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回忆
查看话题 >在西门游戏机店专注eyeshopping10年史

在文庙路和中华路交汇处往西大概十几米,沿街曾经有过一家小小的游戏机店。店名是怎么都想不起来了,老板长什么样也记不得了 唯一的印象是店面非常之小,顶多5 、6平方的狭长纵深空间里, 每一寸空间都被毫不浪费利用起来展示各种游戏机、游戏卡带、衍生工具。 店大概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开的。应该是老西门一带最早的游戏机店。 如果说文庙庙口的书店是我日本漫画的启蒙者,那么这家已经记不起名字的游戏机店就是我电玩的启蒙者。 印象中,店里总是有几个年轻的男孩子聚在一起 有说有笑 边做生意 边打游戏,到底哪个是老板,我从来没有分清楚过。他们应该是大陆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接触游戏爱好者。

店面小的只容得下一排柜台 顾客进了门 往里走顶多五步便到底了 最里面的墙壁上有一个电视架,挂着一个24寸彩电 用来展示各种游戏画面。大哥哥们没事就仰着头围着电视操各种游戏。 然而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一寸空间都物尽其用而不失精致 典型魔都老城厢螺蛳壳里做道场的做派 你在这里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你想得到的电子游戏产品。墙上层层叠叠挂着各种游戏主机:PLAYSTATION SEGA SEGASATURN 任天堂红白机,还有符合中国国情的“学习机”、小霸王.L型的玻璃柜台里展示着各种型号的游戏卡带,从黄色长方形的游戏卡带,GAMEBOY卡,再到高大上的PS光碟,也有很多X合一的盗版卡带和光碟。

GAMEBOY以及一些国产的“掌上游戏机”,乃至一度很风靡的电子宠物机,各种游戏手柄,游戏周边在那个年代还停留在闪卡的低级阶段,到后来,还在无名的游戏机店里见过光剑之类的变形游戏手柄。 上世纪80到90年代 正是日本动漫电玩文化全面进入中国大陆的时代,多少以前玩着抽香烟牌子、跳格子、踢毽子的大陆小孩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贪食蛇魂斗罗双截龙那些炫酷动画画面就被彻底迷倒,任天堂红白机的中国山寨版——小霸王学习机风靡大江南北,成为无数70后、80后的电玩启蒙。一批中国大陆的电玩杂志也相继问世,最经典难忘的《电子游戏软件》和《电子游戏与电脑游戏》带来了第一手的游戏资讯和独到的编辑评论,引领了那个时代的电玩文化风潮,成为童年记忆中的一部分。

那个年代,XBOX还没出现,世界也还没有变成任天堂和SONY的天下,各类家用机掌机层出不穷,时不时有造型和功能都很可爱的新机种、新游戏问世。 然后,我几乎都在这家店里认识了那些时令的新机型实物。 小店店面虽小,上新却很快。后来我分析认为这得益于小店毗邻魔都的电玩动漫圣地——文庙的缘故。文庙作为上海历史悠久的书刊批发市场,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了魔都文化信息发布第一手信息的制高点。《电电》、《电软》、《大众软件》的每期杂志都是第一时间在文庙上市,然后再批发流转到魔都的各个角落。 当时老西门-文庙一带,电玩游戏机店陆陆续续开了不少,大多店面很小,老板都顶多20来岁的小哥,但是我光顾最多,印象最深的还是这一家。小店的隔壁,就是中华路和方斜路口的国营文具店,店面要大的多,能抵至少4个无名电玩店,市口正对着文庙路路口。就像《我的少女时代》里说的,文具店对于当年的学生来说就像是SHOPPINGMALL,进去逛一圈就是享受。而偏偏,作为“上海首学”的文庙一带本来就是中小学密集汇聚的一条路,文庙路小学、敬业中学、尚文中学、永宁街小学、市十中学……文具店和游戏机店正好处于很多学生放学的必经之路上,可谓旺铺。于是到了放学的时候,学生们成群结队的从文庙路口涌出,自然而然的流进文具店里转两圈,从边门出来,又很自然的溜进隔壁的游戏机店看老板哥哥们打会儿《龙珠Z》。 我就是其中一员。 到了能够自己放学回家的年龄,我几乎每天都会经过这家店,进去逛一圈,最少最少也得在门口张望一眼,看看店里有没有多什么新鲜货色,再看两眼喜欢的卡带。从小学到中学,去游戏机店过眼瘾,就是我日常生活的例行公事。 然而,我从来没有在这家店买过一件东西。 理由当然是父母不支持玩游戏。当时虽然电玩游戏已经是青少年文化中的一部分,“电玩”在主流媒体的叙事中始终带有“毒害青少年身心”、“暴力色情、文化侵略”的“原罪”:打游戏造成孩子学业荒废,游戏宣扬色情暴力的新闻不绝于耳。 虽然父母不给我买游戏,也没有特别严厉的禁止我玩,到了寒暑假,也会搞到学习机和那种X合一的卡带,让我和回上海度假的哥哥姐姐们一起,每天玩上一两个小时。打鸭子,贪食蛇、魂斗罗、双截龙,当时还不会玩棒球游戏。偶尔去复兴中路的市八百货楼上操个街机,我也就满足了。

久而久之,渐渐养成了我“看游戏”的习惯——不必动手玩,过过眼瘾就好,尤其喜欢那些画风优美,有同名动漫画的游戏,《魔法骑士》、《幽游白书》,最是我的心头好,隔三差五的就会跑去那家店里看看卡带有没有被卖掉,没有的话就站在柜台前安安静静的欣赏PS光碟封面 ,看上几眼,满足而归,心理满足程度不亚于把游戏玩一边。更准确的说,我简直是以逛博物馆的心态在逛这家店,如是七、八年。甚至没和老板搭讪过,也从来没要求老板拿东西看一看,因为反正我也不买。

然后,有一天。 应该是我初三的时候,放学后我又路过店门口进去EYE SHOPPING。跑到最里面的柜台,正盯着魔法骑士的SS游戏光碟封面在看,听到小哥们在柜台后我的头顶上有句没句的闲聊:哎呀,这个小妹妹啊,一直来看的呀,从那么小的时候就经常来,到现在这么大了…… 我继续看了会,然后若无其事的走出门,脸却已经红到脖子根,好像做了什么坏事被抓了个正着似的,原来人家早就注意到了我这个只看不买的小不点。其实平心而论,小哥们完全没有一丝嘲讽责备的意思,多半是觉得这是件很有趣的事情,于是说了出来,结果我却连抬头和他们做个互动的勇气都没有…… 自那以后,似乎就再没有进过那家店里。即使路过,也只是匆匆张望几眼,不好意思进门了。 2000年,我和父母从老西门奶奶家的石库门老房子搬出,迁居浦东。无名的游戏机店从我日常轨道上远离。 偶尔还会回去逛文庙,经过小店,还是会习惯性的往里面张望,小店里已经不见了土星机,家用机数量也少了,XBOX出现了,PS2……,渐渐有了一些游戏周边产品,小店门前柜台上,放了两摞盗版电脑光碟和DVD光碟,小哥也有点老成的样子了,坐在柜台后,没有在打游戏,望着店外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发着呆。 2003年前后,老西门中华路一带开始动迁拆除。游戏机店也属于拆迁范围之内,化为一片尘土。围起了隔离栏,里面的地荒了又是很多年。 偶尔路过,凭借文庙路周围的参照物,大致定位到原先的店门位置,我想象当年创业的电玩店小老板们,坐在柜台后面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模样,从事着自己喜爱的事业,哪怕周围主流的声音还未进步到能够平和的看待他们从事的职业,依然坚定欢快的,一心打造这片小小的 属于自己属于同伴们的小世界,最早连接现实与梦幻的世界。 然后坐在柜台后面,偶尔从游戏中抬头,在熙熙攘攘往来的客流中,注意到一个时不时会来光顾的小朋友,静静的看着她的个头从比柜台低,到后来渐渐超过柜台,看着她每次来 挤在柜台外的各色人等之中,安安静静的欣赏一遍店里的“展品”,再心满意足的离去,没说一句话,没花一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