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记】如果世事无常,我们是否还要永远相爱?——译《艺术家的曼陀罗》手记
这篇4000多字的文章,是用手机一个字一个字敲的。深夜满眼泪花。缘起是翻译《花开花落:艺术家的曼陀罗》的书序,后来关于佛教的“无常impermanence”,关于曼陀罗,关于生命中的兜兜转转,关于深情,竟然变成了我25岁小小人生观里很重要的一篇阐释。写给喜欢的人吧。
——题记
第〇章 缘起
.
缘起是我翻译一本书的序言,一个美国人写对中国藏传佛教曼陀罗的理解,用到了一个词——impermanence. 翻译回中文,就是佛教的“无常”。
然后就像贾宝玉一样,我对着这个词发呆了好久。——什么impermanence? 从词根词缀讲,im表示否定,per就是持久的意思,man表示手——impermannence,本意就是“不能够永远在手里的东西。”
.
不能够永远在手里的东西,就是美国人眼中的无常吧。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关于韦应物,关于唐诗,关于曹雪芹,关于梅艳芳,关于“死生契阔”,关于给爷爷烧“寒衣”的奶奶,关于母亲。
第一章 从一个“大众脸”的诗人谈起
.
中午翻唐诗,看到一句“凄凄去亲爱”,还以为是印错了——
.
然后看到下面注释,确实是没错——亲爱,这里指好友。
.
再一翻,韦应物的诗。
.
总觉得韦应物属于“大众脸”不够惊艳的诗人——就是你觉得“韦应物”这三个字简直太熟了,你听过“韦苏州”,你知道他是中唐诗人,但你死活想不起来他代表性、特惊艳四方的句子。
.
比如你想到晏殊,就会想到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柳永,就会想起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起王之涣,就会想起他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但是想起韦应物,会想起哪句惊艳的诗?
.
好像没有特别有记忆点的句子。我想了半天,只记得一句“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
韦应物的诗,更像是口味清淡的日料小菜——你单吃哪一样东西都觉得不够惊艳,但是七七八八地一桌摆满了几十个小碟子,就有一种总体的恬静清鲜味道出来了。
韦应物这家伙,15岁之前都属于无恶不作的“富N代”+“官N代”,他跟“我爸是李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爸不姓李。结果15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
在韦应物15岁之前,他老爸给他提前安排了一份“靠近中央领导人”的工作——给唐玄宗做侍卫官(三卫郎)。结果好景不长,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就在韦应物15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
玄宗逃到了四川。就是李思训和李诏道父子画青绿山水《明皇幸蜀图》的那个时间。
.
安史之乱一折腾,唐朝大boss都换人了,保卫前boss玄宗的韦应物也就没了工作。
.
所以,韦应物的童年活在玄宗“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年代,活在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年代,结果成人之后赤裸裸地活在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盛唐一去不复返的中唐时代。
.
从国家情况到家族地位,赤果果的落差啊,真是个倒霉孩子。——有点像曹雪芹,15岁之前家里大权在握富可敌国,15岁之后被抄家一贫如洗。
.
但是曹雪芹感受到的是小家的变化,而韦应物更倒霉地是还赶上了国家的变化。
.
这得留下夺大的心理阴影啊。全留在韦应物的诗里了。
.
你会发现韦应物的词,特别有“断”的决绝,也有耽腻,但耽腻的思绪最后都被“决绝”压倒了。
他写怀念一次偶遇——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踪迹。
.
他写送别最好的朋友——
今朝比别离,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他写送别亲生女儿出嫁——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
那种决绝,经历了太多“留不住”,经历过这世事无常,于是,多一点决绝的清醒,也许就少一点失落。
.
女儿要出嫁,友人要远行,偶遇的知己只是一次偶遇——佛家讲无常,连大唐王朝的绝代繁华都可能赶上安史之乱,那么还有什么是凭借一己之力能留住的永恒?
.
我在19岁时候写文章说,一开始就说狠话的人,往往心是最软的——因为害怕自己禁不起折磨。
.
那些最重情、最割不断舍不得的人,那些最希望“好花常来,好梦常在”的人,最后往往信佛了——太过折磨,于是给自己一个极端理由。
.
宝玉希望花常开不败,人常聚不散。可最后“昨夜黄土陇头哭白骨,今宵红灯床上卧鸳鸯。”
.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
二
.
《红楼梦》里,很多人觉得黛玉最脆弱最小心眼,其实错了——黛玉和湘云对于生命里的大事,是比谁都决绝的。
黛玉从小父母双亡,湘云也是。于是只有这两个人会对“欢喜伤悲,老病生死”,对于人间聚散,是真正勇敢而敢于面对的。
.
所以只有她们俩会在大家过中秋节热热闹闹花好月圆人长久的时候,会跑出去写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句子。
.
只有明白了这一层,你才知道在中秋节写“冷月葬花魂”根本不是文艺女青年的无病呻吟。——那是一种看透人间聚散后的勇敢。
.
记得大学时候,教我们英文的先生邢爷讲,佛家讲人在“顿悟”后,众生百相——有人顿悟后是哈哈大笑,有人顿悟后是哇哇大哭,还有人拿起棍子把师父打一顿。
.
理解了这个道理,你才发现黛玉和湘云,不过是达观后的方式不同——湘云选择了活的像大咧咧的射手座——“英豪大气宽无量,且为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而黛玉越是计较,越是宝玉说句屁话都能闹两天的计较,是另一种达观——因为既然繁华和诸事都留不住,那我在乎的,我唯一在乎的,就是眼前的你此时此刻对我的真情。
刹那得永恒。
.
那么不容置疑,那么不容掺假,那么没有妥协。
.
你还觉得林黛玉是个磨磨唧唧的文艺女青年吗?
.
三
.
听梅艳芳版本的《似是故人来》,林夕做的词。里边有一句,
“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恨台下卿卿,笑台上我我,不是我跟你。”
.
我几乎大哭。明明知道死生契阔,明明知道老病生死都是大事,明明知道都由不得我们做主,可是我要说,可是我还是要跟你说——在这一刻这一秒,我想留在身边。恨台下卿卿,笑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
“无常”绝不是消极,《好了歌》绝不是消极,绝不是“既然一切留不住,那我们就什么都别做了。” 而且告诉我们——既然诸事无常,那么世间所有的爱和感动,就是在这“无常”中,拼命地人为地希望留住“我们依然要在一起”的永恒的执着。
.
哪怕诸事无常,我还是要跟你在一起。哪怕缘分只有一分钟,哪怕下一秒天崩地裂,可我不后悔跟你在一起的这一分钟。
.
哪怕是螳臂当车。
.
四
.
之前我写过一篇小文,关于“一期一会”,然后说拉大车的继续拉大车,赶路的继续赶路,只是我们那一刹那遇上了,有过一次缘分。
.
什么是“一期一会”?就是我不后悔在这一刻遇到你;我把每次相遇都当成最后一次那样的珍惜;如果我们以后再也遇不到了,我也不后悔。
然后我的这种“拉大车的继续拉大车,赶路的继续赶路”,被一些朋友评价为“狠心”。
五.
.
前一段在纠结多少岁结婚的事,很烦躁。然后有人说还是结婚好,这世间最美的情话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
.
是吗?
.
其实我觉得,跨越千年的《诗经》,最美的八个字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它之前的八个字——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
生与死都是大事,都由不得我们做主。可是我要说,可是我还是要说,我们要在一起。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你会突然发现中国人这八个字背后的重量。
深情不可亵渎。跨越生死的深情,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不可亵渎。
.
就像每年立冬前后的“送寒衣节”,农历“十月一,鬼穿衣”,爷爷走了那么多年,奶奶就送了那么多年。我不知道一个赶上抗战没念几年书的80多岁老太太认不认识《诗经》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但每年到了这时候奶奶就会把送寒衣当成一件立冬特大的事。有时候天太冷了,我们去送。回来告诉奶奶都捎走了。奶奶就很简单地哦一句,送走了好,送走了好。
.
无论生死,天地间都有一人真心惦记着你。她和你有孩子,孩子又有孩子,孩子的孩子又有孩子。无论你生你死,她都念着你。
.
越是长大越是恋爱,有时候,我越羡慕爷爷。
我质疑过奶奶跟爷爷那代人没谈过恋爱,但我现在无比坚信,他们有爱情。
六 祭祀,就是怀念这一世的缘分
还是“送寒衣节”之前,我妈唠叨,说她做了个梦,梦见她的姨奶奶(也就是我妈妈的奶奶的妹妹),说姨奶奶穿的少。然后我妈打电话给我姥爷,说多给姨奶奶烧点纸。
.
对于我妈的这一通放不下,我妈的解释是“可能姨奶奶小时候疼过我”。
.
然后我很不太恰当地在饭桌上说了一句,“谁还在天堂等着当您姨奶奶啊,就为了等您一年烧回纸啊?六道轮回,早走了。没准现在我太姨奶奶早投胎成一只晒太阳的猫,一个熊孩子,或者都轮回好几次了。
人家只是这一世当过您的姨奶奶,跟您有几年缘分。小时候疼过您。现在早到下一世了。六道轮回,谁在天堂等着谁啊。”
.
我妈果然是被我“六道轮回,谁等着谁啊”的话惹到了。不高兴地反驳——“那要是谁都不等着谁,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祖先?”
.
我爸特别哲学家的来了一句,“那是因为,我们怀念他在这一世当过我们的祖先,祭祀,是怀念这一世的缘分啊。”
.
都说三生石上旧相逢——生我之前谁是我?我死之后我是谁?
.
七 如果繁华只是一掬细沙
“在佛教中,曼陀罗象征佛国净土的坛城。这些沙盘坛城往往由技艺高超的艺僧用特殊的彩色细沙所制,每个曼陀罗都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致细节。艺僧需要每日连续制作数小时,有时需连续数月,耗时持久。然而一旦制作完成,这幅沙盘坛城中的完美画面和繁华世界,就要经历藏传佛教的盛大法式活动——僧人亲手将沙盘坛城毁掉,细沙绘成的繁华世界,又顷刻重新回到细沙。然后僧人将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倒入河中,细沙沉淀,褪色,永不再返。所有繁华背后都是脆弱,所有繁华都属于流水——这是曼陀罗在藏传佛教中的终极形式,象征着生命无常(impermanence)。 ”
孩子,你是否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
经历了大唐盛世“无常”的韦应物。
经历了家族富贵“无常”的曹雪芹。
唱着““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一语成谶的梅艳芳。
不懂“死生契阔”,却每年都在给爷爷烧寒衣的奶奶。
对亲人执念的母亲,说“祭祀,就是怀念这一世的缘分”句子的父亲。
……
.
上述的他们,以及不止他们的俗世中的我们。
就是哪怕生命无常,哪怕六道轮回,哪怕众生彻底孤独,我们依然在天地洪荒中,依然在世间的荒野中,怀念这一世的短短缘分。
.
“前世五百次回眸”已经被玩坏了,变成了一个鸡汤段子。但你可知,这句话真正的深意是——
.
哪怕是一分钟的缘分,如果你珍惜,那也是很深的缘分。
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如何。我们以为自己的爱情很伟大,亲情很伟大,友情很伟大,人生计划很伟大,年底给领导的报告很伟大,可是在无常面前,它们太脆弱了,脆弱得犹如北京的空气。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袁小茶_卖译不卖身
——题记
![]() |
![]() |
第〇章 缘起
.
缘起是我翻译一本书的序言,一个美国人写对中国藏传佛教曼陀罗的理解,用到了一个词——impermanence. 翻译回中文,就是佛教的“无常”。
然后就像贾宝玉一样,我对着这个词发呆了好久。——什么impermanence? 从词根词缀讲,im表示否定,per就是持久的意思,man表示手——impermannence,本意就是“不能够永远在手里的东西。”
.
不能够永远在手里的东西,就是美国人眼中的无常吧。 在接下来的故事中,关于韦应物,关于唐诗,关于曹雪芹,关于梅艳芳,关于“死生契阔”,关于给爷爷烧“寒衣”的奶奶,关于母亲。
第一章 从一个“大众脸”的诗人谈起
.
中午翻唐诗,看到一句“凄凄去亲爱”,还以为是印错了——
.
然后看到下面注释,确实是没错——亲爱,这里指好友。
.
再一翻,韦应物的诗。
.
总觉得韦应物属于“大众脸”不够惊艳的诗人——就是你觉得“韦应物”这三个字简直太熟了,你听过“韦苏州”,你知道他是中唐诗人,但你死活想不起来他代表性、特惊艳四方的句子。
.
比如你想到晏殊,就会想到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想到柳永,就会想起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想起王之涣,就会想起他的“春风不度玉门关”。但是想起韦应物,会想起哪句惊艳的诗?
.
好像没有特别有记忆点的句子。我想了半天,只记得一句“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
韦应物的诗,更像是口味清淡的日料小菜——你单吃哪一样东西都觉得不够惊艳,但是七七八八地一桌摆满了几十个小碟子,就有一种总体的恬静清鲜味道出来了。
![]() |
韦应物这家伙,15岁之前都属于无恶不作的“富N代”+“官N代”,他跟“我爸是李刚”唯一的区别就是他爸不姓李。结果15岁那年,发生了一件大事——
.
在韦应物15岁之前,他老爸给他提前安排了一份“靠近中央领导人”的工作——给唐玄宗做侍卫官(三卫郎)。结果好景不长,想必大家都猜到了。就在韦应物15岁那年,安史之乱爆发了。
.
玄宗逃到了四川。就是李思训和李诏道父子画青绿山水《明皇幸蜀图》的那个时间。
.
安史之乱一折腾,唐朝大boss都换人了,保卫前boss玄宗的韦应物也就没了工作。
.
所以,韦应物的童年活在玄宗“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年代,活在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的年代,结果成人之后赤裸裸地活在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盛唐一去不复返的中唐时代。
.
从国家情况到家族地位,赤果果的落差啊,真是个倒霉孩子。——有点像曹雪芹,15岁之前家里大权在握富可敌国,15岁之后被抄家一贫如洗。
.
但是曹雪芹感受到的是小家的变化,而韦应物更倒霉地是还赶上了国家的变化。
.
这得留下夺大的心理阴影啊。全留在韦应物的诗里了。
.
你会发现韦应物的词,特别有“断”的决绝,也有耽腻,但耽腻的思绪最后都被“决绝”压倒了。
![]() |
他写怀念一次偶遇——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踪迹。
.
他写送别最好的朋友——
今朝比别离,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
他写送别亲生女儿出嫁——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
那种决绝,经历了太多“留不住”,经历过这世事无常,于是,多一点决绝的清醒,也许就少一点失落。
.
女儿要出嫁,友人要远行,偶遇的知己只是一次偶遇——佛家讲无常,连大唐王朝的绝代繁华都可能赶上安史之乱,那么还有什么是凭借一己之力能留住的永恒?
.
我在19岁时候写文章说,一开始就说狠话的人,往往心是最软的——因为害怕自己禁不起折磨。
.
那些最重情、最割不断舍不得的人,那些最希望“好花常来,好梦常在”的人,最后往往信佛了——太过折磨,于是给自己一个极端理由。
.
宝玉希望花常开不败,人常聚不散。可最后“昨夜黄土陇头哭白骨,今宵红灯床上卧鸳鸯。”
.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
二
.
《红楼梦》里,很多人觉得黛玉最脆弱最小心眼,其实错了——黛玉和湘云对于生命里的大事,是比谁都决绝的。
黛玉从小父母双亡,湘云也是。于是只有这两个人会对“欢喜伤悲,老病生死”,对于人间聚散,是真正勇敢而敢于面对的。
.
所以只有她们俩会在大家过中秋节热热闹闹花好月圆人长久的时候,会跑出去写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句子。
.
只有明白了这一层,你才知道在中秋节写“冷月葬花魂”根本不是文艺女青年的无病呻吟。——那是一种看透人间聚散后的勇敢。
.
记得大学时候,教我们英文的先生邢爷讲,佛家讲人在“顿悟”后,众生百相——有人顿悟后是哈哈大笑,有人顿悟后是哇哇大哭,还有人拿起棍子把师父打一顿。
.
理解了这个道理,你才发现黛玉和湘云,不过是达观后的方式不同——湘云选择了活的像大咧咧的射手座——“英豪大气宽无量,且为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而黛玉越是计较,越是宝玉说句屁话都能闹两天的计较,是另一种达观——因为既然繁华和诸事都留不住,那我在乎的,我唯一在乎的,就是眼前的你此时此刻对我的真情。
![]() |
刹那得永恒。
.
那么不容置疑,那么不容掺假,那么没有妥协。
.
你还觉得林黛玉是个磨磨唧唧的文艺女青年吗?
.
三
.
听梅艳芳版本的《似是故人来》,林夕做的词。里边有一句,
“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恨台下卿卿,笑台上我我,不是我跟你。”
.
我几乎大哭。明明知道死生契阔,明明知道老病生死都是大事,明明知道都由不得我们做主,可是我要说,可是我还是要跟你说——在这一刻这一秒,我想留在身边。恨台下卿卿,笑台下我我,不是我跟你。
![]() |
“无常”绝不是消极,《好了歌》绝不是消极,绝不是“既然一切留不住,那我们就什么都别做了。” 而且告诉我们——既然诸事无常,那么世间所有的爱和感动,就是在这“无常”中,拼命地人为地希望留住“我们依然要在一起”的永恒的执着。
.
哪怕诸事无常,我还是要跟你在一起。哪怕缘分只有一分钟,哪怕下一秒天崩地裂,可我不后悔跟你在一起的这一分钟。
.
哪怕是螳臂当车。
![]() |
.
四
.
之前我写过一篇小文,关于“一期一会”,然后说拉大车的继续拉大车,赶路的继续赶路,只是我们那一刹那遇上了,有过一次缘分。
.
什么是“一期一会”?就是我不后悔在这一刻遇到你;我把每次相遇都当成最后一次那样的珍惜;如果我们以后再也遇不到了,我也不后悔。
然后我的这种“拉大车的继续拉大车,赶路的继续赶路”,被一些朋友评价为“狠心”。
五.
.
前一段在纠结多少岁结婚的事,很烦躁。然后有人说还是结婚好,这世间最美的情话就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
.
是吗?
.
其实我觉得,跨越千年的《诗经》,最美的八个字不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是它之前的八个字——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
.
生与死都是大事,都由不得我们做主。可是我要说,可是我还是要说,我们要在一起。
.
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你会突然发现中国人这八个字背后的重量。
![]() |
深情不可亵渎。跨越生死的深情,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更不可亵渎。
.
就像每年立冬前后的“送寒衣节”,农历“十月一,鬼穿衣”,爷爷走了那么多年,奶奶就送了那么多年。我不知道一个赶上抗战没念几年书的80多岁老太太认不认识《诗经》的“死生契阔,与子相悦”,但每年到了这时候奶奶就会把送寒衣当成一件立冬特大的事。有时候天太冷了,我们去送。回来告诉奶奶都捎走了。奶奶就很简单地哦一句,送走了好,送走了好。
.
无论生死,天地间都有一人真心惦记着你。她和你有孩子,孩子又有孩子,孩子的孩子又有孩子。无论你生你死,她都念着你。
.
越是长大越是恋爱,有时候,我越羡慕爷爷。
我质疑过奶奶跟爷爷那代人没谈过恋爱,但我现在无比坚信,他们有爱情。
六 祭祀,就是怀念这一世的缘分
还是“送寒衣节”之前,我妈唠叨,说她做了个梦,梦见她的姨奶奶(也就是我妈妈的奶奶的妹妹),说姨奶奶穿的少。然后我妈打电话给我姥爷,说多给姨奶奶烧点纸。
.
对于我妈的这一通放不下,我妈的解释是“可能姨奶奶小时候疼过我”。
.
然后我很不太恰当地在饭桌上说了一句,“谁还在天堂等着当您姨奶奶啊,就为了等您一年烧回纸啊?六道轮回,早走了。没准现在我太姨奶奶早投胎成一只晒太阳的猫,一个熊孩子,或者都轮回好几次了。
人家只是这一世当过您的姨奶奶,跟您有几年缘分。小时候疼过您。现在早到下一世了。六道轮回,谁在天堂等着谁啊。”
.
我妈果然是被我“六道轮回,谁等着谁啊”的话惹到了。不高兴地反驳——“那要是谁都不等着谁,我们为什么要祭祀祖先?”
.
我爸特别哲学家的来了一句,“那是因为,我们怀念他在这一世当过我们的祖先,祭祀,是怀念这一世的缘分啊。”
.
都说三生石上旧相逢——生我之前谁是我?我死之后我是谁?
![]() |
.
七 如果繁华只是一掬细沙
“在佛教中,曼陀罗象征佛国净土的坛城。这些沙盘坛城往往由技艺高超的艺僧用特殊的彩色细沙所制,每个曼陀罗都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精致细节。艺僧需要每日连续制作数小时,有时需连续数月,耗时持久。然而一旦制作完成,这幅沙盘坛城中的完美画面和繁华世界,就要经历藏传佛教的盛大法式活动——僧人亲手将沙盘坛城毁掉,细沙绘成的繁华世界,又顷刻重新回到细沙。然后僧人将手中缓缓流逝的细沙倒入河中,细沙沉淀,褪色,永不再返。所有繁华背后都是脆弱,所有繁华都属于流水——这是曼陀罗在藏传佛教中的终极形式,象征着生命无常(impermanence)。 ”
![]() |
![]() |
![]() |
![]() |
![]() |
孩子,你是否看到了繁华背后的脆弱?
![]() |
经历了大唐盛世“无常”的韦应物。
经历了家族富贵“无常”的曹雪芹。
唱着““欢喜伤悲,老病生死,说不上传奇” 一语成谶的梅艳芳。
不懂“死生契阔”,却每年都在给爷爷烧寒衣的奶奶。
对亲人执念的母亲,说“祭祀,就是怀念这一世的缘分”句子的父亲。
……
.
上述的他们,以及不止他们的俗世中的我们。
就是哪怕生命无常,哪怕六道轮回,哪怕众生彻底孤独,我们依然在天地洪荒中,依然在世间的荒野中,怀念这一世的短短缘分。
.
“前世五百次回眸”已经被玩坏了,变成了一个鸡汤段子。但你可知,这句话真正的深意是——
.
哪怕是一分钟的缘分,如果你珍惜,那也是很深的缘分。
![]() |
其实,我们都不知道明天会如何。我们以为自己的爱情很伟大,亲情很伟大,友情很伟大,人生计划很伟大,年底给领导的报告很伟大,可是在无常面前,它们太脆弱了,脆弱得犹如北京的空气。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 |
![]() |
@袁小茶_卖译不卖身