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身宿舍的回忆
大学的时候,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就是宿舍的那张床,晚上熄灯后拉上帘子,听国际台Joy Fm,是沉浸自我的时间,但有时侯也悲观,放假回家再坐火车回来,想到偌大的京城属于自己就是那张架子床,而将来又不知道在何方,便觉怅然。和男朋友在校园散步,最向往的是教工住宅楼群里一家一家温暖的桔黄色的灯光,每当夜里11点前在“熊猫馆”的大铁门前告别时,潘美辰的那首歌《我想有个家》会在心里慢慢地唱。
长大成人,上学工作,宿舍到家是每个漂泊在外的人的必然经历。
毕业的时候除了衣物书籍,我最大的财产就是那个能收听短波的收音机了,公司给租的居民楼,两室,四个女孩合住,房间里仍然是上下铺,上面放东西,下面重新拉起帘子,没有家具,除了要早起坐班车,偶尔自己做做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大学的延续。只是头一年过年回家再回来,发现单位没有及时给房东交房租,房子被住在二楼的房东换了锁,不明就里的我还以为是室友在里面锁上了,费尽周章地从一楼跳窗户进来,被气急败坏从二楼冲下来的房东骂了几句,去找办公室主任拿支票交钱的路上,所有回家的好心情都像街面上散落的鞭炮碎屑一样随风飘走,心里好不悲凉。
后来搬到公司下面一个工厂的宿舍里,是一排平房,脚下是轰隆隆的一号线地铁,平房后面是首钢内部运输用的铁路,离宿舍后窗不到十米的地方铁道边上竖着一个大牌子,上面一个大字“鸣”,女生们都咬牙切齿地要马上找房子搬出去,不过适应了发现,任周边如何的动静,大家都能睡得稳若泰山,年轻就是好啊。每天早晨大家骑着自行车穿过特钢空旷的厂区去上班,下班呼啸而归,大家经常一起搭伙做饭,也有孤单的男生自己做,下米饭的总是一道菜,小葱炒四个鸡蛋。
毕业头一两年,大学同学聚会的机会很多,那时候还没钱去饭馆大吃大喝,地点就在散落各处的单身宿舍,最常吃的是火锅,有个锅就行,买来材料就得,不用费心思,就是餐具总是不够,不一边齐的筷子也上阵,桌椅板凳也不够,总得有人站着,葡萄酒得用饭盆喝,抢着吃抢着喝抢着说话,热闹喧哗。
我最常去骚扰的是好朋友小熊那儿,她住在三环边上的单位筒子楼里,那是个号码单位,进大门有门卫盘问,但是也挡不住我前往的热情,我们俩常常周末一起去逛街,去中关村买盘,拉着手过马路,在人大双安附近徘徊,发了工资去商场买了同样的腕表戴在手上,在她宿舍里最开始喝的开水是用电饭锅烧的,第一次同学聚会,小熊蒸了满满一锅米饭,是夹生的。
刚毕业那年的元旦夜,北京积着很厚的雪,我、小熊和三个男生去大钟寺,真冷,跺着脚排大队等着撞钟,十块钱敲三下,看少林和尚敲钟挺方便顺手的,自己拽着绳子使劲撞却还是擦边而过,既使正面撞上只是轻轻的一声响,必然传不了不百米之外,琢磨着每年新年敲那一百零八下的师傅必定是个膂力过人的大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说不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从大钟寺出来已过午夜,那时候街上跑的出租车还是小面,白色的黄色的,却也抢手得很,拦不着,我们便摔着跟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冷不叮身后砰得一声是突然袭来的雪球,于是回头打在一起,白颐路边上的白杨树可真高呀,枝枝杈杈在冬夜里伸向天空,那轮廓是我常常想起的北京的冬天。快两点我们几个终于回到小熊的窝里,我和小熊挤一张床,胖子和理香挤另一张床,剩下了猴子,就睡在连起来的两张桌子上,只有六十公分宽的桌子,难为他居然没有掉下来。第二天早起,我们挤在一起看《憨豆先生》,看到憨豆在沙滩那个戴墨镜坐在椅子上的老人面前如何在不脱裤子的前提下左扭右扭地换上了泳裤,好不费劲地终于成功时,墨镜老人起身,拐杖摸索着走了,盲人!大家笑得肚子疼,说真的,憨豆先生的碟有十盘吧,我就总能想起这个镜头,想起来就乐。
转年夏天我们还一起去G远在大兴的宿舍,当时觉得可真远哪,在小村庄里突戊着几栋住宅楼,好象也住了一夜,男生一个屋,女生一个屋,木板床,四处空落落的,G忙活着在厨房准备饭,切了一大碗的红色瘦肉,先用酱油拌了入味,那些炒菜我们都吃的很香。吃完饭我们去周围散步,看到绿油油的麦浪翻滚,看到转着圈喷水的浇灌装置,麦田周边都是高大的杨树,风吹叶子哗拉拉。
此外,我们还去过理香在二里沟的筒子楼,在报纸扑就的饭桌上吃他的拿手好菜—醋溜土豆丝:去过胖子在朝阳门的小屋,胖子钱包里出现了个小女孩的照片,大学四年一直埋头学习的胖子说你们女生小心思可真多;唐的小屋在建国门古观象台的后面,我在那里看到了《东京爱情故事》的原版录像带,看的时候有人推门进来喊:“唐老师”;大热的天儿,和王徐去北四环附近的刀削面馆吃饭,大电扇呼呼地吹着,小区的阴凉地里,老太太们忽啦啦地搓着麻将;还有猴子搬来搬去的房子,元旦我们一样热闹地给他庆祝生日,猴子说芹菜拔拉两下就出锅哈,我们挥舞着铲子。
一年又一年,大学同窗的一个个身影都从单身岁月走到了温暖的家,还附带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婚姻赠品—宝贝娃,最厉害的是在广东的黄儿,他结了三回婚,有四个娃。
长大成人,上学工作,宿舍到家是每个漂泊在外的人的必然经历。
毕业的时候除了衣物书籍,我最大的财产就是那个能收听短波的收音机了,公司给租的居民楼,两室,四个女孩合住,房间里仍然是上下铺,上面放东西,下面重新拉起帘子,没有家具,除了要早起坐班车,偶尔自己做做饭,大多数的时光都是大学的延续。只是头一年过年回家再回来,发现单位没有及时给房东交房租,房子被住在二楼的房东换了锁,不明就里的我还以为是室友在里面锁上了,费尽周章地从一楼跳窗户进来,被气急败坏从二楼冲下来的房东骂了几句,去找办公室主任拿支票交钱的路上,所有回家的好心情都像街面上散落的鞭炮碎屑一样随风飘走,心里好不悲凉。
后来搬到公司下面一个工厂的宿舍里,是一排平房,脚下是轰隆隆的一号线地铁,平房后面是首钢内部运输用的铁路,离宿舍后窗不到十米的地方铁道边上竖着一个大牌子,上面一个大字“鸣”,女生们都咬牙切齿地要马上找房子搬出去,不过适应了发现,任周边如何的动静,大家都能睡得稳若泰山,年轻就是好啊。每天早晨大家骑着自行车穿过特钢空旷的厂区去上班,下班呼啸而归,大家经常一起搭伙做饭,也有孤单的男生自己做,下米饭的总是一道菜,小葱炒四个鸡蛋。
毕业头一两年,大学同学聚会的机会很多,那时候还没钱去饭馆大吃大喝,地点就在散落各处的单身宿舍,最常吃的是火锅,有个锅就行,买来材料就得,不用费心思,就是餐具总是不够,不一边齐的筷子也上阵,桌椅板凳也不够,总得有人站着,葡萄酒得用饭盆喝,抢着吃抢着喝抢着说话,热闹喧哗。
我最常去骚扰的是好朋友小熊那儿,她住在三环边上的单位筒子楼里,那是个号码单位,进大门有门卫盘问,但是也挡不住我前往的热情,我们俩常常周末一起去逛街,去中关村买盘,拉着手过马路,在人大双安附近徘徊,发了工资去商场买了同样的腕表戴在手上,在她宿舍里最开始喝的开水是用电饭锅烧的,第一次同学聚会,小熊蒸了满满一锅米饭,是夹生的。
刚毕业那年的元旦夜,北京积着很厚的雪,我、小熊和三个男生去大钟寺,真冷,跺着脚排大队等着撞钟,十块钱敲三下,看少林和尚敲钟挺方便顺手的,自己拽着绳子使劲撞却还是擦边而过,既使正面撞上只是轻轻的一声响,必然传不了不百米之外,琢磨着每年新年敲那一百零八下的师傅必定是个膂力过人的大拿,“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说不定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呢。从大钟寺出来已过午夜,那时候街上跑的出租车还是小面,白色的黄色的,却也抢手得很,拦不着,我们便摔着跟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冷不叮身后砰得一声是突然袭来的雪球,于是回头打在一起,白颐路边上的白杨树可真高呀,枝枝杈杈在冬夜里伸向天空,那轮廓是我常常想起的北京的冬天。快两点我们几个终于回到小熊的窝里,我和小熊挤一张床,胖子和理香挤另一张床,剩下了猴子,就睡在连起来的两张桌子上,只有六十公分宽的桌子,难为他居然没有掉下来。第二天早起,我们挤在一起看《憨豆先生》,看到憨豆在沙滩那个戴墨镜坐在椅子上的老人面前如何在不脱裤子的前提下左扭右扭地换上了泳裤,好不费劲地终于成功时,墨镜老人起身,拐杖摸索着走了,盲人!大家笑得肚子疼,说真的,憨豆先生的碟有十盘吧,我就总能想起这个镜头,想起来就乐。
转年夏天我们还一起去G远在大兴的宿舍,当时觉得可真远哪,在小村庄里突戊着几栋住宅楼,好象也住了一夜,男生一个屋,女生一个屋,木板床,四处空落落的,G忙活着在厨房准备饭,切了一大碗的红色瘦肉,先用酱油拌了入味,那些炒菜我们都吃的很香。吃完饭我们去周围散步,看到绿油油的麦浪翻滚,看到转着圈喷水的浇灌装置,麦田周边都是高大的杨树,风吹叶子哗拉拉。
此外,我们还去过理香在二里沟的筒子楼,在报纸扑就的饭桌上吃他的拿手好菜—醋溜土豆丝:去过胖子在朝阳门的小屋,胖子钱包里出现了个小女孩的照片,大学四年一直埋头学习的胖子说你们女生小心思可真多;唐的小屋在建国门古观象台的后面,我在那里看到了《东京爱情故事》的原版录像带,看的时候有人推门进来喊:“唐老师”;大热的天儿,和王徐去北四环附近的刀削面馆吃饭,大电扇呼呼地吹着,小区的阴凉地里,老太太们忽啦啦地搓着麻将;还有猴子搬来搬去的房子,元旦我们一样热闹地给他庆祝生日,猴子说芹菜拔拉两下就出锅哈,我们挥舞着铲子。
一年又一年,大学同窗的一个个身影都从单身岁月走到了温暖的家,还附带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婚姻赠品—宝贝娃,最厉害的是在广东的黄儿,他结了三回婚,有四个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