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剑气长存
——读都梁《亮剑》 与其说想看都梁的小说《亮剑》倒不如说是看了张前、陈建所导演的电视剧《亮剑》之后意犹未尽。关于电视剧《亮剑》评价暂且不论,这里表达的主要是是小说《亮剑》给我的个人感触。 《亮剑》一开始并没有给我什么深刻,相反倒是让人有种故事集锦的感觉。从围歼山崎大队到野狼谷伏击战,情节很精彩,但文笔并非有多出色,而且满满的都是个人英雄主义。泥腿子出生的李云龙出场便是骂骂咧咧,有中国传统下层人物的狡黠、爱贪小便宜、毫无规矩可讲……不错,也正是因为能不按常理出牌的性格(说成兵不厌诈亦可),使得他在战场上屡立战功,在红军长征时期便已成为了主力团的团长。可是,看到这儿还是不能明白作者想展示出一个怎样的形象,难道仅仅是一位屡次胜战的将军?恐怕未必。 让我觉得李云龙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泥腿子是在山本率领特种兵偷袭赵家峪独立团指挥部的那夜,也就是自己新婚之夜、干事朱子明叛变时。敏锐的判断力,果断的抉择都让我对这个泥腿子出身的团长刮目相看。也只有这样的团长才能带出这样的一支队伍,也只有这样的一支队伍才能训练出一群嗷嗷叫的士兵。如他所说,这是队伍的军魂。在这个阶段他也把自身的优点有了更多的展示。政委赵刚负伤,他不顾自身安危,亲自背着他离开战场,我看到了一位有情有义的战友;秀芹被捕,他围攻安化县城,我看到的一位侠骨柔情的丈夫;最后,强攻安化县城,秀芹香消玉殒,我看到了一位为国为民的军人。至此,李云龙的形象也逐渐饱满起来。 他不管身处何处都在不断地进行自我进化,这是他个人勤奋的结果,我想,这里面应该也有赵刚和楚云飞的的功劳。一位好朋友好兄弟能让你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但是敌人才是检验你缺点与不足的改正与否。赵刚对李云龙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这种影响深入骨髓,影响他一生,直到离世。他很幸运,幸运有位他不在时依然能撑起大局的战友,幸运有位可以无条件信任的兄弟。《亮剑》中的英雄不少,赵刚是,丁伟是,孔捷是……但李云龙和楚云飞这对尤为特殊。战场上是争锋相对的敌人,私下是把酒言欢的兄弟。这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也是相逢乱世的无奈。不同的政治立场,不同的人生信仰,并不妨碍两个足以可歌可泣的形象。 既然有《亮剑》,怎能不谈“铁三角”?打安化时的默契配合,内战时稳固的铁三角阵型……丁伟、孔捷、李云龙都是将才,但是性格不尽相同,丁伟“鬼气”,李云龙“匪气”,孔捷“愚气”。我想这也是导致三人最终不同命运的原因吧。 “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屎。”在一个没有文明制度的环境中自然是弱肉强食,所以他和他的队伍要变强就必须站上食物链的顶端,敌人狠,我们要比他更狠。八年抗战如此,三年解放战争也是如此。然而,就算是狼也会有累的一天。他还是倒下了,倒在了烽烟四起的战场,倒在了胜利黎明的前夕。祸兮福之所倚。为了补偿他的伤病,上天赐予了他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爱情。从此,他的肩上有多了一份责任。 电视剧《亮剑》至1955年授军衔时便结束了,对比小说的话应该是52%的内容左右,后面最大的情节便是梁山分队的组建与十年文革。 梁山分队是中国第一个特种兵队伍,在为解放军炮击金门时,提供了精确地地理坐标。特种兵的地位与作用在实战中得到了肯定。后来,在文革时期这支队伍也显示出了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十年文革的破坏力就不在赘述了。《亮剑》中彰显出了不同阶层的人对人性的理解与对尊严的肯定。代表知识分子阶层的田墨轩,用清高孤傲展示了文人风骨;李云龙、赵刚则代表军人阶层,他们用死捍卫了军人的尊严;田雨和冯楠是为爱情殉道的。社会环境可以摧毁他们的肉体,但无法使他们的精神陪葬。他们明知自己不敌,但还是毅然决然地亮出了宝剑,他们,死而无憾。 《亮剑》,无可厚非是一部让人荡气回肠的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结构,却足以使人潸然泪下。不知为何想到了古代汉语老师的一句话:每一代生活在建国后半个世纪至一个世纪的人是最幸福的,在各个方面,这一时期都达到了一种高峰状态。我们是幸福的一代,这一点毋庸置疑。希望多年后的我们就算成不了那个自己曾经最想要的样子,哪怕生活得平平淡淡,也会无愧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