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出不了世的汤
大一开学前一天,我妈送我,分别前请我在学校边看起来还不错的小馆子里吃饭。我吃了一口,眼泪磅礴而出。妈妈在旁边安慰我“没关系啊,妈妈会经常来看你的。”其实我当时在想,“他娘的,馆子里的菜都那么难吃,食堂的菜还能吃么!”在找了三年酒酿圆子这么简单的甜品无果之后,我毅然决然地不愿踏入该校半步。
我爱吃。但我没做过菜。
刚出国那会儿还是我妈送我到机场,我看见别的同学都还带着菜刀砧板的,我跟我妈说,妈,我没有菜刀哎......我妈一鼻子冲回来,你又不是出去过日子的!
可是到了德国,真没别人给我做饭。大家集体凑在厨房准备第一顿晚饭时,我很羡慕同去的一个女生已经熟练地在把土豆切成均匀的丝了,我还没开火。她的男友鄙夷地看着我说,“你长得就不像会做饭的。”虽然我不知道会做饭的人应该长啥样,但我觉得做饭应该没什么难吧。
专属我的小厨柜里有我从亚洲超市买来了香菇、咖喱,冰箱里有纽伦堡小香肠和意面。我问“土豆丝女生”借了几个土豆,问房东太太借了个小锅,我用了一个小时把土豆们煮软,用勺子和成泥,把香肠和泡好的香菇切成块放进去,撒上咖喱粉,热到整锅浓稠的汤汁缓缓地气泡,浇到煮好的面上。我把面分给在场所有的同学包括刚刚鄙夷我的男生,看他们所有人吃到碗见底。
从那一刻我知道,可以大着胆子做菜了。
所有的美食家都是富有想象力的。
他们就算能编出事无巨细的美食菜谱,自己做菜的时候也不会纠结盐要放几克、醋要放几勺、花椰菜和肉丸子搭不搭。做菜,本就该大着胆子天马行空。
天天给自己做饭,我也总结出了些自己的小心得:
最简单的番茄炒蛋,我会在搅蛋的时候在蛋液里加糖,这样炒出来的蛋会膨胀松软,番茄的汁会更容易融进去;
无论做什么汤,提鲜的秘诀就是放一颗番茄;
做红烧肉也可以放番茄,这样肉会更容易烂,如果没有番茄就放醋,如果没有醋,我曾在院子里摘过一些西梅放进去,肉也可以入口即化......
这些我都悉数教给了我的男朋友。
教他的时候都是视频教学,因为我在德国,他在中国。我们是网恋,我用了三天时间确定了他是我的男朋友。这也许和“胆子大”也有关系。
我的男朋友是个胖子。他在徐州、厦门、重庆学习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个电磁炉傍身,在宿舍开火。他很虚心学习,经常向我请教做菜小贴士。后来他跟我吹嘘,一层楼的同学都会到他屋里蹭饭。
第一次见面,我们相约一起去黄山玩。在屯溪老街第一楼吃徽菜,我们点了毛豆腐、石锅炖鸡、豆角鳝段和农家小米糕。两个人把四个人的菜量扫了个干净。我很欣慰,更加坚定了他是我的男朋友。
能吃到一块儿的人肯定能相处好。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年见一回,都是我放假的时候回国,但基本上都赶不上国内大学放假。我就跑到他的学校找他。
在徐州的时候,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马市街“饣它”(sha,第二声)汤。那是一种用鸡骨、麦仁、绿豆吊出的高汤,盛碗时师傅会放如熟鸡肉丝,海带丝、葱姜丝,并在滚烫的汤里打入蛋液,蛋液被高汤直接冲开,成了蛋花。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气,师傅得有足够臂力和准头,把煮沸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扬间,一碗蛋花冲得气势如虹。
配“饣它”汤的是八股油条,八根细细的小油条在头尾处相连,整体是个椭圆的饼状。八根一起拿在手里,很过瘾,油条蘸汤,浓汤浸得油条酥软适中,更有嚼头。
马市街那个店,有三层楼。一楼挤,都是赶时间吃早饭的人,三楼是包间,甚是无趣。二楼人少,环境好,有落地窗,能直接看到街对面的户部山古民居,但是只能点套餐,八股油条是限量供应的。我的男朋友每次都让我在二楼的靠窗位置等着,他从一楼带上来几个“油条饼”供我享用。
直到回德国,午夜梦回,我还是会怀念饣它汤的味道和二楼窗外那棵大树上的树叶飘起来洋洋洒洒的样子。
但饣它汤并不是我心中的“第一汤”。这个无上尊崇的宝座必定要留给——淮南牛肉汤。
不论你在中国的哪个城市,你都能找到个不起眼的小店铺,好像还很火的样子,脏脏的招牌上写着“淮南牛肉汤”。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就专门为淮南牛肉汤写过一篇博客,
“牛骨架和黄牛肉加香料慢熬,牛肉绵烂,捞出晾起。吃的时候将牛肉切成纸一样的薄片,和粉丝、千张、绿豆饼放在笊篱里。蒙着厚厚牛油的汤锅温度极高,笊篱入锅,一焯即熟。牛肉汤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北京吃过几家,不是香料药材放多了夺味,就是牛肉煮得过柴。松榆里这家,主人姓郝,头一次吃了他家的牛肉汤,我就在微博里给了‘无限接近淮南’的评价,并很快成了他家的常客。”
在北京找到正宗的或许不容易,淮南则遍地都是牛肉汤店。
牛肉汤制作工艺简单,且放眼整个淮南找不到多干净的铺子,上不得台面,所以原本可以上《舌尖2》的,也没上成。淮南老百姓不觉得有啥,仍然身体力行地支持离自家小区最近的那家店的生意,好吃就是好吃。
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是淮南人,“每年一聚”若恰逢过年都在家,就会约着一起去离我们家最近的那家牛肉汤。每次分别之前也是先去喝碗牛肉汤。他爱加豆饼,我爱多放千张,他爱配油条,我爱配烧饼。每次都是满满大碗喝下肚,才能在机场分别时能应景地饱含热泪。
然后这碗牛肉汤的余味可以再支撑我一年。
与牛肉汤和男朋友的分别与重聚持续了五年后,去年我们一起定居到了上海,男朋友变成了老公,我们开始了搭伙做饭的生活。他已完全出师,我倒经常打下手了。慢慢地,他也能做出一些菜让我开始反过来向他讨教做法了。最近他开始研究中西合璧的菜式,以抚慰我偶尔冒出的“思德”之情。他把小黄鱼用香料腌好油炸,放在吸油的小面包上,上面淋上柠檬汁,很合我的胃口。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他做的牛肉汤。我们的锅不大,熬个大牛骨要老半天,锅盖一打开,蒸汽能窜到我们小厨房的顶。等汤浓了,他把千张丝、粉丝和牛肉在锅里烫熟,盛到碗里,模样味道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工作后我讨厌办公室政治,有的时候还会嚷嚷着要出世。他会白我一眼“你要真的当尼姑啊,那我就在尼姑庵对面天天炖牛肉汤,坐等你还俗。”
现在我们家的小灶台每天还是油盐酱醋叮咣五四,我们会时刻重温以前吃到的老味道,也在不断尝试新味道。
出世一说,纯属笑谈,我还真舍不得那碗汤。
更多原创美文,轻点这里哟:徽履原创美文频道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徽履-记录你我原创的心事◢
我爱吃。但我没做过菜。
刚出国那会儿还是我妈送我到机场,我看见别的同学都还带着菜刀砧板的,我跟我妈说,妈,我没有菜刀哎......我妈一鼻子冲回来,你又不是出去过日子的!
可是到了德国,真没别人给我做饭。大家集体凑在厨房准备第一顿晚饭时,我很羡慕同去的一个女生已经熟练地在把土豆切成均匀的丝了,我还没开火。她的男友鄙夷地看着我说,“你长得就不像会做饭的。”虽然我不知道会做饭的人应该长啥样,但我觉得做饭应该没什么难吧。
专属我的小厨柜里有我从亚洲超市买来了香菇、咖喱,冰箱里有纽伦堡小香肠和意面。我问“土豆丝女生”借了几个土豆,问房东太太借了个小锅,我用了一个小时把土豆们煮软,用勺子和成泥,把香肠和泡好的香菇切成块放进去,撒上咖喱粉,热到整锅浓稠的汤汁缓缓地气泡,浇到煮好的面上。我把面分给在场所有的同学包括刚刚鄙夷我的男生,看他们所有人吃到碗见底。
从那一刻我知道,可以大着胆子做菜了。
所有的美食家都是富有想象力的。
他们就算能编出事无巨细的美食菜谱,自己做菜的时候也不会纠结盐要放几克、醋要放几勺、花椰菜和肉丸子搭不搭。做菜,本就该大着胆子天马行空。
天天给自己做饭,我也总结出了些自己的小心得:
最简单的番茄炒蛋,我会在搅蛋的时候在蛋液里加糖,这样炒出来的蛋会膨胀松软,番茄的汁会更容易融进去;
无论做什么汤,提鲜的秘诀就是放一颗番茄;
做红烧肉也可以放番茄,这样肉会更容易烂,如果没有番茄就放醋,如果没有醋,我曾在院子里摘过一些西梅放进去,肉也可以入口即化......
这些我都悉数教给了我的男朋友。
教他的时候都是视频教学,因为我在德国,他在中国。我们是网恋,我用了三天时间确定了他是我的男朋友。这也许和“胆子大”也有关系。
我的男朋友是个胖子。他在徐州、厦门、重庆学习的时候,给自己买了个电磁炉傍身,在宿舍开火。他很虚心学习,经常向我请教做菜小贴士。后来他跟我吹嘘,一层楼的同学都会到他屋里蹭饭。
第一次见面,我们相约一起去黄山玩。在屯溪老街第一楼吃徽菜,我们点了毛豆腐、石锅炖鸡、豆角鳝段和农家小米糕。两个人把四个人的菜量扫了个干净。我很欣慰,更加坚定了他是我的男朋友。
能吃到一块儿的人肯定能相处好。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一年见一回,都是我放假的时候回国,但基本上都赶不上国内大学放假。我就跑到他的学校找他。
在徐州的时候,每天早上雷打不动的马市街“饣它”(sha,第二声)汤。那是一种用鸡骨、麦仁、绿豆吊出的高汤,盛碗时师傅会放如熟鸡肉丝,海带丝、葱姜丝,并在滚烫的汤里打入蛋液,蛋液被高汤直接冲开,成了蛋花。为了避免留下生蛋的腥气,师傅得有足够臂力和准头,把煮沸的高汤举到半米高空,手腕一扬间,一碗蛋花冲得气势如虹。
配“饣它”汤的是八股油条,八根细细的小油条在头尾处相连,整体是个椭圆的饼状。八根一起拿在手里,很过瘾,油条蘸汤,浓汤浸得油条酥软适中,更有嚼头。
马市街那个店,有三层楼。一楼挤,都是赶时间吃早饭的人,三楼是包间,甚是无趣。二楼人少,环境好,有落地窗,能直接看到街对面的户部山古民居,但是只能点套餐,八股油条是限量供应的。我的男朋友每次都让我在二楼的靠窗位置等着,他从一楼带上来几个“油条饼”供我享用。
直到回德国,午夜梦回,我还是会怀念饣它汤的味道和二楼窗外那棵大树上的树叶飘起来洋洋洒洒的样子。
但饣它汤并不是我心中的“第一汤”。这个无上尊崇的宝座必定要留给——淮南牛肉汤。
不论你在中国的哪个城市,你都能找到个不起眼的小店铺,好像还很火的样子,脏脏的招牌上写着“淮南牛肉汤”。
《舌尖》总导演陈晓卿就专门为淮南牛肉汤写过一篇博客,
“牛骨架和黄牛肉加香料慢熬,牛肉绵烂,捞出晾起。吃的时候将牛肉切成纸一样的薄片,和粉丝、千张、绿豆饼放在笊篱里。蒙着厚厚牛油的汤锅温度极高,笊篱入锅,一焯即熟。牛肉汤有很强的地域性,在北京吃过几家,不是香料药材放多了夺味,就是牛肉煮得过柴。松榆里这家,主人姓郝,头一次吃了他家的牛肉汤,我就在微博里给了‘无限接近淮南’的评价,并很快成了他家的常客。”
在北京找到正宗的或许不容易,淮南则遍地都是牛肉汤店。
牛肉汤制作工艺简单,且放眼整个淮南找不到多干净的铺子,上不得台面,所以原本可以上《舌尖2》的,也没上成。淮南老百姓不觉得有啥,仍然身体力行地支持离自家小区最近的那家店的生意,好吃就是好吃。
我和我的男朋友都是淮南人,“每年一聚”若恰逢过年都在家,就会约着一起去离我们家最近的那家牛肉汤。每次分别之前也是先去喝碗牛肉汤。他爱加豆饼,我爱多放千张,他爱配油条,我爱配烧饼。每次都是满满大碗喝下肚,才能在机场分别时能应景地饱含热泪。
然后这碗牛肉汤的余味可以再支撑我一年。
与牛肉汤和男朋友的分别与重聚持续了五年后,去年我们一起定居到了上海,男朋友变成了老公,我们开始了搭伙做饭的生活。他已完全出师,我倒经常打下手了。慢慢地,他也能做出一些菜让我开始反过来向他讨教做法了。最近他开始研究中西合璧的菜式,以抚慰我偶尔冒出的“思德”之情。他把小黄鱼用香料腌好油炸,放在吸油的小面包上,上面淋上柠檬汁,很合我的胃口。
不过我最爱的还是他做的牛肉汤。我们的锅不大,熬个大牛骨要老半天,锅盖一打开,蒸汽能窜到我们小厨房的顶。等汤浓了,他把千张丝、粉丝和牛肉在锅里烫熟,盛到碗里,模样味道还真像那么回事儿。工作后我讨厌办公室政治,有的时候还会嚷嚷着要出世。他会白我一眼“你要真的当尼姑啊,那我就在尼姑庵对面天天炖牛肉汤,坐等你还俗。”
现在我们家的小灶台每天还是油盐酱醋叮咣五四,我们会时刻重温以前吃到的老味道,也在不断尝试新味道。
出世一说,纯属笑谈,我还真舍不得那碗汤。
更多原创美文,轻点这里哟:徽履原创美文频道
长按识别下面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徽履-记录你我原创的心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