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小年
![]() |
“二十三,糖瓜黏,灶王老爷要上天”,农历腊月二十三,北方的小年,据说是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小年这个节日,可谓是年节的开始,过了小年,意味着离春节也就不远了,家里的奶奶阿姨们就该忙活起来了,扫尘、做豆腐、蒸年糕、做馒头,制备各种年货,热热闹闹地准备过年。
送完灶神,吃过小年夜的饺子,年节就正式开始了,年味也就愈发浓厚了。小年对我来说是一个别有意义的特殊日子,年年都过,每年都有不一样的甜蜜和幸福。我想,我这辈子是跟这个节日脱离不了关系了,因为我是灶王爷的孙女啊。记得小时候,妈妈经常会说,我跟灶王爷缘分匪浅,出生在这一天,要受到灶王爷庇佑的。可能我真的是跟灶王爷有注定的缘分吧,据妈妈说,她怀我那时候,预产期是在春节左右的,旧时农村所有的过年的食物都要主妇一手操办的,像炸的各种鱼、肉、丸子,蒸的馒头等,按常例炸货一般是临近春节才做的,妈妈怕来不及,腊月二十二晚上挺着肚子在炉灶前炸了一些丸子什么的,觉得不舒服,没有吃饭就躺下了,半夜里肚子痛,第二天早上我就呱呱坠地了,赶在了二十三这一天,也就是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的日子。其实我想,作为一个吃货的我,可能因为饿了或者被炸货的香味吸引了也不一定,忍不住要早早出来闻闻这人间年味了……
因了跟灶王爷这不匪的交情,小年辞灶的时候,懵懵懂懂的我总会被妈妈牵到灶台前,要给灶王爷磕三个头,妈妈摁着我一边磕头一边唠叨“灶王老爷要上天,请佑全家保平安”之类的话,还会絮叨要让他保佑我这个孙女儿。我每次磕头都特别诚心诚意,那个时候真的以为年画上那个眉目不清的神仙是我的爷爷呢,简直比对亲爷爷还要恭敬,因为等到拜完灶王爷,祭完灶,灶台上摆放的盘碟里的贡品就都是我囊中之物了。小时候家里一年到头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零食,祭灶的食物就成了那个时候小小的我最期盼的东西,只不过是些糖果、枣子、柿饼、水果之类,却总会让我惦念好几天,祭完灶端着妈妈给我的盘子简直是幸福感爆棚啊。之后的十几年里,祭灶后的贡品盘子一直是我的生日礼物,虽说后来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零食没有小时候那么稀缺了,端着贡品盘子的我还是觉得甜蜜和幸福,因为我知道,这是父母不善言说却依然沉甸甸的爱。后来有了妹妹,祭灶之后的食物便分为两份,被我们两个瓜分,妈妈总会小心叮嘱小丫头:“今天是姐姐生日哦,你少吃一点,给姐姐多一点”,惹得小家伙每每嘟嘴摇头不高兴,抱着盘子不撒手。现在的我们再也不会像以前那样争抢盘子里的食物了,甚至我已有好几年都没有在家过小年了,小年的那些甜蜜和温暖,一家人传统而虔诚的辞灶仪式,将会成为我幸福恒久的回忆。
![]() |
家里过年自己做的贡品菜肴 |
家乡的风俗是二十三的时候把去年贴的灶王爷的画像揭下来烧掉,寓意着灶王爷要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工作去了,估计是做年终总结吧。民间认为“灶神”是掌管一家人一年祸福的神灵,每年二十三这天灶王爷都要上天去参加年会,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果盘、菜品等供他食用,还要为他的坐骑准备草料呢。以前送灶的时候,家里人都会各司其职,妈妈准备要祭灶的炸货、饺子等食物,我跟妹妹准备果盘。果盘里的枣子、干果、糖果等最好是双数,每次我跟小妹都像在进行一项神圣的任务,认真地洗水果、擦干,数好盘子里果子的数目。我总是会偷偷放几块我认为最好吃的糖果进去,就像跟爸爸妈妈分享我们最爱的零食一样,相信灶王爷爷也一定会像爸爸妈妈吃到糖果时那么开心吧。祭灶的尾声是老爸出场,老爸平时脾气有些臭,这个时候的老爸特别听话,在老妈的指挥下准备清水,还要把苇草茎用剪刀剪成均匀的长约1cm的小段,放在盘子里,据说这是给灶王爷的坐骑准备的草料,然后随着灶王爷的年画一起烧掉,妈妈往往一边烧一边絮叨一些吉祥话,大意是让灶王爷上天好好跟玉帝老儿汇报之类。据说小年吃糖果就是因为糖瓜可以把灶王爷的嘴糊住,这样他就不能在玉皇大帝那里讲坏话了。
![]() |
农家祭灶 |
![]() |
圆形大糖瓜 |
小时候家乡的糖瓜并不是现在常见的圆形的、大大的糖瓜,最常吃的是长条形的,外表沾满了芝麻,酥香甜脆,那时候跟表哥都爱吃这个,一包糖瓜往往不知不觉就吃完了,最后一根的时候总要划拳来定归属,那时的糖瓜真好吃啊,一颗芝麻都舍不得丢,恨不得把手指都吃进去。可惜每次妈妈一般只给买一包,我总会站在卖糖瓜的摊位前挑挑拣拣,非要选一包看上去比较多的不可。现在已经很多年不吃糖瓜了,也偶尔兴起买过一两次,圆形的和长条形的都有,可是再也找不回记忆中甜到心里去的那种甜蜜味道了。
![]() |
小时候 吃的小糖瓜 |
除夕的前一天或者当天的上午,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这时候便要顺便把新买的灶王爷的年画贴在灶台上,叫做“迎灶”。这年画也是有讲究的,讲究“一套”,有中间的正画和两旁的副联,以前几角钱就买一套,薄薄的纸张,略显粗糙的印刷,花花绿绿的颜色,家家户户逢年集都要扯上一套,欢欢喜喜捧回家去。简直是比春联、过门笺还畅销的过年必备品,因为有的人家因为习俗家里有白事的不能贴春联和过门笺,但灶王爷的年画总要买的,“民以食为天”嘛,总不能不让人吃饭。后来有的人家为了方便或者省钱,就只买中间的一张,两边贴以红色对联,一般写“上天言好话,回宫降吉祥”,或许有些人家写的句子有所不同,大致也就是这个意思。记得有一年马大哈的老爸既没有买两边的副联,又忘了让村里写春联的先生写灶前的对联,只好临阵磨枪,拿了正上小学的我的墨汁和毛笔,歪歪扭扭写了一副对联。这次“书法首秀”之后竟然一发不可收拾,索性第二年自己写了家里全部的春联,那年来我家拜年的人都对春联上的字体“很感兴趣”,然后下一年我妈死活不让他自己写了,老爸的书法家的梦想也就嘎然而止了。
![]() |
一套灶王爷年画 |
![]() |
年画和对联 |
迎灶的仪式没有辞灶那么复杂,用新熬好的浆糊把年画贴在灶头墙上,贴正,然后在年画上边贴上黄色的“过门笺”,我们叫罗门钱,要讲究1,2,3形式的阶梯型,贴好后说几句吉祥话,大意就是“您回来了,以后要多多保佑啊”之类的,除夕当天晚上除了庭院里的供桌,也在灶前摆一桌贡品,果盘、豆腐、各样炸的荤素菜、酒水、水饺等一应俱全,待烧过香,磕过头,灶王爷就正式迎回来了,从此又会庇佑家庭一年的时间。
![]() |
迎灶 |
在他乡的时候总会想起家里的亲人,还有那些虽清贫但温暖幸福的年少时光,年关渐近了,过了小年,故乡的年味该越来越浓了吧。小妹说,今晚大家在忙着蒸年糕呢,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往年蒸年糕的情景,黄澄澄的黏米糕、白花花的糯米糕,点缀着红红的枣子,热腾腾地出锅,满屋子都是温暖扑鼻的甜香……家里人都在,只是少了一个我。
![]() |
自家蒸的黄黏米年糕-2014 |
![]() |
自家蒸的糯米年糕-2014 |
夜渐渐深了,这一天马上就要过去了,感谢妈妈孕育了我,给了我一个如此特别的生日,妈妈,您辛苦了!也感谢灶王爷爷这么久以来的宠爱和庇佑,有点想念灶前那些甜蜜的供果了。祝我自己生日快乐,也祝所有在外漂泊的人,小年快乐!年关渐近了,如果条件允许,过年回家看看吧,闻一闻故乡的年味儿,一起回忆一下过去的老时光……
注:因为记忆中的小年已经渐行渐远了,那个时候肯定也没有相机记录,本文中的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年糕和炸货是自己家做的,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