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萝卜与难挑的鳄梨》读书笔记
作者:村上春树 译者:施小炜 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
提要:小说家的散文集
短评:这是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书,不是从《挪威的森林》《1Q84》开始,反而是这么一本写得很随性的小书。本书是将《an·an》上连载了一年的文章结集编撰而成,是一篇篇独立的随笔。从这些随笔中随处可见作家自由的思想和自得的快乐,一些孩子般好玩的想法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好像没有传送带上坐着寿司师傅的回转寿司店,是因为会头晕眼花吗? ”是值得慢慢品味的书,也是需要同样的气场才适合的书,这里的气场并非是说人的外在气质仪表,而是说内心所能感到的快乐、惊喜之类。我也是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好玩的小想法的人,因而遇到这本书后竟爱不释手。希望此书同样能带给你平和、快乐与童趣~与此同时,并不因想法上的散漫而造成文章结构用笔的随意,依然可见作家的文学功底,钦佩于作家能清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能力。读《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认识一个好玩的村上春树,也认识一个好玩的自己。
摘抄
总之,这其实意味着无限着无限接近“无可无不可”的内容。——《随笔难写》
一般而言,顺序恰好是相反的吧。先有故事,标题后来再起。我却不是这样。我先弄出个框架来,然后再考虑:”呃……这样的框架能装进怎样的东西呢?“/要问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因为我当时没有特别想写的东西。倒是想写小说,却想不出该写什么。人生经验又很贫乏。于是先把标题定下来,再从别的地方把跟这标题相配的故事拽过来。就是说,不无从“文字游戏”下手写小说的感觉。/也许有人要说,这种做法从文学上来说是玩世不恭。但这么一来,写着写着,“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渐趋明朗了。通过写作,之前不具形态的东西渐呈雏形。”打从一开始就必须写这个“,这种《蟹工船》式的使命感当然重要,不过,那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同使命感一样,对文学来说应该也很重要。呃,反正在下是如此看的。——《无医生国界组织》
不过待在陌生的异国酒店里百无聊赖地盯着金鱼看,倒还真不赖呢。仿佛房间的一角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空间,日常与非日常在那里像马赛克般交错混杂。外边静静地飘洒着异国的雨,白色的海鸥在雨中飞去。而我什么也不想,目光茫然地追逐着游弋的金鱼。——《大酒店里的金鱼》
就算不是事实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朗积极的神话,当作生存下去的凭据。/信赖却不能完全信任别人,这样的人生有时也是孤独的。那种细微的缝隙、那种类似背离的东西带来痛楚,不让我们入睡。有时也会有这样的黑夜吧。不过,假如我们这样想——“没关系,这玩意儿无非就是Meat Goodbye罢了”,说不定就能开开心心地忍耐下去呢。 ——《所谓“Meat Goodbye”》
像这种比赛,如果是碰巧在现场观战,便趣味盎然。正因为不牵涉利害关系,才能纯粹地享受比赛过程,为每个动作或喜或忧。切实感受到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强有弱,但都在流汗拼搏。拿到几块奖牌之类的事,与国家或国民的素质毫不相干。我对此感触良深。(我:这种人类共通的东西总是能在心中引发最深的共鸣,流淌于血液之中的人类之爱。) ——《奥运会好无聊?》
创作就是这么回事。这固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不过什么算好什么算坏,因为场合不同对手不同,可能会相差万里。基本没有不可动摇的价值基准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师从不同的人,小说的写法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Office Hour》
洋基队的三垒手自然是阿莱克斯·罗德里格斯。从比赛开始知道结束,我既没好好看投手也没好好看击球手,只顾一个劲地观察他的防守。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的动作美不胜收。每一个球,他都会微妙地变换防守位置,调整身体重心。假定一场比赛有一百五十次投球,他就会一百五十次踮起脚尖,好似一头豹子般将力量凝聚于全身。那节奏妙不可言,连一个球都不敷衍了事。 ——《简直就像头豹子》
要问我究竟想说什么,那就是对收藏(倾注心血的对象)来说,问题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你对它们理解和热爱到什么程度,有关它们的记忆在你心中鲜明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才是交流这个词本来的含义。 ——《交流大有必要》
就我自己而言,年过三十后有所改变的,就是成了小说家,生活面貌为之一新。戒了烟,早睡早起,每天跑步。此前我可是杆老烟枪,经常熬夜,转变之快很有些疾如雷电的意味。自那以来一直坚持至今。/好像没有传送带上坐着寿司师傅的回转寿司店,是因为会头晕眼花吗?(我:整本书都洋溢着无拘无束的想象和这样可爱的小乐趣。)——《年过三十的家伙们》
总之对我来说,“恰到好处”成了人生的一个关键词。长相不英俊,腿也补偿,还五音不全,又不是天才,细想起来几乎一无是处。不过我自己倒觉得“假如说这样恰到好处,那就是恰到好处啦”。 ——《恰到好处》
于是我还没弄清楚所以然,二十多岁的时代就手忙脚乱地过去了。它推开这边这扇门走进来,就这么穿堂而过,从那边那扇门走了出去。要说那十年间我还记得些什么的话,就是一天天拼命干活、经常债台高筑、养了许多猫咪。就这些了。其他事情几乎毫无记忆。也没有时间停下脚步不慌不忙地思考问题。甚至连自己幸福还是不幸福这样的疑问,都不曾浮上脑际。 ——《从这扇门进来》(我:每一代人都有镌刻在于其身的不同记忆吧,于我们,正当二十多岁的年代,能矫情地说自己不幸福似乎也是幸福的事呢。)
稍后不久,我独自一人去威尼斯旅行,当时,我个人遇到了非常艰难的局面,郁郁寡欢,意识就放佛是一盘散沙,再也无法凝聚。因此我停止了思考,将大脑尽可能清空,一味地在陌生的街道东奔西走,用随身听反复播放同一支曲子。/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我有过好几次真切地感到哀痛的经历。那是一种一旦经历,身体各处的结构就必将发生变化的残酷事件。当然,谁都不能毫发无损地走完一生。不过每一次,那里都回想着特别的音乐。或者说,大概每一次在那个地方,我都需要有特别的音乐相伴。/小说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心灵的苦楚与哀痛虽然是个人的、孤立的东西,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又是可能与别人分担的东西,是能被悄然编织进共通的辽阔风景中的东西。正是它们,把这些告诉了我们。 ——《威尼斯的小泉今日子》
提要:小说家的散文集
短评:这是第一次读村上春树的书,不是从《挪威的森林》《1Q84》开始,反而是这么一本写得很随性的小书。本书是将《an·an》上连载了一年的文章结集编撰而成,是一篇篇独立的随笔。从这些随笔中随处可见作家自由的思想和自得的快乐,一些孩子般好玩的想法也是俯拾即是,比如“好像没有传送带上坐着寿司师傅的回转寿司店,是因为会头晕眼花吗? ”是值得慢慢品味的书,也是需要同样的气场才适合的书,这里的气场并非是说人的外在气质仪表,而是说内心所能感到的快乐、惊喜之类。我也是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好玩的小想法的人,因而遇到这本书后竟爱不释手。希望此书同样能带给你平和、快乐与童趣~与此同时,并不因想法上的散漫而造成文章结构用笔的随意,依然可见作家的文学功底,钦佩于作家能清晰表达出自己想法的能力。读《大萝卜和难挑的鳄梨》,认识一个好玩的村上春树,也认识一个好玩的自己。
摘抄
总之,这其实意味着无限着无限接近“无可无不可”的内容。——《随笔难写》
一般而言,顺序恰好是相反的吧。先有故事,标题后来再起。我却不是这样。我先弄出个框架来,然后再考虑:”呃……这样的框架能装进怎样的东西呢?“/要问为什么这么做,那是因为我当时没有特别想写的东西。倒是想写小说,却想不出该写什么。人生经验又很贫乏。于是先把标题定下来,再从别的地方把跟这标题相配的故事拽过来。就是说,不无从“文字游戏”下手写小说的感觉。/也许有人要说,这种做法从文学上来说是玩世不恭。但这么一来,写着写着,“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就自然而然地渐趋明朗了。通过写作,之前不具形态的东西渐呈雏形。”打从一开始就必须写这个“,这种《蟹工船》式的使命感当然重要,不过,那种自然而然的感觉同使命感一样,对文学来说应该也很重要。呃,反正在下是如此看的。——《无医生国界组织》
不过待在陌生的异国酒店里百无聊赖地盯着金鱼看,倒还真不赖呢。仿佛房间的一角诞生了一个特殊的空间,日常与非日常在那里像马赛克般交错混杂。外边静静地飘洒着异国的雨,白色的海鸥在雨中飞去。而我什么也不想,目光茫然地追逐着游弋的金鱼。——《大酒店里的金鱼》
就算不是事实也无关紧要,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明朗积极的神话,当作生存下去的凭据。/信赖却不能完全信任别人,这样的人生有时也是孤独的。那种细微的缝隙、那种类似背离的东西带来痛楚,不让我们入睡。有时也会有这样的黑夜吧。不过,假如我们这样想——“没关系,这玩意儿无非就是Meat Goodbye罢了”,说不定就能开开心心地忍耐下去呢。 ——《所谓“Meat Goodbye”》
像这种比赛,如果是碰巧在现场观战,便趣味盎然。正因为不牵涉利害关系,才能纯粹地享受比赛过程,为每个动作或喜或忧。切实感受到世界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有强有弱,但都在流汗拼搏。拿到几块奖牌之类的事,与国家或国民的素质毫不相干。我对此感触良深。(我:这种人类共通的东西总是能在心中引发最深的共鸣,流淌于血液之中的人类之爱。) ——《奥运会好无聊?》
创作就是这么回事。这固然是个极端的例子,不过什么算好什么算坏,因为场合不同对手不同,可能会相差万里。基本没有不可动摇的价值基准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由于师从不同的人,小说的写法可能会完全不一样。 ——《Office Hour》
洋基队的三垒手自然是阿莱克斯·罗德里格斯。从比赛开始知道结束,我既没好好看投手也没好好看击球手,只顾一个劲地观察他的防守。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他的动作美不胜收。每一个球,他都会微妙地变换防守位置,调整身体重心。假定一场比赛有一百五十次投球,他就会一百五十次踮起脚尖,好似一头豹子般将力量凝聚于全身。那节奏妙不可言,连一个球都不敷衍了事。 ——《简直就像头豹子》
要问我究竟想说什么,那就是对收藏(倾注心血的对象)来说,问题不在于数量,重要的是你对它们理解和热爱到什么程度,有关它们的记忆在你心中鲜明到什么程度。我觉得,这才是交流这个词本来的含义。 ——《交流大有必要》
就我自己而言,年过三十后有所改变的,就是成了小说家,生活面貌为之一新。戒了烟,早睡早起,每天跑步。此前我可是杆老烟枪,经常熬夜,转变之快很有些疾如雷电的意味。自那以来一直坚持至今。/好像没有传送带上坐着寿司师傅的回转寿司店,是因为会头晕眼花吗?(我:整本书都洋溢着无拘无束的想象和这样可爱的小乐趣。)——《年过三十的家伙们》
总之对我来说,“恰到好处”成了人生的一个关键词。长相不英俊,腿也补偿,还五音不全,又不是天才,细想起来几乎一无是处。不过我自己倒觉得“假如说这样恰到好处,那就是恰到好处啦”。 ——《恰到好处》
于是我还没弄清楚所以然,二十多岁的时代就手忙脚乱地过去了。它推开这边这扇门走进来,就这么穿堂而过,从那边那扇门走了出去。要说那十年间我还记得些什么的话,就是一天天拼命干活、经常债台高筑、养了许多猫咪。就这些了。其他事情几乎毫无记忆。也没有时间停下脚步不慌不忙地思考问题。甚至连自己幸福还是不幸福这样的疑问,都不曾浮上脑际。 ——《从这扇门进来》(我:每一代人都有镌刻在于其身的不同记忆吧,于我们,正当二十多岁的年代,能矫情地说自己不幸福似乎也是幸福的事呢。)
稍后不久,我独自一人去威尼斯旅行,当时,我个人遇到了非常艰难的局面,郁郁寡欢,意识就放佛是一盘散沙,再也无法凝聚。因此我停止了思考,将大脑尽可能清空,一味地在陌生的街道东奔西走,用随身听反复播放同一支曲子。/在迄今为止的人生中,我有过好几次真切地感到哀痛的经历。那是一种一旦经历,身体各处的结构就必将发生变化的残酷事件。当然,谁都不能毫发无损地走完一生。不过每一次,那里都回想着特别的音乐。或者说,大概每一次在那个地方,我都需要有特别的音乐相伴。/小说也具有相同的功能。心灵的苦楚与哀痛虽然是个人的、孤立的东西,但在更深的层面上,又是可能与别人分担的东西,是能被悄然编织进共通的辽阔风景中的东西。正是它们,把这些告诉了我们。 ——《威尼斯的小泉今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