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启平:绘画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大韵堂艺术》杂志2016年1&2月刊(总第四期)“名家”栏目为读者独家专访了著名艺术家余启平先生,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对绘画的看法。
余启平,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主修中国画。1984年毕业,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担任《江苏画刊》编辑8年。1991年旅居日本从事艺术创作。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集,作品参加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被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为自由艺术家。
Q=大韵堂艺术
A=余启平
Q:您的绘画延续了一种诗学上的追忆情怀,您是如何看待绘画与记忆之间的微妙关系的?
A:记忆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画家。每个人的脑海中有很多记忆碎片,这些碎片有些已经模糊有些还很鲜活。一个记忆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有意思的场景会触动我某一根神经,使我产生冲动,我会将这些记忆中的碎片拼凑成想要的画面,那极有可能就是我作品最初的雏形。
当然,光有记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记忆与想象,记忆与联想而产生的灵感。一张老照片、小说中的一段描写、一句诗歌的情怀或者是古代绘画的某一个形象某一个局部等等,都会引发我的联想。这种联想不时会在我的大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画面,而这些画面慢慢会具体化,加上想象后,传递于手中形成一幅幅的铅笔构图,作品的初稿就这样出现了。
余启平 《西园竹声》 纸本设色 2014年
Q: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的?
A:我看自己的作品,尤其是过去的作品,往往会觉得不满意。总是感到没画完,不是觉得颜色应该再厚重一点、深一点或者迷茫一点,要么就是人物形象刻画的不理想,或是构图不好看等等,总是遗憾不断。我觉得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当你认为画完时就是应该停下来,摆放一段时间,少则几月数年,再重新拿出来审视,突然的感觉和长久的面对会产生不同的领悟。我在回首过去时,一般都会觉得自己幼稚不够成熟,加上岁月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生新的体会和认知,几年前的或者是更久远的作品,突然摆放在我面前,我当然会感到汗颜。为什么当时没有再好好画下去?为什么就轻易放弃了?对自己妥协了?面对过去的作品总是觉得还没有完成还应该继续画下去,遗憾的是没有几幅能够如愿的。因为有的不再属于自己或是装入了很难打开的镜框等等的原因。所以每当要举办个展时,我会感到的精神紧张,紧张的原因并不是担心作品数量不够、朋友不来捧场、没有经济效益等,而是自己那么多画坦然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所有的缺点所有的遗憾都暴露无疑,我常常告诫自己,在自己的作品前低下头颅吧!
余启平 《秋夜》 纸本设色 2013年
Q:我从您作品中人物的对眼看到了一些怪诞,您觉得您的绘画里有这样奇怪的情绪吗?
A:这个倒没有,我觉得我的作品有一种对社会的调侃和无奈。作为一个画画的手工劳动者,只是一个普通人,处在社会的底层。你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恶劣现象能有什么办法?你只能在画面上画一个对眼,体现出一种幽默,来调侃一下自己;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其它的意义。既逗自己一乐,也逗别人一乐。
余启平 《 心存》 纸本设色 2012年
Q:在当前摄影技术十分发达的状态下,绘画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A:我觉得科学技术越发达,绘画就越要强调它的手工性,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取代的。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的手工技艺才更有其存在价值,这就是绘画的重要性。
而中国画在使用的材料上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中国画用的墨、颜料它的表现力更是无法与摄影、电脑相比,所以中国画在强调手工制作的同时更要把持住中国画特有的传统气质与文化精神,坚持自己的单纯性、趣味性、书卷气和文人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中中国画才有持续存在与发展下去的价值。
余启平 《款款之咏》 纸本设色 2009年
Q:您觉得八大山人为什么会出名?
A: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他属于个案,当然他画的很好,但更重要的一点,他是明宗室的遗族,在明被清灭亡后这个身世很了不得,在汉人的文化族群中他不仅受到尊重更是被人追捧,他就是不想出名,也会出名。如果朱耷是普通老百姓呢!很可能就被埋没了。
余启平 《无言》 宣纸设色 2015年
Q:那书法家也是这样吗?
A:书法更是如此,书法史上很多书法家都是官员,因为他是官员,他的字才被留下来了。如果王羲之只是一草民,他的字会被人们赏识吗?他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有其社会地位有其权力,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才会有影响力,他的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的封建国家,如果没有人为的保存与传播,梁武帝怎么又会看到他的字呢?有了梁武帝的赏识后有唐太宗推崇,他才会被捧得那么高。以我们的常识来推断,中国二千年来一直是以毛笔、墨、纸张作为文字的主要传播手段的,试想,这二千年来有多少读书人每天在从事着书写工作,写的好的人、称的上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但是能写进我们书法史里人几乎没有平民百姓,前几年我们热议的楼兰文书残纸,正是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前后驻守西域下层士官和当地的普通汉人留下的文书残片,这其中不乏写的很好的人,文书残纸之所以能流传今日是因为西域自然环境所为,那么自从西汉纸张的出现后,笔在纸上行走的快感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涌现了多少书法家,可惜能留传下来保存至今的又有几位呢?绝大多数被埋没了;如果没有楼兰文书残纸的发现,我们怎么会知道历史上有这么多写的那么好的普通人?
余启平 《山啸图》 宣纸设色 2015年
Q:您的生活环境对您的创作是否有影响?
A:这当然有影响,不过,对于生活环境各人有不同的理解。80年我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的时候,正是我们家下放农村又回到南京的那一年,在农村的那段日子里我渴望学习渴望知识,可惜没有条件没有学习的环境。进了大学,我觉得是人生的转折,学校有那么多书,让你如饥渴的阅读,激发你的思维。那时候的音乐系经常有演出,有各类音乐讲座活跃你的脑神经、提升你的音乐欣赏能力,有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可以交流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影响,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了我一生。南艺毕业后我去了美术出版社在《江苏画刊》担任编辑工作,工作的原因接触了大量画家、批评家,看到那么多的作品,组织并参加过一场场研讨会,自己的眼界大为开阔,视角变得多元,虽然我在《江苏画刊》只工作了短短的八年,对我后来的绘画创作、审美取向以及对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等等都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影响。91年偶然的机遇我去了日本,在那里我生活了十七、八年,这十七、八年对我的人生影响可谓巨大,重要的是我的生活态度有了重新的认识,我的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定位。生活的经历、生活的环境对于人的成长与成熟太重要了,不仅仅影响你的创作,更会改变你的思想。
余启平 《思空花》 纸本设色 2014年
Q:在南艺读书时有哪些老师对您影响比较大?
A:我在前面说过,大学时代同学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学校里的学习气氛与人文环境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十分关键,不过有几个年轻老师曾告诉我们,画画不是用功的事,如果有时间的话,你们去图书馆多看两本书比你们在画上用功更有益,这点对我影响比较大。画画不是死画就能画出来的,不仅要想象力更需要创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些触类旁通的东西。
Q:那您是否觉得绘画是一种很艰难的工作?
A:其实画画真是一件不难的事情,要看你怎么来理解。但也没有理论家说的那么复杂和玄虚;不要把画画看的很高,画画其实干的就是一个工匠活,是一个靠手吃饭的人。那些古代的工匠都是艺术家,他们能把没有图纸的东西,或者纸张上的平面图能在三维空间里塑造出来,而且很漂亮,这比绘画困难的多!当然,要想画好的话,也并不轻松。朱新建经常讲他画画就是玩玩的,但实际上他还是很认真很用功的,比如,他画面上常出现的短句、打油诗,仅仅是这些,他就收集了很多资料,哪怕是农家有趣的春联他也会抄录下来,90年左右我曾翻阅过他的大量绘画笔记,足有几十本,他的信手拈来、出手成画的本领无不是他前期用足了的功夫,我想,他的玩玩也许是对朋友说说而已的。画靠玩是玩不出来的,但也要有玩的心态,能把学习和研究当作玩。需要本领,会玩的人可能有一定的天赋,另一方面还要用功,也有很多天才最后都夭折了,就是因为不用功。
余启平 《晚凉》 纸本设色 2014年
余启平 《思想的下午》 宣纸设色 2015年
余启平 《为你读诗》 宣纸设色 2015年
余启平 《寂寞天台寺》 宣纸设色 2015年
以上内容节选自《大韵堂艺术》杂志2016年1&2月刊(总第四期)“名家”栏目,
杂志正发放至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单位,
如果您希望了解本期杂志的全部内容,
可登陆http://www.dayuntang.com注册登陆后,
在右侧“首页”下拉栏点击“艺术文献”—“艺术杂志”
在线阅读完整电子版;
如果您对我们的杂志有任何意见和建议,
欢迎您把宝贵的意见发送至我们的邮箱editor@dayuntang.com,
即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以上内容来源于大韵堂艺术网站,欢迎您登陆大韵堂网站——一个强调学术性,专业兼有创新的艺术机构!
www.dayuntang.com
![]() |
余启平,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主修中国画。1984年毕业,就职于江苏美术出版社,担任《江苏画刊》编辑8年。1991年旅居日本从事艺术创作。多次举办过个人画展,并出版个人画集,作品参加过国内外诸多重要展览,被国内外众多艺术机构及收藏家收藏。现为自由艺术家。
Q=大韵堂艺术
A=余启平
Q:您的绘画延续了一种诗学上的追忆情怀,您是如何看待绘画与记忆之间的微妙关系的?
A:记忆对于艺术家而言是很重要的,尤其是画家。每个人的脑海中有很多记忆碎片,这些碎片有些已经模糊有些还很鲜活。一个记忆中的形象,或是一个有意思的场景会触动我某一根神经,使我产生冲动,我会将这些记忆中的碎片拼凑成想要的画面,那极有可能就是我作品最初的雏形。
当然,光有记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记忆与想象,记忆与联想而产生的灵感。一张老照片、小说中的一段描写、一句诗歌的情怀或者是古代绘画的某一个形象某一个局部等等,都会引发我的联想。这种联想不时会在我的大脑中形成各种不同画面,而这些画面慢慢会具体化,加上想象后,传递于手中形成一幅幅的铅笔构图,作品的初稿就这样出现了。
![]() |
余启平 《西园竹声》 纸本设色 2014年
Q:您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的?
A:我看自己的作品,尤其是过去的作品,往往会觉得不满意。总是感到没画完,不是觉得颜色应该再厚重一点、深一点或者迷茫一点,要么就是人物形象刻画的不理想,或是构图不好看等等,总是遗憾不断。我觉得自己的每一幅作品,当你认为画完时就是应该停下来,摆放一段时间,少则几月数年,再重新拿出来审视,突然的感觉和长久的面对会产生不同的领悟。我在回首过去时,一般都会觉得自己幼稚不够成熟,加上岁月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生新的体会和认知,几年前的或者是更久远的作品,突然摆放在我面前,我当然会感到汗颜。为什么当时没有再好好画下去?为什么就轻易放弃了?对自己妥协了?面对过去的作品总是觉得还没有完成还应该继续画下去,遗憾的是没有几幅能够如愿的。因为有的不再属于自己或是装入了很难打开的镜框等等的原因。所以每当要举办个展时,我会感到的精神紧张,紧张的原因并不是担心作品数量不够、朋友不来捧场、没有经济效益等,而是自己那么多画坦然地展示在众目睽睽之下,所有的缺点所有的遗憾都暴露无疑,我常常告诫自己,在自己的作品前低下头颅吧!
![]() |
余启平 《秋夜》 纸本设色 2013年
Q:我从您作品中人物的对眼看到了一些怪诞,您觉得您的绘画里有这样奇怪的情绪吗?
A:这个倒没有,我觉得我的作品有一种对社会的调侃和无奈。作为一个画画的手工劳动者,只是一个普通人,处在社会的底层。你对社会上种种不公平的恶劣现象能有什么办法?你只能在画面上画一个对眼,体现出一种幽默,来调侃一下自己;仅此而已,没有什么其它的意义。既逗自己一乐,也逗别人一乐。
![]() |
余启平 《 心存》 纸本设色 2012年
Q:在当前摄影技术十分发达的状态下,绘画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A:我觉得科学技术越发达,绘画就越要强调它的手工性,这是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取代的。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人类的手工技艺才更有其存在价值,这就是绘画的重要性。
而中国画在使用的材料上是有局限性的,比如中国画用的墨、颜料它的表现力更是无法与摄影、电脑相比,所以中国画在强调手工制作的同时更要把持住中国画特有的传统气质与文化精神,坚持自己的单纯性、趣味性、书卷气和文人气,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之中中国画才有持续存在与发展下去的价值。
![]() |
余启平 《款款之咏》 纸本设色 2009年
Q:您觉得八大山人为什么会出名?
A:明末清初的“八大山人”朱耷,他属于个案,当然他画的很好,但更重要的一点,他是明宗室的遗族,在明被清灭亡后这个身世很了不得,在汉人的文化族群中他不仅受到尊重更是被人追捧,他就是不想出名,也会出名。如果朱耷是普通老百姓呢!很可能就被埋没了。
![]() |
余启平 《无言》 宣纸设色 2015年
Q:那书法家也是这样吗?
A:书法更是如此,书法史上很多书法家都是官员,因为他是官员,他的字才被留下来了。如果王羲之只是一草民,他的字会被人们赏识吗?他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有其社会地位有其权力,有这样的社会基础才会有影响力,他的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播,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官本位的封建国家,如果没有人为的保存与传播,梁武帝怎么又会看到他的字呢?有了梁武帝的赏识后有唐太宗推崇,他才会被捧得那么高。以我们的常识来推断,中国二千年来一直是以毛笔、墨、纸张作为文字的主要传播手段的,试想,这二千年来有多少读书人每天在从事着书写工作,写的好的人、称的上书法家的人不计其数,但是能写进我们书法史里人几乎没有平民百姓,前几年我们热议的楼兰文书残纸,正是王羲之生活的东晋前后驻守西域下层士官和当地的普通汉人留下的文书残片,这其中不乏写的很好的人,文书残纸之所以能流传今日是因为西域自然环境所为,那么自从西汉纸张的出现后,笔在纸上行走的快感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涌现了多少书法家,可惜能留传下来保存至今的又有几位呢?绝大多数被埋没了;如果没有楼兰文书残纸的发现,我们怎么会知道历史上有这么多写的那么好的普通人?
![]() |
余启平 《山啸图》 宣纸设色 2015年
Q:您的生活环境对您的创作是否有影响?
A:这当然有影响,不过,对于生活环境各人有不同的理解。80年我考入南京艺术学院的时候,正是我们家下放农村又回到南京的那一年,在农村的那段日子里我渴望学习渴望知识,可惜没有条件没有学习的环境。进了大学,我觉得是人生的转折,学校有那么多书,让你如饥渴的阅读,激发你的思维。那时候的音乐系经常有演出,有各类音乐讲座活跃你的脑神经、提升你的音乐欣赏能力,有那么多优秀的同学可以交流可以互相学习相互影响,这样的生活环境影响了我一生。南艺毕业后我去了美术出版社在《江苏画刊》担任编辑工作,工作的原因接触了大量画家、批评家,看到那么多的作品,组织并参加过一场场研讨会,自己的眼界大为开阔,视角变得多元,虽然我在《江苏画刊》只工作了短短的八年,对我后来的绘画创作、审美取向以及对自己在艺术道路上的选择等等都有着直接与间接的影响。91年偶然的机遇我去了日本,在那里我生活了十七、八年,这十七、八年对我的人生影响可谓巨大,重要的是我的生活态度有了重新的认识,我的价值观有了重新的定位。生活的经历、生活的环境对于人的成长与成熟太重要了,不仅仅影响你的创作,更会改变你的思想。
![]() |
余启平 《思空花》 纸本设色 2014年
Q:在南艺读书时有哪些老师对您影响比较大?
A:我在前面说过,大学时代同学的相互影响相互学习,学校里的学习气氛与人文环境非常重要,很多老师对我的影响也十分关键,不过有几个年轻老师曾告诉我们,画画不是用功的事,如果有时间的话,你们去图书馆多看两本书比你们在画上用功更有益,这点对我影响比较大。画画不是死画就能画出来的,不仅要想象力更需要创作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些触类旁通的东西。
Q:那您是否觉得绘画是一种很艰难的工作?
A:其实画画真是一件不难的事情,要看你怎么来理解。但也没有理论家说的那么复杂和玄虚;不要把画画看的很高,画画其实干的就是一个工匠活,是一个靠手吃饭的人。那些古代的工匠都是艺术家,他们能把没有图纸的东西,或者纸张上的平面图能在三维空间里塑造出来,而且很漂亮,这比绘画困难的多!当然,要想画好的话,也并不轻松。朱新建经常讲他画画就是玩玩的,但实际上他还是很认真很用功的,比如,他画面上常出现的短句、打油诗,仅仅是这些,他就收集了很多资料,哪怕是农家有趣的春联他也会抄录下来,90年左右我曾翻阅过他的大量绘画笔记,足有几十本,他的信手拈来、出手成画的本领无不是他前期用足了的功夫,我想,他的玩玩也许是对朋友说说而已的。画靠玩是玩不出来的,但也要有玩的心态,能把学习和研究当作玩。需要本领,会玩的人可能有一定的天赋,另一方面还要用功,也有很多天才最后都夭折了,就是因为不用功。
![]() |
余启平 《晚凉》 纸本设色 2014年
![]() |
余启平 《思想的下午》 宣纸设色 2015年
![]() |
余启平 《为你读诗》 宣纸设色 2015年
![]() |
余启平 《寂寞天台寺》 宣纸设色 2015年
![]() |
以上内容节选自《大韵堂艺术》杂志2016年1&2月刊(总第四期)“名家”栏目,
杂志正发放至各大艺术院校、艺术家、艺术爱好者、社会团体以及媒体单位,
如果您希望了解本期杂志的全部内容,
可登陆http://www.dayuntang.com注册登陆后,
在右侧“首页”下拉栏点击“艺术文献”—“艺术杂志”
在线阅读完整电子版;
如果您对我们的杂志有任何意见和建议,
欢迎您把宝贵的意见发送至我们的邮箱editor@dayuntang.com,
即有机会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以上内容来源于大韵堂艺术网站,欢迎您登陆大韵堂网站——一个强调学术性,专业兼有创新的艺术机构!
www.dayuntang.com
-
道人-易乾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4-22 19: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