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度过寒潮
就算是盖着被子躺在铺着电热毯的床上,双手也还是冷冰冰的,喝水的时候要做出一个握着杯子的姿势都觉得很僵硬。南方的冬天啊。
还好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至少天气预报里是这样说的。当然,在最冷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过得更加惬意一点。在所谓的“霸王寒潮”来袭的时候,我往返在南京和杭州之间,一边准备着考试一边上着stata课程。从16号到29号,攒下了六张来往于南京南站的动车票——所以b1检票口靠近面包新语、b22检票口靠近星巴克这种知识也被我这个路痴掌握了。
为了考试的初次刷夜也奉献给了这段时间。一门D类的《建筑材料》,明明之前安排了一周的复习时间,但是被不知道哪里来的疲惫和隔天交替而来的看剧热情压缩到了半天。考试是在1月22号的上午8点,而截止到21号上午12点还没看完教科书内容的五分之一。21号上完课匆匆忙忙赶到动车站,在星巴克看了俩小时,再等到杭州、回学校、洗完澡重新拿起书的时候已经晚上10点多了。托寒潮的福,寝室开始通宵供电,我头昏脑胀地在床上做着提纲和笔记,背着钢筋混凝土的技术特点、砂浆的配合比等等,结果当然是有的知识点混在一起,而有的干脆就是没记住。凌晨三点的时候已经困到了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睡死的程度,和卢雅琦约定休息一个小时,定好闹钟、彼此道一声“四点见”就昏死过去了。最后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我也是很想哭的,想冲着学校这种逼着文科生学建筑材料的选课制度竖中指,也想揪着自己的衣领把自己拽起来然后问问自己是不是吃屎了所以没有早点开始复习。就这么煎熬着复习到了7点,起床刷牙,8点开始考试。脑子理所当然昏昏沉沉,整个人也呈现出恍惚的状态,恍惚到什么程度呢?——杭州当天降温,我出门前为了御寒竟然在呢大衣里面又套了一件羽绒服,整个人虎背熊腰,好像穿了个衣柜在身上。我脑子虽然不清醒但是凭借着属于人类的基本审美也还是察觉出一点不妥,所以就我这套穿搭咨询了卢雅琦的意见。结果卢雅琦竟然也用“蛮好”“不错”这种话赞同了我这个暖和是暖和、丑也是真丑的造型,我也就真的这么出门了。等到考完试出考场才发现杭州下起了很大很大的雪,校门口的那片草坪已经变成了一片白色,路上的行人都打着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当时心里在想,在刚刚过去的24的小时里,真的发生了很多事情啊。
经历了这么一出以后,我身心具疲,直接导致后半段的课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剩下的五天课程我们只去了两次,第一次缺课是因为要从杭州赶回来没来得及,客观原因,理解万岁。第二次是因为我们把本来在上午进行的课程记成了是在下午。结果下午赶到教室发现ppt上显示的是讲座内容而非授课内容,然后才意识到自己脑子进水了,所以我们就将错就错去看了电影吃了越南菜……第三次就纯粹是因为太冷了,所以尽管7点钟我们俩都醒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从被窝里钻出来,只好相对无言玩手机直到中午叫外卖。
刚到南京的时候是没有想到自己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会这么狼狈的,也是怀着对汲取知识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南京大学的道路。结果一到南大我火一般的学习热情就被浇灭了一点——真的还没有见过一所这么像工厂的学校。所有教学楼基本上都是一个高度和建筑风格:理工科一水儿的灰色建筑,社科人文类的就是不管怎么样青砖先堆上去再说。你说南大的建筑标签化,真的一点儿没冤枉它。我这么一个摄影爱好者,配着这么大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每天去上课的路上也是一点儿拍照的欲望都没有,看着路边的杂草和胡乱生长的芦苇还有一片片黑灰的建筑,心里就一肚子火(“心里一肚子火”是我用错了还说这就是个拧巴的俗语啊)。
不仅仅是校区丑的问题。我们平时老说紫金港在杭州的远郊区县,有一次大文从西溪过来还说应该多带一件外套,因为“你们郊区没有热岛效应,就是冷”。现在想让她来南大转转,忆忆苦然后再给我好好思思甜。和在南大一次手指上划就能看完所有外卖网站上的附近卖家相比,紫金港就是城西的CBD。在以南大为圆心,以我们步行能接受的距离为半径的方圆内,不要说是电影院或者大型超市,就连个全家或者711也是没有的。和其他建立在郊区的学校相比,南大仙林校区似乎并没有带动周围产业的发展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我这话说得专业不专业。
基本上整个南京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了,破、脏、乱、缺乏规划,高楼大厦从你想象不到的地方诡异地拔地而起。没什么好逛的地方,所以在我们安排的两天市内旅游中,其中一天还被用来躺在酒店看电视剧。但是因为鸡鸣汤包、梅花糕、大叻越南菜、南大食堂的糖醋排骨、江米扣肉和赤豆元宵,我依然赞美南京,这里是我们嗜甜者的天堂。我和卢雅琦吃起东西来,那也是很不管不顾的。在课程结束的倒数第三天晚上吃到了南大外面一家味道很不错的日食快餐店,所以到课程结束前的所有正餐都是在那里吃的,成功地把寿喜锅、咖喱饭和拉面这剩下的三个主打吃了个遍,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南大。本来在饮食方面一直都好到让我觉得自己身上长得每一斤肉都有理有据,直到最后一天我们俩作死去吃了酒店楼下的重庆火锅。大众点评800多条评价,五颗星水准,架不住我们不会吃辣。吃顿饭而已,每个人面前四个碗,一个用来装调料、一个用来盛汤,剩下的两个都是装着自助的银耳雪梨汤用来漂掉肉和蔬菜上的辣油,甚至于吃到最后我们都在用喝菌菇汤的小锅涮羊肉。吃完以后除了一身味道,和拉了两天肚子以外,唯一的收获就是“再也不吃重庆火锅”的经验教训。
对一座城市的印象说到底还是人的印象,取决于你以什么身份走进它、以什么样的状态在这所城市开展生活,总是客观不到哪里去的。那么这座见过我还算认真学习、时而插科打诨、免不了犯懒翘课、让我度过近年来最强势的一场寒潮的南京,虽然毛病不少,但是于我而言是真实亲切的。
还好最冷的时候已经过去了,至少天气预报里是这样说的。当然,在最冷的时候我也并没有过得更加惬意一点。在所谓的“霸王寒潮”来袭的时候,我往返在南京和杭州之间,一边准备着考试一边上着stata课程。从16号到29号,攒下了六张来往于南京南站的动车票——所以b1检票口靠近面包新语、b22检票口靠近星巴克这种知识也被我这个路痴掌握了。
为了考试的初次刷夜也奉献给了这段时间。一门D类的《建筑材料》,明明之前安排了一周的复习时间,但是被不知道哪里来的疲惫和隔天交替而来的看剧热情压缩到了半天。考试是在1月22号的上午8点,而截止到21号上午12点还没看完教科书内容的五分之一。21号上完课匆匆忙忙赶到动车站,在星巴克看了俩小时,再等到杭州、回学校、洗完澡重新拿起书的时候已经晚上10点多了。托寒潮的福,寝室开始通宵供电,我头昏脑胀地在床上做着提纲和笔记,背着钢筋混凝土的技术特点、砂浆的配合比等等,结果当然是有的知识点混在一起,而有的干脆就是没记住。凌晨三点的时候已经困到了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睡死的程度,和卢雅琦约定休息一个小时,定好闹钟、彼此道一声“四点见”就昏死过去了。最后挣扎着从床上爬起来的时候我也是很想哭的,想冲着学校这种逼着文科生学建筑材料的选课制度竖中指,也想揪着自己的衣领把自己拽起来然后问问自己是不是吃屎了所以没有早点开始复习。就这么煎熬着复习到了7点,起床刷牙,8点开始考试。脑子理所当然昏昏沉沉,整个人也呈现出恍惚的状态,恍惚到什么程度呢?——杭州当天降温,我出门前为了御寒竟然在呢大衣里面又套了一件羽绒服,整个人虎背熊腰,好像穿了个衣柜在身上。我脑子虽然不清醒但是凭借着属于人类的基本审美也还是察觉出一点不妥,所以就我这套穿搭咨询了卢雅琦的意见。结果卢雅琦竟然也用“蛮好”“不错”这种话赞同了我这个暖和是暖和、丑也是真丑的造型,我也就真的这么出门了。等到考完试出考场才发现杭州下起了很大很大的雪,校门口的那片草坪已经变成了一片白色,路上的行人都打着伞小心翼翼地往前走。当时心里在想,在刚刚过去的24的小时里,真的发生了很多事情啊。
经历了这么一出以后,我身心具疲,直接导致后半段的课程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剩下的五天课程我们只去了两次,第一次缺课是因为要从杭州赶回来没来得及,客观原因,理解万岁。第二次是因为我们把本来在上午进行的课程记成了是在下午。结果下午赶到教室发现ppt上显示的是讲座内容而非授课内容,然后才意识到自己脑子进水了,所以我们就将错就错去看了电影吃了越南菜……第三次就纯粹是因为太冷了,所以尽管7点钟我们俩都醒了但是没有一个人能从被窝里钻出来,只好相对无言玩手机直到中午叫外卖。
刚到南京的时候是没有想到自己在接下来的十天里会这么狼狈的,也是怀着对汲取知识的期待踏上了前往南京大学的道路。结果一到南大我火一般的学习热情就被浇灭了一点——真的还没有见过一所这么像工厂的学校。所有教学楼基本上都是一个高度和建筑风格:理工科一水儿的灰色建筑,社科人文类的就是不管怎么样青砖先堆上去再说。你说南大的建筑标签化,真的一点儿没冤枉它。我这么一个摄影爱好者,配着这么大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每天去上课的路上也是一点儿拍照的欲望都没有,看着路边的杂草和胡乱生长的芦苇还有一片片黑灰的建筑,心里就一肚子火(“心里一肚子火”是我用错了还说这就是个拧巴的俗语啊)。
不仅仅是校区丑的问题。我们平时老说紫金港在杭州的远郊区县,有一次大文从西溪过来还说应该多带一件外套,因为“你们郊区没有热岛效应,就是冷”。现在想让她来南大转转,忆忆苦然后再给我好好思思甜。和在南大一次手指上划就能看完所有外卖网站上的附近卖家相比,紫金港就是城西的CBD。在以南大为圆心,以我们步行能接受的距离为半径的方圆内,不要说是电影院或者大型超市,就连个全家或者711也是没有的。和其他建立在郊区的学校相比,南大仙林校区似乎并没有带动周围产业的发展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我这话说得专业不专业。
基本上整个南京给我的感觉也差不多了,破、脏、乱、缺乏规划,高楼大厦从你想象不到的地方诡异地拔地而起。没什么好逛的地方,所以在我们安排的两天市内旅游中,其中一天还被用来躺在酒店看电视剧。但是因为鸡鸣汤包、梅花糕、大叻越南菜、南大食堂的糖醋排骨、江米扣肉和赤豆元宵,我依然赞美南京,这里是我们嗜甜者的天堂。我和卢雅琦吃起东西来,那也是很不管不顾的。在课程结束的倒数第三天晚上吃到了南大外面一家味道很不错的日食快餐店,所以到课程结束前的所有正餐都是在那里吃的,成功地把寿喜锅、咖喱饭和拉面这剩下的三个主打吃了个遍,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了南大。本来在饮食方面一直都好到让我觉得自己身上长得每一斤肉都有理有据,直到最后一天我们俩作死去吃了酒店楼下的重庆火锅。大众点评800多条评价,五颗星水准,架不住我们不会吃辣。吃顿饭而已,每个人面前四个碗,一个用来装调料、一个用来盛汤,剩下的两个都是装着自助的银耳雪梨汤用来漂掉肉和蔬菜上的辣油,甚至于吃到最后我们都在用喝菌菇汤的小锅涮羊肉。吃完以后除了一身味道,和拉了两天肚子以外,唯一的收获就是“再也不吃重庆火锅”的经验教训。
对一座城市的印象说到底还是人的印象,取决于你以什么身份走进它、以什么样的状态在这所城市开展生活,总是客观不到哪里去的。那么这座见过我还算认真学习、时而插科打诨、免不了犯懒翘课、让我度过近年来最强势的一场寒潮的南京,虽然毛病不少,但是于我而言是真实亲切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