,中央公园、时代广场、百老汇,甚至还有轰隆隆的纽约城铁,都一一在影片中通过3D航拍(或第一人称视角)的形式来呈现。Barry的这部作品,直接穿越了影像的表现,在铺满了配乐的影片里,不对,应该是在配上了画面的音乐中,我们可以听到Barry用音乐对这片土地最真挚的情感表达。
在这张原声带的内页中,他留下了这样的话,“我把这部配乐送给我的儿子Jonpatrick——一个美国人。”这应该是一位英国配乐大师对这片土地的心怀感激吧。
原声带试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