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写两笔
今天头疼的厉害,简单写两笔,写哪算哪。
1
今天做presentation。我的还不错。那对我自己来说,算是满足了我哥特的愿望,清醒梦的愿望,还有向我的爱——《黑天鹅》致敬的愿望。所以我自己很喜欢。
如果问我最喜欢谁的。班里做得好的有不少,但我最喜欢的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是最大胆的。作品出自一个德国小哥,题目叫:Relationshop。探究人作为商品在互联网中的identity (personal identity in internet context)。他脑洞超大!把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分解做成产品。比如,脸,胸,屁股蛋,还有晨尿!是的你没看错,晨尿! morning urine, 但最赞的(就是最赞的)是penis的大个侧面特写,我不是爱看人家的penis啊,而是居然这么敢, 我觉得做艺术真的得敢。我当时的感觉真的就是brilliant。
他的作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上面讲述的他自己的身体作为商品,第二部分是他把自己作为商品,在网络中通过“online dating”软件被别人搭讪的对话。你知道的,网络dating,谁也不认识谁,说出来的话大部分都赤裸裸的约炮。然后这个小哥大概是gay, (我觉得是),所以回复的话也非常毒舌。比如,有一个老男人问他,多少钱一晚?爷付你钱!(一副很有钱的样子)。小哥回复:My tuition fee? (一晚可能也就100磅,Tuition fee要8000磅)。他念的时候,还一边挑着眉毛,一副聪明伶俐drama queen的样子。讲真,我特别喜欢听gay毒舌。因为讲的话往往一针见血。
2
我晚上去看了《Billy Eillot》音乐剧。音乐剧,伦敦跟国内不同的是:1 国内的音乐剧舞台两侧都有字幕,而伦敦的音乐剧,不管什么语言,不管口音多严重(这个剧的主人公就是口音极严重),都没有字幕器。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不会为了看字幕器而分心。第2点是我一直就想写的一点。不论什么音乐剧、话剧,舞台装置都赞到爆。伦敦是一个剧院在一个世纪之内就演一个剧目。我曾经问这样做剧院亏不亏本啊?因为观众口味会变化嘛。但是有人告诉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剧院就是为了这部剧建造的。所有舞台装置、机关都是为了配合这部剧,一个螺丝帽配一个螺丝钉,严丝合缝,不可能在某个剧院再上演第二部剧。
这也是我这半年发现的,西方人(可能日本人身上也有)有一种匠人精神,尤其体现在服化道上面。
上次去HarryPotter Studio也发现,魁地奇世界杯,道具科给每个群众演员发了一本《魁地奇手册》,但这个手册到最后也没给一个特写镜头。韦斯莱兄弟的魔法笑料坊,道具科给里面摆放的每件魔法商品都设计了外包装。而实际拍摄的时候可能只给了两三个镜头。这要是搁中国,估计都得是“后期后期”了吧。
也是在HP studio让我分清了special effects 和 visual effects。前者是机械特效,就是拍摄的时候“所拍即所得”,后者才指的是后期的电脑特效。好像在中国,就没有机械特效。但人家的special effects,做出了韦斯莱家陋居里的“自动刷碗机”和“自动织毛衣机”。真的,他们不是后期做的!!!好感动!!!
所以在伦敦的剧院里,经常能看见喷火啊,点灯啊,还有主角抽烟啊,这种在中国的舞台上明令禁止见到的东西。并且也没有剧院领导,对片方提出类似于“舞台如用喷火装置,造成的一切人员、财产损失自负”这种推净责任的条款。剧院方都是拼了命地帮助舞台剧呈现更好的效果,并且研究新科技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不是——推脱责任。好像就是中西方思维不同的一种,并且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科技发展进程比中国快了无数倍。
3
看《Billy Eillot》的时候,男孩子喜欢芭蕾舞,所以背着他爸爸把学boxing的学费给了芭蕾舞老师,每次偷偷地学,又不敢跟家里说,因为男孩子学芭蕾,,,听起来就很。。。我就突然心有戚戚焉。我在做暗黑的东西,自己特别喜欢,但心里总觉得这好像不太好,所以特别就很像Billy。
4
感觉我的日记被人偷看了。。。因为今天和人的对话惊到我了,Ta怎么知道我拍的是horror fashion film?我从没提过。因此,这个认知让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于是去看了一下关注我的人,发现可能有小号。不过随便吧。爱咋咋地,我活我自己的。
1
今天做presentation。我的还不错。那对我自己来说,算是满足了我哥特的愿望,清醒梦的愿望,还有向我的爱——《黑天鹅》致敬的愿望。所以我自己很喜欢。
如果问我最喜欢谁的。班里做得好的有不少,但我最喜欢的不是做得最好的,但是是最大胆的。作品出自一个德国小哥,题目叫:Relationshop。探究人作为商品在互联网中的identity (personal identity in internet context)。他脑洞超大!把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分解做成产品。比如,脸,胸,屁股蛋,还有晨尿!是的你没看错,晨尿! morning urine, 但最赞的(就是最赞的)是penis的大个侧面特写,我不是爱看人家的penis啊,而是居然这么敢, 我觉得做艺术真的得敢。我当时的感觉真的就是brilliant。
他的作品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上面讲述的他自己的身体作为商品,第二部分是他把自己作为商品,在网络中通过“online dating”软件被别人搭讪的对话。你知道的,网络dating,谁也不认识谁,说出来的话大部分都赤裸裸的约炮。然后这个小哥大概是gay, (我觉得是),所以回复的话也非常毒舌。比如,有一个老男人问他,多少钱一晚?爷付你钱!(一副很有钱的样子)。小哥回复:My tuition fee? (一晚可能也就100磅,Tuition fee要8000磅)。他念的时候,还一边挑着眉毛,一副聪明伶俐drama queen的样子。讲真,我特别喜欢听gay毒舌。因为讲的话往往一针见血。
2
我晚上去看了《Billy Eillot》音乐剧。音乐剧,伦敦跟国内不同的是:1 国内的音乐剧舞台两侧都有字幕,而伦敦的音乐剧,不管什么语言,不管口音多严重(这个剧的主人公就是口音极严重),都没有字幕器。这样做的好处是观众不会为了看字幕器而分心。第2点是我一直就想写的一点。不论什么音乐剧、话剧,舞台装置都赞到爆。伦敦是一个剧院在一个世纪之内就演一个剧目。我曾经问这样做剧院亏不亏本啊?因为观众口味会变化嘛。但是有人告诉我,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剧院就是为了这部剧建造的。所有舞台装置、机关都是为了配合这部剧,一个螺丝帽配一个螺丝钉,严丝合缝,不可能在某个剧院再上演第二部剧。
这也是我这半年发现的,西方人(可能日本人身上也有)有一种匠人精神,尤其体现在服化道上面。
上次去HarryPotter Studio也发现,魁地奇世界杯,道具科给每个群众演员发了一本《魁地奇手册》,但这个手册到最后也没给一个特写镜头。韦斯莱兄弟的魔法笑料坊,道具科给里面摆放的每件魔法商品都设计了外包装。而实际拍摄的时候可能只给了两三个镜头。这要是搁中国,估计都得是“后期后期”了吧。
也是在HP studio让我分清了special effects 和 visual effects。前者是机械特效,就是拍摄的时候“所拍即所得”,后者才指的是后期的电脑特效。好像在中国,就没有机械特效。但人家的special effects,做出了韦斯莱家陋居里的“自动刷碗机”和“自动织毛衣机”。真的,他们不是后期做的!!!好感动!!!
所以在伦敦的剧院里,经常能看见喷火啊,点灯啊,还有主角抽烟啊,这种在中国的舞台上明令禁止见到的东西。并且也没有剧院领导,对片方提出类似于“舞台如用喷火装置,造成的一切人员、财产损失自负”这种推净责任的条款。剧院方都是拼了命地帮助舞台剧呈现更好的效果,并且研究新科技降低事故的发生率——而不是——推脱责任。好像就是中西方思维不同的一种,并且直接影响了近代西方科技发展进程比中国快了无数倍。
3
看《Billy Eillot》的时候,男孩子喜欢芭蕾舞,所以背着他爸爸把学boxing的学费给了芭蕾舞老师,每次偷偷地学,又不敢跟家里说,因为男孩子学芭蕾,,,听起来就很。。。我就突然心有戚戚焉。我在做暗黑的东西,自己特别喜欢,但心里总觉得这好像不太好,所以特别就很像Billy。
4
感觉我的日记被人偷看了。。。因为今天和人的对话惊到我了,Ta怎么知道我拍的是horror fashion film?我从没提过。因此,这个认知让我心里,,,特别不舒服,,,我于是去看了一下关注我的人,发现可能有小号。不过随便吧。爱咋咋地,我活我自己的。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